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男性重量訓練者體型知覺差距與追求肌肉發達驅力對運動依賴的影響

本節將分析並討論體型知覺差距和追求肌肉發達驅力對運動依賴的預測情形。分析 時以體型知覺差距的四個結構,以及追求肌肉發達驅力總分及兩個構面為預測變項,並 分別以運動依賴總分及七個構面為效標變項。為瞭解迴歸模式是否存在多元共線性問 題,分析前將檢定容忍度(tolerance,須大於.10)、變異數膨脹係數(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須小於 10)、條件指標(condition index,須小於 30)。分析結果顯示:容忍度最 低值為.26,變異數膨脹係數最高值為 3.63,條件指標最高值為 8.47,皆落在檢定門檻內,

故以體型知覺差距和追求肌肉發達驅力為預測變項的迴歸模式無多元共線性問題。而以 運動依賴總分及七個構面為效標變項的迴歸分析結果如下:

一、體型知覺差距及追求肌肉發達驅力對耐受性之迴歸分析結果 以運動依賴之耐受性構面為效標變項之迴歸分析結果如表 4-34。

表 4-34 體型知覺差距及追求肌肉發達驅力對耐受性迴歸分析結果摘要表

選入變項 多元

相關係數

決定 係數

決定係數

改變量 F 值 標準化

迴歸係數 t 值

DM 總分 .48 .23 .23 164.84* .50 13.10*

理想落差 .49 .24 .01 85.90* -.09 -2.36*

註:DM 指追求肌肉發達驅力 (drive for muscularity);* p < .05

表 4-34 顯示:追求肌肉發達驅力總分及理想落差是預測耐受性構面主要的變項

76

(F=164.84, 85.90, p<.05),兩者共同解釋耐受性的變異量為 24%,當中以追求肌肉發達驅 力總分的解釋變異量較高(為 23%)。其次,由標準化迴歸係數可知,追求肌肉發達驅 力總分預測耐受性效果是正向的 (β=.50; t=13.10, p<.05),理想落差預測效果是負向的 (β=-.09; t=-2.36, p<.05)。因此,當追求肌肉發達驅力總分愈高,且理想落差愈小時發生 耐受性的風險便會愈高。

二、體型知覺差距及追求肌肉發達驅力對戒斷之迴歸分析結果 以運動依賴之戒斷構面為效標變項之迴歸分析結果如表 4-35。

表 4-35 體型知覺差距及追求肌肉發達驅力對戒斷迴歸分析結果摘要表

選入變項 多元

相關係數

決定 係數

決定係數

改變量 F 值 標準化

迴歸係數 t 值

DM 總分 .49 .24 .24 173.03* .51 13.39*

他人落差 .50 .25 .01 89.69* -.09 -2.24*

註:DM 指追求肌肉發達驅力 (drive for muscularity);* p < .05

表 4-35 顯示:追求肌肉發達驅力總分及他人落差是預測戒斷構面主要的變項 (F=173.03, 89.69, p<.05),兩者共同解釋戒斷的變異量為 25%,當中以追求肌肉發達驅力 總分的解釋變異量較高(為 24%)。其次,由標準化迴歸係數可知,追求肌肉發達驅力 總分預測戒斷效果是正向的 (β=.51; t=13.39, p<.05),他人落差預測效果是負向的 (β

=-.09; t=-2.24, p<.05)。因此,當追求肌肉發達驅力總分愈高,且他人落差愈小時發生戒 斷的風險便會愈高。

三、體型知覺差距及追求肌肉發達驅力對持續性之迴歸分析結果 以運動依賴之持續性構面為效標變項之迴歸分析結果如表 4-36。

77

78

79

表 4-39 顯示:行為取向、情感評價及自我落差是預測時間構面主要的變項 (F=

146.93, 80.89, 55.88, p<.05),三者共同解釋缺乏控制的變異量為 24%,當中以行為取向 的解釋變異量較高(為 21%)。其次,由標準化迴歸係數可知,行為取向及情感評價預 測時間效果是正向的 (β=.42, .17; t=9.53, 3.83, p<.05),自我落差預測效果是負向的 (β

=-.09; t=-18, p<.05)。因此,當行為取向及情感評價愈高時,且自我落差愈小時發生時間 的風險便會愈高。

七、體型知覺差距及追求肌肉發達驅力對意圖影響之迴歸分析結果 以運動依賴之意圖影響構面為效標變項之迴歸分析結果如表 4-40。

表 4-40 體型知覺差距及追求肌肉發達驅力對意圖影響迴歸分析結果摘要表

選入變項 多元

相關係數

決定 係數

決定係數

改變量 F 值 標準化

迴歸係數 t 值

行為取向 .45 .20 .20 136.26* .45 11.67*

註:* p < .05

表 4-40 顯示:行為取向是預測意圖影響構面主要的變項 (F=136.26, p<.05),解釋變 異量為 20%;由標準化迴歸係數可知,行為取向預測續性效果是正向的 (β=456; t=11.67, p<.05)。因此,當行為取向愈高,發生意圖影響的風險便會愈高。

八、體型知覺差距及追求肌肉發達驅力對運動依賴總分之迴歸分析結果 以運動依賴總分為效標變項之迴歸分析結果如表 4-41。

80

表 4-41 體型知覺差距及追求肌肉發達驅力對運動依賴總分迴歸分析結果摘要表

選入變項

多元 相關係數

決定 係數

決定係數

改變量 F 值

標準化

迴歸係數 t 值

DM 總分 .55 .30 .30 233.80* .76 10.91*

情感評價 .57 .32 .02 152.32* .24 3.47*

註:DM 指追求肌肉發達驅力 (drive for muscularity);* p < .05

表 4-41 顯示:追求肌肉發達驅力總分和情感評價是預測運動依賴總分構面主要的 變項 (F=233.80, 152.32, p<.05),兩者共同解釋缺乏控制的變異量為 32%,當中以追求肌 肉發達驅力總分的解釋變異量較高(為 30%)。其次,由標準化迴歸係數可知,追求肌 肉發達驅力總分及情感評價預測運動依賴總分效果是正向的 (β=.76, .24; t=10.91, 3.47, p<.05)。因此,當追求肌肉發達驅力總分及情感評價愈高,發生運動依賴風險便會愈高。

九、綜合討論

結果發現:追求肌肉發達驅力可以顯著的預測運動依賴總分。追求肌肉體型的內在 驅力(即追求肌肉發達驅力總分)及對肌肉碩實的渴望程度(即情感評價得分)愈高者,

發生運動依賴癥候的風險也愈高,可推論愈是渴望得到肌肉健美型態身材的男性,愈容 易因過於熱衷運動參與而出現不當行為特質,並對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體型知覺差距與追求肌肉發達驅力可以顯著的預測耐受性構面。追求肌肉體型的內 在驅力(即追求肌肉發達驅力總分)愈高且理想落差得分愈低者,發生運動依賴耐受性 癥候的風險愈高,意即男性對肌肉健美型態身材渴望程度愈高,無需同時具有強烈的要 求完美理想性格特質,其運動行為亦愈容易顯現為獲得效果而增加訓練量的現象。

體型知覺差距與追求肌肉發達驅力可以顯著的預測戒斷構面。追求肌肉體型的內在 驅力(即追求肌肉發達驅力總分)愈高且他人落差得分愈低者,發生運動依賴戒斷癥候 的風險愈高,換言之,男性對肌肉健美型態身材渴望程度愈高,且對自我身體滿意度愈

81

高者,愈容易因運動計畫受阻而產生情緒轉換。

追求肌肉發達驅力可以顯著的預測持續性構面。為達到期望體型採取的行為(即行 為取向得分)愈多者,發生運動依賴持續性癥候的風險愈高,也就是男性為獲得肌肉發 達體型所採取體型改變行為頻率愈高時,身體有傷痛卻仍要訓練的發生風險也愈高。

體型知覺差距與追求肌肉發達驅力可以顯著的預測缺乏控制構面。追求肌肉體型的 內在驅力(即追求肌肉發達驅力總分)及對肌肉碩實的渴望程度(即情感評價得分)愈 高,且他人落差得分愈低者,發生運動依賴缺乏控制癥候的風險愈高,可推論愈是渴望 得到肌肉健美型態身材且自我身體滿意度愈高的男性,發生無法自制參與訓練衝動的風 險也愈高。

追求肌肉發達驅力可以顯著的預測活動削減構面。為達到期望體型採取的行為(即 行為取向得分)愈多及對肌肉碩實的渴望程度(即情感評價得分)愈高者,發生運動依 賴活動削減癥候的風險愈高,意即男性追求肌肉體型的內在驅力愈高時,便愈容易將運 動列為優先事務,並且壓縮其他日常活動。

體型知覺差距與追求肌肉發達驅力可以顯著的預測時間構面。為達到期望體型採取 的行為(即行為取向得分)愈多及對肌肉碩實的渴望程度(即情感評價得分)愈高,且 自我落差得分愈低者,發生運動依賴時間癥候的風險愈高,換言之,男性追求肌肉體型 的內在驅力愈高,且對自我身體滿意度愈高者,愈容易為獲得效果而花費許多時間在運 動訓練上。

追求肌肉發達驅力可以顯著的預測意圖影響構面。為達到期望體型採取的行為(即 行為取向得分)愈多者,發生運動依賴意圖影響癥候的風險愈高,也就是男性為獲得肌 肉發達體型所採取體型改變行為頻率愈高時,每次訓練時間都比原定時間還長的發生風 險也愈高。

82

綜合上述討論得知:除運動依賴總分、持續性構面、活動削減構面及意圖影響構面 之外,體型知覺差距對運動依賴其餘四個分構面均存在顯著的負向預測效果;在追求肌 肉發達驅力對運動依賴(總分及其他七個分構面)預測力部分,亦均存在顯著的正向預 測效果。此結果不僅驗證了本研究假設五:體型知覺差距與追求肌肉發達驅力對不健康 運動行為癥候有顯著影響力;其相互影響關係亦再次驗證過去文獻觀點:男性肌肉壯碩 體型知覺在不同文化中並無顯著差異,當個體自覺實際體型無肌肉時,會渴望擁有肌肉 結實身材(即體型滿意度低的徵象),此時,追求壯碩體型驅力便容易被誘發,而經由 壯碩體型驅力的調節,會出現為了獲得理想體型而高度管控體型的現象,例如積極鍛鍊 肌肉、增加訓練時間等行為,較嚴重者便會發生運動依賴等不良癥候。其中,個體意識 若過於渴望滿足自我理想體型,而非為了促進體適能或參加比賽等不違背健康之因素 時,其重量訓練行為易對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發生強迫參與訓練表徵或物質戒斷癥 候(孫紀蘭,2005;Frederick et al., 2007; Smith & Hale, 2005)。

8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旨在依結果與討論提出結論,並按結論提出實質應用及未來研究方向之建議。

包含結論及建議,共兩節。各節內容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