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重症單位老人基本屬性會影響其壓力感受。

2、重症單位老人疾病相關屬性會影響其壓力感受。

第六節 名詞界定

本研究中重要名詞的概念性及操作性定義如下:

1、重症單位

針對有呼吸、循環、代謝等機能不全的重症病患而設立,此單位需要 有受過重症訓練的專業人員、完整的醫療監視設備與空間設計,提供 24 小 時集中加強、持續性的評估與治療,以提高存活率的單位(周、徐,2002;

Donchin & Seagull, 2002)。 2、老人

指年滿 65 歲及以上者。

3、壓力

壓力是人與環境的一種特殊關係,這種關係被個人評價(appraisal)為 超過其資源與負荷,並危及安適狀態(Lazarus & Folkman, 1984)。本研究 對於重症老人之壓力感受測量,是以 Cornock(1998)所修訂之重症單位環 境壓力源量表,得分越高者,表示壓力感受越大。

4、照護需求

照護需求來自痛苦(suffering)與疾病(disease),對護理人員而言,

應被視為一種問題(problem)、需求(need)、渴望(desire),當健康過程 出現痛苦時,病患需要專業人員來幫助,以達到安適與健康(Fagerstrom, Erikson, & Bergbom, 1998)。

第二章 文獻查證

本章針對研究目的,就壓力和健康、重症單位病患之壓力感受、重症 單位病患壓力感受之相關因素及重症老人之照護需求等四部份,來進行文 獻查證,最後並呈現本研究之研究架構。

第一節 壓力和健康

一、壓力

壓力是大家所熟悉的概念,雖然廣被生物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 所採用,但仍無一致的看法。所以,綜合各學者對壓力的定義,將壓力模 式分為三類:

(一) 壓力是一種刺激

在刺激理論中,壓力本身被看作事件或壓力源,刺激造成了壓力反應

(胡,1997)。Stephenson(1977)認為壓力可分為物理、身體、生物、生 理和心理五個刺激來源。Manfredi 和 Pickett(1987)認為壓力源是一個複 雜的現象,它來自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和環境,會影響個體在生命中各 階段。因此,Holmes 和 Rahe(1967)便以此概念提出生活壓力事件,強調 造成生活上大改變的事件即為壓力,是一種需要再調適的刺激或情境,他 們量化了與不同生命事件相關的壓力源,這些壓力源範圍列出了諸如死 亡、離婚、金錢和健康問題等的一些事件,只要個體生活型態及環境改變,

皆會造成壓力。另外有學者將壓力以時間刺激的長短分為 4 種類別,首先 是急性有時間限制的壓力源,例如:生病看醫生;第二為有先後順序的壓 力源,例如:失去所愛的人;第三是慢性且間歇性的壓力源,例如:癌症 病人必需經過一系列的化學治療;第四是慢性的壓力源,例如:慢性失能 疾病(Cohen, 2000; Elliott & Eisdorfer, 1982; Goldberger & Breznitz, 1993)。

(二) 壓力是一種反應

林(2002)指壓力反應是個人在壓力期所表現出來的生理、心理與行 為的反應。Selye(1974)認為壓力是一種反應,個體對壓力的反應並非特 定的,個體是整體的參與反應;壓力是一種生理反應,為身體為了處理壓 力而產生的荷爾蒙變更,荷爾蒙變更反應出來的生理症候群並不因壓力源 之不同而有不同;壓力是一種失去平衡狀態的混亂反應,生活中不僅壞的 事件會引起壓力,好的事件也會引起壓力,因此,他把個體對壓力源所引 起的全身反應稱為全身性適應症候群(general adaption syndrome),除了全 身性反應外,身體亦有局部的反應,稱之為局部適應症候群(local adaption syndrome)。此 2 種反應主要有 3 個階段:第一、警戒期:此期交感神經系 統會增加體內腎上腺皮質激素,這些荷爾蒙產生的效應,就是準備戰或逃 反應;第二、反抗期:即企圖適應壓力源,腎上腺皮質激素會回復到正常 狀態,多數人皆能經由以上二期處理日常生活壓力;第三、衰竭期:當個 體無法適應時,會達到衰竭期,通常是嚴重、延長的壓力所造成。

(三) 壓力是人與環境的互動

Lazarus 和 Folkman(1984)提出壓力相互作用模式(transactional model of stress),認為壓力是人與環境的一種特殊關係,這種關係被個人評價

(appraisal)為超過其資源與負荷,並危及安適狀態,此評價過程可分為初 級評價(primary appraisal)、次級評價(secondary appraisal)及再評價

(reappraisal)。初級評價主要是區辨此情境為不相干、正向-良性或是有壓 力性的;次級評價指面對威脅或挑戰,個體會評估可採什麼因應方法;再 評價為因個人本身或情境有所改變,造成原來的評價也會隨之改變。在此 模式中,無法預知個人將如何做出反應,有些人對重大事件會有所反應,

但有些人不見得會有,這些差異是個體不同評價的結果(Lazarus & Folkman, 1984)。

二、壓力對健康的影響

Dintiman(1986)定義健康是能和他人與環境有良好的互動(引自尹,

1995)。Pender, Murdaugh 和 Parsons(2002)提出健康是個人能與環境維持 平衡狀態,且是沒有疼痛、失能或缺陷存在的狀態。King(1993)認為在 生命週期中,健康呈現的是一個動態的狀態,疾病會干擾著生命週期,所 以健康是對壓力不斷的產生適應,故個體會經由使用適當的資源來克服內 在與外在環境的壓力,而獲得生活中最大的潛能。

壓力產生是一個過程,它強調行為與健康之間的關係,心理相關的壓

力事件會影響健康狀態的改變和造成疾病,且許多壓力會增加身體對疾病 的敏感性,間接的效應是造成行為發生改變,而對健康造成傷害(Cohen, Evans, Stokols, & Krantz, 1991)。多數人通常有應付壓力之防衛機轉與問題 解決的能力,來幫助我們度過難關,然而長期過多的壓力累積,如果無有 效的改變,個人的健康可能會受影響(李,1999;張,2003)。

人體對壓力的反應是一個綜合身、心與社會三者互動後,所引起體內 神經內分泌的變化,並產生行為的調適,維持身心平衡的一個過程(唐、

林,2001;Paton & Brown, 1991)。Paton 和 Brown(1991)認為壓力對健康 的影響關係,主要在壓力會直接影響疾病的發展,因為它會導致生理的改 變,增加對疾病的敏感性。Pender 等人(2002)提出身體對壓力的反應,

會影響神經系統、內分泌及免疫系統,並且每個人對壓力反應有不同的結 果。壓力所帶來的生理症狀,主要因使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升高,造 成心跳加速、心悸、呼吸變淺且快、血壓增高、四肢變冷、發抖、盜汗、

口乾舌燥、胃酸過多、消化不良、便秘、腹瀉、頻尿、月經週期失調和肌 肉僵硬等症狀(Goldberger & Breznitz, 1993)。

壓力影響心理健康,依賴個人心智狀態、壓力強度,壓力作用時間和 生理的反應性,慢性壓力刺激會造成壓力反應系統的不規則,造成惡性神 經內分泌失調,而易產生慢性疲勞、心煩、感到挫折、焦慮、不安、易怒、

低自尊、無望感、精神病與憂鬱症(張,2003;Cohen, 2000; Stratakis &

Chronsor, 1995)。壓力也會讓人傾向藥物濫用及成癮(Cohen, 2000),會造 成行為上的改變,如:抽煙、喝酒,而降低健康與安適,以及產生逃避與 缺乏創造力行為,進而影響社會功能(龍,2000;Paton & Brown, 1991)。

綜合上述可知,壓力是無所不在,它被定義是一種刺激、反應及人與 環境之間的互動。本研究主要以 Lazarus 和 Folkman(1984)的壓力相互作 用模式來探討壓力感受,個人是否能對壓力產生適應,則需仰賴個人能靈 活運用周遭的資源,不停的進行評價的一個過程,當情境超過其負荷時,

就會影響了健康。

第二節 重症單位病患之壓力感受

重症單位是一個高科技組成的單位,能增加病患的存活率、快速辨別 合併症的發生和實施完整的護理措施,集人力與物力提供 24 小時加強照 護,以守護重症病人生命危險期(林,2002;Roberts, 1986)。其醫療照顧 目標為恢復病患的獨立功能狀態以改善生活品質;為嚴格達成生理目標如 穩定血流動力學,會使用血管收縮藥來維持適當血壓,或因呼吸衰竭使用 呼吸器來改善氧合狀態;延長生命或延緩死亡;幫助瀕死病患祥和及尊嚴 的死亡(張、劉,2002)。

重症單位的環境雖帶給病患最大的治癒利益,但卻會造成病患生理和 心理極大的壓力(周、徐,2002)。儘管有先進科技設備的輔助,重症單位 常被認為是"對病患生理和心理層面是一個極不友善的環境"(Clochesy,

Breu, Cardin, Whittaker, & Rudy, 1996)。因此,身為重症單位的護理人員,

實在有必要知道環境對病患所造成之影響。根據學者及相關文獻的研究,

將重症單位病患常見的壓力源,分為環境、生理、心理及社會四層面:

(一)環境層面

重症單位環境對病患所造成的影響,常見為知覺感受的改變,因環境壓 力源可能會對病患造成過度知覺的刺激或過少的知覺刺激(Robert, 1986)。

McKegney(1966)認為重症單位環境因素讓病患易發展成加護病房症候 群,特別是非個人熟悉的環境設備、持續的聽覺刺激及日夜難以區別的情 境。Thomas(2003)亦指出病患壓力源產生常與重症單位的環境有關,包 括硬體設計或情境,容易讓患者處於噪音、持續的燈光、與不熟悉的人共 處一室等的壓力源中。

重症單位的組成在於需要一些監測與維持生命徵象的機器,為了方便護 理人員的照顧,床與床會密集靠在一起,因此造成了病患沒有隱私感(張、

劉,2002;Hudak, Gallo, & Cohr, 1986)。監測的機器與呼吸器圍繞在病患周 圍,會產生連續或不連續的警告聲,如又加上醫護人員緊張的大聲談話、

急促的步伐聲及引流管的抽吸聲,便形成了噪音(劉,2003;Clochesy et al., 1996)。重症單位內的噪音頻率對病患是一個有意義的壓力源與傷害(Hewitt, 2002)。依環境保護機構(Enviromental Protection Agency)建議,白天醫院 的噪音應不超過 45dBA,晚上不超過 35 dBA(引自 Kahn et al., 1998)。在

重症單位中,噪音的大小曾經被估算高至 50-70 dBA,歸納的原因是不適當 的警告設定、抽完痰未將機器關掉和頻繁電話聲(Dyer, 1996)。Baker(1984)

的研究指出重症單位在醫療設備、治療及環境上所產生最大的噪音,分別 是呼吸器的響聲、護理人員在為病患拍背及病患哭泣與哀嚎聲。另外,Kleck

的研究指出重症單位在醫療設備、治療及環境上所產生最大的噪音,分別 是呼吸器的響聲、護理人員在為病患拍背及病患哭泣與哀嚎聲。另外,Kl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