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知識管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知識管理

一、知識的本質

Teece(1998)與林東清(2007)將知識歸納出以下特質:「隱性的(Tacit)」,知識 是存在人類的心智中,難以定義,難以模仿;「行動導向的(Action-oriented)」,知 識與人類的行動直接連結,有行動知識才會有顯現其價值;「動態的(Dynamic)」,

知識會隨著人類學習活動的演變而改變;「主觀獨特的(Subjective and Unique)」,

相同的知識,在每個人的詮釋上會有所不同;「可重複利用的(Replicable and Reusable)」,知識可以被複製或移轉到不同時間和空間的再做利用;「不會磨損的 (Irreducible)」,知識的價值不會因為傳遞和使用人數增加而減少;「具力量的 (Power)」,具有知識者將能主導資源並影響他人;「不完全競爭的(Imperfect Competition)」,知識具大量差異性,特定知識可能僅被特定人士掌握;「無限延 展性的(Extension)」,知識可以透過不斷學習、交流,可以不斷的發揮連結性和 綜效,不斷地發揮該知識的價值。

二、知識的分類

Nonaka (1991)將知識分為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和外顯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內隱知識為難以模仿和轉移的知識,主要存在於個人經驗、技術能 力、心智模式等,也不易從外在環境獲取;外顯知識則為充分文件化的知識,通 常可以用言傳或媒介存取,通常為理性和數位化的知識。Kogut 與 Zander (1993) 將知識區分為資訊(Information)和專有技術(Know-how),資訊是一種事實陳述,

專有技術是如何進行活動的方法。Schulz (2001)則大致上將組織內知識,依職務 特性分為技術性知識(Technology Knowledge)、市場性知識(Marketing Knowledge)、

策略性知識(Strategy Knowledge)。技術性知識為生產和產品技術方面的知識,包 含資訊系統、研發、工程等技術;市場性知識為營銷相關的知識,包含廣告、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售管道、物流等知識;策略性知識為獲取競爭對手、供應商和政府法令機構相關 的戰略知識,在不同政治樣態和競爭環境中會有不同的管理系統需求和挑戰。

三、知識管理

蔡敦浩,李慶芳和藍紫堂(2003)深入了解知識管理過去的研究方向,將知識管 理分成策略面向、程序面向、基礎建設面向三個研究面向。策略面向指出,企業 應先辨別出現階段內部所擁有的知識種類,並搭配企業的經營策略,來擬定未來 的知識發展目標;程序面向,是依照知識的管理程序,強調透過知識活動的執行,

而加值知識的品質和數量;基礎建設面向,強調企業在推行知識管理所需從事的 知識基礎建設,包含知識管理系統導入、組織結構與人員配置、高階主管支持、

知識分享文化建立、獎酬制度建立。

而在知識管理活動中,國內外學者有許多的知識管理流程模式,前段研究者 將其分為知識創造、知識存取、知識轉移、知識應用的四個知識活動(蔡敦浩 et al., 2003);Sarvary (1999)認為知識的交流促成知識創新,包含知識學習、知識產生、

知識傳播;Andersen (1996)的知識管理模型包含創造、確認、收集、導入、組織、

應用、分享七項程序。本研究依據上述國內外的架構探討和後續研究考量,將知 識管理活動分為知識取得、知識創造、知識整合、知識蓄積,接續後續的知識管 理探討。

(一)知識的取得

Schulz (2001)將知識流動分為垂直流動和橫向流動,兩種知識流動均可以為 組織帶來好處。垂直流動為子單位傳遞到監督單位,有助於將新知識暴露於不同 的知識領域之中,且知識傳遞的距離較遠;橫向流動則有助於有關各方之間的知 識傳播及利用,知識由子單位傳遞到對等的子單位或多個子單位。而組織內知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流動主要依賴橫向交流多於垂直流動。Schulz 將子單位的組織內知識取得分為三 項,新知識收集主要影響組織知識的垂直流動,編篡知識和舊知識結合則影響組 織知識的橫向流動:

 新知識收集(Collecting New Knowledge):新知識的不確定感具有影響每 個人和事務的未知潛力,並產生了推力和拉力,刺激知識從子單位流出,

因此組織內部常常建立正式的新知識交換或要求知識交換,以便在整個 組織範圍利用資源創新。

 編篡知識(Codifying Knowledge):通過編碼知識將能夠表達出來,並促 進知識在組織間流動和共享,編篡對於知識流動產生極大的影響,因為 其增強了遠程組織地點之間傳播、通信、轉換、儲存、檢索的便利性。

 舊知識結合(Combining Old Knowledge):重組現有知識,利用現有知識 重要之處,是因為產生知識產生需要大量成本,舊有的知識交流能為單 一知識的價值收益提高,且與收集到的新知識相比舊知識的穩定性較高,

且不會太多樣化而難以適用。

Fernandez, Gonzalez 與 Sabherwal (2004)認為知識來源不僅組織內部的個人 和組織團體中,還有組織外的知識取得範圍,包含顧問、競爭者、顧客、供應商、

員工的前雇主等,因此知識取得包含了內部的知識創造和外部的取得。

(二)知識的創造

Nonaka (1991)在知識創造上是從內隱知識和外顯知識相互轉換而來的,其中 四種轉換模式:社會化、外化、組合化、內化,使得知識可以從個人和個人間的 傳承,到組織層次或跨組織層次的傳遞,進而跟其他知識體系整併成更大的知識 體系,這一連串且重複的過程稱為知識螺旋(如圖二-9)。外顯化的知識需要透過 數種溝通媒介才能達到分享目的,內隱知識則需要觀察或分享的風氣才能夠傳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故使得知識在轉換的過程中也有可能產生知識流失(Knowledge Loss)的狀況 (Fernandez et al., 2004)。

圖二-9 知識創造的知識螺旋 資料來源:Nonaka (1991)

圖二-10 知識創造活動 資料來源:Leonard-Barton (1995)

知識層次

個人層次 群組層次 組織層次 跨組織層次 內隱知識

外顯知識

社會化

組合化 外化

內化

執行並整合 實驗和

原型詴做

共同解決問題

知識導入 知識 創新 活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Leonard-Barton (1995)認為知識的創造和累積,可以使企業維持核心競爭力,

而知識不僅僅來自一家公司,通常根植於好幾家公司合作推動創新,使合作雙方 皆獲得好處。其認定的知識創造活動分(如圖二-10)為以下四項:

 共同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當企業在在解決問題和創新時,需要 融合不同專業背景的人才,共同分享知識釐清認知,這行為將能夠不斷 為企業累積知識。而個人或組織的創造力,容易因為專業化、偏好認知、

偏好的方法或工具容易產生衝突,但在摩擦的發生也容易產生新的見解。

共同解決問題為當前企業知識創造的基礎。

 執行並整合(Implementing and Integrating):將企業專屬的知識工具整合 將能創造競爭優勢。工具的執行流程亦可以視為創新的一部分,工具在 設計上也可以將技術知識的融入,成為整合和保存知識的媒介,若工具 的使用者一同加入開發,成為科技產品和使用環境上的協調者,將能夠 提升開發的效率和成果。執行並整合為企業內部的知識創造。

 實驗和原型詴做(Experimenting):實驗和原型製作時需要用到企業內部 的核心科技能力,可以建立豐富的數據之料庫和創新科技技能。雖然實 驗未必均能成功,經理人應打造從失敗中學習的環境和精神,並建立與 設計有效的學習機制、打造暢通的回饋管道,將知識可以回留給產品開 發人員和專案經理,避免重複同樣的錯誤,並將失敗作為成功的基石。

實驗和原型詴做給予企業未來知識的創造性。

 知識導入(Importing Knowledge):通常為尋求與企業互補性的外界知識,

或是發現企業內部知識具有落差出現,引進外部知識可做為科技融合的 契機。知識導入同時考驗著企業的吸收能力和對於專業知識的潛能預估 及專業層次認定,應保持主動的、廣泛的搜尋機會,而兩企業間的知識 合作,更是考驗雙方經理人對於合作關係的管理能力和視野。知識導入 為企業外部型態的知識創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知識的整合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只來自於單一的知識內容,而是利用多方面的知識來源,

將員工個人知識和組織內的各知識整合為企業內新的知識系統,特別是在新興的 產業環境下,才能快速且有效的符合市場需求(De Boer, Van Den Bosch, &

Volberda, 1999) 。 透 過 組 織 的 系 統 化 能 力 (System Capacity) 、 協 調 能 力 (Co-ordination Capacity)、社會化能力(Socialization Capacity)來檢視企業的知識整 合能力。「系統化能力」透過企業正式的系統創建新的知識架構,利用計畫和程 序方面整合於知識庫中,系統化能力使得效率提升,提供知識使用者或策略訂定 上常規化的預測,而迅速做出相對應的反應,但在知識整合的範上就無法太廣闊。

「協調能力」在知識整合的範圍和可擴展性就相對多出許多,是組織成員間關係 的橫向協調模式,透過培訓和工作輪調,在設備協助與成員參與間實現知識整合 並建構新知。「社會化能力」則在塑造價值觀和企業文化的建立,提供高度共識 和連貫的信念,更能產生企業的獨特性,並提升成員的忠誠度;社會化能力在企 業效率上非常高,可擴展性也非常大,使得成員在不明確的狀態下亦能採取適當 的行動,也更容易做出相同信念下的企業決策。

Grant(1996)強調知識的整合共通性基礎:語言、符號溝通系統、專業化知識 的共通性、分享的意義、個人知識領域的認知,當上述的共通性越高,將能讓知 識整合後的知識學習和知識分享上更顯效率。在滿足共通性基礎出下,提出了四 個知識整合機制:

 方向與目標(Rules and Directives):標準化的訊息系統和控制規則,以建 立最小的溝通需求,使得知識可以轉化為易於理解的顯性知識。

 次序(Sequencing):依照時序或專業區分成獨立事件,將該階段內所需 的專業知識需求降低,使讀取該知識的專業門檻下降,以利知識內化,

且會依照不同的產業特性而做調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例規(Routines):規則的設立,成為知識理解上相互支援的工具和依歸,

以防止複雜的知識累積後產生不良的結果,。

 團隊決策(Group Problem Solving and Decision):建立團體支援的協調模

 團隊決策(Group Problem Solving and Decision):建立團體支援的協調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