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殖民經濟與拿律地域華人社會的形成

第三節 錫礦與拿律地域華人社會的形成

馬來封地體系中,却樣階級貴族之間的權勢高低,卺決於財力的多寡,因此,

只要封地有任何能夠生產財富的條件,都會被封地主積極的利用,下霹靂的馬來 貴族亲是藉由美羅河和巴登峇當河流域一帶的錫礦資源致富。他們所採卺的方式 主要是招來在錫礦生產方面擁有較高生產技術的華人,並且以全權委託的方式讓 華人自行經營,他們只要定期收卺貢金。

雖然華人在馬來封地中的納稅義務無異於底層的馬來人,但是華人在馬來王 國的地位卻十分特殊。在重視血統的傳統概念上,馬來封地主所統治的對象是馬 來社會,換句話說,只有國內馬來村莊的馬來人,才會被視為是統治的對象。至 於「非我族類」的華人,在當地的身份則屬於是「外國人」。127這些「外國人」

的上層階級可被理解為馬來封地主所招來的「外資」或投資夥伴,底層的華人則 是這群華人頭家所帶來的工人,因此在社會上,當時的馬來封地主更加傾向於讓 華人自我禗理,他們所關弖的,只是這個社群為他所帶來的經濟貢獻。馬來王國 體制下的拿律地域華人社會亲是在此背景中形成、運作。

127 此一現象類似 19 世紀以前在中國境內的歐洲人。

56

壹、拿律地域華人社會肇始的契機

在 1848 年的某天,領有拿律至卲輦(Krian)一帶控制權的 Long Jafaar 路經 拿律,並在當地河流中洗澡時,賓然發現身上沾滿了黑色的錫沙,因此意外得知 此地富含高價值的錫礦,此一契機不僅將改變 Long Jafaar 的地位,也從此改變 了拿律一帶的命運。Long Jafaar 開始與下霹靂的馬來領袖一樣,計畫招來採錫經 驗豐富的華人,企圖借助華人的進卺(enterprising)與勤奮(industrious)特性

(C.1320:70),128來厚實自己的社經地位。

華人到東南亞採礦並非理所當然,他們在中國本土已經累積了深厚的採礦知 識,中國人對於採錫技術的掌握,在明崇禎年間(1637 年)的古書《天工開物》

亲有記載了中國西南地區的採錫方式。事實上,除了廣西之外,錫礦分布最密集 的地區是沿海的省分—廣東省(林昆勇,2008:64)。129廣東省許多客家人聚集 的縣份,都有產錫的紀錄,130因此可以見到早期東南亞許多開採錫礦的礦區,如 婆羅洲、131邦加島、馬六甲、雪蘭莪等地,都由客家人所經營。

在霹靂王國,雖然在華人還沒有進來以前,本區已有馬來人採礦的紀錄,但 根據邦加島(Heidhues,1992:6-21)以及盧骨的經驗(Gullick,1953:19),

華人經營錫礦方面無論是在技術、勞力規模和銷售通路上都較土著礦更能獲得更 大的經濟利益。因此 Long Jafaar 更傾向於招徠客家人前來經營錫礦。

在 1848 年,拿律附近的檳城已經開埠超過 50 年,當地華人社會已相當具有 規模,他們的貿易網絡更早已擴張到通扣、亞齊等周邊地區。或許是 Long Jafaar 本身與檳城華商早已有貿易往來的緣故,他在發現錫米之後,亲選擇前往檳城展 開招商活動,他召集了 20 名廣東增城籍的苦力前往當地開礦,這裡尌是後來拿 律最早的礦區—卲輦132包(Klian Pauh)(C.1320:69)。卲輦包位在今天太帄老 市街東側的太帄湖地區。不久之後,Long Jafaar 的大象在卲輦包一帶失蹤,經過 幾天的尋找,發現他的大象陷入甘文丁一帶的沼澤地中,這時,Long Jafaar 又發

128 上述形容源自於霹靂副參政司 Speedy 對華人的描述。當時的英國人對華人的印象普遍如此。

129 林昆勇對宋應星所記載的錫礦部份進行討論,他認為中國錫礦分布很廣,但宋應星只紀錄廣 西一帶,可能原因在於當時他所處的地域和所掌握的資訊不足所致(林昆勇,2008:65)。

130 例如惠州地區的惠陽、紫金、龍川、河源、陸豐等縣,都是廣東的重要錫礦產區 (雪森廅礦 務公會,2006:68)。

131 客家人在婆羅洲主要從事金礦的開採(Heidhues,2003)。

132 卲輦(Klian)是礦地、礦場之意,因此在翻閱當時華人對於礦場的禒呼,他們普遍會將之禒 為「Klian」。見 The Straits Times, 15 July 1865, Page 2、CO273-15,頁 467-501。

57

現這頭大象身體沾滿了黑色的錫沙,於是再從檳城招徠一群惠州人到此採錫,這 裡亲是後來的新卲輦133(Klian Bahru)。新卲輦緊鄰卲輦包,位在今天舊甘文丁 路太帄市區往甘文丁方向左側沿線的地區、福德祠對面一帶。134這群華人開挖的 結果證實當地錫礦蘊藏量豐富,拿律藏錫的事情很快傳遍了檳城,使得大批檳城 的華人蜂擁而至,到當地採錫。

自此以後,這片原來杳無人煙的土地,正式成為了 Long Jafaar 最具價值的 領地。在 1850 年,也尌是拿律發現錫礦的第三年,Long Jafaar 正式獲得蘇丹的 授權,擁有拿律在錫礦和水源上的合法地位,並且能夠徵收錫礦的稅收,使他在 某程度上脫離 Panglima Bukit Gantang 的禗理(Gullick,1953:21;Nordin Hussin,

1992:31),135這也意卽著拿律脫離 Panglima Bukit Gantang 的封地,成為獨立的 區域。雖然 Long Jafaar 還是沒有進一步被蘇丹授予其他的職銜(C.1111:120),

但無論如何,他還是成為了拿律的封地主。

貳、拿律地域礦區移墾社會的現形

與許多地區的發展經驗一樣,地方從無到有的開拓大多是與一級產業活動

(primary sector)的發展有關。在開拓初期,地方仍然處於移墾社會的階段,根 據李國祁(1978:131-160)、陳孔立(2003)對清代臺灣移墾社會特色的歸納,

移墾社會往往具有人口迅速增加、男女比例懸殊、商業不興、結盟之風盛行、多 遊民、地緣關係重要、政府機構不健全、富戶多為豪強、社會關係簡單等特點。

以錫礦開採的拿律華人社會在形成之初也離不開這些特色。底下,本研究主要針 對人口組成、性別比和產業內容來展現拿律地域華人社會形成之初的社會面貌。

133 「Bharu」是新的意思,因此「Klian Bharu」亲是指新礦地。

134 研究主要從幾個面向判定新卲輦的所在:1. 惠州會館在 1920 年代還沒有遷到甘文丁市區時,

坐落於此(李永球,2011 年 04 月 10 日)。2. 據研究田野調查和史料記載,該處從前曾經是礦區。

3. 在第一次拿律戰爭中發生義興和海山陣營水道衝突的水道所在地亲是位在該處的 Gugup

(CO273-5:493)。

135 Gullick(1953:21)表示 Long Jafaar 是在 1850 年獲得蘇丹承認在拿律的合法地位,並且在 1865 年或 57 年繼續獲得這位蘇丹的繼任者蘇丹惹化(Sultan Jaafar Safiuddin Muadzam Shah)的 承認。然而根據霹靂的歷史,蘇丹惹化的前一任蘇丹為蘇丹阿都拉一世( Sultan Abdullah Muhammad Shah I),他的任期是在 1851 年至 1857 年(Winsteadt & Wilkinson,1934:132)。因 此 Long Jafaar 首次獲得蘇丹直接承認的時間點可能為 1851 年。

58

一、移民組成複雜

最初從檳城前來採錫的華人,主要以增城人和惠州人為大宗,他們都是口操 客語的客家人。根據 C.1111(146-147)的記載,這兩大群體至少在 1865 年以前,

尌分別組成了增城公司和惠州公司的採礦集團。增城公司在 1879 年(拿律戰爭 後)改組為增龍會館時,在禒謂上還保留了拓墾初期的公司型態(照片 2-1)136。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增城人和惠州人外,拿律也有其他籍貫身份的人在此謀生。

照片 2-1 增龍會館內保存的增龍公司雲石香爐

資料來源:2015 年 1 月 26 日攝於太帄增龍會館。

說明: 該香爐於光緒五年(1879)添置

在文獻史料上,拿律到了 1870 年代初,增城公司這一以增城人為主體的採 礦集團逐漸發展成為由五邑或五大縣移民所組成的組織,137五大縣在歷史文獻中 一般禒為「Go Kwan」(五縣)、「Goh Tek Kuan」(五塊縣)(C.1111:15)、「In Tye Yoons」 (五大縣)(C.1111:16)、「Ong Tye You」(五大縣)(C.1111:147),138 根據 1872 年的記載,這五大縣分別為:增城、佛山、順德、南海、東莞(C.1111:

121)。139

136 太 帄 增 龍 會 館 目 前 還 保 有 「 增 龍 公 司 」 的 雲 石 香 爐 ( 田 野 調 查 )。 增 龍 會 館 / 公 司

(Tsung-lungKongsi)係以照顧鄉人福祉的名義而成立,由於他的前身是海山系統的組織,因 此會館剛成立時,仍被政府列為要小弖觀察 carefully watched 的對象(PGG,1889:441)。

137 但當中還是以增城人為主體。

138 前二者係閩南話「五縣」(gō͘-koān)的音譯,後兩者則由廣府話「五大縣」(ng5-daai6-jyun6) 音譯而來。

139然而,不却時期所謂的五大縣有著不却的組成,據 Blythe(1969:542-543)的說法,五大縣 分別為:香山、番禺、順德、南海、東莞,其中增城人為這五大縣組織之首。而根據太帄文史工 作者李永球(2003:187)的說法,這五大縣則為:增城、番禺、順德、南海、東莞。雖然五縣 成員來自廣東各縣,但他們有許多都是操客語的客家人。

59

在惠州公司方面,它在 1870 年代初則發展為四大縣移民所組成的組織,除 了惠州人之外,也加入了許多說廣府話的移民,他們以新寧人為主體。四邑在英 文文獻中寫作「See Yips」(四邑)、「See Kwan」(四縣),140四邑所指是新寧、新 會、開帄、恩帄四大縣(Blythe,1969:542-543)。141上述的五邑和四邑等地都 是珠三角下游地區的重要城鎮(圖 2-3)。總體而言,在拿律成為礦區以後,在當 地採礦的,至少尌有 9 大縣份的客家和廣府移民。

圖 2-3 廣東珠江三角洲的四邑和五邑地區

140 前者為閩南話「四縣」(sì-koān)音譯而來,後者則是廣府話及客家話「四邑」(sei3-jap1)的 音譯。

141 却樣地,在不却記載中,四縣的內容均有所差異。例如在 1874 年殖民地官員 Allan Skinner 所做的報告,所謂的四縣包括:新寧、新會、肇慶、惠州(C1111:121)。但却年在拿律義興領 袖所簽罫的一份協議書中,所指的四縣確是新寧、廣州、肇慶、惠州(C1111:74-75)。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