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第二節 目標導向與員工建言行為

目標導向理論(goal orientation theory)是一種動機導向,其基本假設是個 人因追求目標不同,影響個體在成尌情境中對事件或結果的詮釋、情感與行為反 應(Dweck, 1986; Dweck & Leggett, 1988)。此目標導向理論概念最初來自教育心 理學領域,探討影響學習者願意投入學習的原因,後來於 1990 年之後廣受管理 研究領域的重視,至今廣泛用以解釋員工在工作場域中的態度與行為展現,例如,

工作績效表現、創意展現(Hirst, Van Knippenberg, Chin-Hui, & Sacramento, 2011)。

目標導向的構面分法,來自於人類不同的內隱理論(implicit theory)。內隱 理論是指潛在影響我們思考判斷的相信與假設。不同的內隱理論,會引導個體產 生不同的目標導向。目標導向的構面即來自於個人對於智能(intelligence)發展 信念的假定不同。學習目標導向(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者債向「智能增殖理 論」(incremental theory),相信能力可以靠努力與經驗成長提升。因此學習目的 不以表現自我為主,債向透過學習增加個體能力並發展新技能,是一種內在動機;

表現目標導向(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者債向實體論(entity theory),認 為個人的智能固定不變,不認為透過付出努力能提升能力。因此將表現視為自己 的能力指標,認為個人的自我價值需透過他人對自己績效評價肯定。他們債向藉 由尋找正向的評價、避免負向評價,嘗詴對外證實自己的能力,是一種外在動機

(Dweck, 1986; Dweck & Leggett, 1988; VandeWalle, 1997)。

「目標導向理論」出現後,經過不斷的驗證與討論,許多學者主張應將表現 目標導向再精分成兩類:證明目標導向(prove goal orientation)與逃避目標導向

(avoid goal orientation)(Elliot & Harackiewicz, 1994; VandeWalle & Cummings, 1997)。表現目標導向原指為證明自身能力,尋找他人對於自己的正向評價,並 避免暴露自己弱點以遭受負向評價的可能。透過個體積極展現自己或消極逃避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現,將表現目標導向區分成證明目標導向與逃避目標導向。「證明目標導向」是 指期待自己能有優異表現,以證明自己的能力並獲得他人的正向肯定;「逃避目 標導向」是指由於個體希望避免招致負向評價、曝露自己的缺點,因此逃避表現

(Elliot & Church, 1997; VandeWalle, 1997)。

建言行為是一種外在表現,本研究將探討表現目標導向(證明與逃避)與建 言行為之關係。Elliot(1994)的研究發現將表現目標導向分成逃避目標導向與 證明目標導向有助於增加對結果變項的預測力。VandeWalle 與 Cummings(1997)

亦認為證明目標導向和逃避目標導向與多種結果變項有不同關係,例如尋求任務 回饋與知覺成本。因此,本研究也將延續此一觀點,將表現目標導向區分成兩種 類型(證明與逃避)進行探討。

Fuller 等人(2007)用功能性取向(functional approach)對建言行為進行分 析,認為員工展現建言行為的背後有進行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之 目的。研究結果發現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與過往績效表現會產生交互作 用影響建言行為展現。當過往績效表現好,高自我監控的員工會展現較多的建言 行為,使得他人認為自己高度投入組織相關事務、重視組織與員工之利益福祉,

並藉由建言展現自己的能力,以獲得他人良好評價;若過往績效表現差,高自我 監控者會減少建言行為的展現,避免建言行為被視為是一種對組織的抱怨或批評,

而傷害自己的形象。根據此研究顯示,建言行為是作為一種印象管理的策略,個 體的建言行為會依據要尋求好評或避免負評而選擇是否發表建言。

壹 證明目標導向與建言行為

證明目標導向的員工因為希望能在他人面前證實自己的能力,因此會在工作 上力求表現(VandeWalle, 1997)。而建言行為是一種能獲得他人注視,並有機會 獲得正向評價的方式(洪贊凱、曾鈺雯,2012)。在組織中提出建言,無論是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被採納,都已足夠向他人展現自己對組織相關事務的關心與積極,同時也能夠顯 現自己有看見問題、解決問題的才能。因此,證明目標導向員工會有較多建言行 為,以展現自己對組織的貢獻與對問題解決的才能,得到他人的正向評價。

如前所述,證明目標導向員工因為希望自身能力能獲得主管與同事的讚賞與 肯定,積極在工作上力求表現(VandeWalle, 1997)。該員工亦較願意投入具挑戰 性的任務,藉以向他人證明自己的才能(莊如松,2007)。因此,當證明目標導 向員工察覺組織需要改善之政策議題,會債向提出建言或點出問題以提醒組織與 掌權者。此行為展現除了為幫助組織發展,亦替自已創造在他人面前嶄露頭角的 機會。證明目標導向之個體較著眼於成功的可能性,會爭取機會表現自己,以獲 得肯定。因此,雖然企圖改變現狀的挑戰型建言潛藏一些風險,但能在組織中發 聲,更有機會讓他人見識自己的實力,表現自己的獨特見解與問題覺察、危機解 決之能力。因此,證明目標導向的員工由於希望獲得他人的肯定,會提出較多挑 戰型建言。

另外,當證明目標導向員工認同現行政策對於組織利益有幫助,亦會債向在 公開場合提出與組織現行政策方向一致建言,以表達對組織或他人的支持。提出 支持型建言,因為並未嘗詴改變現況,是一種較為安全的行動。證明目標導向員 工可透過此行動表露出自己對組織議題的關心,並且幫助提出方案者能順利推行 政策,獲得良好評價。因此,證明目標導向的員工由於希望獲得較多表現機會,

會提出較多支持型建言。

根據上述,挑戰型建言與支持型建言同樣是為組織主動、積極貢獻的一種行 為展現,同時也能讓建言員工有機會獲得組織的注意與上司、同儕的好評。因此,

證明目標導向的員工由於希望獲得他人的肯定,愈會債向提出挑戰型與支持型的 建言。

假設 1A:證明目標導向與挑戰型建言及支持型建言有顯著正相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貳 逃避目標導向與建言行為

逃避目標導向的員工會避免投入有風險或挑戰性的活動,以防止因為表現不 佳引來負向評價(VandeWalle, 1997)。建言行為往往隱藏著許多風險,因為建言 可能被曲解成是對組織的不滿意、批評或抱怨,也可能被組織其他人認為是麻煩 製造者(trouble maker),甚至對主管或上位者而言亦可能知覺到有被挑戰與不認 同的威脅感(Burris, 2012)。所以,減少建言對於逃避導向的員工是一種形象保 護的方式。因此,逃避目標導向的員工會因為希望避免遭到他人的否定,引起他 人注意與潛藏威脅性的建言行為,所以會降低挑戰型建言與支持型建言的頻率。

逃避目標導向個體債向避免挑戰性任務,防止自己因為任務表現失敗而遭受 批評(VandeWalle, 1997)。除此之外,逃避目標導向個體對潛在負面刺激有高敏 感度、對可能之負向結果有高焦慮,耗費較多認知資源尋找或避免潛在的負面結 果(Elliot & Sheldon, 1997)。該個體會敏感於行為展現後之可能風險,並盡可能 避免挑戰性或具潛在威脅的情境。因此,當逃避目標導向員工察覺有不利組織運 行的因子或對組織決策的擔憂,較不願提出建言。因為提出此類要改變組織現況 的建言,其風險顯而易見。因此逃避目標導向員工由於希望避免能力遭到負向批 評,債向少說出挑戰型建言。

另外,Button、Mathieu 與 Zajac(1996)的研究亦發現逃避目標導向個體較 缺乏自信,比較不敢做決策,擔心決策錯誤遭到負向的評價或責備。因此,即使 認同組織政策、或者認為組織現行政策可以進行些許調整,該員工仍會避免在支 持組織現行政策的基礎下表達想法意見。因為,只要提出建言,尌可能帶來潛在 的風險,例如被認為在諂媚高層、或者想法了無新意等的負向評價。因此逃避目 標導向員工由於希望避免能力遭到負向批評,債向少說出支持型建言。

綜合而言,雖然提出建言立意良善,都是為組織利益著想,但其中仍隱含著 許多潛在風險。因此,逃避目標導向之員工即使對於組織議題有想法,但仍會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為顧慮提出建言之後可能招致的負面結果而止步。因此,逃避目標導向的員工由 於債向避免遭受他人對於自己能力的負向批評,會較少提出挑戰型與支持型的建 言。

假設 1B:逃避目標導向與挑戰型建言及支持型建言有顯著負相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