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壹章 緒論

本章旨在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並依據研究目的提出欲探討的問題。最後則針 對研究變項進行操作型定義。各章節內容如后。

第一節 研究動機

隨著週休二日政策實施,人們的生活品質提升、健康意識抬頭,加上健身產業的興 起,運動 (exercise) 已慢慢融入個人生活中。文獻指出規律地運動可獲得益處包含:促 進身心健康、降低慢性疾病罹患機率、減輕壓力及改善憂鬱情形(盧俊宏,1998;Bull, 2003)。然而運動只存在健康促進效果嗎?事實上,已有許多研究指出:當個體強迫自 己過量運動,並發生不健康行為癥候,反而會危害身心的健康 (Aidman & Woollard, 2003;

Biddle, 1992; Morgan, 1979)。

文獻指出:運動行為若出現不健康癥候,即過於熱衷且過量參與,以致出現不當行 為特質,並負面影響身心健康,便有可能會發生運動依賴 (exercise dependence; ED;

Hausenblas & Symons Downs, 2002a) 的風險。因此,運動也存在著負面的影響力。運動 依賴最早是由 Veale (1987) 提出,主要在描述運動已成為一種強迫性行為並對個體健康 產生負面影響的現象。高度風險者 (at-risk for exercise dependence) 不僅會花很長的時間 去運動(時間, time),日漸增加運動量(耐受性, tolerance)之外;更排除其他日常活動 將運動列為優先事務(活動削減, reduction in other activities);每次運動都比原訂時間長

(意圖影響, intention effect),且無法控制持續參與的衝動(缺乏控制, lack of control);

甚至身體有傷痛時仍堅持運動(持續性, continuance);若運動被中止則顯現出退縮症狀

(戒斷, withdrawal symptoms) (Hausenblas & Symons Downs, 2002b)。

研究指出:運動依賴的發生與身體意象的建構有關 (Hausenblas & Fallon, 2002)。身

2

體意象 (body image) 乃指個體對自我體型特徵的瞭解(例如:胖、瘦)及主觀看法(例 如:美、醜)(尤嫣嫣,2001);此意涵並包含知覺 (perception)、想法 (thoughts) 及感 受 (feelings) 三個面向 (Cafri & Thompson, 2004a)。知覺面向所指為對體型大小的評估 及其正確性;想法面向所指為對自己外型魅力的評估;感受面向所指為對自己體型的感 覺。研究已證實:許多期望藉由運動強化理想體型知覺的群體,會因獲得具體效果(如:

肥大肌肉)過量參與,並在鍛鍊行為出現運動依賴的癥候 (Cash, Theriault, & Annis, 2004;

Hausenblas & Fallon, 2002)。

探討身體意象知覺與運動行為的關連性,自我差距理論 (self-discrepancy theory;

SDT; Higgins, 1987) 主張之體型知覺差距 (body shape perceptions discrepancy) 是常被 引用的概念。SDT 認為體型知覺是個體於社會情境裡常發生的心理傾向,國內一項針 對女性粉領族的調查發現:要符合「美」的標準身材須纖瘦和勻稱,有 64.39%自認為 無法達到此標準,85.65%則想透過減肥改變體型(9999 泛亞人力銀行,2005)。基於如 此感受,SDT 認為體型知覺存在實際(指評價目前體型獲得的知覺)、理想(指按實際 體型,期望擁有體型的知覺)和應該(指按實際體型,認為必須擁有體型的知覺) (actual, ideal, and ought) 結構。Cash 與 Grasso (2004) 指出上述知覺結構假如出現落差時,會 導致個體思想及行為模式的差異。如此觀點,Frederick 等 (2007) 比較美國、烏克蘭及 迦納男性大學生的體型知覺發現:期望擁有比目前體型的評價還壯碩,當獲得期望體型 的渴望程度愈高,除在滿足增加吸引力的自我意識外,更想達到「男人就是要壯」的目 標。於國內,孫紀蘭(2005)則發現從事重量訓練的男性有 98.6%理想體型知覺是壯碩 的,若理想體型比實際體型知覺壯碩程度高,除希望身材能「結實、健美」外,更會出 現高頻率的肌肉鍛鍊行為。

體型知覺是自我對身材比例或大小的評價,亦是探究個體對體型內在想法及感受的 重要前置變項 (Thompson, 1990)。孫紀蘭(2005)曾依 SDT 概念發展四種體型知覺差 距型態,一是自我落差,指最希望擁有體型與實際體型的差距;二是他人落差,指同齡

3

其他人最嚮往體型與實際體型的差距;三為知覺落差,指實際體型與同齡其他人平均體 型的差距;四為理想落差,指最希望擁有體型與同齡其他人最嚮往體型的差距。其進一 步分析發現:在健身中心進行鍛鍊肌肉的男性,自我落差愈大體型滿意度愈低。Cafri, Thompson, Ricciardelli, McCabe, Smolak, 與 Yesalis (2005) 指出:由於兩性自我意識的 差異(即女性渴望瘦、男性希望壯),所以相對於女性纖瘦的追求,男性反倒期望擁有 肥大和碩實肌肉的身材。然而 Blond (2008) 統合分析結果發現:相較於女性研究,有 關男性體型知覺及其心理特徵或相關行為鮮少被探究。基於此,本研究動機之一將瞭解 男性體型知覺概況,並引用孫紀蘭發展的構念瞭解體型知覺差距情形。

男性會將體型評價焦點集中於肌肉線條及壯碩程度 (Cash, Morrow, Hrabosky, &

Perry, 2004)。基於此,McCreary 與 Sasse (2000) 為瞭解男性追求碩壯體型的自我意識 遂提出追求肌肉發達驅力 (drive for muscularity, DM) 概念,並認為追求肌肉體型意圖受 兩股驅力影響形成,一為情感評價 (attitudinal approach),指渴望肌肉結實的程度;二為 行為取向 (behavioral approach),指獲得期望體型所採取的行為。相關研究發現:男性 若有意發展肌肉體型時,兩股驅力水準會隨之增加 (Daniel & Bridges, 2010);更甚者,

臨床研究證實獲得肌肉體型渴望程度愈高,受 DM 引導除對自我定義之「瑕疵部位」

(如胸部肌肉太少)不滿外,更出現監視體型的強迫行為(如重複照鏡子檢視瑕疵部位), 並會避開人際互動(如不想與他人拍照)和過度偽裝自我(如穿著寬鬆衣服遮掩身材)

(Bjornsson, Didie, & Phillips, 2010; Hildebrandt, Schlundt, Langenbucher, & Chung, 2006)。

Hildebrandt, Lagenbucher, 與 Schlundt (2004) 指出追求肌肉發達驅力是男性發展欲 求形象 (desired image) 力量,此種力量源於對體型的不滿。孫紀蘭(2005)的研究發現:

常在健身中心鍛鍊肌肉的男性,動力來自於對身材的負面評價;其進一步分析發現高達 70.3%不滿目前身材比例,對肌肉品質不滿者占 52.5%,不滿腹部及胸部肌肉比例為 62.2%和 46.9%。其更發現 44.6%期望擁有「肌肉結實、身材健美」的體型,而最想改變 的是整體肌肉品質(即粗壯體積的肌肉),然後為腹部及胸部的厚實狀態。因此不滿體

4

型的知覺確實會誘發肌肉結實驅力。然而就目前現有成果而言,不同體型知覺差距是否 會在追求肌肉發達驅力顯現差異?尚未被探究。由於孫紀蘭的研究已指出體型知覺落差 能反映不滿身材程度,且可知曉個體追求完美體型的內在傾向,基於此,本研究另一個 動機將探究不同體型知覺差距在追求肌肉發達驅力的差異情形。

由於男性總期望體型壯碩,所以相對於女性身材的管控,會出現較多增加去脂體重

(即肥大肌肉)的行為。Drewnowski, Kurth, 與 Krahn (1995) 就發現積極以重量訓練改 變體型的男性,不僅從事高頻率及強度的肌肉鍛鍊,更會服用類固醇強化鍛鍊效果。值 得關注的是,Kanayama, Barry, Hudson, 與 Pope (2006) 發現涉入重量訓練目標若在改造 肌肉,非改善身體適能水準(如提昇肌耐力),過量參與時易使鍛鍊行為浮現負面上癮 (negative addiction) 或依賴 (behavioral dependence) 的精神疾病癥候。運動依賴是國外 用來檢驗不健康運動行為 (unhealthy exercise behaviors) 參考的指標,Hausenblas 與 Symons Downs (2002a) 認為其是個體為某種理由(如改變體型)或達到特殊目標(如肥 大肌肉)過度參與運動,以致出現不良癥候進而危害身心健康的行為。 Chittester 與 Hausenblas (2009) 調查 113 位大學生肌肉鍛鍊行為特徵發現,追求肌肉發達驅力與上述 這些癥候的相關達顯著水準。Hale, Roth, DeLong, 與 Briiggs (2010) 以舉重、健美選手 為調查對象同樣發現:運動依賴癥候與追求肌肉發達驅力存在顯著的關係。因此涉入運 動主因若在滿足不當自我意識,過度從事時容易出現有違健康促進的不良行為癥候。

Smith 與 Hale (2005) 曾比較健美、舉重選手及強調肌肉肥大之一般男性重量訓練 行為特徵的差異,結果發現一般男性在社會依賴(如訓練行為影響日常活動)、訓練依 賴(如強迫自己參與重量訓練)、精熟依賴(如極度重視訓練改變肌肉體積效果)有較 高得分。此份報告指出因健美、舉重選手訓練行為在應付比賽要求,不易出現不良行為 癥候;反而是一般男性為追求肌肉碩大,易顯現物質依賴 (substance dependence) 及物 質濫用 (substance abuse) 的病態行為。如此觀點 Lantz, Rhea, 與 Cornelius (2002) 的研 究進一步發現,在期望肌肉肥大一般群體中,除服用藥物強化鍛鍊效果外,並會刻意穿

5

著寬鬆服裝遮掩身材,且強迫自我參與重量訓練。Chittester 與 Hausenblas (2009) 指出 許多有關體型改變的異常行為(如食用增補劑、過量鍛鍊)與不滿身材的知覺有關,特 別是現實體型與理想意識評價不一致時,就容易出現危害身心健康的管控行為。因此運 動依賴癥候的發生應與體型知覺存在關連。值得關注的是,不同體型知覺差距是否會在 運動依賴癥候顯現差異?亦未被探究。由於相關研究指出期望體型壯碩的男性會出現過 度鍛鍊的行為特徵,這些特徵是否存在不健康癥候,應加以檢定。基於此,本研究另一 個動機在檢驗不同體型知覺差距在不健康運動行為癥候的差異。

文獻指出:為獲得肌肉肥大的強壯體格,國內有愈來愈多男性至健身中心重量訓練 進行鍛鍊(陳素青,2005;黃柏竣,2009)。研究已發現在此場域鍛鍊肌肉的男性,為 要肌肉線條及壯碩程度符合自我理想體型知覺,有 42%的群體及訓練行為會顯現運動依 賴癥候 (Lejoyeux, Avril, Richoux, Embouazza, & Nivoli, 2008);Hale 等 (2010) 的研究更 發現:從事重量訓練理由若在肥大肌肉,發生運動依賴的風險會提高到 92.5%。於國內,

盧俊宏、許雅雯、蔡鳳純與陳聖芝(2010)的研究發現:規律運動者運動依賴盛行率為 14.54%;張志成(2010)的研究結果則發現:運動目標在改變體型的群體,運動依賴盛 行率會增加到 26.73%。Cafri 等 (2005) 指出:如同女性一般,男性為符合社會氛圍欲 求,總是渴望期望自己身材壯碩又結實,且為獲得此目標,常進行高頻率的肌肉鍛鍊;

由於運動目標在雕塑身材,非改善或提昇肌肉適能,所以容易在無法控制鍛鍊衝動下發

由於運動目標在雕塑身材,非改善或提昇肌肉適能,所以容易在無法控制鍛鍊衝動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