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當時,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有些日本人(內地人)認為台灣人 都是自己人,而且來日本(內地)的台灣人不管是作生意或留學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跨越邊界的流動與認同:日治時期「內台共婚」研究

更是抱持巨大的警戒心。151

此外,日治時期到內地觀光的台灣原住民觀光團認為「內地的日本人比 在台灣的日本人要來的親切多了,一般內地人對於台灣留學生的偏見也較不 嚴重」。

當時,台灣是日本的殖民地,有些日本人(內地人)認為台灣人

都是自己人,而且來日本(內地)的台灣人不管是作生意或留學 的,大多都很有錢。所以,我母親並不排斥台日通婚。152

由於內地人對於殖民地台灣的認識原本即是相當有限的,他們多少是以 生活於內地的台灣人為藍本來描繪出對於台灣的想像,而當時能夠赴日本內 地生活(求學/從商)的台灣人,大多是來自於台灣社會的中上階層家庭,一 個個既富有又前途無量的知識青年,對於知識的追求與台灣的未來充滿渴望 和熱情,因此,許多日本內地人因而對於殖民地台灣多了一份同情與體諒,

不似在台內地人傾向對台灣人抱持著激烈和深刻的負面評價。

當時許多定居於台灣的內地人,比起日本內地人更加容易有歧視台灣人 或是強調內台差異的傾向。例如在女子教育上,許多論者往往強調在台灣的 內地女性更要發揮日本女性「應有」的賢淑莊重,絕對不可以沾染上殖民地 台灣的「輕浮氣息」,期望能夠透過西式教育涵養出具有日本傳統美德並具有 西方近代知識的「賢妻良母」。153在其他許多方面,在台日人也被諄諄教誨應 該成為台灣人的榜樣,極力避免被台灣人同化、失去「身為日本人的尊嚴」

151 竹中信子,《日本女人在台灣(大正篇)》,頁 138。

152 發言者為 1933 年嫁給台灣人的內地婦女齊藤八重(假名)。丈夫黃國基(假名)為留日學生,

畢業後在日本作生意,兩個人的婚嫁乃是由齊藤八重的阿姨中間牽線介紹,雖然生於世 家的父親曾由於黃國基的台灣人身分而反對婚姻,但是母親卻表示贊成。結婚兩年後,

齊藤八重即隨丈夫來到台灣生活。資料來源:本間美穗,〈異國情、異域節──在台台日 通婚的現況及問題之探討〉,頁 33。

153 陳燕蓉、孫秀蕙、陳儀芬,〈現代化與理想女性角色的建構:以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廣 告為例〉,《第十七屆中華民國廣告暨公共關係國際學術與實務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台 北: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2009 年),頁 163-16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是「誰」跨界? 共婚者背景之分析

的情況發生。154

對於此種異民族間由於距離上的接近反而產生出的分化行為,社會心理 學者小坂井敏晶的民族研究指出,當異民族之間的相互交流益深,文化內容 的差異逐漸減少時,往往反而使得各民族比過去更加強調其自身的固有性,

並且產生差異化或歧視行為。當距離愈接近時,各族群為了保持「自身」與

「他者」之間的界線,其中差異化的力量也就愈強大。比起異質性,事實上

「同質性」反而更容易成為歧視的原因。155因此,正是由於台灣的內地人和 台灣人在距離上有所接近,使得內台人間逆向產生差異化的力量,也對於台 灣內部的內台共婚結合造成一定程度的阻力。

因此,與「台灣留學生‧內地女性」的共婚情況相比,定居於台灣的內 地人與當地台灣人結婚的情況,相對較為少數。有論者認為「可能是因為平 常就感受到兩方風俗習慣及想法不同,因而提不起勇氣

(與台灣人結婚),而

且多少帶有優越感吧!」156在台灣島內,殖民者處於相對少數、並且身為殖 民者與被殖民者的內台人間有著許多正面且直接的接觸與衝突,「舉目所及的 內地女性,往往對於台灣人抱持著蔑視的態度」的情況,157相較之下,在日 本內地,內地人與台灣人跨界交往婚嫁所受到的社會輿論阻力也相對較小。

台灣留學生在日本內地的戀愛與結婚,成為 1920 年代中期之後內台共婚「台 灣人夫‧內地人妻」組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這些身為新知識份子的共

154 竹中信子,《日本女人在台灣(大正篇)》,頁 241-243。

155 小坂井敏晶在這部分的討論提出二戰時納粹屠殺猶太人、以及當今法國社會特別歧視北 非出身者的例子加以論述。此外,小坂井並進一步指出,關於在日朝鮮人在日本社會被 歧視的理由,許多日本人都是提到他們的異質性,然而,現實上不管是以語言為首的文 化層面、或是從身體構造的角度來看,沒有比朝鮮人與日本人更為相近的族群了吧。而 且許多在日朝鮮人幾乎都是在日本出生長大,並且其中很多人只會說日語、與日本人結 婚。因此,事實上並不是在日朝鮮人的「異質性」,而是其「同質性」使他們受到日本人 的敵視或歧視。小坂井敏晶,《民族という虚構》(東京:東京大學出版,2002 年),頁 18-21。中文翻譯參考自李衣雲老師參與之研究計畫《台灣日治時期台灣社會史論文集》

(教育部 98 年度台灣文史藝術國際交流計畫,計畫主持人:國立政治大學台史所薛化元 老師) 中文譯稿,頁 14-17。

156 竹中信子,《日本女人在台灣(大正篇)》,頁 213-214。

157 宮本孝,《玉蘭荘の金曜日》,頁 61-6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跨越邊界的流動與認同:日治時期「內台共婚」研究

婚者,屢屢藉由報章雜誌之投書、接受媒體採訪等方式,致力於為共婚家庭 發聲、爭取相關權利。

(2) 共婚

共婚共婚者共婚者者的者的的「的「「「婚姻斜坡婚姻斜坡婚姻斜坡婚姻斜坡」」」

美國社會學者 Norman Goodman,曾提出「婚姻斜坡」(marriage gradient) 的概念,用來描述存在婚配市場中,男女雙方在社經地位上不對稱的現象。

這種不對稱的結合包括「上婚配」(hypergamy)與「下婚配」(hypogamy)。「上 婚配」意指結婚對象的社經地位高於自己,「下婚配」則指結婚對象的社經 地位與自己相當或是更低。158 由於家庭成員的社會地位皆主要是依據該家戶 長(通常為男性)的社經地位而定,並且社會對於性別角色的期待有所不同,

因此,一般男性的結婚對象傾向於較低或相似社經地位者,即「下婚」(或為

「下娶」,marry down),而女性傾向於尋找學歷和社經地位較高者為結婚對 象,即「上婚」(或為「上嫁」,marry up),因此,原本較高社經地位的女性,

在婚姻市場中可擇偶的範圍縮小,她們可能與自己同等級的男性交往並結 婚;而社經地位較低的女性,則會在同等級或較高的男性兩者之中做選擇。

在傳統父權社會之中,婚姻斜坡的情況相當普遍,然而,即使是在逐漸重視 女性個人的後天成就的現代社會裡,雖然情況已有轉變,但是女性的下嫁婚 配仍然是相對少見的現象。159

若使用上述「婚姻斜坡」概念來觀察日治時期婚姻市場中的女性,內地 人女性由於其殖民者身分、平均的教育程度較高,能夠選擇的婚配對象範圍 較狹小,尤其以生長於台灣的內地人女性(即所謂「灣生」)面臨結婚對象難 以尋找的情況最為嚴重,許多適婚女性成為所謂的「過剩娘」160。《台灣實業

158 關於婚姻斜坡理論,請參照:Norman Goodman,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New York:

HarperCollins, 1993. 中譯本:陽琪、陽琬合譯,《婚姻與家庭》(台北:桂冠,1995 年),

頁 92-96。

159 陽琪、陽琬合譯,《婚姻與家庭》,頁 92-96。

160 「過剩娘」為當時對於尚未出嫁的待婚女性的貶稱。由於待婚女性人數過多,因此以「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是「誰」跨界? 共婚者背景之分析

界》雜誌昭和 8 年(1933 年) 5 月號,提到關於適婚女性「生產過剩」的問題。

日本婦人結婚年齡是 18 歲到 24、25 歲,由女學校畢業後直

接進入家庭的為數不多,結婚旺盛期大約在 22、23 歲左 右……。現在市街中充滿了大量的待婚女性,以台中為例,在 一個小小的城市之中,18 歲到 25 歲的未婚女性竟有超過 400 人之多,以這個比例來推算全島的「過剩娘」數量的話,實在 是驚人的數字呀。161

「灣生」女性承受著許多外界的歧視與偏見,甚至連生活於台灣的內地 人男性也對於一般「灣生」女性、「灣妻」抱持著偏見,認為她們懶惰、粗俗 而缺乏優雅氣質,當時曾經流傳著一句話:「台灣的內地人女性是台灣紙幣,

只能在台灣島內通用。」能夠想像當時民眾對於在台灣的內地人女性的輕蔑 心態。因此一般男性大多都希望結婚對象能夠是於日本內地接受教養的女 性,而非在台灣就地尋找結婚對象。162

對於日治時期的內地人女性而言,嫁給台灣男性、進入台灣人的戶籍,

生活於台灣傳統大家庭中,是一種殖民者「下嫁」進入被殖民者群體之中的 行為,基於這樣的位階觀念,在內地人的媒體上也可見到為嫁給台灣人的內 地人女性感到惋惜或心痛的言論,認為她們是為了內台融合政策而「犧牲」

個人幸福。因此,內地女性在決定嫁給台灣男性時,基於某種補償的心理作 用,往往會更加注重該男性的家世或經濟背景,163若不是該台灣男性擁有一 定程度的經濟力或學識能力,恐怕無法令內地女性不顧外人眼光而鼓起勇氣

剩」來形容。

161 〈結婚媒介所をのぞく記 娘さんの生產過剩をどうする〉《台灣實業界》,昭和 8 年 5 月號(1933 年 5 月),頁 40。

162 關於一般內地人對於生活於台灣的內地人女性之批評,請參考:竹中信子,「在台灣生長 的女性」,《日本女人在台灣(昭和篇)》,頁 76,300-301。

163 本間美穗,〈異國情、異域節──在台台日通婚的現況及問題之探討〉,頁 3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跨越邊界的流動與認同:日治時期「內台共婚」研究

「下嫁」。164 因此,共婚的台灣人男性在家世、教育程度與資產力等背景方 面,比起台灣整體男性的平均值還要高上許多,至少有 50%以上是具有一定 經濟能力的資產家。因此,許多內地女性經由共婚而「上嫁」進入台灣的上 流社會家庭中,過著優渥的生活,是為個人經濟地位的向上流動。在此種「下 嫁」與「上嫁」的衝突過程中,呈現出部分內地人女性在共婚過程中階級流 動的曖昧性。

另一方面,台灣人女性並沒有殖民者位階的「下嫁」問題,平均的教育

另一方面,台灣人女性並沒有殖民者位階的「下嫁」問題,平均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