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只感覺身體略被帶向左前側,一段時間後,正想是否已經過了彎道,「我們已經跑在直線

著眼在學生到底應該學習什麼,表示教師在教學現場有責任與需要引導學生朝著教師設 定的方向前進,如此,教師是否就像是陪跑員?本身不是一個資深教師,故常常有很多 矛盾、糾結、徬徨、開心、感動情緒:曾經因為學生行為而情緒暴怒、曾經因為自己專 業技能不足而燃起再學意願、曾經學生在上課前兩分鐘到操場等待,與我分享受挫心情、

曾經因為學生自覺進步而感動、曾經在與學生對話中找到最純粹自我,所以研究者也常 反問自己,到底誰才是教師?其實學生是教師最好的教師啊!彷彿陪跑員與視障者的關 係,兩者同時彼此互相影響,誰帶領誰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一起向前跑。

引用文獻

王育瑜 (譯) (1998)。迎接視茫茫的世界—盲的意義、影響及面對。臺北市:雅歌。 (Carroll, T. J., 1961)

王信凱 (2008)。從微光裡看見豔彩—一位視覺障礙運動員的生命故事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勇智、鄧明宇 (譯) (2003)。敘說分析。臺北市:五南。(Riessman, C., 1993)

王麗雲 (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 (主 編),質的研究方法 (頁 265-305)。高雄市:麗文。

白文正 (2007)。弱勢族群議題省思與對策。臺北市:師大書苑。

全 國 法 規 資 料 庫 (2013) 。 身 心 障 礙 及 資 賦 優 異 學 生 鑑 定 辦 法 。 取 自 網 址 : http://law.moj.gov.tw/#

朱貽莊 (2011)。台灣視障就業政策對促進視障者就業帶來的效果:系統性文獻回顧。身 心障礙研究,9(3),193-206。

朱儀羚、康翠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 (譯) (2004)。敘事心理研究-自我、創傷與 意義的建構。嘉義市:濤石。 (Michele, L. C., 1993)。

江良規 (1982)。體育學原理新論。臺北市:臺灣商務。

艾柯 (2004)。生命中重要的決定。臺北市:海洋文化。

何奧東 (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余德慧 (2005)。生命史學。臺北市:心靈工坊。

余德慧、李宗燁 (2005)。生命史學。臺北市:心靈工坊。

吳佳綺 (譯) (2010)。質性資料的分析。新北市:韋伯文化國際。 (Graham, R. G., 2007)

吳芝儀 (譯) (2008)。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嘉義市:濤石文化。 (A. Lieblich, R. Tuval-Mashiach, & T .Ziber, 2008)

吳芝儀、廖梅花 (譯) (2001)。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

(Anselm, C., & Juliet, C., )

李亦珍 (2009)。後天失明者復原歷程之敘說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屏東市。

李堯 (2012)。台灣視障者華文創作歷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 市。

周志建 (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臺北市:心靈工坊。

林丹紅 (2010)。視障馬拉松路跑員之合作關係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林志昇 (2003)。一位資深幼教工作者的生命故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林美珠 (2000)。敘事研究:從生命故事出發。輔導季刊,36(4),27-34。

林郁青 (2010)。霧之行者—後天低視力者自我認同發展歷程之生命故事敘說 (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淑貞 (1999)。細說生命華采:愛默森自然文選。臺北市:張老師。

邱麗文 (2002)。學習永不嫌遲。臺北市:圓神。

柯明期 (2004)。中途失明者適應與重建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洪瑞璇 (2001)。大學女性院長生命故事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北市。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 (譯) (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臺北市:

心理。 (Maxwell, J. A., 1996)

假芝雲 (譯) (2000)。意外的禮物-生命中的機緣與巧合。臺北市:方智。 (Robert, H. H., 1998)

崔京瑞、王南 (譯) (1991)。生命中必須超越的盲點。臺北市:方智。 (Wayne, W. D., 1976)

張文彥 (2005)。看見希望的入口。臺北市:商業周刊。

張逸萱 (2006)。高中職視覺障礙學生休閒活動之研究—以北部地區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曹菁菱 (2002)。台北市成年視障者休閒運動現況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臺北市。

許育光 (2000)。敘說研究的初步探—從故事性思考和互為主體的觀點出發。輔導季刊,

25,55-72。

郭孟瑜 (2007)。一位視覺障礙成人參與休閒社團活動之個案研究。人文與社會學報,

1(10),215-241。

陳向明 (2006)。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冠米 (2005)。臺北市視覺障礙大學生休閒生活質性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雪燕 (2003)。視覺障礙成人參與休閒活動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彰化市。

陳麗娥 (2010)。原夢.緣夢.圓夢----一位街舞者的生命故事敘說 (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彭筱琦 (2011)。探討視覺障礙生人格特質、休閒障礙與休閒活動參與之探討-以臺北市 啟明學校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文祺 (2012)。玩跑人生。臺北市:二魚文化。

楊宇彥 (2000)。女性生涯發展研究之質的取向—敘說研究法。測驗與輔導,163(12),

3249-3434。

萬文隆 (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37(4),17-23。

萬明美 (2000)。中途失明成人致盲原因及適應歷程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9,59-78。

熊同鑫 (2001)。窺、潰、餽:敘說我對生命史研究的理解。應用心理研究,12,107-131。

趙麗雲 (2002)。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暨發展策略。國家政策論壇,2(4),36-44。

劉一民 (2005)。運動哲學新論—實踐知識的想像痕跡。臺北市:師大書苑。

劉盛男、王寅榕 (2009)。視障兒童體能活動與體育課程及其調整策略。特教論壇,12(7),

72-81。

潘皆成 (2005)。雙重衣櫃:已婚男同志的生命敘說 (未出版碩士論文) 。高雄醫學大學,

高雄市。

潘苾莓 (2008)。看見雨後彩虹的光華—一名女性中途失明者的敘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 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潘淑滿 (2003)。質性研究。臺北市:心理。

蔡欣哲 (2006)。台灣主要報紙呈現視覺障礙者形象之研究~以中國時報、聯合報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蔡敏玲、余曉雯 (譯) (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市:心理。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

蔡敦浩、施進忠、利尚仁 (2010)。敘說創業故事:覺察、學習與再詮釋。組織與管理,

3(2),67-91。

蔡敦浩、劉育中、王慧蘭 (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臺北市:鼎茂。

鄭光慶 (1998)。運動傳播媒體之社會角色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1),24-27。

鄭志富 (1997)。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取向。中華體育季刊,11(1),22-31。

薛欣宜 (2010)。邊緣‧遨遊—視障舞蹈工作者的藝術生命經驗內涵之分析。舞蹈教育,

12(10),88-99。

羅丰苓 (2009)。從融合逆走回隔離-一位視覺障礙學生的學校生活經驗。特殊教育研究 學刊,34(1),23-46。

Angrosino, M. V. (1989). Documents of interaction: Biography, autobiography, and life history in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 Gainesville, FL: University of Florida Press.

Atkinson, R. (1998). The life story interview.Thousand Oaks, CA: Sage.

Bruner, J. (1986).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pps, L., & Ochs, E. (1996).Narrating the self.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25, 19-43.

Ellis, C., & Bochner, A.P.(2000). Autoethnography, personal narratives, reflexivity: Researcher as subject. In N.Denzin& Y. Lincoln (Eds.),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733-768). Thousand Oaks, CA: Sage.

IBSA (2012)。IBSA classification rules and procedures. Retrieved from http://ibsasport.org

Jacobson, W.H.(1993).The art and science of teaching orientation and mobility to persons with

visual impairments.New York, NY: AFB.

Lowenfeld, B. (1975). The changing status of the blind: From separation to integration.

Sp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McAdams, D. P. (1993).The stories we live by: Personal myths and the making of the self. New York, NY: Guiford.

Myers, M. D., & Newman, M., (2007). The qualitative interview in IS research: Examining the craft. 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17, 2-26.

Pentland, B. T., (1999). Building process theory with narrative: From description to explanation.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4, 711-724.

Polkinghorne, D. E. (1991).Narrative and self-concept.Journal of Narrative and Life History,1, 135-153.

Smith, L. M. (1996). Biographical method, In N. K.Denzin, and Lincoln, Y. S. (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286-305). Thousand Oaks, CA: Sage.

附錄

附錄一

「動、助、情-台灣阿甘參與運動之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參與同意書

研究參與者同意書

我是__________,同意參與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研究生 李昭毅,在程瑞福教授指導下研究「動、助、情-台灣阿甘參與運動之生命故事敘說」。

此研究旨在探討台灣阿甘參與運動的生命故事並提供其研究成果予政府相關單位、研究 人員及身心障礙者等。透過研究者說明已瞭解本研究目的與性質並且瞭解下列事項:

1. 我知道這是一項學術研究,我個人自身權益將受到保障。

2. 我同意在接受訪談過程中,使用錄音機錄音,方便研究人員紀錄及整理資料。

3. 研究人員在研究報告中引用的訪談資料內容必須經過我確認。

研究參與者簽名:

研究者簽名:

中華民國 年 月 日

附錄二

「動、助、情-台灣阿甘參與運動之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訪談大綱

(台灣阿甘)

一、階段一:台灣阿甘的生命歷程

(一)請您分享家中成員有誰?與家人互動的狀況如何?

(二)請您分享從年幼至今的難忘經驗?其中有沒有遭遇到甚麼挫折與困難?您是如何解 決的?

(三)請問有誰對您的影響很深?影響什麼?

(四)您對自己未來的計劃是什麼?如何完成?

二、階段二:台灣阿甘參與運動的歷程

(一)請您分享從過去到目前參與運動的經驗?

(二)誰是您在參與運動中的重要他人?

(二)依據上述經驗,過程中有沒有遭遇到甚麼挫折與困難?是如何解決的?

三、階段三:台灣阿甘推動視障者運動的歷程

(一)請您分享推動視障者運動的心路歷程?

(二)請問您是如何推動視障者運動?

(三)請問您在推動視障者運動的時候有沒有面臨到甚麼挫折與困難?是如何解決的?

(四)未來您希望視障者運動能如何發展?您要如何達成?

「動、助、情-台灣阿甘參與運動之生命故事敘說」之研究訪談大綱

(陪跑教練)

一、階段一:台灣阿甘參與運動的歷程

(一)請您分享如何認識台灣阿甘?

(二)請您分享與台灣阿甘一同參與運動的過程?有沒有甚麼難忘的經驗?

(三)據上述,有沒有遭遇到甚麼挫折與困難?如何解決?

二、階段二:台灣阿甘推動視障者運動的歷程

(一)請問您是否有參與推動視障者運動?是否有與台灣阿甘一同推動?如何推動?

(二)依您所見,目前臺灣視障者運動發展狀況如何?未來朝哪一個方向推廣?

附錄三

節錄至阿和教練的著作-「如何引導盲障朋友跑步法」

(一) 引導義工

不捐任何東西,只捐自己的時間。初期帶著視障者在定點的運動場上活動,中期在 戶外山區跑較長距離或慢走較長距離。

(二) 推廣「體驗福祉」路跑賽

以正常人二人為一組,距離 4 公里 (里程數可調整),一人蒙上眼罩,另一人引導跑 步至 2 公里折返處則互換,另一人蓋上眼罩直至終點,體驗黑暗中跑步的恐懼經驗,藉 以體會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更能體驗到健康者對缺陷者該有的付出。

阿和教練將 1992 年至 1998 年的期間內實際引導的經驗整理為以下:

1.引導方法及基本要領

(1)視障者位於引導者左/右側前半步。

(2)引導者位於視障者左/右側後方。

(3)引導者左/右手腕與視障者左/右相反,手腕繫以繩子 (長度以五十公分為標準,IBSA 國際盲人田徑競賽規則規定)。

(4)左/右方向轉彎時,引導者以手腕所繫繩線左/右控制,引導者應位於視障者跑者身體 右/左後側。

(5)引導者應熟悉「跑」或「停」等明確引導口令。

(6)引導者應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隨時注意路況變化及來往車輛。

(7)上下坡時或有路況,應預先告知視障跑者。

2.引導口令

(1)注意-當視障跑者體力不支、步伐不穩時,由引導者下達「注意」口令,讓視障跑者 自發性地注意腳、手、頭、下巴、呼吸 (由視障跑者大聲) 覆誦。

(2)自然-由引導者下達,自然擺動、輕鬆邁出 (由視障跑者覆誦)。「自然」口令未改成 停時,視障跑者應繼續覆誦,自我放鬆全身關節,腳步邁開。

(3)快速-由引導者下達。擺動、邁出 (由視障跑者覆誦)。「快速」口令未改成停時,視 障者應繼續快速覆誦,加快擺動手肘、腳步邁開。

3.競賽口令

引導者除了一般訓練口令應該覆誦外,競速比賽時引導者的口令應特別簡明、扼 要,視障跑者不必覆誦,以利競賽時充分發揮實力。如下:

(1)「預備」-在比賽開始前,位於起跑線上做好完全準備動作,等待出發鳴槍。

(2)「跑」-聞聽比賽鳴槍聲響,由引導者告知視障跑者開始起跑。

(3)「邁開」-路跑競賽中於路況較無阻塞時,可放開腳步大步邁出。

(4)「折返」-完成路程 1/2 的折返點處,未領取信物應減速慢跑,向視障跑者預先告 知,慢慢減緩腳步。

(5)「加速」-競賽中為增加跑步速度,在進行中加快手肘擺動、跨大步幅。

(5)「加速」-競賽中為增加跑步速度,在進行中加快手肘擺動、跨大步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