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生涯轉換理論

本節先從生涯的意義開始探索,接著將對生涯轉換的理論做進一步的探討。

一、生涯的意義

生涯(career)的概念源自於歐美心理學的思潮,career 原有道路(road)的 意思,引申為人或事物所經過的途徑,或個人一生進展路途,因此,強調長程的、

整體的概念,就個體而言,生涯所指的就是一個人數十年的生命中,如何成長、

如何經歷、如何發展的過程(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10)。著名 學者 Super 於 1976 年對生涯的看法:生涯是生活中各個生命事件的演進歷程,

統合個人一生中各種職業與生活的角色,由此表現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組型,

生涯是人生自青春期到退休之後,一連串有酬或無酬職位的綜合,除了職位之 外,尚包括任何和工作有關的角色,如副業、家庭和公民的角色等,生涯只存在 於人們追求它之時,是以個人為中心的(引自吳芝儀,2000)。而 McDaniels 於 1978 年認為生涯不只是一個人的工作或職業,它是一種生活形態,包括一個人 一生中所參與的一連串工作,與休閒的活動(引自林幸台等,2010)。

國內學者金樹人(1997)則將生涯定義為:一、方向性:它是生活裡各種事 態的連續演進方向;二、時間性:生涯的發展是一生當中連續不斷的過程;三、

空間性:生涯係以事業的角色為主軸,也包括了其他與工作有關的角色;四、獨 特性:每個人的生涯發展是獨一無二的;五、現象性:只有在個人尋求它的時候,

它才存在;六、主動性:人是生涯的主動塑造者。

由以上生涯理論可見,生涯涵蓋的範圍很廣,不僅是工作、職業上的角色,

也包括生活方式,也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歷程,我們常常在生活中遺忘它的存在,

當我們在追尋它時,它就會存在。

二、生涯轉換之定義

研究者整理生涯轉換相關文獻,瞭解學者從不同面向定義生涯轉換。本研究 先探討國內外生涯轉換之意義,再深入瞭解生涯轉換相關之理論。以下整理國 內、外學者對生涯轉換之定義。

表2-1-1 國內外學者對生涯轉換定義

國內外學者 年代 生涯轉換定義

Louis 1980 以個體角色間的變化來解釋生涯轉換,生涯轉 換不只是工作層面的不同,擔任之角色也會產 生改變,因此,生涯轉換可分為角色間(組織 內之角色)與角色內(自身態度)的轉換。將 工作角色的轉換分為五種:進入或回流工作的 組織、在相同的組織裡擔任不同的角色職務、

從一個工作組織換到另一個工作組織、改變專 業領域、離開工作職場。

Golan 1981 將生涯轉換視為個人生命中持續經歷改變,並 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生涯轉換可能是突發性 的、漸進性或戲劇性的,不同的範疇皆會對個 體的生活造成衝擊。

O’Nail & Fishman 1982 生涯轉換是個體生命的一部份,包含價值觀、

世界觀及個體外在的改變,有的人會逃避,有 的人會經歷痛苦而適應,或許在個人的毅力、

生活架構及夢想上會有所差異。(續下頁)

表2-1-1(續)

國內外學者 年代 生涯轉換定義

Schlossberg 1984 生涯轉換包含危機轉折和改變,由預期與非預 期的事件導致個體對於世界觀的假設產生改 變,個體為求一致性,而引發個人行為、關係 之改變。

Hobson、Welbourne 1991 將生涯轉換視為事件、生活狀況、生活經驗改 變的歷程,這包含著個人的角色、關係、工作、

信念及個人假定的改變。

Newman、Blackburn 2002 將生涯轉換視為一種「適應的挑戰」,個體因 為對現況不滿意或不適應而進行生涯轉換,而 在生涯轉換的過程中,需要放棄原有的習慣與 生活模式,來迎接新生活的挑戰,所以認為適 應與生涯轉換是緊緊相連的,個體可能因為適 應困難而進行生涯轉換,而轉換後仍需要重新 適應。

Goodman、Schlossberg 2006 認為生涯轉換是涵蓋明確的生活改變以及隱

& Anderson 藏的改變,明確的生活改變包括:畢業、進入 職場、轉換職業、結婚等;而隱藏的改變則如 喪失抱負,因此無論事件發生與否,只要導致 個人改變都可稱為生涯轉換。將生涯轉換類型 分為:(一)可預期的生涯轉換、(二)不可 預期的生涯轉換、(三)不如預期的生涯轉換。

劉佳怡 2005 生涯轉換是指生活轉變、經驗改變的歷程,其 中涵蓋了角色、關係、職業、信念及價值的改 變。 (續下頁)

表2-1-1(續)

國內外學者 年代 生涯轉換定義

戴谷霖 2005 認為在就業或是繼續升學與原先科系有相當 差異者也是一種生涯轉換。

林詩敏 2006 生涯轉換意指職業生涯上的轉換,且轉換前後 的職業領域與職務亦隨之改變,較著重於轉換 人生職場跑道方面。

楊馨華 2007 個體因職業上的變動而產生,個體放棄原本的 工作,轉換不同之工作領域,以尋求令個體自 身更滿意的工作生涯,因而影響到個體生活、

自我形象、社會地位、關係角色、個人信念等。

廖淑純 2011 將生涯轉換分為兩個面向,狹義的生涯轉換指

「職涯轉換」,包括離開原來的工作場域展開 新的工作,也包含未離開原來工作場域但增加 其它生涯的角色,如志工或其它生涯角色;廣 義的生涯轉換則除了「職涯轉換」外,還包括 更全面的生活變化,如家庭生活、休閒生活、

人際關係等。

綜合以上整理,生涯轉換之定義除了工作上的轉換,還包含著轉換後,個人 在角色、價值觀、信念、生活架構,以及個人假定的改變。所以生涯轉換不只是 個體外在環境的變動,也是內在心理因素的變化。此外,生涯轉換可以是預期性 的、非預期性的、不如預期的。本研究的生涯轉換則著重於「大學就讀非諮商相 關科系」,個體自願往諮商心理領域發展,取得諮商心理師執照,且有意願繼續 待在諮商輔導領域之諮商心理師。

三、生涯轉換相關理論

研究者從過去的文獻中,找尋生涯轉換相關的理論,藉由各種生涯理論的觀 點,建構出對於生涯轉換的先備知識。

(一)Levinson 等人之四季週期轉換論

Levinson、Darrow、Klein、Levinson 和 Mckee 於 1978 年以個案研究法,訪 問 40 位 35~45 歲的成人,以回溯的方式探討自己 18 歲後的生涯發展,其研究 結果將生涯發展譬喻為一年的四季,春天代表「前成年期」、夏天代表「成年早 期」、秋天代表「成年中期」、冬天代表「成年晚期」,每一個階段都有代表性的 任務,來建立及維持各種不同的生活模式,每一個階段之間都有轉換期,而轉換 期表示舊階段的結束與新階段的開始(引自朱湘吉,2001;汪光慧,2004)。

Levinson 於 1986 年提出每兩個階段間,皆有一段重疊的時間,其重疊的期間稱 為轉換期,時間大約為五年(引自洪奕星,2010)。四階段分別為:第一階段為 春天:童年-青年(0~20 歲);第二階段為夏天:早期的成人(17~45 歲);第 三階段為秋天:中期的成人(40~65 歲);第四階段為冬天:晚期的成人(60 歲以後)。以上是大略介紹四季理論的原理,接著針對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可能遭 遇的生涯發展任務做介紹。Levinson 等人於 1978 年認為生涯發展可分為以下幾 個階段(引自王碧瑤,2004):

表 2-1-2 Levinson 等人之四季週期轉換論

階 段 發 展 任 務

前成年期(0-17 歲) 個體逐漸成長,從依賴他人轉變成獨 立,有責任感的成人。

成年早期轉換期(17∼22 歲) 終止青少年期的生命結構,並離開發展 個人前程。可能是外顯的離開原生家 庭,經濟獨立; (續下頁)

表 2-1-2(續)

階 段 發 展 任 務

成年早期轉換期(17∼22 歲) 也可能是內在的逐漸拉開與原生家庭的 心理距離。對自我世界有更進一步的學 習,對生命目標更完整的規劃。

進入成年世界(22∼28 歲) 個體經由形式與試煉生命的結構,對成 年有較清晰的定義。

三十轉換期(28∼33 歲) 二十幾歲的探索接近尾聲,個體逐漸感 受到時間的急迫性,對生命態度更為認 真。有些人可能順利通過而未經歷過危 機,對職業、家庭、社交生活兼顧。也 有人經歷「三十危機」,在各方面面臨瓶 頸,且對自己產生自我懷疑。

安身立命期(33~40 歲) 這是成年早期的顛峰期,又包括二個次 階段,前者為安身立命早期,指個體在 社會爭取立足之地;後者是 成為他自 己,指的是在工作領域中更上一層樓。

(二)Hopson 與 Adams 中年生涯轉換模式

Hopson 與 Adams 於 1981 年從情緒變化的角度,探討個體成人在中年生涯 轉換時所經歷的心路歷程,提出中年生涯轉換模式,分為七個階段如下(引自郭 珍虹,2007;楊馨華,2007):

表 2-1-3 Hopson 與 Adams 中年生涯轉換模式 階 段 狀 態 固著與震撼期

(Immobilization and shock)

剛開始覺察到生涯轉換,發現有些變化

(Minimization)

面臨新的生涯轉換還不能適應時,通常 會有否認、退縮的現象,使個體有時間 自我調適。

自我懷疑期

(Self doubt)

在調適的過程中,個體可能會產生憤 怒、失望、挫折、嫉妒等情緒,或是自 我懷疑。

放下期

(Letting go)

經歷過自我懷疑後,個體漸漸走過負向 的感受,更深刻的覺察自己不同的情 緒,開始發展新的經驗。

充分檢驗期

(Testing out)

開始探索新的機會與觀點,並發展出對 未來的承諾。

意義尋找期

(Search for meaning)

個體開始覺察生涯轉換帶給自己的意 義,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觀,思考自己 想要的生活是什麼?

統整與更新期

(Integration and renewal)

個體統整生涯轉換的經歷後,更加確定 自己未來的目標,投入於新的生涯旅程。

(三)Young與Rodgers的生涯轉變模式

Young 與 Rodgers 在1997年從社會心理學角度探討生涯改變,視生涯改變 是整合自我的機會。將生涯改變分為四期,第一期是明朗期:生涯改變的初始,

是覺察到希望增加個體組織原則的一致性。第二期是沈默醞釀期:個體會掙扎、

恐懼改變,對自己的組織原則感到不信任。第三期是瓦解期:個體認知自己的不 快樂,對生活改變的可能性感到掙扎。第四期是調整期:他們開始會辨別、認知

恐懼改變,對自己的組織原則感到不信任。第三期是瓦解期:個體認知自己的不 快樂,對生活改變的可能性感到掙扎。第四期是調整期:他們開始會辨別、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