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個案

本文以德國魯爾區做為研究個案。魯爾區位於德國西北部的北萊茵—威斯法 倫邦10(Nordrhein-Westfalen,簡稱北威邦),距離首都柏林(Berlin)大約五小時 的車程,整個區域東西向116 公里、南北向 67 公里,佔地 4,436 平方公里,區域

10 德文為 Nordrhein-Westfalen,英文為 North Rhine-Westphalia,譯為北萊茵—西伐里亞邦。本文以 德文音譯為主。

人口大約是505 萬人11。三條主要的河流以東西向的走勢流經魯爾區,分別是最北 邊的利普河(Lippe)、中間的恩瑟河(Emscher)、以及位於南邊、同時也是魯爾區 名稱由來的魯爾河(Ruhr12)。

擁有被稱為黑金(black gold)的煤礦資源,是魯爾區得以發展的重要優勢。

1850 年時發現豐富的煤礦,其蘊藏量是國內的四分之三,輔以普魯士經濟政策的 支持(Ćopić et al., 2014),魯爾區開始大規模的煤礦開採,加上便利的水運,恩瑟 河流域被開發成採礦、鋼鐵、煉焦及軍火製造的工業區。大量的工作機會吸引了 國內外的人潮遷入,特別是東歐的移民,從 1850 年起到 1925 年,區域人口數從 40 萬人攀升至 380 萬(Ćopić et al., 2014),使得此區域不僅曾是世界最大的淘金移 民區,在20 世紀初時亦為帶領德國經濟前行的火車頭。魯爾區遂發展成為德國最 大的傳統重工業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的強大戰力,絕大部份也是仰賴這個 工業區所提供的資源。即便經過戰時的轟炸,戰後魯爾區依然很快的恢復其活力,

在西德的經濟復甦中佔了重要地位,造就了 50 年代德國的經濟奇蹟。截至 1950 年止,全區已有 250 個礦區成立,並在 1956 年達到其產業的頂峰,提供了近 50 萬個工作幾會,德國工業心臟的稱號當之無愧(Hospers, 2004)。

魯爾區既非因為歷史發展而結合,亦非一個政治上的實體;相反的,其主要 是基於地理位置,而成為一個功能上的整體(Hospers, 2004)。隨著工業的蓬勃發 展,造就了多特蒙德(Dortmund)、埃森(Essen)、杜伊斯堡(Duisburg)及波鴻

(Bochum)等著名的工業城市,這些城市因為鄰近的地理位置、相似的歷史背景 及 經 濟 條 件 , 逐 漸 形 成 了 一 個 各 自 獨 立 、 但 彼 此 關 係 緊 密 的 城 市 群 (urban

11 根據 Regionalverband Ruhr 官方 2012 年 12 月 31 日止之統計數據,參見:

http://www.metropoleruhr.de/land-leute/daten-fakten/lage-und-geografie.html

12 Ruhr 一詞原只是河川名稱,用以指稱整個工業區域始於一戰之後,為 Ruhr District 或是 Ruhr Valley 之簡稱 。

agglomeration)。

魯爾區的聚落發展過程與巴黎都會區不同,後者屬於單一核心城市的都會區

(monocentric urban region),以一個城市為中心點,透過快速發展以及小村莊和城 鎮的合併,向四周擴大其城市範圍;而魯爾區內的各城市自19 世紀工業化時期開 始便獨立成長,唯因都市及經濟發展歷程相似,城市與城市之間並沒有明顯可見 的分界,可將整個魯爾區視為一個整體,屬於多核心城市都會區(polycentric urban region)。魯爾區是歐洲人口最密集的組合城市之一,城市的繁榮使得其成為歐洲 前五大城市群13,僅次於法蘭西島(Île-de-France14)、莫斯科(Moscow)、大倫敦 區(Greater London15)以及伊斯坦堡(Istanbul)。

魯爾區所創造的經濟榮景,在遭遇1958 年的戰後煤礦危機、1960 年代的鋼鐵 危機、以及1973 年由於石油問題而引發的經濟危機之後,開始了無可避免的衰退。

政府補助魯爾區煤礦開採所需花費的金額,為進口煤礦的三倍,煤礦資源的逐漸 枯竭、價格低廉的進口煤礦、以及替代能源(例如石油、天然氣)的興起(Hospers, 2004),使得魯爾區的煤礦在全球市場之中失去原有的競爭優勢,加上新興國家的 鋼鐵廉價傾銷,伴隨而來的是鋼鐵產量也大幅收縮。

13 引自官方網佔http://www.metropoleruhr.de/en/home/ruhr-metropolis/data-facts.html。

14 法蘭西島為法國的首都圈,以巴黎為中心,俗稱大巴黎地區。

15 英國首都倫敦與其周圍的衛星城鎮所組成的都會區。

表 2 德國及魯爾區煤礦產業之沒落

(轉引自李蕾蕾,2002)

年份 1957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德國煤礦井

數量 153 133 101 69 46 39 33 27 19 12 魯爾區煤炭

產量

(百萬噸)

123.2 115.5 110.9 91.1 75.9 69.2 64.0 54.6 41.6 25.9

從表2 可以看出,自 1957 年起,全德國的煤礦井數量便逐年減少,1960 年時 全國煤礦井數量133 個當中,就有 125 個在魯爾區(Keil & Wetterau, 2013);到 2000 年時全國煤礦井僅剩 12 個,其中有 7 個在魯爾區。礦井數量減少與第三級產 業逐漸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產業有著密切的相關,而魯爾區每年的煤炭產量 亦從1957 年的 1 億 2,320 萬噸,驟降至 2000 年的 2,590 萬噸,差距約為 4.7 倍。

圖 7 以折線圖更清楚的標示出魯爾區從 1840 年開始到 2006 年的煤礦生產量

(Steinkohleförderung,以千噸為單位)以及受僱於採礦業的就業人數(Beschäftigte)

之消長。因此,在知識經濟的興起以及國際產業競爭的大環境脈絡之下,魯爾區 被迫面臨了去工業化以及經濟結構轉型,必須從傳統煤鐵重工業轉變為服務產業 及高科技產業。

圖 7 1840-2006 魯爾區煤礦產量及礦業員工數變化 來源:Metropole Ruhr 擷取日期:2015.12.24

http://www.ruhrgebiet-regionalkunde.de/aufstieg_und_rueckzug_der_montanindustrie/krise_des_montans ektors/strukturkrise_loesung.php?p=3,1

在區域經濟結構成功轉變之前,魯爾區首先需要面對的是產業出走、人口外 流,剩下的是龐大且已荒廢無用的廠區以及高度汙染的環境。而從社會觀點來看,

這代表了上萬人失去了原有的工作機會,失業問題會進而引發年輕勞動力的外遷、

城市稅收減少、區域形象惡化、城市吸引力下降等連鎖反應。經濟問題、社會問 題、以及環境問題環環相扣,這塊一直以來都為工業所用的土地,究竟可以如何 改變其衰頹的命運,是迫切需要處理的問題16

16 部分段落整理自<塑造文化經濟的新地標:魯爾區關稅同盟礦區案例分析>,楊凱成,2006 以及 公共電視台所拍攝之<城市的遠見:魯爾工業區>。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