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諮商心理師從大學非相關科系轉換至諮商領域之生命經驗敘說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諮商心理師從大學非相關科系轉換至諮商領域之生命經驗敘說"

Copied!
15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碩士論文. 諮商心理師從大學非相關科系轉換至諮商 領域之生命經驗敘說. 研 究 生:吳典龍. 撰. 指導教授:黃素雲.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 二. .. .. 年. 七. 月.

(2)

(3) 謝辭 終於走到這裡了,沒想到會有這麼一天,我要開始撰寫感謝的話,有一天我 終於完成論文,開始思考下一步該往哪走,呼~~原來我真的走到了,畢業囉!! 水啦! 在這段漫長的研究所生涯裡,有很多人給我力量,讓我持續往前走,沒有你 們的支持與鼓勵,我不會完成論文,也不會畢業。首先我要感謝指導教授素雲老 師,在您的論文指導中,我感受到您的支持與鼓勵,給予我很大的空間撰寫論文, 非常感謝您。感謝兩位口試委員參與我的研究,從鈕文英老師的指導中,我看見 您對研究法的細心與認真,帶著極大的熱情投入在研究中,從您身上我學到很 多,謝謝您;感謝丁原郁老師還記得我,從您幽默的談吐中,感覺到您滿滿的同 理與鼓勵。 感謝三位願意參加研究的人,謝謝你們真誠提供寶貴的生命經驗,謝謝前導 研究參與者,謝謝妳義不容辭的答應,以及開放的分享,讓我的論文終於開始啟 動;謝謝貴哥熱心的參與研究,跟您互動的過程中,我感受到包容一切的溫暖感, 而那股不放棄、不服輸的精神,深深的感動著我;謝謝獅子在訪談中投入的敘說, 從妳的故事裡我學到勇氣的力量,以及身邊重要他人穩定的支持,妳讓我更看見 自己所擁有的。我也感謝所有婉拒訪談的人,謝謝你們願意花時間思考如何回覆 我。 感謝這幾年來老師的教導,謝謝妙芬老師認真的教學,您最後的一堂課教導 我們走過分離、悲傷、復原與重生,謝謝您;謝謝慶福老師幽默的互動,很喜歡 聽您分享跑步的經驗;謝謝佩真老師、麗麗老師統計、測驗與研究法的教學,讓 我看見量化研究者的風采;珍琬老師謝謝您的教誨,還記得碩一的時候,您叫我 出去,呵呵,因為我說遇到這樣的個案就轉介啊,其實我很喜歡您直接的表達、 捍衛自己的立場,從您身上我學到的不只是諮商的專業知識,而是身為諮商人的 樣貌,我也希望有一天能像您一樣,站出來勇敢的為正義發聲。 感謝曾經照顧過我的實習單位,瑛琪老師直接、真誠的互動,讓我在半年的 實習階段,很自在的學習如何當一個諮商人;貞夙老師超直接的互動,與滿滿的 同理與貼近,使我總在督導後有滿滿的力量;Lily 老師開放、溫暖的互動,在您 身上我學習到諮商人如何走出諮商室,讓更多領域的人共同合作;謝謝啟明老師 正向的能量,在您身上我學習到焦點諮商師的樣貌;謝謝麗光老師一針見血的分.

(4) 析,讓我更瞭解自己;謝謝明秀姐溫暖的教導;謝謝怡君老師,您有一次接手我 曾諮商過的案主,當時我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但經過您冷靜的分析,讓我換個 角度思考,解開心中的結,也感謝您自然、直接的回饋,讓我學到很多;舒慧老 師謝謝您,您總是帶給我很溫暖的力量,那種發自內心的在乎與關心,讓我覺得 內心被滋養了;謝謝廖組長滿滿的人情味,每次真誠的互動都成為我美好的回 憶,那種心與心貼近的感覺,讓我每一天都感覺到存在的意義。 感謝一起上課的同學們,謝謝美珊姐這幾年的照顧,我永遠忘不了我們一起 放沖天炮慶祝的日子,這幾年辛苦妳了,讓我的生命中多了一個姐姐;謝謝老趙, 我記得妳是我第一個遇到的研究所同學,那天我們一起去吃午餐,一起聊天,是 我記憶中美好的回憶,謝謝妳這幾年的陪伴;謝謝民凱的認真、負責,也感謝你 帶給我們那麼多歡笑;謝謝馨儀貼心的幫忙,辛苦妳了,感謝有妳陪我走這段難 熬的論文旅程,我們一起畢業吧;謝謝梅瑄、佳真帶給我善良、正向的力量。 感謝僑勇國小的仁班同學們,讓我在水深火熱的論文地獄中,體會到單純、 自然的能量,所以每次相遇都讓我徹底放鬆與充電,充完能量後,再次出發,謝 謝你們。 我的生命旅途中有一股穩定的力量,它讓我在混亂的時刻裡,找到屬於自己 的天命,而這股力量來自於冠翰、Seven 與媽咪,首先我要謝謝冠翰,沒有你的 陪伴與協助,我沒有辦法完成論文,每次跟你討論完論文,我都更瞭解自己想要 的是什麼,而且會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滿足感。你總是在我最艱難的時刻,給予我 再次出發的力量,而這股力量又巧妙的從我身上長出,讓我看見自己的美好,謝 謝你,有你真好;謝謝 Seven(我家的狗,但我都把他當家人看待),你總是在 家裡靜靜的陪伴,在不確定的生涯轉換過程中,你始終在我身邊,散發一種恆定 的能量,陪伴著我度過生命中的點點滴滴,謝謝你;最後我要謝謝媽咪,每次我 做任何決定,妳都全力支持,包括這次的生涯轉換,妳也是一路陪伴著我、支持 著我,妳常說: 「你快不快樂才是最重要的。」而我想跟妳說: 「此生能夠成為妳 的小孩,是我這輩子最幸福的事。」謝謝妳,因為有妳,才有現在的我。我想每 天都跟妳說:「媽媽,我愛妳。」 P.S.老爸我也愛你,雖然你的話不多,但我可以感覺到你都在默默的關心我,謝 謝你。 謝謝老天爺啊!! 2013 年 7 月宜蘭.

(5) 諮商心理師從大學非相關科系轉換至諮商領域之生命經驗敘說 摘要 本研究的對象為非相關領域轉換至諮商心理師者,研究目的在於了解他們生 涯轉換的歷程。透過立意取樣,邀請兩位符合研究條件之研究參與者,本研究採 用質性研究方法,以半結構式訪談蒐集資料,並以「整體—內容」的敘說分析方 法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生涯轉換前的經驗可分為:提不起動力的工作(對原職業的不滿意)、對自 我瞭解的渴望(生涯轉換至諮商領域之原因) 、破壞帶來重生(危機帶來轉機); 二、生涯轉換間的經驗可分為:愛一直都在(支持系統)、高度自我效能(生涯 轉換的助力) 、過往經驗的養分(過去經驗的累積) 、追尋偶像(尋找生涯楷模)、 勇敢追夢(勇氣的力量);三、生涯轉換後的省思可分為:太多的感謝(感謝身 邊的人) 、再次出發的過程(蓄聚能量) 、對其他生涯轉換者的建議(自我瞭解與 瞭解職業)。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論與發現,針對生涯轉換者與學校提供建 議。 關鍵詞:諮商心理師、生涯轉換、敘說研究.

(6) A Narrative Investigation into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Counselors Undergoing a Career Transition from Non-Counseling to Counseling Major Abstract The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in the career transition of counselors. The study undertook qualitative research using in-depth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counselors who had transferred their non-counseling related major to the counseling-related area. A holistic-content approach of narrative research was adopted for data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The experiences before career transition included (a) losing the passion on job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current job ), (b) desire for self-understanding (the reason for changing career to the counseling major), and (c)reliving from destruction (Crisis leads to possibility). 2. The experiences during career transition involved (a) being with love all the way (support system), (b) having high self-efficacy (the power of career transition), (c) having past experience that nurture career transition (accumulation of past experiences), and (d) pursuing a career in counseling through career idol (searching for the career models).3. Reflections after career transition comprised (a) being filled with thanks (the acknowledgement of the people around), (b) starting the journey again (storage of energy), and (c) offering suggestions for career transition (understandings of self and occupation).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provided a further discussion and some suggestions to schools and people in career transition. Keywords: counselor, career transition, narrative investigation.

(7) 目 第一章. 次.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04 第三節 名詞釋義…………………………………………………………………0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07. 第一節 生涯轉換理論……………………………………………………………07 第二節 生涯轉換相關研究………………………………………………………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取向…………………………………………………………………27 第二節 研究流程…………………………………………………………………31 第三節 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32 第四節 研究參與者………………………………………………………………37 第五節 研究工具…………………………………………………………………38 第六節. 第四章. 研究品質的檢核…………………………………………………………40. 研究結果 …………………………………………………………43. 第一節 貴哥的故事與分析………………………………………………………43 第二節 獅子的故事與分析………………………………………………………77 第三節 綜合討論…………………………………………………………………115 第四節. 第五章. 研究者的省思……………………………………………………………124. 研究結論與建議 ………………………………………………127. 第一節 結論………………………………………………………………………127 第二節 建議………………………………………………………………………129. i.

(8) 參考文獻. ………………………………………………………………………133. 附錄 ………………………………………………………………………………137 附錄一 研究邀請函………………………………………………………………137 附錄二 參與研究同意書…………………………………………………………138 附錄三 訪談大綱…………………………………………………………………139 附錄四 訪談大綱…………………………………………………………………140 附錄五 研究參與者訪談檢核函…………………………………………………141. ii.

(9) 表. 次. 表 2-1-1. 國內外學者對生涯轉換定義…………………………………………08. 表 2-1-2. Levinson 等人之四季週期轉換論……………………………………11. 表 2-1-3. Hopson 與 Adams 中年生涯轉換模式……………………………… 13. 表 2-2-1. 諮商領域者生涯轉換的相關研究……………………………………17. 表 3-3-1. 形成故事文本…………………………………………………………33. 表 3-3-2. 從主題轉變為核心主題之舉例………………………………………36. 表 3-4-1. 研究參與者資料………………………………………………………38. 表 3-6-1. 研究參與者檢核函結果………………………………………………41. 表 3-6-2. 同儕檢核舉例…………………………………………………………42. iii.

(10) 圖. 次. 圖 3-1-1. 社會成員經驗世界的再呈現 …………………………………………30. 圖 3-2-1. 研究流程圖 ……………………………………………………………32. 圖 3-3-1. 文本分析方式 …………………………………………………………36. iv.

(11) 第一章. 緒論. 在生涯轉換的路途中,轉換者如何克服對自己的懷疑,以及未來的茫然不確 定,如何將逆境變為轉機,開啟人生新的一頁,這整段生涯轉換的歷程是本研究 所關注的議題。本章敘述本研究的動機,說明研究的目的與問題,最後對本研究 所使用的專業名詞進行定義。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第二節為研究 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名詞釋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探討生涯轉換的主題,來自於研究者自身的生命經驗,若論文能貼近 自己的生命,與自己的生活經驗有所共鳴,那透過研究的歷程,研究者的生命也 將被喚起,所追尋的意義、解答,也可能在別人的故事裡,再一次覺察、省思與 建構,相信這種不斷建構的過程,會使研究者更瞭解自己。因此,選擇以生涯轉 換作為研究的主題。 在《心理師法》(2001)公布以前,臺灣還沒有一套完整的系統,來培育諮 商心理師,當時臺灣還沒有全職的諮商心理實習, 《心理師法》從 2001 年立法後, 諮商心理相關科系相繼設立,諮商心理學程的研究生人數增加(林家興、謝昀蓁、 孫正大,2005)。依據心理師法(2001)第二條公立或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 院或符合教育部採認規定之國外大學、獨立學院諮商心理所、系、組或相關心理 研究所主修諮商心理,並經實習至少一年成績及格,得有碩士以上學位者,得應 諮商心理師考試。因此,要進入諮商的殿堂,就必須要先考取諮商心理研究所, 全職實習一年,並完成論文後,才有資格應考諮商心理師的考試,研究者也是在 心理師法施行後,進入諮商的殿堂。在實際接觸諮商之前,研究者對它的印象是 相當模糊的,也搞不太清楚諮商是做什麼的?當時只是因為喜歡心理學、喜歡助 人,就開始研讀諮商相關的資料,才發現原來諮商心理師是近十幾年才立法的職 業。 1.

(12) 研究者於大學時期就讀非諮商心理相關科系,但在大學的生活裡,始終找不 到屬於自己的空間,總覺得大學所學之領域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己能發 揮所長的地方,因而在大學畢業後,選擇踏上諮商的道路,去試試看自己的夢想, 對研究者而言,這個決定是對自己負責,所以將原本直線、平順的生涯轉了一個 彎,從頭開始學習新的事物,重新體驗人生,邁向未知的未來。 大學時期的研究者,就讀的科系是職業安全與衛生,習慣於單一、真實、具 體的答案,一個蘿蔔一個坑,這樣的生活很簡單,也讓生活少了一點變化、彈性 與人味,研究者心裡有一部分的自己不斷跑出來抗爭,有一部份的自己覺得只要 順利畢業、當兵、找工作,不用去想太多;但另一部分的自己,不斷的問自己: 「這真的是我想要的人生嗎?」而加速研究者選擇生涯轉換的原因,來自於失戀 的經驗,在失戀的低潮中,研究者感覺到自己的渺小與無助,彷彿活在這個世界 上沒有任何意義,也找不道自己生命的定位。但這開啟了研究者探索內在的契 機,研究者開始問自己是誰?未來想往哪裡去?思考著自己過去的夢想,因大學 的領域確實不是研究者的興趣,最後終於鼓起勇氣去嘗試另一條比較難走,且模 糊的路,也開始閱讀心理相關書籍,終於如願以償考上心輔所。 實際接觸心理諮商領域後,對於心理諮商深厚的學問感到驚奇,感覺是永無 止境的豐富,是一段不斷探索的旅程,當然在過程中有挫折、有挑戰,相較於之 前的生涯道路,研究者覺得選擇了一條更艱辛,充滿挑戰與新奇的道路。在順利 考上屏東教育大學心輔研究所後,很驚訝的發現班上超過半數的同學都是非本科 系的,他們大學都就讀與心理諮商無關的科系,這促使研究者想瞭解大學就讀非 諮商心理科系的學生,在進行生涯轉換後,順利畢業考取諮商心理師執照,且在 實務上持續接案的諮商心理師,如何看待自己生涯轉換的經驗,是什麼因素讓他 們確定諮商就是他們所想要的?在生涯轉換的過程中有遇到什麼困難?經過了 這段生涯轉換的過程,是什麼支持他們繼續往前走?他們如何決定諮商是他們想 繼續堅持的領域? 過去研究曾探討非相關領域者生涯轉換至心理諮商領域,其中陳麗雲 2.

(13) (2006) 、田明珠(2010) ,均是以心輔研究所學生為研究對象,探索生涯轉換的 過程,與轉換後的感想;洪奕星(2011)的研究則探索中年生涯轉換,探索中年 轉換的心路歷程;吳寶嘉(2004)、蘇沛珊(2010)的研究以性別的視框,去探 討性別在生涯轉換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黃宛姿(2010)則探討由社工領域轉換 至諮商領域者;過去研究雖有探索非相關科系的生涯轉換,但訪問對象多為仍在 就讀研究所的學生,或是探索性別對諮商心理師的影響。本研究則訪談已取得諮 商心理師執照之諮商心理師,目前持續在諮商實務工作,而且有意願繼續待在諮 商領域服務,研究者想藉由回溯的方式,細細探索這段完整的生涯轉換歷程,他 們持續待在諮商領域的因素、動力,讓研究參與者將這段生涯轉換的歷程完整的 敘說,省思這段生涯轉換帶給他們生命的意義,由轉換後之諮商心理師的身份, 來表達對於自己生涯轉換的看見。 本研究採取敘事分析類型中的「整體-內容」模式,因本研究希望透過生涯 轉換的整體脈絡,來瞭解諮商師完整的轉換歷程,不希望有經驗被切開,變成零 碎的內容,因此,從生涯轉換前開始,一直到生涯轉換後持續待在諮商領域的這 段期間,就是本研究想探討的生涯轉換歷程。. 3.

(14)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依據上節研究動機,擬定以下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 一、研究目的: (一)探討諮商心理師覺察生涯轉換前的生涯經驗。 (二)探討諮商心理師在覺察後到確定轉換之間的衝突、挑戰及因應方式。 (三)探討生涯轉換後,諮商心理師省思在此領域發展的經驗。. 二、研究問題: (一)諮商心理師在什麼樣的情境下選擇生涯轉換?過去的經驗如何影響著諮商 心理師做決定? (二)諮商心理師在生涯轉換之間所遭遇的挑戰與衝突有哪些?如何因應與調 適? (三)諮商心理師回顧這段生涯轉換歷程,會有什麼樣的省思、感想與轉變?. 4.

(1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諮商心理師 依據《心理師法》 (2001)第一條規定: 「中華民國國民經諮商心理師考試及 格並依本法領有諮商心理師證書者,得充諮商心理師。」第二條指出:「公立或 立案之私立大學、獨立學院或符合教育部採認規定之國外大學、獨立學院諮商心 理所、系、組或相關心理研究所主修諮商心理,並經實習至少一年成績及格,得 有碩士以上學位者,得應諮商心理師考試。」 本研究的諮商心理師需符合心理師法的規定,且大學需就讀非諮商心理相關 科系,目前在諮商領域服務,有意願持續待在諮商界,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 二、生涯轉換經驗 本研究將生涯轉換經驗分為生涯轉換前、轉換間與轉換後三個階段,生涯轉 換前定義為研究參與者考上心輔所前,生涯轉換間則是就讀心輔所的期間,生涯 轉換後的階段則由研究參與者決定,探索研究參與者整段生涯轉換經驗。. 5.

(16) 6.

(1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兩節,第一節為生涯轉換理論、第二節為生涯轉換相關研究。. 第一節. 生涯轉換理論. 本節先從生涯的意義開始探索,接著將對生涯轉換的理論做進一步的探討。. 一、生涯的意義 生涯(career)的概念源自於歐美心理學的思潮,career 原有道路(road)的 意思,引申為人或事物所經過的途徑,或個人一生進展路途,因此,強調長程的、 整體的概念,就個體而言,生涯所指的就是一個人數十年的生命中,如何成長、 如何經歷、如何發展的過程(林幸台、田秀蘭、張小鳳、張德聰,2010)。著名 學者 Super 於 1976 年對生涯的看法:生涯是生活中各個生命事件的演進歷程, 統合個人一生中各種職業與生活的角色,由此表現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組型, 生涯是人生自青春期到退休之後,一連串有酬或無酬職位的綜合,除了職位之 外,尚包括任何和工作有關的角色,如副業、家庭和公民的角色等,生涯只存在 於人們追求它之時,是以個人為中心的(引自吳芝儀,2000)。而 McDaniels 於 1978 年認為生涯不只是一個人的工作或職業,它是一種生活形態,包括一個人 一生中所參與的一連串工作,與休閒的活動(引自林幸台等,2010)。 國內學者金樹人(1997)則將生涯定義為:一、方向性:它是生活裡各種事 態的連續演進方向;二、時間性:生涯的發展是一生當中連續不斷的過程;三、 空間性:生涯係以事業的角色為主軸,也包括了其他與工作有關的角色;四、獨 特性:每個人的生涯發展是獨一無二的;五、現象性:只有在個人尋求它的時候, 它才存在;六、主動性:人是生涯的主動塑造者。 由以上生涯理論可見,生涯涵蓋的範圍很廣,不僅是工作、職業上的角色, 也包括生活方式,也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歷程,我們常常在生活中遺忘它的存在, 當我們在追尋它時,它就會存在。 7.

(18) 二、生涯轉換之定義 研究者整理生涯轉換相關文獻,瞭解學者從不同面向定義生涯轉換。本研究 先探討國內外生涯轉換之意義,再深入瞭解生涯轉換相關之理論。以下整理國 內、外學者對生涯轉換之定義。 表2-1-1 國內外學者對生涯轉換定義 國內外學者. 年代. 生涯轉換定義. Louis. 1980. 以個體角色間的變化來解釋生涯轉換,生涯轉 換不只是工作層面的不同,擔任之角色也會產 生改變,因此,生涯轉換可分為角色間(組織 內之角色)與角色內(自身態度)的轉換。將 工作角色的轉換分為五種:進入或回流工作的 組織、在相同的組織裡擔任不同的角色職務、 從一個工作組織換到另一個工作組織、改變專 業領域、離開工作職場。. Golan. 1981. 將生涯轉換視為個人生命中持續經歷改變,並 與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生涯轉換可能是突發性 的、漸進性或戲劇性的,不同的範疇皆會對個 體的生活造成衝擊。. O’Nail & Fishman. 1982. 生涯轉換是個體生命的一部份,包含價值觀、 世界觀及個體外在的改變,有的人會逃避,有 的人會經歷痛苦而適應,或許在個人的毅力、 生活架構及夢想上會有所差異。(續下頁). 8.

(19) 表2-1-1(續) 國內外學者. 年代. 生涯轉換定義. Schlossberg. 1984. 生涯轉換包含危機轉折和改變,由預期與非預 期的事件導致個體對於世界觀的假設產生改 變,個體為求一致性,而引發個人行為、關係 之改變。. Hobson、Welbourne 1991. 將生涯轉換視為事件、生活狀況、生活經驗改 變的歷程,這包含著個人的角色、關係、工作、 信念及個人假定的改變。. Newman、Blackburn 2002. 將生涯轉換視為一種「適應的挑戰」,個體因 為對現況不滿意或不適應而進行生涯轉換,而 在生涯轉換的過程中,需要放棄原有的習慣與 生活模式,來迎接新生活的挑戰,所以認為適 應與生涯轉換是緊緊相連的,個體可能因為適 應困難而進行生涯轉換,而轉換後仍需要重新 適應。. Goodman、Schlossberg 2006. 認為生涯轉換是涵蓋明確的生活改變以及隱. & Anderson. 藏的改變,明確的生活改變包括:畢業、進入 職場、轉換職業、結婚等;而隱藏的改變則如 喪失抱負,因此無論事件發生與否,只要導致 個人改變都可稱為生涯轉換。將生涯轉換類型 分為:(一)可預期的生涯轉換、(二)不可 預期的生涯轉換、 (三)不如預期的生涯轉換。. 劉佳怡. 2005. 生涯轉換是指生活轉變、經驗改變的歷程,其 中涵蓋了角色、關係、職業、信念及價值的改 變。. (續下頁) 9.

(20) 表2-1-1(續) 國內外學者 戴谷霖. 年代 2005. 生涯轉換定義 認為在就業或是繼續升學與原先科系有相當 差異者也是一種生涯轉換。. 林詩敏. 2006. 生涯轉換意指職業生涯上的轉換,且轉換前後 的職業領域與職務亦隨之改變,較著重於轉換 人生職場跑道方面。. 楊馨華. 2007. 個體因職業上的變動而產生,個體放棄原本的 工作,轉換不同之工作領域,以尋求令個體自 身更滿意的工作生涯,因而影響到個體生活、 自我形象、社會地位、關係角色、個人信念等。. 廖淑純. 2011. 將生涯轉換分為兩個面向,狹義的生涯轉換指 「職涯轉換」,包括離開原來的工作場域展開 新的工作,也包含未離開原來工作場域但增加 其它生涯的角色,如志工或其它生涯角色;廣 義的生涯轉換則除了「職涯轉換」外,還包括 更全面的生活變化,如家庭生活、休閒生活、 人際關係等。. 綜合以上整理,生涯轉換之定義除了工作上的轉換,還包含著轉換後,個人 在角色、價值觀、信念、生活架構,以及個人假定的改變。所以生涯轉換不只是 個體外在環境的變動,也是內在心理因素的變化。此外,生涯轉換可以是預期性 的、非預期性的、不如預期的。本研究的生涯轉換則著重於「大學就讀非諮商相 關科系」,個體自願往諮商心理領域發展,取得諮商心理師執照,且有意願繼續 待在諮商輔導領域之諮商心理師。. 10.

(21) 三、生涯轉換相關理論 研究者從過去的文獻中,找尋生涯轉換相關的理論,藉由各種生涯理論的觀 點,建構出對於生涯轉換的先備知識。 (一)Levinson 等人之四季週期轉換論 Levinson、Darrow、Klein、Levinson 和 Mckee 於 1978 年以個案研究法,訪 問 40 位 35~45 歲的成人,以回溯的方式探討自己 18 歲後的生涯發展,其研究 結果將生涯發展譬喻為一年的四季,春天代表「前成年期」、夏天代表「成年早 期」、秋天代表「成年中期」、冬天代表「成年晚期」,每一個階段都有代表性的 任務,來建立及維持各種不同的生活模式,每一個階段之間都有轉換期,而轉換 期表示舊階段的結束與新階段的開始(引自朱湘吉,2001;汪光慧,2004)。 Levinson 於 1986 年提出每兩個階段間,皆有一段重疊的時間,其重疊的期間稱 為轉換期,時間大約為五年(引自洪奕星,2010)。四階段分別為:第一階段為 春天:童年-青年(0~20 歲) ;第二階段為夏天:早期的成人(17~45 歲) ;第 三階段為秋天:中期的成人(40~65 歲);第四階段為冬天:晚期的成人(60 歲以後)。以上是大略介紹四季理論的原理,接著針對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可能遭 遇的生涯發展任務做介紹。Levinson 等人於 1978 年認為生涯發展可分為以下幾 個階段(引自王碧瑤,2004): 表 2-1-2 Levinson 等人之四季週期轉換論 階 段. 發 展 任 務. 前成年期(0-17 歲). 個體逐漸成長,從依賴他人轉變成獨 立,有責任感的成人。. 成年早期轉換期(17∼22 歲). 終止青少年期的生命結構,並離開發展 個人前程。可能是外顯的離開原生家 庭,經濟獨立;. 11. (續下頁).

(22) 表 2-1-2(續) 階 段. 發 展 任 務. 成年早期轉換期(17∼22 歲). 也可能是內在的逐漸拉開與原生家庭的 心理距離。對自我世界有更進一步的學 習,對生命目標更完整的規劃。. 進入成年世界(22∼28 歲). 個體經由形式與試煉生命的結構,對成 年有較清晰的定義。. 三十轉換期(28∼33 歲). 二十幾歲的探索接近尾聲,個體逐漸感 受到時間的急迫性,對生命態度更為認 真。有些人可能順利通過而未經歷過危 機,對職業、家庭、社交生活兼顧。也 有人經歷「三十危機」 ,在各方面面臨瓶 頸,且對自己產生自我懷疑。. 安身立命期(33~40 歲). 這是成年早期的顛峰期,又包括二個次 階段,前者為安身立命早期,指個體在 社會爭取立足之地;後者是 成為他自 己,指的是在工作領域中更上一層樓。. (二)Hopson 與 Adams 中年生涯轉換模式 Hopson 與 Adams 於 1981 年從情緒變化的角度,探討個體成人在中年生涯 轉換時所經歷的心路歷程,提出中年生涯轉換模式,分為七個階段如下(引自郭 珍虹,2007;楊馨華,2007):. 12.

(23) 表 2-1-3 Hopson 與 Adams 中年生涯轉換模式 階 段. 狀. 態. 固著與震撼期. 剛開始覺察到生涯轉換,發現有些變化. (Immobilization and shock). 是自己想要的;有些是不想要的。個體 在評估生涯轉換之情境及意義,產生茫 然不知所措的情緒,之後若此轉換是個 體所期待已久的,心情較為正向;反之 則情緒會偏之消沉與絕望。. 退縮期. 面臨新的生涯轉換還不能適應時,通常. (Minimization). 會有否認、退縮的現象,使個體有時間 自我調適。. 自我懷疑期. 在調適的過程中,個體可能會產生憤. (Self doubt). 怒、失望、挫折、嫉妒等情緒,或是自 我懷疑。. 放下期. 經歷過自我懷疑後,個體漸漸走過負向. (Letting go). 的感受,更深刻的覺察自己不同的情 緒,開始發展新的經驗。. 充分檢驗期. 開始探索新的機會與觀點,並發展出對. (Testing out). 未來的承諾。. 意義尋找期. 個體開始覺察生涯轉換帶給自己的意. (Search for meaning). 義,重新思考自己的價值觀,思考自己 想要的生活是什麼?. 統整與更新期. 個體統整生涯轉換的經歷後,更加確定. (Integration and renewal). 自己未來的目標,投入於新的生涯旅程。. 13.

(24) (三)Young與Rodgers的生涯轉變模式 Young 與 Rodgers 在1997年從社會心理學角度探討生涯改變,視生涯改變 是整合自我的機會。將生涯改變分為四期,第一期是明朗期:生涯改變的初始, 是覺察到希望增加個體組織原則的一致性。第二期是沈默醞釀期:個體會掙扎、 恐懼改變,對自己的組織原則感到不信任。第三期是瓦解期:個體認知自己的不 快樂,對生活改變的可能性感到掙扎。第四期是調整期:他們開始會辨別、認知 內在一致的好處,重新認同、整合出更一致和諧的認同架構(引自王元貞,2011) 。. (四)Super 的生命全程(life-span)理論 Super 於 1986 年認為人生好比彩虹,它的整體發展是由以下三個層面所組成 (引自朱湘吉,2001): 1.時間:以一個人的年齡或生命歷程為基礎,分成五個階段:成長(growth)、 探索(exploration) 、建立(establishment) 、維持(maintenance) 、和衰 退(decline)階段。 2.廣度:包括人的一生中所扮演的各種角色,如:兒童、學生、休閒者、公民、 工作者和家庭等。 3.深度:即一個人在扮演某個角色時,所投入的程度。 Super 於 1990 年其中生涯發展的階段與任務(引自顏純昕,2009): 1.成長期(出生~14歲) 成長期係指個人的成長時期,包含了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成長與發展。此時期 的發展重點除了身體的成長、發育之外,也包含個人對其生活環境(家庭、學校 與社會)的認同,並發展自我的概念,了解其工作社會,作為試探與選擇工作及 生活的依據。尚分為幻想(4~10歲)、興趣(11~12歲)、能力(13~14歲) 等三個階段,隨著年紀漸長,對社會事物感到好奇,並產生興趣開始參與外在活 動,逐漸增強對外處理能力。. 14.

(25) 2.探索期(15~25歲) 此時期為個人對於自我、職業工作、職業角色、社會角色等行為及休閒活動 的探索與適應期。又可細分為試探(15~17歲)、轉換(18~21歲)、嘗試(22 ~25歲)等三個階段,個人從依據的嗜好、興趣、機會與能力來考慮將來職業取 向與生活型態,若碰到職業或生活上不適合時,漸漸會重新的評估、因應與調整, 對於已確定將從事某一項職業後,會嘗試著將它當作一份維持生活的事業。 3.建立期(26~45歲) 此時期是個人工作生涯的正式開始,在職業上建立工作能力基礎。其分別為 穩定(25~30歲)、奠基(31~35歲)、晉升(35~45歲)等三階段歷程,個人 工作及生活逐漸穩定下來,並謀一份安定的職位,在其職業領域或服務的機構 中,已具有一定的身份和威望,且職位能獲得保障,並希望在薪資收入或職位上 可獲得升遷的機會。 4.維持期(46~65歲) 此階段重要的任務是維持自己的工作與事業,且開始為將來退休做準備。其 三階段為保持、符合時代所需、革新等經歷,個人保有其職位,並因應工作壓力, 如:競爭、技術的革新與健康的衰退等問題。但是由於時代變遷,保持現狀已不 足以適應,仍需隨時代的轉變作適度的調整,對於高度專業化的工作人員而言, 即使已經有了事業的基礎,也仍有必要再探索、再建立新知以求創新。 5.衰退期(65歲~死亡) 此時期係指個人逐漸從工作崗位上撤離或退休,其分別為衰退、計畫退休、 退休生活等三個階段歷程。個人隨著年齡增長及身體逐漸老化而想減輕工作負 擔,並有心理準備退休,開始著手進行退休之準備,並停止原有之工作,轉而向 家庭、社交和休閒等方面法展不同的角色及生活。. (五)Miller-Tiedeman 與 Tiedeman 生涯決定論 Tiedeman與O'Hara於1963年認為生涯發展是一次又一次的生涯決定而組 15.

(26) 成,了解生涯決定的歷程也相當等於了解生涯轉換的歷程,並提出有以下決定的 歷程(引自郭珍虹,2007)。 1.選擇前期:預期階段 (1)探索期:此期是當事人面臨到要做生涯選擇的壓力,對於何去何從還漫 無頭緒。嘗試將「自己」一一拆開逐漸檢視,情緒經驗在這個階段最為 混亂和徬徨不安。 (2)具體期:思維趨於平靜(a stabilization of thought),暫時性的決定已經 浮現,但隨時還有可能會變卦,有待做最後的決定。 (3)選擇期:正確的選擇水落石出,當事人下了決定。 (4)沉澱期:經驗情緒可能是患得患失,已經選擇的目標其缺點會變得明顯, 而其競爭的目標其優點在心中的份量無端會加重起來。這種「二度掙扎」 的心情如果持續下去,就得回到原點,重新來過。 2.選擇後期:調適階段 (1)入門期:當事人正式跨入一個新生的生涯環境,舊經驗面臨新經驗的挑 戰,處於自我分化的飄搖狀態。舊有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很多時候 主導了當事人的行事風格,面對新環境時,時時要做調整。 (2)重整期:指原來的形式重新翻修,被新的形式所取代,產生了新的思維 方式與新的行為習慣。 (3)統整期:當事人又向前跨出一步,對於環境的適應已趨穩定,朝向自信 與成熟的統整狀態。 綜合上述理論得知,Levinson等人的四季週期理論與Super的生命全程理論, 均有提到轉換期的觀點,當個體處於兩個階段之間時,會經歷一段轉換的過程, 也就是銜接兩階段的時期。Hopson與Aadams的中年生涯轉換模式,將中年生涯 轉換分為七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各自不同的感受,但並非每個人都會按照順序經 歷每個階段,且不一定每個階段都會發生,雖無法套用於每一個人,但可幫助我 們瞭解生涯轉換者可能會經歷的內心感受。Young與Rodgers的生涯轉變模式則以 16.

(27) 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認為生涯轉換是一個整合自己的機會,經由四個階段的 調適歷程,朝向更一致的自我認同。Miller-Tiedeman與Tiedeman的生涯決定論, 則協助我們了解在生涯轉換的歷程中,個體會經歷那些生涯決定的心理歷程。. 第二節. 生涯轉換相關研究. 研究者整理近十年之生涯轉換研究,其中探討諮商師生涯轉換的研究有六 篇,以下六篇研究對象皆有諮商背景,且研究主題為生涯轉換,以年代的遠近排 序,由較近的研究開始,結束於較早的研究。. 一、諮商領域者的生涯轉換 表 2-2-1 諮商領域者生涯轉換的相關研究 作者與年代. 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結果. 洪亦星(2011) 五 位 中 年 轉 業 的 資 一、家庭因素與個人心理和生理的因 深職業人士。. 素等,是影響五位資深職業人士中年. 以「類別-內容」取 轉業的主要原因。 向之文本分析. 二、在整個轉業諮商的過程中,一共 歷經了茫然、探詢、接觸與強化,以 及抉擇與內化等四個不同的轉業階 段。 三、對於三位已經取得諮商心理師執 照的資深職業人士,對於目前轉業諮 商後的生活,均感到滿意、自在和快 樂。這是由於諮商專業具有社會認同 度,同時他們相當肯定自己的專業能 力。. 17. (續下頁).

(28) 表 2-2-1(續) 作者與年代. 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結果. 洪亦星(2011) 五 位 中 年 轉 業 的 資 對於助人工作則感到有意義、成就、 深職業人士。. 價值,和幸福等;至於偏好選擇諮商. 以「類別-內容」取 專業中的自由工作者,主要是因為在 向之文本分析. 無經濟的壓力下,想以工作上的自由 度換得生活品質的提升。. 田明珠(2010) 兩位諮商研究所學 生。. 她們各自在轉換諮商之路前後所經驗 到的歷程中,從中逐漸躍升而出的自. 以敘說研究之「整體 我覺察與成長,是個別生命對自己的 -內容」分析法. 看見、允許與擴展,同時也是能理解 個案困境的良好媒介。而貫穿在敘說 者的生涯轉換歷程中,有著對待自己 生命的一致性態度,這是個人故事的 重要特徵表現,與其所具有的獨特性 及整體性印象。從個別的生命經驗中 所擷取出的共通性,也會在個人故事 的不同階段重覆顯現;而藉著敘說者 彼此相近的核心焦點,可以更細緻地 闡述出屬於個人故事的整體性印象。. 黃宛姿(2010) 兩位有社工背景的 諮商師. 生涯轉換的緣由則有多重因素,除了 社工諮商人性格、個人理想、經驗的. 以敘說研究之「整體 牽引之外,還包括社工環境不盡理 -內容」分析法. 想,而使得社工諮商人欲離開社會工 作的環境。. 18. (續下頁).

(29) 表 2-2-1(續) 作者與年代. 研究對象與方法. 黃宛姿(2010) 兩位有社工背景的 諮商師. 研究結果 進到同為助人之諮商心理領域。而在 社工諮商人的專業發展上,社會工作. 以敘說研究之「整體 的學習與經驗對諮商工作具備相當的 -內容」分析法. 助力,使社工諮商人在助人工作上具 有較多的彈性與對人的理解,但在融 合所學的過程當中亦不免因所學與身 份認同之未定,而有衝突與搖擺之 處。在進到諮商領域後,社工諮商人 發現諮商環境亦有困境,但因自己社 工的訓練卻能因而克服此困境之難。 此外,社工諮商人也有自己特有的專 業發展特色,此亦為累積社工與諮商 經驗後所產生。. 蘇沛珊(2010) 三位由教職轉換至. 一、 「從聆聽內在語言至理想與現實之. 諮商心理師的女性。 調整」:描述生涯轉換的心理歷程。 以詮釋現象學為方. 二、 「滋味雜陳心轉化,樂見自我認同. 法論,再以主題分析 與成長」 :呈現生涯轉換歷程中的情緒 法進行資料的分析. 變化與對自我的看法。 三、 「生涯阻力絆我行,勇於開創家庭 新界限」 :阻力在生涯轉換過程一路羈 絆,但卻仍能前進,面對生涯阻力時 卻意外重建與家庭關係的新界限。 (續下頁). 19.

(30) 表 2-2-1(續) 作者與年代. 研究對象與方法. 蘇沛珊(2010) 三位由教職轉換至. 研究結果 四、 「內在資源增助力,外在條件推往. 諮商心理師的女性。 前」 :內在資源是回歸自己的內在,尋 以詮釋現象學為方. 求生涯與個人的適配性:外在條件包. 法論,再以主題分析 含原先工作環境的挑戰與挫折,與重 法進行資料的分析. 要他人、靈性信仰的協助。. 陳麗雲(2006) 六 位 心 理 輔 導 相 關 一、轉換前含括外在職業的了解與內 研究所學生。. 在自我的探索;轉換中含括錄取率考. 紮根理論研究法。. 量與未來評估、轉換壓力、尋求支持; 轉換後含括初期的不適應與調適、實 習的影響與調適、邁向諮商之路。 二、非相關科系心輔所學生生涯轉換 中的重要想法,包括有神帶領他走轉 換的路、船到橋頭自然直、想當小學 老師的信念、給別人我的愛,大家更 幸福的活著、人是可以掌握自己的生 命的、凡事只能靠自己、要成功要有 成就。 三、生涯轉換歷程對非相關科系心輔 所學生之影響,包括對自我的覺察、 對學習領域的覺察、對宗教力量的覺 察以及對生命的覺察。. 20. (續下頁).

(31) 表 2-2-1(續) 作者與年代. 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結果. 吳寶嘉(2004) 五 位 大 學 理 工 科 系 一、若未考慮性別脈絡來看,男性走 轉 至 諮 商 輔 導 領 入理工領域主要受興趣、能力、實務 域,現已取得碩士學 偏好、個人化理想、重要他人影響、 位之男性。. 同儕理工趨向、與家人寬容尊重所致。. 敘說分析之「整體-. 二、而敘說者何以由理工跨轉至諮商. 內容」取向。. 領域的因素有九:受限落點生涯資訊 不足、學科標榜價值與個人理想存有 落差、無法勝任就讀學科要求、對日 後工作型態欠缺投入動機、輔導義工 或受訓的正向經驗、為跨越工作門檻 而深造、受輔導領域重要他人影響、 以早期對輔導之知覺做決定、與人文 興趣的喚起。 三、適應在就讀輔研所前即已發生, 敘說者要面對程度不等的社會壓力, 主要環繞的負面評價集中在諮商領域 的「出路」、「專業性」及「職業聲望」。 而適應歷程是在不同系統、角色的要 求間發生的,且延展於未來。目前發 現的適應向度有九,分別為:留學的 語言隔閡與挑戰、回國後擴展專業位 置的困難、. 21. (續下頁).

(32) 表 2-2-1(續) 作者與年代. 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結果. 吳寶嘉(2004) 五 位 大 學 理 工 科 系 個案處遇能力的挑戰、理工與輔導系 轉 至 諮 商 輔 導 領 統差異的調適、我與專業我的協調、 域,現已取得碩士學 專業與家庭角色的取捨、女性文化的 位之男性。. 適應、所為何來的困惑、與專業同儕. 敘說分析之「整體-. 的競爭。四、在諮商領域中較為資深. 內容」取向。. 的工作者,對於自我日後的專業發展 圖像是更為具體和細緻的。四位願意 委身諮商領域的敘說者,即便所處的 發展年資不同,但都甚為看重實務在 專業發展的重要性,易言之, 「男性有 遠離實務發展偏向」在此不受支持。 而男性主體繼續走向博班或大學任教 的路徑,除了是因個人化理想、興趣 或滿足個人需求外,社會文化對男性 未來發展的期待亦為重要的影響脈 絡。五、男性諮商師之專業發展轉換、 適應及未來專業計劃,仍受「男主外、 女主內」及「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的脈 絡所影響。在其中多數男性敘說者對 性別建構的影響是有「性別覺察」而無 「性別意識」的。六、由理工轉至諮商 領域能持續發展的關鍵機制可從「去 性化視框」及「性別視框」分別分析。. 22.

(33) 以上六個研究主題均以諮商背景者為主體,從中探討他們在遭遇生涯轉換 時,適應的歷程,其中有探討性別議題;中年生涯轉換議題;從非心理諮商領域 轉換到心理諮商領域的議題。另外一篇汪光慧(2004)的研究,則探討原本諮商 領域的人轉換到另一個領域,去探索為何在心輔所畢業後,自願離開諮商輔導領 域,研究訪問三位畢業於心輔所,曾在諮商輔導領域工作一年以上,再自願到非 諮商領域者。提供給讀者一個不同的角度,去探討諮商師為何想離開,有何原因 讓諮商師離開?從自願離開諮商領域者的角度,看諮商工作對他們的意義,也提 供想要進入諮商領域的人,一個參考的架構。 蘇沛珊(2010)與吳寶嘉(2004)的研究皆是以性別議題為探討的方式,蘇 沛珊(2010)這篇以三位由教職轉換至諮商心理師的女性,吳寶嘉(2004)這篇 則以男性的角度,去探索原本理工領域的男性轉換至諮商領域的歷程。本研究聚 焦於廣泛的生涯發展興趣、價值、人格特質等,故不特別以性別框架,因而在本 研究之中不會特別以性別視框的觀點檢視與分析研究參與者。 以下研究者將過去研究分為三部分討論,其中生涯轉換前分為生涯轉換的因 素;生涯轉換間分為生涯轉換間的適應;最後是生涯轉換後的省思。 (一)生涯轉換的因素 回顧過去研究,發現生涯轉換的因素可分為離開原職業的因素,以及轉入諮 商領域的因素兩類,其中離開原職業的因素較多來自於對原本職業的不滿意,如 洪奕星(2011)提到研究參與者對轉換前職業缺乏動力、熱情、沒有意義感,以 及得不到肯定與尊重;黃宛姿(2010)亦提到研究參與者對原本職業的不滿意、 有壓力與無能為力之處,促使他們選擇生涯轉換。而陳麗雲(2006)研究中提到 研究參與者對原領域沒有興趣,也造成他們選擇生涯轉換。由過去研究得知,研 究參與者離開原領域的原因較傾向為對職業的不滿意。 研究參與者離開原職業的原因,除了對於原本領域的不滿意外,也有其他促 成轉換的因素,如個人內在的因素,包括:個人興趣、對未來的思考、宗教的信 仰、體力不勝負荷等(洪亦星,2011;陳麗雲,2006;黃宛姿,2010)。而外在 23.

(34) 環境也可能是促成生涯轉換的因素如裁員的衝擊、社會價值觀的影響(陳麗雲, 2006)。 由以上研究整理得知,個體離開原本領域的原因可分為,對原職業的不滿 意,如:對原職業缺乏熱情、動力、意義,以及不適應,或得不到他人的肯定與 尊重,職業倦怠等。個人內在因素,如:對未來的思考、宗教的信仰、個人興趣 等。以及外在大環境的因素,如:社會價值觀的影響、裁員的衝擊。 而轉入諮商領域的因素,可分為自我探索與瞭解、個人興趣、個人特質、宗 教信仰、渴望專業成長、正向諮商經驗、過往有正向的心理相關經驗等(陳麗雲, 2006;黃宛姿,2010;蘇沛珊,2010)。. (二)生涯轉換間的適應 回顧過去研究,生涯轉換間的調適始終是生涯轉換主題重要的核心,研究者 皆想知道轉換歷程裡個體的調適過程,想瞭解他們是如何走過這一段轉換的過 程,因此,這段生涯轉換間的樣貌,也是本研究很想探索的目標。過去研究有將 生涯轉換的歷程分為幾個階段呈現,如洪亦星(2011)的研究中發現,在整個轉 業諮商的過程中,一共歷經了茫然、探詢、接觸與強化,以及抉擇與內化等四個 不同的轉業階段。除了以階段來看個體在不同時期的轉變,還有研究找出生涯轉 換間重要的想法與力量,其中包括:宗教的指引、有神帶領他走轉換的路、船到 橋頭自然直、給別人我的愛,大家更幸福的活著、人是可以掌握自己的生命的、 凡事只能靠自己、要成功要有成就(陳麗雲,2006)。蘇沛珊(2010)的研究中 亦提到生涯轉換的成功有以下幾個因素:原先工作環境中的挑戰與挫折、老師與 心理師工作差異大、家人對生涯轉換的支持、貴人相助過難關、靈性與信仰使內 在穩定。 由過去相關研究得知生涯轉換歷程,會遭遇適應的困境,而轉換前的經驗可 能對諮商領域是有幫助的,其中包括:之前助人的經驗、原先職業環境的挑戰與 挫折。而生涯轉換的助力有:喜歡諮商師的助人方式、家庭與貴人的支持、信仰 24.

(35) 與靈性力量、分享愛。 (三)生涯轉換後的省思 回顧過去研究,轉換至諮商領域者皆對於此轉換有正向的解讀,如洪亦星 (2011)的研究中發現三位已經取得諮商心理師執照的資深職業人士,對於目前 轉業諮商後的生活,均感到滿意、自在和快樂。這是由於諮商專業具有社會認同 度,同時他們相當肯定自己的專業能力,對於助人工作則感到有意義、成就、價 值,和幸福等;至於偏好選擇諮商專業中的自由工作者,主要是因為在無經濟的 壓力下,想以工作上的自由度換得生活品質的提升。而過去研究亦有發現生涯轉 換經驗對研究參與者的影響,其中包括:自我的覺察、對學習領域的覺察、對宗 教力量的覺察以及對生命的覺察。 過去的研究有訪談社工背景及教育背景人士,其轉換前的背景較為相似,本 研究想選取差異性更大的轉換者,所以排除社會心理學群與教育學群較為類似的 背景,期待從轉換前後較大的差異性中,看見更多轉換者的衝擊與調適。且本研 究選取諮商心理師為研究參與者,而不是心輔所學生,期望能看見整段的生涯轉 換歷程。. 25.

(36) 26.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研究方法分為六節。第一節為研究取向;第二節為研究流程;第三節研 究資料分析;第四節研究參與者;第五節研究工具;第六節研究品質的檢核,茲 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取向. 一、質性研究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來自於探討諮商心理師,從一個與諮商無關的科系,如何 轉至諮商心理領域,其內心的轉折為何?這樣的轉換跑道,需要很大的勇氣嗎? 當初研究者決定轉換跑道的原因,是自己的一個夢想,一個放很久的夢想,研究 者在一個人孤單的時候,慢慢的開始發酵,開始出聲,研究者不斷的與自己對話, 最終選擇生涯轉換的道路,因此,有了現在的研究者,其他的人也一樣嗎?在轉 換生涯的跑道時,他們想著些什麼?是什麼促成他們選擇了另一條道路,又是什 麼讓他們在諮商心理的領域裡持續下去?這些疑問纏繞著研究者的思緒,為了要 解開疑惑,研究者將這些疑惑藉由這次碩士論文來解答。那為什麼要選擇質性研 究呢?Bogdan 與 Biklen 於 1998 年指出質性研究是描述性的,是以文字或圖像的 形式呈現,而不是數字,且研究者關注研究歷程,不僅是成果,關心參與者的觀 點,探索研究參與者是如何形成意義的(李奉儒等譯,2001)。質性研究專注於 研究參與者所看出去的世界,符合研究者想知道他們在生涯轉換的歷程中,是如 何看待自己的經驗,如何建構屬於自己的意義。質性研究是在過程當中逐漸成 形,不是在研究前就規劃完成的(李政賢譯,2006)。量化研究比較適合以宏觀 的方式對事物進行大規模的調查和預測,而質性研究比較是以微觀的方式對事物 進行細緻的描繪與分析;量化研究是以研究者自己原先的設定的假設開始,搜集 數據進行驗證,而質性研究責強調從研究參與者的角度出發,了解他們的想法, 注意他們的心理狀態和意義建構(陳向明,2002)。由此得知,研究問題較是透 27.

(38) 過量化的研究較難得到的,本研究不是要驗證某種理論,而是想知道這些生涯轉 換者,如何經歷著這一段心路歷程,這過程中的細膩的轉變,都是本研究有興趣 了解的內容,於是本研究之研究方法選擇質性研究。. 二、敘說研究 Polkinghorne 於 1995 年提出敘事研究是運用故事來描述人類的經驗與行 動,如果要研究人如何建構其生活經驗之意義,用敘事研究是一個適當的研究方 式(引自吳芝儀,2005)。本研究透過訪談探索生涯轉換歷程,期望從這群生涯 轉換者中,藉由研究參與者的敘說,整理出他們的生涯轉換經驗,並透過受訪者 敘說之生命故事,從中探索其生涯轉換之意義,因此採取敘事研究為研究方法。 Mishler 於 1986 年認為透過敘事,可以發現人們如何理解其所面對的事件和經驗 (引自鈕文英,2007)。由此得知,可以透過經過敘說這個方式,去瞭解受訪者 的生命經驗。敘說研究重點在於研究者將「生活故事和對話」的表達本身視作「研 究問題」而予以剖析,也就是說研究者以不僅是將所聽到的故事、說辭、對話視 作社會真相,而是當作經驗的再次呈現,語言已不只是透明的傳達或反應媒介(或 工具)而已,而是一種表達行動(胡幼慧,2008)。 後現代的思想重視多重真實,影響許多研究者的觀點,從單一的普遍性及共 同的標準,轉變為重視研究參與者的主體性與自我呈現的方式(黃馥珍、卓紋君, 2009) 。Bruner 於 1990 年提出敘說分析期望得到的是「研究參與者是如何解釋事 件的?」而人類的行動和想像決定了哪些事情會成為敘說,哪些則否,事件是如 何被情節化,以及事件的意義為何,個人是在個人的敘說裡,建構了過去的經驗 和行動,用以宣稱他們的認同,以及形塑他們的生命(引自王勇智、鄧明宇譯, 2003)。 Riessman 於 1993 年將研究過程可分成五種層級的再呈現(representation) ,其中 包含:關注、敘說、轉錄、分析、閱讀(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胡幼慧,2008) 。. 28.

(39) 以下分別描述其經驗: (一)關注經驗(attending to experience):在關注經驗時是有所取捨的,藉由 思考,以新的方式主動去建構了真實。「經驗」的再現是回到意識層面的活 動,包括了對原始經驗所產生之意念或圖像之反射、回憶及重組。這些關照 經驗的活動是對社會適時的一種建構,本身即有其理論思考層次。 (二)訴說經驗(telling about experience):就是個人敘說的展現,在對話終將 事件再度呈現給聆聽者,並在某種程度上加以調理化,以一個觀點詮釋著故 事,以使研究者對這些事情的解釋變得清晰。 (三)轉錄經驗(transcribing experience):轉錄就像照片的真實,是個解釋性 的過程。決定要如何登錄,就像是決定要如何訴說與傾聽,這個過程是受到 理論的導引,而且是修辭的。以特定的方式來呈現文本,研究者為自己的論 點提供了背景,就像一個攝影師用鏡頭和影像修飾來引導觀看者的眼睛。不 同的轉錄慣例會引發及支持了不同的解釋與意識型態的立場,創造了不同的 世界。對於同一段談話若用不同的轉錄方式,將會是以不同的方式建構其意 義。 (四)分析經驗(analyzing experience) :研究者仔細地對訪談逐字稿進行分析。 對於作品的預期性反應,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哪些內容將被涵蓋,哪些則被排 除。分析者創造一個後設故事,說明發生了什麼事。藉由訴說訪談故事的意 涵,將被說出來的加以編輯和賦予新的型態,以及將它轉變成一個混和性的 故事。個人生命經驗的口述故事的走走停停方式,會以不同的方式重新拼貼 及組合。 (五)閱讀經驗(reading experience) :每個文本都是「多重聲音(plurivocal), 開放給多種的閱讀方式和不同的建構」。這些脈絡可以帶到讀者面前,透過 讀者加以闡述。這個觀點認為所有的文本都位在一個移動的地基上,將不會 有一個主要的(固定的)敘說。. 29.

(40) 圖 3-1-1 社會成員經驗世界的再呈現 (資料來源:社會科學質的研究(頁 373),陳向明,2002). 三、半結構式深度訪談 質性研究的訪談強調「聽」 (listening)的重要性。一個好的訪談者不僅要懂 得問問題,更要能扮演一位好的傾聽者,傾聽受訪者的回答(潘淑滿,2003)。 因此,傾聽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如何專心的聽,如何聽得懂研究參與者的話, 聽得懂他的心,所以訪談的第一步就是專注地傾聽研究參與者,只有進入他們的 脈絡,他們的世界,研究者才能更進一步的去了解他們,所以聽是很重要的,在 訪談之前先把所有會阻礙訪談的因素先排除,這樣研究者才能專注地聽研究參與 者,也是對研究參與者的尊重。本研究採取半結構式的訪談,研究者在訪談前需 依據研究目的,設計訪談大綱,但在過程中會根據訪談的實際狀況,調整訪談內 容,也就是研究者需要注意傾聽受訪者的談話內容,將內容中的某一點作為建構 下一個問題的開端,而不是執著的詢問預先設計的訪談大綱(陳向明,2002)。 30.

(41) 第二節. 研究流程. 一、反思自身經驗及閱讀文獻 從研究者本身背景產生靈感,反思自身生涯轉換經驗,覺察自己整段心路歷 程,並在過程中閱讀相關文獻,增加自身的背景知識。. 二、確定研究主題 從過去文獻中收集生涯轉換主題相關的研究,並持續閱讀相關文獻後,形成 研究主題,撰寫研究目的與研究動機,並與指導教授討論,確定研究主題。. 三、選擇適合的研究方法 在確立了研究主題後,研究者研讀過往研究之研究方法與結果,並閱讀研究 方法論書籍,從中思考適合本研究之研究方法,研究者選擇質性研究,及敘說分 析方法進行研究。. 四、進行前導研究 在正式研究前,先訪問一位符合研究目的的研究參與者,以瞭解本研究的雛 形,並從中思考往後正式研究可能會遭遇的問題。經過前導研究後修改訪談大 綱,也發現正式研究訪談似乎需要更多的次數與時間,期待能更深入研究參與者 的生涯轉換故事;在前導研究中發現生命線的活動需要放在訪談的前期,避免讓 研究參與者覺得要重複敘說同樣的故事。. 五、進行正式研究 邀請研究參與者進行訪談,訪談結束後謄寫逐字稿,並將逐字稿形成故事文 本,進行資料整理與分析,並將分析結果與同儕及指導教授檢核,確保研究品質。. 31.

(42) 反思自身經驗及 閱讀文獻. 確定研究主題. 反. 文. 思 獻. 選擇適合的研究 方法. 閱. 、 檢 核. 讀. 進行前導研究. 進行正式研究. 圖 3-2-1. 第三節. 研究流程圖. 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 一、研究參與者敘說資料的處理 於每次訪談結束後,將訪談錄音檔案謄寫成逐字稿,將訪談內容中的贅字刪 除,並將研究參與者表達的內容予以編號,幫助研究者對於故事文本的撰寫與分 析。第一個英文字母是研究參與者的編號,第二個數字是訪談的次數,第三個至 第四個數字則是研究參與者敘說的主題。例如「B101」 ,代表第一位研究參與者 貴哥在第一次訪談中的第一個主題。 將編號完的逐字稿形成故事文本,以時間順序排列,刪除與本研究目的無關 的內容,盡量不修改研究參與者當時所用的詞彙,保留研究參與者的敘說風貌, 以貼近他們的生命故事。. 32.

(43) 表 3-3-1 形成故事文本 逐字稿內容 受:然後等到離開家裡之後,其實我講說那個時候講一個故事,就是我要出去 的時候,我爸還塞了六百塊給我,就說爸爸沒辦法照顧你,看來之後要你 自己照顧自己,然後我們就大概就,一方面是很高興的離開家,呵呵,一 方面是很難過的離開家,其實那個心情是很複雜的(B102) 受:...那時候我記得我出,就是我要出來的時候,我大概只有說了一句話,我 就說:「我要你們之後,一定還要還是要我養,你們會因為遺棄我而覺得 後悔。」所以我後來讀了軍校之後,我就回家了,因為我們讀軍校就住軍 中,阿放假你就沒地方去,所以放假就回了家,所以那時候又回到家裡了, 回到家裡就有給他們經濟的一些,就是負責養他們(B102) 受:對也常常吵也常常打架幹嘛的,然後就吵吵,我印象中就是,反正吵一吵 他們的結論就是,今天家裡會這麼糟糕都是因為這個小孩,反正就是到最 後說,喔好像有一個結論就是,要把這個小孩子趕走之類的,我就被我爸 叫到跟前吧,就是說他也沒辦法保護我,就要我自己這個自謀生路,這樣 子然後那我當然就是我就說那我是要去哪裡等等,他也講其實其實去外面 也不見得比較不好啦,他們也是十幾歲就出來外面,他們老人家他們也是 十幾歲就出來外面,ㄟ不容易有找個兵當,你看也是活過來啦,也沒有什 麼,然後這個,當然自己也會覺得很難過啊,可是難過歸難過,可是至少 可以不用被揍了其實也是ㄏㄏ滿好的一件事情(B202) 故事文本內容 還記得那一天晚上,爸媽在吵架,他們常常在吵,那一天他們吵完後得出 一個結論,就是今天家裡會那麼糟糕都是因為我,所以要把我趕走,接著我爸 把我叫去他跟前,他說他沒辦法保護我,要我自己自謀生路,我那時候十五歲, 我說: 「我要去哪裡?」他告訴我: 「其實去外面也不見得不好,我也是十幾歲 就出去外面打拼,好不容易找個兵當,也是活過來,沒有什麼。」他給了我六 百元,那時候我雖然覺得很難過,但是至少不用再被揍了,我很難去區分那時 候的經驗是正面還是負面,看起來還滿愉快,可是愉快中又帶了內在的舊傷 口,而我在離開前說了一句話:「我要你們之後一定還是要我養,你們會因為 遺棄我後悔!」說完我就帶著那六百元與矛盾、複雜的心情離開了家。. 33.

(44) 二、資料分析的取向 Lieblich、Tuval-Mashiach 與 Zilber(1998)認為在閱讀、詮釋及分析敘事文 本時,有兩個獨立的向度,第一個是整體(holistic)vs.類別(categorical)取向; 第二個是內容(content)vs.形式(form)取向,依照這兩個向度,可將敘事分為 四個模式: 「整體—內容」 、 「整體—形式」 、 「類別—內容」 、 「類別—形式」 ,而「整 體—內容」,著重在於一個人完整的生命故事所呈現的內容。研究者是根據故事 的整體脈絡,來分析內容的意義。此方式類似於臨床的個案研究(吳芝儀譯, 2008)。 本研究採取「整體-內容」的分析方法,期望以生涯轉換整體的故事脈絡, 去探索研究參與者的生命故事,進而瞭解生涯轉換對於研究參與者的意義。以整 體的方式對內容進行分析的過程,可以摘述如下(吳芝儀譯,2008): (一)多次閱讀文本,直到一個故事的型態浮現為止。研究者仔細的、同理的且 以開放的心去閱讀或聆聽。 (二)將研究者對研究參與者的初步及整體印象寫下來。記下與一般印象有出入 的例外情況,以及故事中不尋常的特徵,例如相互矛盾或未完成的描述。 (三)決定這個故事中從頭到尾所顯露的一些特定內容焦點或主題。一個特定的 焦點經常會被重複敘說者提供更多相關的細節,使其在文本中特別突顯出 來,而可以歸諸於某個主題。 (四)使用有顏色的標記筆,標記出故事中的各項主題,分別地及重複地對每一 個標記主題加以仔細閱讀。 (五)以幾個方式來記錄研究的結果:跟隨著貫穿整個故事的每一個主題,記錄 下研究者的結論。注意這個主題第一次和最後一次出現的位置、主題之間 的轉換、每一個主題轉換的脈絡、在文本中特別凸顯的地方。依據敘說的 內容、敘說者的心情或評估等,特別留意那些與主題相抵觸或矛盾的情節。 經過上述「整體-內容」的五個步驟,研究者以正式研究的獅子為例,說明. 34.

(45) 本研究分析的過程。 (一)多次、重複閱讀文本:將研究參與者的訪談內容謄為逐字稿,並形成故事 文本,以專注、同理的心去閱讀、傾聽研究參與者的故事文本,找尋研究 參與者生命故事的型態、樣貌。 (二)記錄對研究參與者的整體印象:藉由持續、多次的閱讀後,研究者記下對 研究參與者生涯轉換的整體印象,例如故事中獨特的情節,反覆出現的議 題,以及研究參與者在事件中表露出的樣貌。 (三)決定故事中的主題:關注於多次出現的議題,抓出故事中的核心概念。 本研究以獅子為例,在多次閱讀之後,浮現主題為信仰的力量、父親於生 轉換間期盼與鼓勵與母親穩定的愛。 (四)針對主題反覆閱讀:在不斷的閱讀與理解資料後,對研究參與者的生涯轉 換經驗有較為整體性的了解。再從初步概念中的主題分類成為核心主題, 將信仰與父母的愛分為「我們的愛一直都在」。 (五)持續記錄分析結果:持續關注歸類出的核心主題,並依據敘說內容、敘說 時的情緒、研究札記等,建構出研究參與者的故事。 本研究在第四章將每一個研究參與者分為一節,每一節會描述對研究參與者 的整體印象、研究參與者的生涯轉換故事,以及「整體-內容」分析,以研究參 與者獅子為例,說明分析的歷程。. 35.

(46) 敘說逐字稿. 刪除贅字,以及與研究目的無關的內容, 按照時間順序敘說研究參與者生命故事。 故事文本. 反覆閱讀故事文本,浮現主題,以整體— 內容的分析方式找出貫穿生命故事之主 題。 主題 父親的期盼與鼓勵、母親穩定 的愛、上帝都在我身邊 找出主題之間的脈絡,彼此的關係, 成為核心主題 核心主題 我們的愛一直都在. 圖 3-3-1 文本分析方式. 表 3-3-2 從主題轉變為核心主題之舉例 主題. 核心主題. 父親的期盼與鼓勵、母親穩定的愛、上 我們的愛一直都在 帝都在我身邊 勇氣逐漸萌芽、踏出勇敢的一步、關係 持續成長的勇氣 的失落與探尋、勇氣的真諦、帶著勇氣 去瞭解. 36.

(47) 第四節. 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採取立意抽樣的方式,尋找符合研究條件的對象,經由詢問其意願、 了解對於研究的期待,並有意願投入此研究。立意取樣的原理和效力,在於選擇 資訊豐富之個案做深度的研究,資訊豐富之個案是指這些樣本中,有大量對研究 目的相當重要的資訊,因此是有目的的取樣(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 一、研究參與者的選取標準 (一)大學就讀非社會與心理學群及教育學群。在選取研究參與者時,本來研究 者是以大學就讀非心理輔導與諮商科系,研究所轉往諮商心理領域發展者 的研究參與者,不過研究者想更具體、明確的定義,且希望本來就讀的科 系是較為無關的,於是改為大學就讀非社會與心理學群者及教育學群,其 中包括:心理學類、輔導與諮商學類、社會學類、社會工作學類等。 (二)取得諮商心理師執照,目前持續在諮商實務工作。 (三)有意願繼續待在諮商輔導領域服務。. 研究者於前導研究訪問一名女性諮商心理師,她過去的背景是護理人員,曾 當過護士兩年後,轉換至諮商領域,訪問次數為兩次,總共訪問時間約為三個半 小時。本研究的正式研究,訪問 2 位符合以上三項條件之研究參與者,一位是男 性諮商心理師貴哥 40 歲左右,轉換前職業為職業軍人,目前任職於大專院校專 任諮商心理師,從事諮商工作已 7 年,他提到身邊有很多貴人幫忙,也期許自己 能成為別人的貴人,因此命名為貴哥;另一位是女性諮商心理師獅子 35 歲左右, 轉換前職業為會計,目前為專業專任輔導人員,從事諮商工作已 3 年,她提到就 像綠野仙蹤的獅子追尋勇氣,因此命名為獅子。. 37.

數據

圖    次
表 2-1-2(續)  階    段  發  展  任  務  成年早期轉換期(17∼22  歲)  也可能是內在的逐漸拉開與原生家庭的 心理距離。對自我世界有更進一步的學 習,對生命目標更完整的規劃。  進入成年世界(22∼28  歲)  個體經由形式與試煉生命的結構,對成 年有較清晰的定義。  三十轉換期(28∼33  歲)  二十幾歲的探索接近尾聲,個體逐漸感 受到時間的急迫性,對生命態度更為認 真。有些人可能順利通過而未經歷過危 機,對職業、家庭、社交生活兼顧。也 有人經歷「三十危機」 ,在各方面面
表 2-1-3 Hopson 與 Adams 中年生涯轉換模式  階    段  狀    態  固著與震撼期
表 2-2-1(續)  作者與年代  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結果  洪亦星(2011)    五 位 中 年 轉 業 的 資 深職業人士。  以「類別-內容」取 向之文本分析  對於助人工作則感到有意義、成就、價值,和幸福等;至於偏好選擇諮商專業中的自由工作者,主要是因為在無經濟的壓力下,想以工作上的自由 度換得生活品質的提升。  田明珠(2010)  兩位諮商研究所學 生。  以敘說研究之「整體 -內容」分析法  她們各自在轉換諮商之路前後所經驗到的歷程中,從中逐漸躍升而出的自我覺察與成長,是個別生命對自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3.16 Career-oriented studies provide courses alongside other school subjects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the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They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2   OLE,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senior secondary curriculum, consists of five areas, i.e.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Community Service, Career-related Experiences,

1 The five components of OLE are: Aesthetic Development, Physical Development, Moral and Civic Education, Community Services, and Career-related Experiences.. learning

Let T ⇤ be the temperature at which the GWs are produced from the cosmological phase transition. Without significant reheating, this temperature can be approximated by the

(B) The girl who having a book in her hand is my sister.. (C) The girl with a book in her hand is

In the past researches, all kinds of the clustering algorithms are proposed for dealing with high dimensional data in large data sets.. Nevertheless, almost all of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 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

(1)領有社會工作師、心理師證書或取得 GCDF(Global 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tator)全球職涯發展師證書、CDFI(Career Development Fac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