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研究信效度與倫理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4

1. 謄寫逐字稿:依訪談錄音檔謄寫逐字稿,留意受訪者的口語和非口語行為,

如說話方式、口氣轉換、停頓,以利資料分析。

2. 進行初步編碼:來回閱讀訪談逐字稿,進行逐字逐句或逐段的編碼,從不同 樣本間歸納出異同點,經由不斷比較與提問演繹脈絡。

3. 分類工作:所有的文本將依研究目的與主題加以分類,將相似主題的分類資 料建於同一檔案中。

4. 歸納與分析:針對已分類的資料,找出其涵蓋的主題與類型,來回多次比較 各核心類別之關係,對研究現象加以命名和概念化,從類屬由下而上建立範 疇,再加以脈絡化詮釋,導引出研究的結論。

第三節 研究信效度與倫理

一、研究信度與效度

真實性、應用性、一致性與中立性是社會科學研究「信賴程度」的評估指標,

將這四個指標轉化為質性研究的語言時,就成為可信性、遷移性、可靠性與可確 認性(Guba, 1990;引自潘淑滿,2002):

1. 可信性:即內在效度,指研究者收集之資料的真實程度。在本研究中,研究 者將同時採用深度訪談法與參與觀察法兩種資料蒐集方式,兩種資料可相互 比照以提高確實性的機率。

2. 遷移性:即外部效度,研究所蒐集之資料,對於被研究對象的感受與經驗可 以有效的轉換成文字的陳述。基於此,研究者會在徵得受訪者同意後,將每 次的訪談過程進行錄音,之後將訪談內容轉為文字;在參與觀察的部分,研 究者亦會將實地觀察的所得與心得記錄下來。

3. 可靠性:研究者如何運用有效的資料蒐集策略收集到可靠的資料。在質性研 究中,研究者本身即為研究工具,為確保取得資料的可靠性,研究者在資料 蒐集與分析過程中,會不斷與研究對象確認理解是否有誤,作為修正與訊息 擴充機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5

4. 可確認性:研究的重心在於對研究倫理的重建,從研究過程獲得值得信賴的 資料。因此,研究者會謹守研究倫理,與研究對象建立信任關係,使其放心 提供最真實的資料。

二、研究倫理

研究者在學術規範之下,需謹記告知後同意(informed consent)、隱私與保密、

以及時常的自省,因此,研究者需反思諸己、並對自我有以下的期許:

1.受訪者為何要參與研究?研究者希望瞭解家庭照顧者使用互助家庭的實際情 形。對有意願受訪的照顧者而言,可以是傾訴、表達服務使用的心得、或是 生命經驗的回顧與再述。

2. 我的研究可替受訪者帶來什麼或風險?研究者的外來進入,或許對既有的團 體氛圍產生一絲絲的不尋常,服務使用者是否感到被監視或凝視的不自在,

有無干擾照顧者的喘息?改變原有行為的樣貌?或啟動新的團體互動氛圍?

這些變異是帶來未知的新意還是侵襲?又訪談對象有無拒絕訪談或回答的對 等權力?未來受訪者在受訪過程的情緒感受,研究者有無能力做好回應?所 以我會警醒自我謹慎行事,多問、多等待,而更多的陪伴與靜候。

3. 我可以做哪些努力來預防或降低風險?研究者且當以自然融入和關係建立為 先,讓場域中的被研究者充分認識和接受研究者、也對研究目的保有充分資 訊的理解跟知會同意、隨時退場的權力,同時拘束自我對人的尊重跟研究的 目的之間取得平衡,譬如:對受訪者的自主性抱以優先的尊重,被研究者有權 力決定和改變共享議題的「意義觀點」,也就是從受訪者對經驗的詮釋來理解 這項服務的視角,懸置研究者本身的前見跟預設。所以,研究者要時時提醒 自身,適時保持柔和及彈性,以服務對象為先、以降低對機構的干擾為先之 下,完成場域進入的任務,以及適當時機的退場,期許自己能為喘息服務盡 心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6

三、我與互助家庭的淵源

研究者在一次的機緣下,有幸參與王增勇老師訪問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 的深度訪談,觸動研究者志願進到互助家庭擔任志工的熱情。嘗試瞭解「瑞智互 助家庭之方案計畫」的服務推行與實際樣貌,期間也曾參加失智症協會(2013)所 舉辦的「瑞智互助家庭經驗分享會」,實際地體認到這項服務的精神,係促進照 顧者與受照顧者的生活品質為目的。

認識這項服務的開始,是期望看見這項服務所創造的可能性進到場域,此外,

研究者主觀上也想理解喘息和充權的概念是否能在這項服務中被看見,帶著這樣 的前見進入,雖然可能影響研究者對於場域認識的視框。然而,研究者也明白並 不是每個家庭皆適合使用互助家庭這項服務,譬如:有家屬無法陪同長者前來互 助家庭就不符合使用者的資格、長者或家屬無法適應團體中的互動關係、家屬之 間若有難以化解的衝突等,有與這項服務不適配的情形也都可能存在。但是,照 顧者在使用互助家庭期間從事活動的經驗,究竟使用這項服務的經驗如何對照顧 者產生幫助,仍是研究者表達個人關懷的立意所在。

因此,研究者在互助家庭的所見所聞,和來自原生家庭的經驗,以及研究生 的位置,產生生命經驗的交織。從媽媽想從事志工和參與活動的需求、互助家庭 提供家屬們自助互助的支持網絡、以及研究生曾在課業壓得喘不過氣時內心的吶 喊,都有暫時離開其處境的需求,重新獲得身心放鬆與回復,期能帶著力量回到 位置上,以持續勝任各自的角色。故本研究期能傾聽家屬們生命經驗的獨特與共 鳴,再現家屬們的智慧,從他人的自我實踐裡也實踐自我,同在自助與互助中追 求作為個體的生活品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