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相關文獻回顧部分主要討論生命敘說研究相關理論與實踐,本研究致力探討台灣阿 甘參與運動經驗,首先瞭解並剖析敘說探究內涵與外貌,第二部分探討生命故事取向研 究,第三部分為生命敘說研究之探討,第四部分為視覺障礙參與運動文獻探討,從中發 展本研究問題意識,第五部分則根據文獻刻描主角-台灣阿甘的故事。

一、敘說探究

敘說或敘事是指任何口語或書寫的表達 (Polkinghorne,1991)。敘事或是說故事,都 是一種人們將其對世界理解加以組織的基本方式 (吳佳綺,2010)。Riessman (1993) 認 為敘說是一種以故事形式來表達內在思維模式,可以被視為創造故事的過程 (王勇智、

鄧明宇,2003)。

自然科學客觀事實論調在社會科學反動下,個人主觀經驗受到了重視,敘說研究亦 在此趨勢下萌芽。但敘說探究在質性研究地圖中,立於何處?Pentland (1999) 認為敘說 探究有別於其他質性研究取向之處,為根據研究需求而進行解釋與概化過程中,保有文 本情節與脈絡。何奧東 (2005) 認為許多學者因為敘說研究中繁複的過程兼容豐富面貌 特色多採以對話方式來表達敘說研究意涵。

敘說除了三個基礎要素:初始狀態、行動或事件、結局,且三者之間需要具備情節 嵌入,敘說即資料提供者對研究者說故事,以非抽離或切割方式來建構人的建議及探尋 意義的研究,並強調於特定脈絡當下,去創造及建構文本 (許育光,2000;王勇智、鄧

明宇,2003)。

就目前看來,敘說研究並無統一定義,但就探討其多元樣貌,Riessman (1993) 歸納 敘說文本敘寫方式有三種,以下分別說明 (王勇智、鄧明宇,2003):

(一) 編年式的順序 (chronological sequence)

以時間為線性發展的模式。有些學者主張事件往往有其順序姓,不論是真實發

將問題意識與界定理論概念的位置,通過對「敘說者」 (the narrator) 進行開放 性或無預設問題初步訪談,並以現場建構文本所突顯議題、現象或問題來發展 研究主題。研究者再透過三度敘說空間 (時間軸、個人和社會互動以及空間軸) 概念來描述敘說探究過程。

(二)進行敘說訪談

敘說探究中的訪談 (interview),絕對不是意見交換,訪談過程中牽涉到訪者與 受訪者間複雜關係牽扯 (蔡敦浩等,2011,頁 107)。 (autobiography)、傳記 (biography)、生命史 (life history)、生命故事 (life stories)、生命過 程研究 (life course research)、個案史 (case history)、口述史 (oral history)等。生命故事 研究與生命史研究兩名詞意義相近,而生命史 (Life history),或譯為「生活史」或「生 命歷史」,它常被拿來與生命故事 (Life story) 相混用。林志昇 (2003) 提及許多研究並 無明顯將兩者區隔,但嚴格視之,生命史多在呈現個體完整一生,而生命故事常僅著重 在「某些故事、事件、生涯或轉捩點」 (Angrosino, 1989)。

王麗雲 (2000) 提及生命故事不光是在瞭解個人生命歷程,更在了解個人結構性自

我意識,即是代表生命歷程研究中對個人力量重視所發展出來的研究取向,除此之外,

亦具有生命歷程其他特色,例如對整體、歷史、脈絡因素與個人適應策略重視。其生命 故事研究長處如下:

(一) 重視個人主體性

Bruner (1986) 提出人類有兩種思考模式,一種是命題式思考 (propositional thinking),一種為故事性思考 (narrative thinking)。前者透過演繹邏輯典範思考 模式,獲得客觀且實徵證據,並以此解釋社會現象;後者透過敘說與理解故事

論自己,進而透露所屬時空下特定團體社會記憶。因此,自傳/傳記/生命史研 (McAdams, 1993)。生命敘說來自個人本體經驗以及對經驗所賦予意義,藉由語言陳述讓 生命經驗所賦予意義並成為可知事實,生命敘說並非生命史,儘管皆在回視個人生命歷 程,但生命敘說強調重新體驗生命經驗,並再次建構意義,由於敘說和自我是分不開的,

藉由敘說及再敘說達到循環理解學習歷程 (蔡敦浩,2011;Capps& Ochs, 1996)。當敘說 以故事形式呈現時,它是以情節為工具,並依時間脈絡將事件與插曲形成故事,主要在

與過去不一樣的生活環境中所遇到的衍伸問題與心理壓力。Lowenfeld (1975) 提出在成

詮釋方式。

在參與運動時,由於生理上限制,視障者需要透過社會性協助與包容,王信凱 (2008) 研究對象在求學時與同學打籃球常會因為視力不佳而誤傳,甚至教練以此為由拒絕讓他 參與校隊。以參與路跑運動為例,陪跑員對於視障者是相當重要,林丹紅 (2010) 以四 個視障者與四個陪跑員為研究對象,探討視障者與陪跑員之間的關係,發現一位視障者 會在同一時間與不同陪跑員合作且每一個陪跑員與視障者的互動與合作方式皆不同,每 一種合作都有其獨特訓練過程與思維。

綜合上述,後天視障者遇到失明後會歷經一個新的生命歷程,個人與環境因素是攸 關一位視障者如何成功重新適應社會的關鍵。某些視障者透過運動展現不同於一般明眼 人的風貌,其克服困難與挫折過程更需要經驗累積及智慧轉化。

五、主角掠影—台灣阿甘相關資料

為了更深入了解台灣阿甘過去生活背景,本節蒐羅有關台灣阿甘相關資料,對訪談 對象建立初步認識並從中定位本研究發展位置與視角。《看見希望的入口》為台灣阿甘 以自白方式敘述其生命故事,全文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以台灣阿甘三歲即診斷患有

「視網膜病變」作為開端,與家人相處與互動狀況;第二部分描述台灣阿甘在求學階段 經歷,其中包括全盲的經過;第三部分以台灣阿甘在謀生之餘參與運動為焦點並細繪其 中過程;第四部份為台灣阿甘即將成立協會,並表示推廣運動期許。

由網路資源—「聯合知識庫原版報紙知識庫」與 Facebook 搜索台灣阿甘相關資料 中,包括:他參與運動類型除了路跑、登山等,近期甚至投入協力車運動及其曾經在競 技比賽中獲得殊榮事件。此等相關資料協助研究者在訪談時能方便對應與釐清,盡量避 免發生應呈現而未呈現等缺漏問題,本研究以上述資料描繪研究對象生命故事輪廓,期 待挖掘更豐富以及更深入台灣阿甘參與運動的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