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體型知覺的概念

一個人對自己身體知覺、想法和感覺即為身體意象 (body image),諸如身體大小的 估計,身體吸引的評量和伴隨體型及大小而來的感覺(尤嫣嫣,2002)。Cash 與 Pruzinsky (1990) 將此概念特性歸納如下:身體意象是對身體與身體經驗的知覺 (perception)、想 法 (thoughts)、感受 (feelings),其建構是多面向的;身體意象的經驗與對自我的感覺之 間存有關連性,並會受社會所影響,而非固定不變的;身體意象會影響訊息的處理,也 會影響個體行為。於 1950 年 Schilder 對身體意象所下定義為個體心中對自己身體的描 述,亦即個人心中對自己身體所形成的影像,而此身體意象的形成是神經系統、心理層 面和社會層面互動的結果,屬動態的調適過程。Wright (1989) 也指出身體意象乃個體對 自己身體外表的看法,依生理發展而逐漸形成,且為自我建構的首要部分。Slade (1994) 更進一步提出身體意象是個體心中所呈現的身體大小、形狀和體型圖像,以及對身體特 徵 與 身 體部 位 的 情感 , 且會 受 到身 體 經驗知 覺 (history of sensory input to body experience)、社會文化 (cultural and social norms)、認知與情緒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variables)、生理因素 (biological variables) 等諸多因素所影響(如圖 2-1 身體意象模 式)。Grogan (1999) 也認為身體意象的內涵包括三大要素,分別為知覺層面(指對自己 身體大小的推估)、想法層面(指對自己身體吸引力的評價)、感受層面(指對自己身體 體型、體重的感覺)。

13

History of sensory input to body experience

cultural and social norms

Individual attitudes to weight and shape

Body Image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variables

History of weight change/fluctuation

Biological variables Individual psychopathology

圖 2-1 A Model of Body Image (Slade, 1994)

簡而言之,身體意象即個體對自己身體的知覺、想法和感受,是個體於成長過程中 經驗的累積,且會受到個人生理、心理及社會環境等因素所影響。其中,體型知覺(body shape perceptions, 即對身材比例或體型大小的判斷)不僅是探討個體對自我身體內在想 法與感受的重要因素,此概念也包含於身體意象範疇中知覺層面 (Thompson, 1990)。

二、體型知覺的測量

身體意象是一種多面向的概念,其測量方式也相當多元的,包含知覺面向和態度面 向的測量 (Slade, 1994)。知覺面向指評量體型或身體各部位之大小的正確性;態度面向 分為整體主觀滿意度、情緒、認知、行為四大部分。在早期研究中,知覺面向的測量方 式以 Massara & Stunkard (1979) 所提出的輪廓法 (silhouette method) 較常被使用,而其 測量方式為提供多個由小到大或由瘦到壯等不同的男性/女性身體圖像,讓受測者從中 挑選符合自己意念中身體圖形的方法,但此方法的缺點是受測者必須要挑選一個圖像來 代表自己,無法得知個體對不同身體部位的滿意程度。於輪廓法提出之後,亦有諸多依 此概念為基礎發展而成的測定方法與量表,分別介紹如下:

14

(一)持續刺激方法 (method of Constant Stimuli)

利用影帶、圖片或鏡子呈現多個調整過大小的影像,讓受測者挑選與自覺體型大小 最相似的影像。此方法能夠瞭解個體對自己體型大小的主觀判斷,並評估其對體型大小 轉變的敏感度。

(二)信號偵測理論 (signal Detection Theory)

利用影帶、圖片或鏡子呈現多個調整過大小或扭曲處理的影像,讓受測者挑選與自 覺體型大小最相似的影像。此方法能夠瞭解個體對體型判斷的偏誤(即對體型評估的準 確度),並評估其對體型大小轉變的敏感度。

(三)投射測驗 (adaptive Probit Estimation)

讓受測者從五個調整過大小的影像中選出一個影像,接著判斷此影像比自己實際體 型大或小。此方法能夠瞭解個體對自己體型大小的主觀判斷,並評估其對體型大小轉變 的敏感度。

Thompson (1990) 指出:在實施上述方法來測量知覺面向時,研究方法(如:研究 者給予的指導語、詢問方式)、執行情境(如:周圍照明、研究者的表情與衣著)、受測 者差異(如:實際體型大小、從事何種活動、施測前一餐進食內容)等均會是影響施測 結果的因素,應多加注意並列入考慮。

以輪廓法概念為基礎發展而成的量表如:早期由 Thompson 與 Gray (1995) 所編的 身體意象量表 (Body Image Assessment Scale),主要用以評量個體對自己身體體型的知 覺 (body-size perception);當中包含九個男性與九個女性的輪廓圖像,並按比例呈現不 同胖、瘦程度的體型(如:標準型、細瘦型、肥胖型、正面圖型、側面圖型等)讓受測 者挑選分別代表自己目前實際體型及期望體型,兩者間差距愈大表示對自己體型愈不滿 意。近年 Peters 與 Phelps (2001) 亦發展出肌肉圖像量表 (Muscular Figure Ratings Scale),主要用以評量個體對自己身體意象不滿意度及體型知覺錯亂;當中包含九個男

15

性與九個女性由瘦到非常有肌肉的的輪廓圖像,讓受測者挑選分別代表自己目前實際體 型及期望體型,兩者間差距愈大表示對身體不滿意度愈高。

在探討身體意象知覺─體型知覺時,因體型知覺會受社會文化因素所影響,故研究 中較常採用主觀取向 (subjective approach) 之方式來測量;輪廓法即為便利且不失信度 與效度的評量方式之一 (Cafri & Thompson, 2004a; Wertheim, Paxton & Tilgner, 2004)。因 此,本研究將採用 Peters 與 Phelps (2001) 以人型輪廓為基礎所發展之肌肉圖像量表作 為體型知覺的評量工具。

三、體型知覺的結構

探討體型知覺相關研究時,Higgins (1987) 所提出的自我差距理論 (self-discrepancy theory, SDT) 為重要理論之一,於理論中自我差距是指不同自我狀態表徵 (self-state representation) 之間的差距,而這些自我狀態表徵可透過自我的領域 (domains of the self) 與自我的觀點 (standpoints on the self) 兩個面向來詮釋。Higgins 整理歷年學者觀 點後進一步指出,自我的領域可分為真實 (actual)、理想 (ideal)、應然 (ought) 自我三 種,而自我的觀點則應同時考量主觀性(自己,own)與客觀性(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兩種,如此方能建立完整的自我認知。此理論亦假定個體會為自我設定目標(即 自我導向),當其知覺真實自我與自我導向之間存有落差時,便產生失落或焦慮等情緒,

這是因為個體都有驅策自己應符合自我導向的動力。簡而言之,真實自我與自我導向(理 想自我或應然自我)之間的落差即為自我差距,當個體知覺存在體型差距時便會做出體 型改變相關行為以達到自我導向目標體型,同時也會因體型知覺差距的存在而產生失落 或焦慮等情緒反應。

依自我差距理論概念,國內學者孫紀蘭於 2005 年的研究中進一步將體型知覺分為 四種型態:一為自我知覺,指個體對目前體型的評價;二為自我理想,指個體期望擁有 的體型;三為他人知覺,指個體自覺同齡大部分其他人擁有的體型;四為他人理想,指

16

個體自覺同齡其他人期望擁有的體型。再利用體型知覺來計算出四種體型知覺落差,分 別為:自我落差(自我理想與自我知覺之間的差距)、他人落差(他人理想與自我知覺 之間的差距)、知覺落差(自我知覺與他人知覺之間的落差)以及理想落差(自我理想 與他人理想之間的落差)。

四、相關研究

相對於女性想瘦的意識,許多男性更渴望擁有肌肉結實健美的身材。以下將呈現者 為體型知覺相關研究:

Lynch 與 Zellner (1999) 以大學(18~23 歲)與成年(30~60 歲)男女為對象,

利用 9 個由瘦而無肌肉到壯而富有肌肉的男性人體圖像來評量個體體型知覺(男性受測 者填答─實際體型、理想體型、他人嚮往體型、自覺女性期望體型;女性受測者填答─

理想男性體型、其他女性認為理想男性體型、女性自覺男性認為女性期望體型),結果 發現:大學男性受測者所圈選之理想體型、他人嚮往體型、自覺女性期望體型均比實際 體型更壯碩;且大學男性所圈選除了實際體型無顯著差異外,理想體型、他人嚮往體型、

自覺女性期望體型均顯著大於成年男性所圈選。體型滿意度部分,絕大多數男性均表示 對目前實際體型不滿意並期望體型能更壯碩且富有肌肉(43 位大學男性中佔 42 位,59 位成年男性中佔 31 位)。

Peters 與 Phelps (2001) 以 208 位年輕 (college age) 健美運動員為對象(男性 119 人、女性 89 人),利用肌肉圖像量表測量身體意象不滿意度及體型知覺錯亂的研究發現:

男性大學生之「理想體型知覺」比「實際體型知覺」還要壯碩。

Lantz, Rhea, 與 Cornelius (2002) 以精英級健美選手與力量舉重選手為對象,利用 肌 肉 上 癮 症量 表 (muscle dysmorphia inventory) 檢 視 兩 者 在肌 肉 上癮 症 概念 模 型 (Psychobehavioral model of muscle dysmorphia) 的差異,結果發現:多數個體自覺實際體 型較瘦而虛弱(不夠健壯),並因渴望獲得結實且線條對稱的肌肉體型而強迫自己參與

17

訓練、控制飲食,甚至服用藥物。

McCabe 與 Ricciardelli (2003) 以就讀 7 到 10 年級的學生為對象,探討社會文化(含 重要他人與媒體)對身體意象滿意度及體型改變意識之影響研究中發現:青少年知覺理 想體型要有結實肌肉並嚮往肌肉發達的身材。

孫紀蘭(2005)以健身房男性會員為對象,利用男性身體關注問卷(含健身動機、

改善身體、身體圖形、身體滿意度等)探討健身運動環境中之男性身體意象滿意度與猛 男情結之關聯性研究發現:從事重量訓練者有高達 98.6%期望自我體型擁有肌肉,而且 有 38%受測者最希望擁有的體型為「肌肉結實身材健美」。

Pickett, Lewis, Cash, 與 Pope (2005) 以參與健身運動之男性為對象,利用多向度身 體和自我關係量表 (Multidimensional Body Self-relations Questionnaire)、社會體型焦慮量 表 (Social physique anxiety scale)、無脂肪體重指數 (Fat-Free Mass Index) 等工具評量男 性身體意象結果指出:從事重量訓練的男性,其體型知覺焦點會在重要部位的肌肉雕塑

(如:胸部、腹部)。

Frederick 等 (2007) 以不同國家之男性大學生為對象,欲瞭解不同社會文化下之體 型知覺現況而設計的研究中發現:盡管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受測者之「理想體型知覺」

都比「實際體型知覺」來的壯碩,且過半數的個體都期望擁有肌肉體型。

由上述文獻回顧中發現:男性之理想體型意識往往比實際體型知覺更為健壯,不僅

由上述文獻回顧中發現:男性之理想體型意識往往比實際體型知覺更為健壯,不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