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果討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6

員工目標導向對建言行為之主要效果

由 H1A 的驗證結果可知證明目標導向與挑戰型建言及支持型建言都有顯著 正相關,表示證明目標導向確實正向影響建言行為。也尌是說證明目標導向之員 工,展現較多建言行為,且無論是挑戰型建言或支持型建言,都會展現。

由 H1B 的驗證結果可知逃避目標導向與挑戰型建言及支持型建言亦呈顯著 正相關,表示逃避目標導向員工會展現較多建言行為,無論是挑戰型建言或支持 型建言。其結果顯示逃避目標導向較高的員工,未如假設預期,有較少的建言行 為展現。此可能原因是展現建言行為雖然是一種風險,但「保持沉默」亦有可能 帶來另一種風險。例如,當總是保持沉默,主管或同儕可能會認為該員工沒有想 法、對組織漠不關心。因此,逃避目標導向之員工仍債向展現建言行為,避免沉 默所帶來的負向評價。此外,Van Dyne 等人(2003)研究亦顯示,個體可能會

研究假設 驗證結果

假設 4A:挑戰型建言行為中介目標導向(證明與逃避)與組織導向自尊間的關係。

證明目標導向員工債向展現較多挑戰型建言,進而對組織導向自尊產生正 向影響;逃避目標導向員工展現較少挑戰型建言,進而對組織導向自尊產 生負向影響。

部分支持

假設 4B:支持型建言行為中介目標導向(證明與逃避)與組織導向自尊間的關係。

證明目標導向員工債向展現較多支持型建言,進而對組織導向自尊產生正 向影響;逃避目標導向員工展現較少支持型建言,進而對組織導向自尊產 生負向影響。

部分支持

假設 5A:主管建言行為愈多,會強化證明目標導向對挑戰型建言與支持型建言之正 向影響。

不支持

假設 5B:主管建言行為愈多,會弱化逃避目標導向對支持型建言之負向影響。 不支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7

出於順從或防衛而提出建言,例如,因有所擔憂或者自我效能感較低,而發表想 法。因此,逃避目標導向個體亦債向展現建言行為。

建言行為對目標導向與結果變項之中介效果

首先,由 H2A 與 H2B 的驗證結果可知,挑戰型與支持型建言行為皆不會中 介目標導向(證明與逃避)與主管評價間的關係。除此之外,目標導向對於主管 評價之影響效果亦未達顯著。根據 Ajzen(1991)的行為計劃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個人行為與行為結果之產生,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態度、主觀 規範與認知行為控制的影響,並非由單一因子而決定。因此,目標導向對於主管 評價之影響,可能受到其他外在的干擾因子影響,而使得目標導向對於主管評價 之影響效果不顯著。例如,在不同文化脈絡下,主管對於建言行為可能會有不同 的反應與評價(Burris, 2012)。若是在強調團隊合作的組織氛圍下,證明目標導 向之個體過於著重自己要有傲人的成果展現,則可能反而遭致主管認為其不合作、

愛出風頭等的負向觀感,進而影響主管對其工作表現的評價。

第二,由 H3A 與 H3B 的驗證結果可知,挑戰型與支持型建言行為皆不會中 介目標導向(證明與逃避)與知覺職場排擠間的關係。結果顯示,證明目標導向 對於知覺職場排擠無顯著效果,也尌是證明目標導向之員工對於其是否知覺職場 排擠沒有直接效果。其結果可能是因個體行為之產生,乃由多種因素交互影響所 導致,而無法單由目標導向預測(Ajzen, 1991)。反之,逃避目標導向對於知覺 職場排擠有顯著的正向效果,也尌是逃避目標導向員工較容易知覺到職場排擠。

此結果呼應過往學者之研究,認為逃避目標導向個體對潛在負向刺激有高度敏感、

耗費較多時間尋找負向刺激,(Elliot & Sheldon, 1997;Button, Mathieu, & Zajac, 1996)。然而,根據本研究驗證結果,逃避目標導向與知覺職場排擠之正向關係,

並非透由挑戰型建言或支持型建言影響,可能透由其他機制造成。雖然過往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8

指出,挑戰型建言行為可能對人際關係造成負面影響(Van Dyne & LePine, 1998),

然而建言行為對於人際關係的影響之因素,可能不只是展現何種建言類型,而表 達建言的方式、語調、時機都可能是影響結果的關鍵(Burris, 2012)。

最後,由 H4A 與 H4B 的驗證結果可知挑戰型與支持型建言行為為證明目標 導向與組織導向自尊之中介效果。此結果顯示,證明目標導向高者對組織導向自 尊之正向效果,部分是透過建言行為(挑戰型建言與支持型建言),符合假設預期。

然而,逃避目標導向對於組織導向自尊不會有直接效果。根據「人在情境中理論」

(person-in-situation),情境脈絡對於個體之行為與感受造成重要的差異(Tett &

Burnett, 2003; Mischel, 1977)。「人在情境中理論」強調,個體之動機或特質不適 合作為預測該個體行為之單一效果,強調人會隨著情境而調整行為。因此,逃避 目標導向因受不同情境影脈絡之影響而展現不同行為,進而對組織導向自尊有不 同的影響,所以逃避目標導向與組織導向自尊無顯著預測效果。

主管建言行為對目標導向與員工建言之調節效果

由 H5A 的驗證結果顯示主管建言行為並未對證明目標導向與建言行為(挑 戰型與支持型)間的關係產生調節效果。相同地,由 H5B 的驗證結果顯示主管 建言行為並未對逃避目標導向與建言行為(挑戰型與支持型)間的關係產生調節 效果。除此之外,研究額外發現,主管建言行為對於員工之挑戰型建言與支持型 建言並未有直接影響效果。此研究結果顯示,影響員工建言行為之因素,與主管 展現建言行為的頻率無關。此結果可能代表有其他潛在調節因子扮演重要角色,

例如,若主管建言行為頻率高者,能強化證明目標導向與展現建言行為間的關係,

前提是部屬與主管有良好的主管部屬關係品質(Leader- member exchange, LMX),

則部屬方受主管建言行為之影響。另一潛在調節因子,可能是部屬對主管展現建 言行為效果的知覺。從 Bandura 與 McClelland(1977)所提之角色模範(role modeling)概念,個體藉由觀察他人行為展現之後成果的好壞,決定是否展現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9

行為。因此,當部屬知覺主管建言行為展現沒有獲得利益、或者反而遭致負向效 果,則證明目標導向與逃避目標導向之員工,尌不受主管建言行為之影響。最後,

主管建言行為無法調節目標導向與員工建言行為之關係,可能亦是主管知覺自己 建言行為之展現與部屬知覺存在落差。由於本研究之主管建言行為由主管自行填 答,因此主管知覺自己時常展現建言行為,但部屬可能知覺到主管並不常提出建 言,或者主管建言時部屬不在。因此,造成主管建言無法對建言行為產生主要效 果或調節效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0

第二節 理論貢獻與管理實務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