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取向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來自於探討諮商心理師,從一個與諮商無關的科系,如何 轉至諮商心理領域,其內心的轉折為何?這樣的轉換跑道,需要很大的勇氣嗎?

當初研究者決定轉換跑道的原因,是自己的一個夢想,一個放很久的夢想,研究 者在一個人孤單的時候,慢慢的開始發酵,開始出聲,研究者不斷的與自己對話,

最終選擇生涯轉換的道路,因此,有了現在的研究者,其他的人也一樣嗎?在轉 換生涯的跑道時,他們想著些什麼?是什麼促成他們選擇了另一條道路,又是什 麼讓他們在諮商心理的領域裡持續下去?這些疑問纏繞著研究者的思緒,為了要 解開疑惑,研究者將這些疑惑藉由這次碩士論文來解答。那為什麼要選擇質性研 究呢?Bogdan 與 Biklen 於 1998 年指出質性研究是描述性的,是以文字或圖像的 形式呈現,而不是數字,且研究者關注研究歷程,不僅是成果,關心參與者的觀 點,探索研究參與者是如何形成意義的(李奉儒等譯,2001)。質性研究專注於 研究參與者所看出去的世界,符合研究者想知道他們在生涯轉換的歷程中,是如 何看待自己的經驗,如何建構屬於自己的意義。質性研究是在過程當中逐漸成 形,不是在研究前就規劃完成的(李政賢譯,2006)。量化研究比較適合以宏觀 的方式對事物進行大規模的調查和預測,而質性研究比較是以微觀的方式對事物 進行細緻的描繪與分析;量化研究是以研究者自己原先的設定的假設開始,搜集 數據進行驗證,而質性研究責強調從研究參與者的角度出發,了解他們的想法,

注意他們的心理狀態和意義建構(陳向明,2002)。由此得知,研究問題較是透

過量化的研究較難得到的,本研究不是要驗證某種理論,而是想知道這些生涯轉 換者,如何經歷著這一段心路歷程,這過程中的細膩的轉變,都是本研究有興趣 了解的內容,於是本研究之研究方法選擇質性研究。

二、敘說研究

Polkinghorne 於 1995 年提出敘事研究是運用故事來描述人類的經驗與行 動,如果要研究人如何建構其生活經驗之意義,用敘事研究是一個適當的研究方 式(引自吳芝儀,2005)。本研究透過訪談探索生涯轉換歷程,期望從這群生涯 轉換者中,藉由研究參與者的敘說,整理出他們的生涯轉換經驗,並透過受訪者 敘說之生命故事,從中探索其生涯轉換之意義,因此採取敘事研究為研究方法。

Mishler 於 1986 年認為透過敘事,可以發現人們如何理解其所面對的事件和經驗

(引自鈕文英,2007)。由此得知,可以透過經過敘說這個方式,去瞭解受訪者 的生命經驗。敘說研究重點在於研究者將「生活故事和對話」的表達本身視作「研 究問題」而予以剖析,也就是說研究者以不僅是將所聽到的故事、說辭、對話視 作社會真相,而是當作經驗的再次呈現,語言已不只是透明的傳達或反應媒介(或 工具)而已,而是一種表達行動(胡幼慧,2008)。

後現代的思想重視多重真實,影響許多研究者的觀點,從單一的普遍性及共 同的標準,轉變為重視研究參與者的主體性與自我呈現的方式(黃馥珍、卓紋君,

2009)。Bruner 於 1990 年提出敘說分析期望得到的是「研究參與者是如何解釋事 件的?」而人類的行動和想像決定了哪些事情會成為敘說,哪些則否,事件是如 何被情節化,以及事件的意義為何,個人是在個人的敘說裡,建構了過去的經驗 和行動,用以宣稱他們的認同,以及形塑他們的生命(引自王勇智、鄧明宇譯,

2003)。

Riessman 於 1993 年將研究過程可分成五種層級的再呈現(representation),其中 包含:關注、敘說、轉錄、分析、閱讀(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胡幼慧,2008)。

以下分別描述其經驗:

(一)關注經驗(attending to experience):在關注經驗時是有所取捨的,藉由 思考,以新的方式主動去建構了真實。「經驗」的再現是回到意識層面的活 動,包括了對原始經驗所產生之意念或圖像之反射、回憶及重組。這些關照 經驗的活動是對社會適時的一種建構,本身即有其理論思考層次。

(二)訴說經驗(telling about experience):就是個人敘說的展現,在對話終將 事件再度呈現給聆聽者,並在某種程度上加以調理化,以一個觀點詮釋著故 事,以使研究者對這些事情的解釋變得清晰。

(三)轉錄經驗(transcribing experience):轉錄就像照片的真實,是個解釋性 的過程。決定要如何登錄,就像是決定要如何訴說與傾聽,這個過程是受到 理論的導引,而且是修辭的。以特定的方式來呈現文本,研究者為自己的論 點提供了背景,就像一個攝影師用鏡頭和影像修飾來引導觀看者的眼睛。不 同的轉錄慣例會引發及支持了不同的解釋與意識型態的立場,創造了不同的 世界。對於同一段談話若用不同的轉錄方式,將會是以不同的方式建構其意 義。

(四)分析經驗(analyzing experience):研究者仔細地對訪談逐字稿進行分析。

對於作品的預期性反應,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哪些內容將被涵蓋,哪些則被排 除。分析者創造一個後設故事,說明發生了什麼事。藉由訴說訪談故事的意 涵,將被說出來的加以編輯和賦予新的型態,以及將它轉變成一個混和性的 故事。個人生命經驗的口述故事的走走停停方式,會以不同的方式重新拼貼 及組合。

(五)閱讀經驗(reading experience):每個文本都是「多重聲音(plurivocal),

開放給多種的閱讀方式和不同的建構」。這些脈絡可以帶到讀者面前,透過 讀者加以闡述。這個觀點認為所有的文本都位在一個移動的地基上,將不會 有一個主要的(固定的)敘說。

圖 3-1-1 社會成員經驗世界的再呈現

(資料來源:社會科學質的研究(頁 373),陳向明,2002)

三、半結構式深度訪談

質性研究的訪談強調「聽」(listening)的重要性。一個好的訪談者不僅要懂 得問問題,更要能扮演一位好的傾聽者,傾聽受訪者的回答(潘淑滿,2003)。

因此,傾聽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如何專心的聽,如何聽得懂研究參與者的話,

聽得懂他的心,所以訪談的第一步就是專注地傾聽研究參與者,只有進入他們的 脈絡,他們的世界,研究者才能更進一步的去了解他們,所以聽是很重要的,在 訪談之前先把所有會阻礙訪談的因素先排除,這樣研究者才能專注地聽研究參與 者,也是對研究參與者的尊重。本研究採取半結構式的訪談,研究者在訪談前需 依據研究目的,設計訪談大綱,但在過程中會根據訪談的實際狀況,調整訪談內 容,也就是研究者需要注意傾聽受訪者的談話內容,將內容中的某一點作為建構 下一個問題的開端,而不是執著的詢問預先設計的訪談大綱(陳向明,2002)。

第二節 研究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