•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背景及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為緒論,說明本研究背景、動機、目的、待答問題、範圍、

限制及名詞釋義等。共分四節,第一節:研究背景及研究動機、第二 節: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第三節:研究範圍及研究限制、第四節:

名詞釋義,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研究動機

教育部(2009)在高中課程綱要中規範生活科技教學應以活動方 式為主,並採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而教學活動的設計,以問題解 決方式為原則,強調創新、設計、製作的歷程。其中,實作活動時數 占整體課程時數的 1/2-2/3 較佳;而教學單元目標的設定及教學活動 的安排,應重視學生個別差異,輔導學生循手腦並用的程序,兼顧認 知、情意和技能三方面能力的均衡發展。

生活科技是一門生活應用的學科,強調手腦並用的實作課程。生 活科技教師在實作教學時,需將其學科專業知識透過實作成品來傳達 給予學生明瞭,此外,學生亦能透過自己思考及動手實作,來了解教 師所要傳授的課程知識。而就教師與學生良好的教學互動模式而言,

其維繫的最大關鍵在於教師的教學表達方式,教師教學表達方式可解 釋為學科知識轉化成學生有效學習的呈現與傳遞的橋樑,亦是一種

「媒介」。在教學過程中呈現課程教材內容之所有形式稱之為「教學表 徵」此為教學的重要工具,亦是教師專業所在(王國華、段曉林、張 惠博,1988)。

科技教育的目的是在於培養學生具有科技素養,而生活科技課程 的設計就是以實作為核心的教學形式,透過實作來表達學科知識架構

2

及特徵,而學生經由「做中學」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所在,運用思考 能力來解決所遭遇到的實際問題,從中培養解決問題之能力。這時引 導學生腦力激盪思考問題解決之方法,有賴於教師實作上的教學表達 方式,亦即教學表徵。有效的教學表徵方式能夠使學生在聽講及教師 在示範實作解說時,能夠清楚明白學習的重點及實作技巧,而學生在 自己實際操作時能更加得心應手,進而熟能生巧。因此,教師的教學 能掌控適切,則學生就能學習得宜。

生活科技教師之所以與其它學科教師不同,乃在於除了有學科專 業知識外,還加上需具有動手實作的實務經驗。因此,對於學生的教 學需格外注重教學形式的呈現,故教師需思考如何將本身所學的專業 知識,藉由實際操作及實作的媒介,將學科知識融入在其中,透過講 述、圖表、影片、實際實作解說、創意思考、合作學習等教學方式來 傳遞學科知識給予學生知曉。所以,進一步思考教師教學,不難發現 教師的教學內容來自於本身的學科專業知識,且需有系統的組織專業 知識,如:學科中的主題概念、先後次序、脈絡演變等做有系統歸納 及分析。故 Shulman(1987)融合學科與教學法的知識,是教師本身 形成教學上之專業理解,這項知識是教師獨有的領域,稱之為學科教 學知識(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單文經(1990)認為教 師教學專業知能的內涵應強調豐富的教學專業知識與嫻熟的教學推 理能力。而教師的知識,應該包括一般的教學專業知識以及與教材有 關的專業知識兩部份。因此,教師在實作課程時,需事先思考如何將 要教授的知識融入其中,這包含教師對教材知識、實作內容知識做充 分的了解,能將其內容轉化至學生可適切學習的方式。也就是說,生 活科技教師必須將抽象的學科知識轉化成具體可見的教學形式,將其 教學表徵運用在手腦並用的實作面向上,使學生藉由動手實作過程

3

中,能對學科知識有所明瞭,進而達成科技教育所要培養的具有解決 問題能力的學生,使科技素養內化至每位學生心中。

實作教學表徵其成效如何,在 Kimbell,Stables ,& Green

(2002),指出科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技能力,能具有 將知識理解、設計技能及製作技能三大面向整合的科技能力。因此,

如何使學生在科技實作活動中培養科技整合能力,對生活科技教師教 學而言是重要的向度,這涉及到下列需探究之問題面向,第一個問題 面向是關於知識理解的實作教學表徵為何?教師實作教學是否讓學 生有效學習,其對生活科技知識理解程度關係密切。而教師對其所實 作課程之內容、概念及原理,能否在實作中採用適切的教學策略或方 法,讓學生明瞭,其學科教學知識是關鍵。若以科學教師為例,學科 教學知識會影響教師能否尋求最適當的教學方式以吸引學生在科學 上的理解與學習興趣(Loughran,Mulhall,& Berry,2004)。而 Halim

& Meerah(2002)亦指出,具備良好學科教學知識的教師,能知曉學 生實作學習上所遇困難之處,並選擇合適的教學表徵協助學生學習。

因此,學科教學表徵可視為一種整合教學、學生、學科內容及課程知 識。由上可知,生活科技教師如何將學科知識有效轉化為實作教學表 徵,對學生在實作活動中能有效學習,其助益甚大。故 koehler, Mishra,& Yahya(2007)則認為從下列面向探討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 是較為適宜的,包括:特定學科內容概念的表徵與表述、教學技巧、

對概念為何困難或容易學習的了解、對學生先備知識的了解及其知識 論的觀點。對此,本研究乃聚焦在生活科技實作活動上,探究教師之 教學表徵。

第二個問題面向是對於設計技能的實作教學表徵為何?學生生 活科技實作之設計技能,首重於科技素養之薰陶。教育部(2003)在

4

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中,說明面對生活上各種問題 及處理問題時,用以積極好奇的心探究,尋求問題解決的態度及能力 稱為科技素養。因而,擁有科技素養的學生除了有應知的科技知識,

尚須有知行的科技技能。亦即學生除具備科技專業知識外,更須具備 實作能力,而實作能力包含:設計技能與製作技能兩向度。因此,教 師在實作課程教學時,將科技素養知與行的概念與技術透過實作教學 表徵的傳達,對學生而言,能有助於確切明瞭而加以內化,成為自我 思考、構思、評判的依歸。而蕭顯勝、黃啟彥與游光昭(2006)則將 科技素養範疇分為:科技的範圍、科技的演進、科技的程序、科技的 應用與評估及科技的衝擊與影響等面向,以做教師對生活科技素養範 疇教學之探討。由此可知,教師本身對科技素養範疇的熟悉深淺,關 乎於教師設計技能在實作教學中的教學表徵之傳達。

第三個問題面向乃是在於製作技能的實作教學表徵為何?製作 為生活科技科目的最大特色,即需學生動手實作來完成的科技活動。

學生透過實作來提升本身技能,包含:機具設備使用、材料裁切及選 擇、工件組裝及製作流程等製作技能。但要能引起學生學習動機與操 作反應,才是讓學生真正學習到製作技能的本領。葉蓉樺(2008)強 調實務操作的實質意義與核心價值,在於使學生能主動積極的動手實 作,透過手腦並用與本身的先備知識做適切連結,形成自我內化的製 作技能。而 Satterthwait(2010)說明動手實作對於學生學習成效,

是透過教師用以親身經驗設計實作活動,來幫助及培養學生學習。因 此,可知教師的實際製作教學表徵是關鍵。所以在科技議題面向日新 月異且廣泛,以致在生活科技實作活動選擇的題材是多元的,且所設 計的活動模式亦可能不同。故教師在實作活動中,針對不同實作主題 其製作技能教學表徵其呈現型態為何?亦想從中得知生活科技教師

5

在實作活動中如何透過合宜製作技能教學表徵與學生互動,從而提高 學生學習意願。

生活科技的教學需把相關知識概念融入到實作活中,透過設計及 製作技術,使成品得以呈現,以讓學生藉由實作來學習到相關知識、

技能認知及情意體認。有別於一般學術學科將知識透過有系統化組 織、結構化傳授予學生以建立其知識體系,對於動手實作活動是鮮少 罕見的,特別是技能與設計兩大面向是缺乏的。基於上述之理由,試 想從本研究深入得知生活科技教師教學表徵在實作活動過程中是如 何呈現的?以期進一步明瞭實作教學表徵之特徵,對日後教師實作教 學時提供適切之教學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