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技術生命週期

在技術生命週期方面,Betz(1994)認為「技術生命週期是某種技術從在市場 上出現到被替代或消失的所有時間」。也就是說當科技達到自然的限制時,它將 成為一個容易被取代和衰退的成熟技術。Ernst(1997)認為各階段的性質是可以解 釋的,因此如何解釋各階段的發展狀況以實行策略與政策則為重點。然而在技術 生命週期與S曲線的研究則起源於Foster(1986)的研究,並表示此模型可以獲知某 技術未來發展與限制。

Foster(1986)認為新技術進步並不一定依時間的時程進展,而反倒是與投入

(如研發金額、研發人數、研發時數等)有關。Roussel(1984)則認為此類投入的 資料非常難以取得,是以在許多經驗研究中採用時間來製作技術績效模式。另技 術績效價值可建立於技術面及商業面的總合,當S曲線模式做為特定技術演進的 績效模式時,能真實展示技術增量創新的速度;故若能適當定義績效參數,S曲 線模型可進行可靠分析,且可在技術策略設計提供預估技術潛在績效重要的資 訊。Foster(1986)提出S曲線可用來建立技術生命週期,此S曲線可用來表明在此

技術發展努力的結果,如圖4 所示。

圖6、Foster的S曲線 資料來源:Foster(1986)。

相關研究學者包括Krubasik(1982)、Merino(1990)與Roussel(1990),研究之技 術生命週期型態主要如前述之S曲線,可區分為四個階段:(1)技術萌芽期,研發 投入增加,卻產生低成長的技術成果;(2)技術成長期,研發投入增加,其邊際 技術演進是呈現正向成長;(3)技術成熟期,研發投入增加,其邊際技術演進反 而呈現負向成長;(4)技術飽和期,研發投入高度增加,對於技術也僅在於很少 的改變。

當成熟期成長至某一時點,而之後曲線開始呈現衰退的情況,之後的情況則 屬技術衰退期;之後便有另一新技術替代而生命周期再度循環。

Little(1981)的技術生命循環概念主要分為競爭影響力、產品與製程的整合二 個面向。新興技術之競爭力、產品與製程的整合皆低;在追蹤技術(Pacing technology)方面則表示競爭影響力漸漸提昇,但在產品與製程的整合仍低,因 此需加強整合;關鍵技術方面(Key technology)競爭影響力及產品與製程的整 合皆高;到了基本/通用技術(Base technology),其競爭影響力降低,但仍具有 很高的產品與製程的整合;最後到了舊有技術方面(Old technology),其競爭 影響力和產品與製程的整合皆低,因此再發展新興技術,如此循環。

Ernst(1997)將上述技術生命週期階段結合,則新興技術是屬於第一階段(技 術萌芽階段);追蹤技術則是屬於第二階段(成長階段);關鍵技術則是屬於第 三階段(成熟階段);最後一個基本/通用技術則是屬於第四階段(技術飽和階 段)達到飽和期,逐漸由新技術取代。

然而運用此一技術生命循環週期的S 曲線型態僅能看出技術尺度的單一面 向,卻無法看出技術潛力所形成的經濟成果。因此便將量化的專利指標結合S曲 線來作為技術的績效衡量。此方式主要以專利累積申請數和時間為分析的兩軸。

二、產業生命週期

Porter(1980)提出產業生命週期觀念,將產業分為四個階段,依序為初生期、

成長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其特性分述如下:

1. 初生期(Emergence):初生產業是新形成或在形成的產業,其來自技術創新、相 對成本關係轉變、新的消費者需求之產生或其他經濟、社會之改變而使新產品或 服務提昇至可能且可行的商機。初生期的不確定性很高,且由於在初創階段,產 業中沒有遊戲規則,而是充滿機會與風險。

2. 成長期(Growth):技術創新開始收歛,市場上開始有主流設計,使用者對於產品

的需求日益明顯,此時產業即由初生期進入成長期(Tushman & Moore, 1982)。此 一時期,公司之間的競爭程度增加,以技術為主要的競爭手段。產品與市場開始 趨於穩定,生產開始進入標準化的大量生產,企業利潤很高。

3. 成熟期(Maturity):到了成熟期,產品已十分普遍,廠商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

廠商透過產品與製程的改善來達成降低成本與強化服務品質為主要策略目標 (Tushman & Moore, 1982)。

4. 衰退期(decline):產業會進入衰退期多是因為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所致,例如國 際性的競爭與法規、社會、經濟、科技的變化。

Grant(2002)認為產業生命週期包含四階段:導入(或新興期) (introduction / emergence)、成長(growth)、成熟(maturity)與衰退期(decline)。生命週期及其各階 段主要是由隨時間變化的產業成長率所界定。圖形特色就是 S 型的成長曲線。

在導入階段(introduction stage),銷售金額小而市場滲透率低,因為產業的產 品上不知名,顧客也少。技術新穎、生產規模小,及缺乏經驗意味著產品的成本 與價格都很高昂,而品質欠佳。新產品的顧客通常是富有的、創新導向、且風險 忍受度高者。成長階段(growth stage)的特色是市場滲透率隨技術日漸標準化且價 格下跌加快,商品所有者由高收入普及至大眾。

市場逐漸飽和開啟了成熟階段(maturity stage),新需求減少,取而代之的是 替換需求(replacement demand),此時市場成長趨緩。一但市場達到飽和,所有的 需求都來自於替換需求,若非直接替代(顧客以新產品替代舊產品),就是間接替 代(新顧客代替舊顧客)。最後,當新產業以新技術生產更優良的替代品,而原產 業受到新產業的挑戰時,就走入了衰退階段(decline stage)。

循環週期中需求成長與技術的變動對產業結構、競爭,以及競爭優勢來源(關 鍵成功要素)具有重要的意義。下表 1 整理產業生命週期各階段的主要特色。

表 1、產業生命週期各階段的產業結構與競爭演變

導入 成長 成熟 衰退 需求  早期選用者

 高所得、前衛者

 市場滲透能力 快速增加

 大眾市場

 替換/重覆購買

 顧客資訊充分 且對價格敏感

 過時

技術  相互競爭的技術快速產品創 產業及企業在技術演化的動態過程是由浮動期(Fluid pattern)經轉換期

(Transitional pattern)至專業期(Specific pattern)。

浮動期之市場與技術皆存在高度不確定性,因而使企業決策者缺乏進行投資 正式研究發展的誘因。Afuah(1997)進一步指出,浮動期市場上的產品有多種設 計,都仍在試驗階段,而隨著生產者學習到更多市場需求的知識,產品設計也會 有所改變,對外來的潛在技術也會更加了解。

當企業持續發展,不確定性逐漸降低,企業將逐漸投資更多的成本於研究發 展上。當市場上的主流設計(Dominant design)出現時,即進入轉換期,此時逐漸 強調製程創新及透過功能改善而達成產品差異化。最後進入專業期,此時期產品

源 技術投入的資訊 機會 壓力 資料來源:Abernathy,W. J., and Utterback, J. M. ( 1978)。

三、政府科技計畫類型

圖 7、接力型研發模式

資料來源:林建憲、陳正倉、林惠玲(2007),政府研發補助對於研發績效之影響—

以工業局輔導案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本研究 整理。

自主性研發模式以業界科專、主導性新產品計畫、協助傳統產業技術開發計 畫等為代表,由圖 7 所示,廠商在此類型研發模式中可掌握相當高的研發自主 性,研發目標可以更貼近市場,但自己也要承擔相當高的風險,其中來自政府的 補助款都是無償補助,且相關自籌款部份也是有很多稅後補貼的優惠。如何有效 的確定廠商確實落實補助款的專款專用,實有所謂的道德風險問題,因資源進入 私人企業後,政府監督的力量將大幅下降,企業很有可能為了短期利益,將資源 分配偏重於生產與行銷部門等短期效益較高的功能單位,其成效有賴於計畫技術 規格的驗收與企業良知的自我控管。

圖 8、自主性研發模式

資料來源:林建憲、陳正倉、林惠玲(2007),政府研發補助對於研發績效之影響—

以工業局輔導案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本研究 整理。

前述 2 種模式之研發補助金額通常較多,補助對象多以中大型企業或法人單 位為主,為目前我國政府投入研發補助的大宗。委外式研發模式例如工業局主導 的企業輔導計畫,補助對象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其補助方式亦與上述兩種模式不 同,法人依然扮演研發執行單位角色,研發經費卻是由政府與受輔導企業共同出 資與監督,雖透過財團法人非營利研究機構來進行技術研發,研發所得成果卻是 無償移轉給受輔導企業。以政府的角度來看,受輔導廠商多為中小型企業,研發 能量較為不足,故需要受委單位來輔助,由於此時廠商的涉入程度較深,受委單 位所接收的不僅僅來自政府的經費補助,企業端也有研發經費甚至人力的投入,

因此專業的技術單位完全處在受委託而進行研發的角度,研發的方向與績效都必 須接受企業端的監督。

圖 9、委外式研發模式

資料來源:林建憲、陳正倉、林惠玲(2007),政府研發補助對於研發績效之影響—

以工業局輔導案為例,國立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本研究 整理。

經濟部工業局科技計畫依執行成效面分為「產業發展輔導」、「產業環境建構」

及「產業人才培育」3 項功能,每項計畫依功能分組選取適合指標評估如下表。

圖 10、行政院國科會網站歷年度專題研究計畫查詢 資料來源:行政院國科會網站,

https://nscnt12.nsc.gov.tw/PRQUERY/WPR11030.asp?Query_Type=OLD。

另外,行政院國科會下的科技計劃績效管考平台在研究計畫性質方面將計畫 區分為學術研究、創新前瞻、技術發展(開發)、系統發展(開發)、政策法規制訂(規 劃)、研發環境建構(改善)、人才培育(訓練)、研究計畫管理類、調查研究、其他 等十種性質,並依性質不同決定其佐證資料項目;計畫績效評估方面則依成效區 分為學術成就(科技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科技整合創新)、經濟效益(產業經濟

另外,行政院國科會下的科技計劃績效管考平台在研究計畫性質方面將計畫 區分為學術研究、創新前瞻、技術發展(開發)、系統發展(開發)、政策法規制訂(規 劃)、研發環境建構(改善)、人才培育(訓練)、研究計畫管理類、調查研究、其他 等十種性質,並依性質不同決定其佐證資料項目;計畫績效評估方面則依成效區 分為學術成就(科技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科技整合創新)、經濟效益(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