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3、 研究方法

3.2 研究假說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二點意涵著 GLM 模型是以線性模型為基礎,將隨機成分(random component)與系 統成分(systematic component)之間可以透過一個連結函數(link function)連接起來,藉由 連結函數進一步描述其相關性。傳統的線性模型在變數之間具有交互項時,常因為變數 之間的高度相關性破壞了傳統迴歸假設,也可能會出現線性重合的問題,傳統線性模型 假設 E[Y]= μ =Xβ,當解釋變數間具有交互項時,就會變成 E[Y]= μ≠Xβ,此時使用傳統 線性模型就會產生偏誤。而 GLM 模型中,連結函數可以將隨機成分與系統成分之間的 關係不再侷限於單位函數,而可以放寬成一對一的嚴格遞增函數,眾多非線性的關係可 由此產生,例如 g(𝜇) = 𝑙𝑛(𝜇) = 𝑋𝛽,則 μ = exp(𝑋𝛽) 即為非線性的組合,也就是說可以將 μ 經過某種轉換後為解釋變數之線性組合,本文當中的隨機成分與系統成分之間的關係 就非單位函數,因此才為選用 GLM 模型的原因之一。

3.2 研究假說

Dass and Massa (2011)利用1993到2004年間的美國有貸款的企業中,銀行進入企業 董事會是否會改變改善司治理進而影公司績效,且研究顯示當銀行-企業的連結強度愈 強,銀行會提供更好的監控與專業知識進而提升了公司治理,而Laond and Watts (2008) 也提出,如果企業的公開資訊愈少則銀行進入董事會愈能降低資訊不對稱問題。Chahine and Safieddine (2008)的研究也提及銀行能夠扮演著監督的功能,可督促公司設置內部稽 核單位(設立審查委員會)、提高資訊接露的透明度及聘請產業專家會計師簽證,從而引 進較佳的公司治理。張瑞當和方俊儒 (2006)也提及,企業資訊透明化是提升公司治理的 重要源頭。陳昭榮 (2013)以台灣股市2000到2007年的上市、櫃公開資料,衡量銀行進入 董事會所帶來的資訊不對稱與公司績效的影響,提出銀行藉由進入董事會其所產生的監 督功能,支持銀行扮演公司治理的角色。陳家彬 (2010)表示當銀行往來關係所產生的資 訊獨佔力越高,則代表銀行往來所產生的監督力量越大,故銀行往來關係所產生的資訊 獨佔力與借款企業現金流量的變異性及借款企業的股票波動性呈現負向關係。然而銀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進入公司董事會除了降低代理問題以及發揮監督的功能,也可能發生利益衝突問題。

Kroszner and Strahan (2001)提出當借款銀行進入董事會後,有可能選擇會傷害股東權益 的決策,進而導致公司價值降低。

藉由上述的文獻我們假定企業借款給銀行之後,銀行為了確保企業能夠還款,因此 會持續的追蹤企業的營運狀況,而在企業持股進入董事會之後,銀行便發揮監督者的角 色,使的公司治理的品質提高,進而改善了公司績效。綜合以上論點,利用公司治理的 方式與銀行往來間的關係建立假說一如下:

H1: 銀行往來與企業間的公司治理為正向關係,銀行往來關係愈強愈能提升公司績效。

H1-a: 銀行往來與公司治理的交互項對收益率呈現正相關。

H1-b: 銀行往來與公司治理的交互項對營收成長率呈現正相關。

Alessandro and Alberto (2013)以 2001-2004 年間的義大利製造業有向銀行貸款的企 業研究指出,與銀行長期往來的企業,其公司績效並沒有隨著長期往來的關係而顯著的 提升,特別是在中、大型企業。

像日本與德國的企業文化就顯示了銀行與企業之間往來關係強烈。日本的特色是一 個以銀行為主的財務及公司治理結構。一家日本銀行可持有同一家企業最高5%的股權;

而一群相關的金融機構,共計可持有同一家企業高達四成的股份;德國的公司治理架構 中,由於地方性政府的角色以及銀行業者所掌握的權力,私人股東鮮少在一個企業中擁 有重要的所有權地位(較少發生利益衝突事件)。Agarwal and Elston (2001)在研究德國100 家上市公司顯示,緊密的銀行往來關係對於獲利和成長沒有顯著影響,反而呈現負相關。

在與銀行往來的過程中會產生不可避免的成本,黃慶堂 (2012)在中小企業發展期刊 的論文指出,銀行往來的期間隨著時間增加,借貸雙方關係的強度益增加,銀行較易取 得企業內部的獨特資訊,降低資訊蒐集成本並達到監督的效果,也可能會造成銀行獨佔 企業資訊的情形,特別是當企業只與主力銀行往來時。Degryse and Van (2000)實證研究 指出,借貸雙方的往來期間越長久,會使授信合約條款變差,並使放款利率越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藉由上述的文獻回顧與實證研究,利用台灣企業向銀行借款的貸款類別,來探討研 究當企業-銀行來往的期間愈長,是否會造成公司績效下降。建立假說 2 如下:

H2:銀行往來的關係愈長久,對公司的績效呈現正相關。

H2-a:銀行往來的關係愈長久,對收益率呈現正相關。

H2-b:銀行往來的關係愈長久,對營收成長率呈現正相關。

Yao and Ouyang (2007)研究日本的銀行-企業的以亞洲金融風暴企業所遭遇的情況 顯示,銀行往來關係愈強烈長期以來對公司績效沒有顯著提升,而在衝擊發生之後,反 而因為與銀行關係強烈導致了公司績效下降。

Gilson (1990)也指出當公司經營不善面臨大環境變遷因而產生倒閉風險時,銀行可 藉由整頓經營階層及董事會的監督方式,讓企業營運脫胎換骨,像是1998發生東隆五金 的大股東鉅額掏空案,匯豐銀行藉由重整取得股權,並在改選取得董事會席次,使的東 隆五金在2006重新掛牌。王健安 (2002)探討集團企業的附屬銀行所扮演的財務角色,發 現附屬於集團之銀行,其價值在於金融風暴期間提供流動性,即在不景氣銀行採信用緊 縮政策時、或是企業發生財務危機時,集團內的銀行較願意伸出援手,協助其渡過難關。

而主力銀行針對財務危機的企業會提供的救濟,包括資金的援助、降低或延遲利息的支 付等;主力銀行會對企業重整,淘汰無效率的管理者,透過重整使企業更具效率。

在目前台灣的實證中,較無探討到由衝擊面比較銀行往來關係的強度與否,因此,

我們利用金融風暴前後兩期以及公司面臨的危機來探討銀行往來與公司的績效影響,研 究假說 3 建立如下:

H3:在金融風暴發生後,銀行往來強度與公司的績效呈現負相關。

H3-a: 金融風暴發生後,對收益率呈現負相關。

H3-b: 金融風暴發生後,對營收成長率呈現負相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3 研究樣本與資料來源

(1) 研究期間與資料來源

本文研究以上市、櫃公司有與銀行借款的為主,研究期間為 2005 至 2010 年為止共 計 6 年。公司向銀行借款與銀行往來家數的資料來自「台灣經濟新報(TEJ)」的長短期借 貸明細資料庫取得,以有與銀行借款的上市、櫃公司為主要研究對象。而銀行進入公司 董事會則是由「彭博資料庫 (Bloomberg)」所取得。公司治理指標的資料主要來自台灣 經濟新報,有缺失的財務資料則由各公司的年報以及公開資訊觀測站獲得。公司的財務 資料主要來自台灣經濟新報,有缺失的資料則由各公司的財務報表取得。

(2) 選樣標準

銀行進入企業董事會的資料由彭博資料庫所取得,銀行往來家數及借款比率由台灣 經濟新報長短期借貸明細資料庫中取得,以 2002 到 2014 年間的資料作為基準,探討銀 行與企業的往來關係。

接著,公司治理指標的資料台灣經濟新報以及公開資訊觀測站獲得,而台灣經濟新 報的資料只有 2005 至 2010 年間的資料,其中公司治理綜合指標的子項目由台灣經濟新 報的「控制持股」及「董監結構」項目(TEJ company DB)得到董事總人數、獨立董事人 數、常董人數、設立審計委員。現金股利由 TEJ company DB 子項目「股利政策」所得。

董事長是否兼任總經理由 TEJ 公司治理的子項目「資訊透明度」所得到。而其中有缺失 的資料,約有 30 幾筆資料是由公開股市觀測站以及各家公司的年報所獲得。

最後,再將 2005 到 2010 年間的資料進行交叉比對,以利研究分析,得到 Panel Data 的資料,一共 6 年,每年 182 筆,總共 1092 筆數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3.4 研究模性變數之定義與衡量

(1) 假說模型解釋

假說一為驗證公司績效,分別從收益率(H1a)與營收成長率(H1b)來衡量,故被解 釋變數有兩種,而且分開探討,接下來假說二與假說三亦同。

假說一當中,探討銀行與企業所形成的交互作用是否對公司的營收成長率以及收益 率呈現正向影響,因此建立假說模型如下:

Y=f(公司治理指標 1~2,貸款比率,銀行往來家數,銀行是否進入董事會,公司治理指標 i銀行往來變數,公司規模,公司成立年數)

變數解釋:

被解釋變數 Y(分開討論)

Profi :收益率 驗證假說 1a Sgr:年營收成長率 驗證假說 1b 解釋變數

CGI i:公司治理綜合指標 i i=1 , 2 Banks: 銀行往來家數

Ratio:貸款佔負債比率

BIB:貸款銀行是否進入董事會 Scale:公司規模

Age:公司設立年數

假說二當中,觀察往來存續期間的不同,是否會對營收成長率以及收益率呈現正向 影響。與假說模型一相同,當中多了銀行往來存續期間的虛擬變數與公司治理指標與銀 行往來變數的交替項。其中,銀行往來存續期間的長短以貸款類別加以區分,L 為長期,

表示一年以上,則 Duration=1;而 S 為短期,表示未滿一年,Duration=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 模型變數定義與衡量:

1、 應變數

1.

收益率

Huang and Kisgen (2012)及 Malmendier and Zheng (2012)指出,節稅前的收益率反映 出該公司當年度的表現與績效,因此,本研究採用稅前的收益率來當作公司績效的表現,

其衡量方式如下:

收益率(Profitability)= 稅前淨利 / 前一期的總資產

資料來源:由 TEJ/TEJ company DB /財務(累計)-一般產業/的子項目-稅前淨利。

2.

營收成長率

Ahmed and Duellman (2013)以及 Hirshleifer et al. ( 2012)將營收成長率用來衡量公司 績效,其衡量方式如下:

營收成長率(Revenue growth rate)= (累計營收/去年累計營收 -1)*100(%)

資料來源:TEJ/TEJ company DB/累計營收成長率,其與 TEJ 當中年度累計營收計算出的 資料結果相同。

2、 自變數

探討銀行往來的關係對公司所造成的影響,分成公司治理與銀行往來兩種。建構公

探討銀行往來的關係對公司所造成的影響,分成公司治理與銀行往來兩種。建構公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