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追求肌肉發達驅力的概念

依據 Pope, Phillips, 與 Olivardia (2000) 所指肌肉外顯滿意度為個體在肌肉發達體 態上的專注投入與關切程度,並為個體體態上的檢視關注以及在肌肉形狀和尺寸大小的 主觀評斷(但唐謨,2001)。儘管體型知覺會對個體之身體意象感受造成影響,但許多 結果仍指出一般男性渴望獲得理想體型為有結實肌肉的,且將關注焦點集中於肌肉線條 與壯碩程度 (Cachelin, Rebeck, Chung, & Pelayo, 2002; Pop, Gruber, Choi, Olivardia, &

Phillips, 1997; Yang, Gray, & Pope, 2005)。Mishkind, Rodin, Silberstein, 與 Striegel-Moore (1986) 也認為男性被社會所期待的標準體型是「既不過胖、也不過瘦、肌肉結實」的體 型。更有學者整理西方男性身體相關研究發現,於研究中常隱含一種假設:男性的陽剛 氣質主要建立在肌肉發達之上,嚮往著大(有份量的)體型,且肥胖男性會希望將肥胖 轉換為肌肉,此現象和肥胖女性所追求的纖瘦大不相同 (Bell, 2007)。因此,McCreary 與 Sasse (2000) 便提出追求肌肉發達驅力的概念,並將其定義為追求肌肉體型的一股內在 驅力,換言之,追求肌肉發達驅力即男性追求壯碩身材以滿足自我理想體型意識的內在 動力。

二、追求肌肉發達驅力的測量

Cafri 與 Thompson (2004a) 指出,研究中若要測量男性所關注的肌肉發達體型時,

其所使用的測量工具應符合下述三點要求:第一,必須能夠評估肌肉發達的外貌;第二,

19

內容設計之題項必須和肌肉發達感 (muscularity) 有關;第三,當中的題項若和身體特 定部位有關連,則必須涵蓋男性所在意的上身軀幹 (upper torso)。而過去研究中常用的 評量工具可分為兩種:一為輪廓法的延伸應用,即利用人形圖像為工具主軸並延伸相關 題項的方式來評量;如 Gruber, Pope, Borowiecki, 與 Cohane (1999) 所發展的體型矩陣 軟體 (The Somatomorphic Matrix),其施測方式為利用電腦模擬不同肌肉與脂肪高低程 度的男性身體圖像,接著讓受測者挑選與自覺體型現況及理想體型最相似的圖像,藉此 不僅能夠瞭解個體體型現狀與理想體型,亦能夠計算出實際與理想體型之間的落差,若 差距愈大表示對自己體型愈不滿意。第二種為問卷法;諸如追求肌肉發達驅力量表 (The Drive for Muscularity Scale) 、肌肉外顯滿意度量表 (Muscle Appearance Satisfaction Scale)、追求肌肉發達態度問卷 (The Drive Muscularity Attitudes Questionnaire) 等均為常 被使用的量表。以下將針對上述常用量表做介紹:

(一)追求肌肉發達驅力量表

此量表是由 McCreary 與 Sasse (2000) 所發展而成,主要用以評量受測者渴望肌肉 發達的內在動力。當中包含兩個構面,分別為:情感評價(即個體對肌肉碩實的渴望程 度)7 題與行為取向(個體為達到期望體型採取的行為)8 題,共 15 題。採六點量尺評 量(1 = 從來沒有~6 = 總是如此)並正向計分,得分愈高表示渴望肌肉發達的內在動 力愈高,反之則愈低。

(二)肌肉外顯滿意度量表

此量表是由 Mayville, Williamson, White, Netemeyer, 與 Drap (2002) 所發展而成,

主要用以評量受測者對自己肌肉外表的關注行為與滿意度。當中包含五個構面,分別 為:體型依賴性 (bodybuilding dependence)、肌肉檢查 (muscle checking)、物質使用 (substance use)、傷害 (injury)以及肌肉滿意 (muscle satisfaction),共 19 題。

(三)追求肌肉發達態度問卷

20

此問卷是由 Morrison, Morrison, Hopkins, 與 Rowan (2004) 所發展而成,主要用以 評量受測者追求肌肉體型的態度與行為。當中包含三個構面,分別為:期望更壯碩的肌 肉體態(8 題)、從事健美相關運動(2 題)以及積極肌肉發達(9 題),共 19 題。

在探討男性追求肌肉發達之身體意象與心理健康相關的研究中,許多學者均採用 McCreary 與 Sasse (2000) 所發展且心理計量經過男/女性樣本驗證之追求肌肉發達驅 力量表 (Drive for Muscularity Scale, DMS) 為研究工具。如:McCreary 與 Sasse (2000) 研究發現不論男性或女性,愈想要增重者 DMS 得分愈高,而 DMS 得分愈高,從事 重量訓練的頻率愈高。McCreary, Sasse, Saucier, 與 Dorsch (2004) 更進一步指出男性樣 本 可 再 區 分 出 追 求 肌 肉 發 達 之 情 感 評 價 和 行 為 取 向 兩 個 因 素 分 構 面 。 Cafri 與 Thompson (2004b) 同時使用體型矩陣軟體與 DMS 的研究中發現,在男性 DMS 得分 顯著高於女性,且相較於其他身體意象之測量工具更能夠有效預測從事增大肌肉的行 為。Davis, Karvinen, 與 McCreary (2005) 的研究則發現神經質、追求完美、外貌投注行 為以及體適能投注行為和 DMS 之間均呈現正相關。在中文版量表使用上,DMS 全量 表及其中兩個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系數均達到.81 以上,總解釋變異量亦達 47.3%(引 自呂學超,2008),已經具有可接受的信度與效度,因此,本研究將採用此量表作為渴 望肌肉發達之內在動力的評量工具。

三、體型知覺與追求肌肉發達驅力的關係

此外,Higgins (1987) 所提出的自我差距理論認為,當實際體型知覺與理想體型知 覺差距過大時,將導致個體發生錯亂知覺 (body image distortion) 而誤判體型,並且會 產生不良感受與誘發不當管控行為(如對肌肉壯碩程度感到不滿意、過量運動等)。

Hildebrandt, Lagenbucher, 與 Schlundt (2004) 亦指出男性身體部位不滿意程度是追 求肌肉發達驅力發生的關鍵,尤其是理想體型知覺比實際體型知覺更強壯時,個體受追 求肌肉發達驅力的影響會增加體型改變行為(如提高重量訓練頻率與延長每次訓練時

21

間)。

Daniel 與 Bridges (2010) 以 男 性 大 學 生 為 對 象 , 利 用 客 體 化 身 體 意 識 量 表 (Objectified Body Consciousness Scale) 、 自 我 客 體 化 問 卷 (Self-Objectification Questionnaire)、追求肌肉發達驅力量表等評量工具探討媒體效應與客體化理論在追求肌 肉發達驅力的影響,結果發現:追求肌肉發達驅力水準會隨體型管控行為意圖增加而增 加,且愈想要增重(身體質量指數增加)者其追求肌肉發達驅力量表得分愈高。

簡言之,男性重視肌肉狀態並追求肌肉發達、健壯體型的意識源自於自我體型知 覺,若知覺出現錯亂則可能發生體型管控行為,而此行為表現會因追求肌肉發達驅力水 準提高而增加。

四、相關研究

多數男性對自我體型感到不滿意,且期望自己能夠更壯碩,因而誘發不當管控行 為。以下將呈現者為追求肌肉發達驅力相關研究:

Frederick 等 (2007) 利用輪廓法(Muscle Silhouette Measure 與 Fat Silhouette Measure)測量男性身體滿意度,研究結果發現不僅自覺理想體型知覺比實際體型知覺 壯碩,當中更有超過 90%渴望獲得肌肉體型。

Pope 等 (2000) 欲探討身體意象知覺的研究中,以澳洲、法國、美國男性大學生為 對象,進行實際體脂肪量(含肱三頭肌、肩胛下肌、胸部、前上髂棘、腹部、大腿等六 大部位測量)與肌肉量計算(以無脂肪體重指數方式呈現),並利用體型矩陣軟體評量 自覺體型知覺(含實際體型、理想體型、同齡他人體型、自覺女性期望體型),結果顯 示:自我現狀和理想的肌肉量以及自我現狀和女性期待的肌肉量都達到顯著落差,意即 受測者期望自己的肌肉量再增加12到13公斤,並且認為女性期望自己的肌肉量再增加12 到14公斤。

22

Yang 等 (2005) 以台灣男性大學生為對象,透過無脂肪體重指數計算與體型矩陣軟 體評量(含實際體型、同齡他人體型、理想體型、自覺女性期望體型)來進行身體意象 現況的探討,研究發現:自我現狀和理想的肌肉量以及自我現狀和女性期待的肌肉量也 都達顯著落差,但落差小於 Pope 等三國的平均落差。

Hildebrandt, Schlundt, Langenbucher, 與 Chung (2006) 以男性舉重訓練者為對象,

探討身體意象知覺錯亂、肌肉上癮症等存在的現況,結果發現:透過追求肌肉發達驅力 的影響,愈是渴望獲得肌肉體型者,為運動訓練而減少與他人社交時間的發生風險愈 高,對自我身體不滿意度也較高,更甚者則會出現以衣物掩飾身材等行為。

由上述文獻回顧中發現:男性崇尚壯碩身材之主觀概念不僅存在於西方國家,此意 識亦存在於亞洲國家,並顯現出普遍感覺實際體型比理想體型還要瘦弱而不富肌肉的現 象(即對自我整體體型或特定部位之肌肉狀態的現況是不滿意的),不僅如此,受到追 求肌肉發達驅力的影響,個體更可能為執行運動計畫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五、小結

總結上述,追求肌肉發達驅力是期望肌肉質量增加的內在力量,源於體型不滿意 度,研究則指出不滿體型感受會發生於體型知覺出現落差,因此本研究將探究追求肌肉 發達驅力在不同體型知覺差距的差異。此外文獻指出,為降低不滿體型感受,個體除會 發展雕塑身材欲求外,更會發展許多管控行為,重量訓練便是其中一項;然而當為使肌 肉發達並出現過量鍛鍊行為時,是否會衍生其他不健康癥候,值得探究。基於此,本研 究乃將追求肌肉發達驅力列為體型知覺差距及運動依賴之間的調節變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