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知識管理與知識分享

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KM)是網路新經濟時代的 新興管理思潮與方法,管理學者彼得‧杜拉克早在一九六五年即預 言: 「知識將取代土地、勞動、資本與機器設備,成為最重要的生 產因素。」受到一九九○年代的資訊化蓬勃發展,知識管理的觀念 結合網際網路建構入口網站、資料庫以及應用電腦軟體系統等工 具,成為企業累積知識財富,創造更多競爭力的新世紀利器。

所謂知識管理的定義為,在組織中建構一個量化與質化的知識 系統,讓組織中的資訊與知識,透過獲得、創造、分享、整合、記 錄、存取、更新、創新等過程,不斷的回饋到知識系統內,形成永 不間斷地累積個人與組織之知識成為組織智慧的循環,在企業組織 中成為管理與應用的智慧資本,有助於企業做出正確的決策,以因 應市場的變遷。

一般來說,知識管理是一種漫長的經營策略,帶給企業的好處 為:

− 創造企業新競爭價值。

− 增加企業利潤。

− 降低企業成本。

− 提高企業效率。

− 建立企業新文化。

本節共分為三個部份探討知識管理與知識分享,分別為「知識定義 與分類」、「知識管理定義與程序」、「知識分享定義與模式」。

壹、 知識之定義與分類

知識為一廣泛、抽象且複雜的概念,Davenport & Prusak(1998)

曾提出「知識是結構化的經驗、價值以及經過文字化的資訊,也包 含專家獨特的見解,為新經驗的評估、整合與資訊等提供架構」。 Nonaka & Takeuchi(1995)則認為「知識是有價值的智慧結晶,

只有知識創新才能賺到利潤(Drucker, 1989)。

劉常勇(1999)亦指出,所謂知識是一種有價值的智慧結晶,

並可以資訊、經驗心得、抽象的觀念、標準作業程序與系統化的文 件、具體的技術等方式呈現,幫助人們把資訊轉換為決策和行動,

且本質上都必須具備「創造附加價值」的效果,否則就不能稱之為 知識(劉常勇,1999)。

Davenport & Prusak(1998)從組織觀點認為,知識是一種流動 性質的綜合體,包括結構化的經驗、價值與經過化的資訊,以及為 新經驗的評估、整合與資訊等提供架構之專家獨特的見解

(Davenport & Prusak, 1998)。

朱邦復(1998)亦提出人們理解判斷之來源是為知識,包含靜 態資料與動態訊息資訊(朱邦復,1998)。 並可將資料與資訊,化 為行動的能力(馮國扶譯,1999)。因此,知識可謂是人對事物、資 料或資訊所萃取之菁華認識(Shan & Scarrough, 1999),可為制定決 策用之事實、概念和意見之集合體(Purser & Parsmore, 1992)。

吳行健(2000)認為知識有四層的結構:「資料(Data)是知識

達方式(Expression)和領域範圍(Range),如表 2-2-1 所示:

表2-2-1 知識的分類

Facets  Obviousness  Expression  Range  Classification  Explicit  Declarative  General 

Tacit  Procedual  Specific  資料來源:賴聯福、伍朝欽(2002)

一、 依照知識的明顯程度(Obviousness)來分類,可以分為外顯 知識(Explicit Knowledge)與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兩 大類。

最早可以引自Polanyi(1967)提出知識的內隱性(Tacit)之研 究,將知識分為內隱與外顯知識兩類,其認為內隱知識是屬於 個人的,與特別情境有關,且難以形式化與溝通;外顯知識則 指可形式化、可制度化、言語傳達的知識(Polanyi, 1967)。

Nonaka & Takeuchi(野中郁次郎)(1995)亦以知識內隱與外顯 的角度,探討組織知識 創造的過程,並指出內隱及外顯的知識 出來(Nonaka & Takeuchi, 1995)。

二、 按照知識的表達方式(Expression)來分類,可以分為程序性 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與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兩大類。

根據賴聯福、伍朝欽(2002)學者的定義,程序性知識描述動 態的行為,比較難以表達和執行;而陳述性知識描述靜態的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實與事物,容易表達與儲存(賴聯福、伍朝欽,2002)。

Robillard(1999)學者認為程序性知識應具備動態的形式、

Know-How 或透過經驗所建構而得的知識等特質;而陳述性知識 則應是根據事實的知識、具備靜態的形式、容易用語言來描述 及溝通等特質。

三、 Nonaka & Takeuchi(1995)指出:超聯結組織由相互連結的

「層」或環境,如企業系統、專案小組和知識庫等所組成(圖 2-2-4)。

超聯結組織之三層乃同時存在於組織之內,其最主要特色 便是成員可以轉換環境,可以在三個環境中移動以配合組織內 外情況的需要。

圖2-2- 1 超聯結組織

資料來源:Nonaka & Takeuchi(1995)

四、 依知識的領域範圍(Range)來分類,可分為一般知識(General Knowledge)與專業知識(Specific Knowledge)兩大類。

根據Zack(1999)學者認為一般性知識通常指可公開取得且不 因單一事件而改變。可說該情境是共通的,組織可於不同的團 體、運用方式及社群中,加以分類、編輯、交換與儲存;專業 知識則指存在於特定的發生現場或情境之下,組織所要再加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後果(Zack, 1999)。

賴聯福、伍朝欽(2002)學者亦認為一般知識為共通的資訊,

不會因為情境或領域的差異而改變,容易相互分享;而專業知 識依情境、領域、經驗與文化的差異,會有不同認知與解釋,

較難以分享與溝通(賴聯福、伍朝欽,2002)。

貳、 知識管理定義與程序

「知識不僅存在於文件與儲存於系統之中,也蘊含在日常例行 工作、過程、執行與規範當中。知識管理簡單的說就是管理企業中 的知識,因為企業中的知識分散於各地、各部門、各事業 單位,所 以,在日益競爭的環境下,管理企業中的知識對組織而言就格外重 要;知識管理即透過所見、所知和萃取資訊的過程來了解事物,並 將資訊轉為知識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取得知識(Knowledge Acquisition)、表現知識(Knowledge Representation)及尋找知識

(Knowledge Finding)」(Davenport, 1998)。

Nonaka & Takeuchi(1995)提出知識螺旋 SECI(Socialization Externalization Combination Internalization)model。共同化的目的在 分享內隱知識,除非分享的知識能夠外化,否則它很難為組織所利 用。而單純結合互不相關的外顯資訊也無法擴大一個組織的既有知 識基礎,但是當內隱和外顯知識發生互動時,創新就發生了。組織 知識創造是內隱和外顯知識持續互動的結果。

圖2-2- 2 知識螺旋

資料來源:Nonaka & Takeuchi(199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知識管理的目的,是將組織的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以利知 識分享、更新及補充。(Alee, 1997),並透過科技的協助使企業流程 組織化,並得以將正確的資訊在正確的時間傳給正確的人。期能提 高效率、快速反應、差異化產品、加值、創新、提高市場之進入障 礙 . . .等等,並達到新知識發展、知識轉移、知識存取及知識組合

(Quinn & Finkelstein, 1996)。

Greenwood(1998)曾提出知識管理的程序,如圖 2-2-2 所示,

共包含六個步驟,詳細說明如下:

圖2-2- 3 知識管理程序 資料來源:Greenwood(1998)

一、 個人的專業技能、知識(Create from Individual):將個人的知 識累積並收集起來。

二、 確認(Clarify):確認所要擷取的知識內容,將各種資訊去蕪 存菁。

三、 分類(Classify):分類各種內容,以方便未來檢索或搜尋 四、 溝通(Communicate):建置一個完備的虛擬溝通環境。

五、 了解(Comprehend):經由充分及開放的溝通,增進組織與個 人間的了解。

六、 群組學習及分享知識(Create form Group):經由分享及組織 整體的學習,提升整體的能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 知識分享

知識管理是經由一連串創造知識、獲取知識、與使用知識的過 程以提升組織的績效,最常和兩種類型的活動有關,一則將個人的 知識文件化,然後透過公司的資料庫散播出去;另一則就是群組軟 體、電子郵件與網路等方式,幫助人們的交流,分享知識,進一步 創造知識(Laurie, 1997)。 因此,知識分享可定義為「組織的員工 或內、外部團隊在組織內或跨組織間,彼此透過各種管道(討論、

會議網路、知識庫)交換、討論知識。目的在於透過知識的交流過 程,提升知識的利用價值並產生知識的綜效。(林東清,2003)」。

Davenport(1999)將組織知識分享的管道分為「正式機制」亦 即網路、師徒傳承、建立知識庫,以及「非正式機制」亦即知識網 路、非正式場合。良好的知識管理可維持企業競爭力,而知識管理 最基本的關鍵,就在於知識分享。

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2000)提出一個知識管理 公式:KM =(P+K)s ,其 KM 代表的是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 P 則為 People , K 為 Knowledge,+代表的是 Technology,S 為 Share。

圖2-2- 4 知識管理公式

資料來源:Arthur Andersen Business Consulting(2000)

劉京偉譯(2000)

意謂「運用資訊科技,將人與資訊充分結合,以分享的方式,將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織知識的累積,達到乘數的效果」。亦如利用資訊科技,將複雜的資 料,呈現出系統化之資訊,再由眾多資訊中提煉有價值的知識,以 分享創造智慧(Arthur Anderson Business Consulting, 2000)。

追求知識分享,是為了協助發展企業之能力為目的(Senge, 1997)。

Hendriks(1999)即說明知識分享是一種溝通的過程,知識擁 有者願意以演講或訴諸於文字等形式,將自身的知識傳遞;而知識 分享者,則願意以傾聽、閱讀的方式去學習,再將所得到的知識內 化成為自己的知識之重建(Reconstruction)行為(Hendriks, 1999)。

以知識庫之系統觀點,說明知識可利用特定有結構化的資料來 表示,使知識視為一個實體物件,加以運用與儲存資訊,以進行知 識分享(Newell, 1982;Zack, 1999;McQueen, 1998)。

隨著外在經營環境不斷改變,企業逐漸重視知識管理的議題。

在知識管理的研究中,認為組織內儲存著相當豐富的知識,必須透 過知識分享才能發揮其綜效(Arthur Anderson Business Consulting, 1999)(Hansen & Tierney, 1999)。

使用資訊與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可以降低知識工作者在分享知識時因空間與時間 造成的障礙,增進知識存取的效率(Fla´ via Maria, Marcos, Erick, 2006)(Hendriks, 1999)。

對於知識分享的各種不同管道,可分為下列兩種(Probst et al., 2000):

一、 中央集權的知識複製(Central Control Knowledge

Replication):指組織為了傳遞及分享重要知識給員工,以一 制式內容,透過正式管道來傳遞及分享知識。

二、 自主式知識網路(Autonomous Knowledge Network):由員工 自行主導彼此分享知識。

由於虛擬企業為跨企業聯盟合作的方式,主要的目的在整合企業間 相關的價值活動、資源並有效的管理分散在不同企業的知識。虛擬 企業在形成階段應界定及分析知識的種類並藉由知識管理的導入,

由於虛擬企業為跨企業聯盟合作的方式,主要的目的在整合企業間 相關的價值活動、資源並有效的管理分散在不同企業的知識。虛擬 企業在形成階段應界定及分析知識的種類並藉由知識管理的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