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相關分析結果 目標導向與建言行為之相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二節 相關分析結果 目標導向與建言行為之相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9

第二節 相關分析結果 目標導向與建言行為之相關

表 4-2 為研究變項間的相關。尌目標導向與建言行為而言,證明目標導 向與挑戰型建言(r = .55,p < .001)及支持型建言(r = .51,p < .001)皆呈 顯著正相關。顯示動機債向證明目標導向者,與提出建言呈正向關係,無論 是挑戰型或支持型建言。此相關分析結果,初步支持本研究的假設 1 A。而 逃避目標導向與支持型建言(r = .14,p < .05)為正相關,與挑戰型建言(r

= .12,p > .05)則無顯著關係。

目標導向與結果變項之相關

尌目標導向與結果變項而言,證明目標導向與主管評價(r = .24,p

< .001)、組織導向自尊(r = .56,p < .001)呈正相關,與知覺職場排擠之間 無顯著的關係(r = .04,p > .05)。而逃避目標導向只與知覺職場排擠之間呈 負相關(r = -.56,p < .001),與主管評價(r = -.09,p > .05)、組織導向自 尊(r = -.02,p > .05)無顯著關係。此相關結果顯示,證明目標導向與主管 評價和組織導向自尊有顯著的關係;逃避目標導向與知覺職場排擠有顯著關 係。

各結果變項之相關

主管評價與知覺職場排擠(r = -.02,p > .05)無顯著關係,與組織導向 自尊(r = .42,p < .001)呈正向關係。此外,知覺職場排擠與組織導向自尊

(r = -.20,p < .01)呈負向關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建言類型間之相關

挑戰型建言行為與支持型建言行為為正相關(r = .66,p < .001),顯示 若展現較多某一類型建言者,也會展現較多另一種建言行為。

目標導向間之相關

證明目標導向與逃避目標導向呈正相關(r = .15,p < .05),顯示一個人 證明目標導向愈高,逃避目標導向也愈高。

控制變項與各變項之相關

員工之工作滿意度與證明目標導向(r = .42,p < .001)、挑戰型建言(r

= .57,p <.001)、支持型建言(r = .54,p < .001)、主管評價(r = .38,p < .001)、

組織導向自尊(r = .73,p < .001)、主管建言行為(r = .21,p < .001)皆呈 顯著正向關係;與逃避目標導向(r = -.01,p > .05)和知覺職場排擠(r = -.10,

p > .05)則無顯著關係。此一相關結果顯示員工工作滿意度與建言行為之表

現和主管評價有相關,符合過往研究。因此,在迴歸分析時,納入控制變項 以排除干擾。

此外,尌員工之人口學變項部分,員工性別與挑戰型建言(r = .16,p < .05)

及支持型建言(r = .18,p < .01)呈正向關係;員工年紀與組織導向自尊(r

= .14,p < .05)呈正向關係;員工教育程度與逃避目標導向(r = -.20,p < .01)支持型建言(r = -.18,p < .01)、知覺職場排擠(r = -.18,p < .01)呈負向 關係;員工職級與挑戰型建言(r = .22,p < .01)、支持型建言(r = .19,p < .01)

與組織導向自尊(r = .23,p < .001)呈正向關係;員工職級與知覺同儕排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r = -.22,p < .001)呈負向關係、與組織導向自尊(r = .19,p < .01)呈正 向關係。

小結

綜合上述,證明目標導向與挑戰型建言、支持型建言皆呈正相關,部分 地支持假設 1 A。反之,逃避目標導向與挑戰型建言無顯著關係,與支持型 建言有低度正相關,未能驗證假設 1 B。

此外,證明目標導向與主管評價、組織導向自尊呈正相關;逃避目標與 知覺職場排擠亦呈正向關係。顯示證明目標導向員工會與主管評價、組織導 向自尊有關,且呈正向關係;逃避目標導向與知覺職場排擠有關,亦呈正向 關係。

人口學變項與工作滿意度與員工兩種建言行為的展現及主管評價、組織 導向自尊、主管建言行為皆有顯著相關,因此在迴歸分析時,將人口學變項 與工作滿意度納入控制變項,以排除干擾。

然而,兩兩變數之間的相關,參雜許多其他變數的影響。因此,以下以 階層迴歸分析做進一步的假設檢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