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2、 文獻回顧

2.4 衡量銀行往來的方式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軟預算限制問題。Bolton and Scharfstein (1996)以及Dewatripont and Maskin (1995)研究顯 示壟斷問題容易造成無效率的投資決策,而軟預算限制問題會影響銀行再次放款的合約 制定。Bhattacharya and Chiesa (1995)指出借款企業與單一銀行進行貸款時,銀行擁有企 業較多內部私有資訊因而讓銀行續約時的議價力增加,造成企業利益降低。

資訊不透明的企業透過與銀行建立往來關係,能夠將私有資訊有效傳遞。一方面可 以增加企業獲得貸款的機會,幫助企業成長並降低銀行的逾放比率。但另一方面也會造 成銀行資訊壟斷的問題,降低企業的利潤。這些不同的影響,使得企業與銀行的往來關 係成為重要的研究議題。

2.4 衡量銀行往來的方式

過去銀行與企業的研究中,以各項變數衡量銀行與企業往來關係之密切程度。這些 變數包含了雙方往來關係期間長短、借款企業銀行往來家數、銀行放款佔借款企業中負 債之比率等。以下將分別進行說明。

(1) 借貸雙方往來存續期間

許多實證研究以雙方往來存續期間作為銀行往來關係的衡量變數,但其結論並不一 致。像是Berger and Udell (1995)的研究顯示與銀行往來期間愈長,能夠有較低的還款利 率且無須擔保品。而Booth and Daniel (1999)也認為長期關係可以改善放款合約的條款。

但Degryse and Van Cayseele (2000)的實證研究顯示,借貸雙方的往來期間越長久,會使 授信合約條款變差,並使放款利率越高。Ongena and Smith (2001)研究顯示當企業與銀行 往來期間越長,關係愈有可能中止,且規模小、負債比率高、獲利高的企業,較容易中 止關係。Blackwell and Winters (1997)實證指出企業與銀行往來關係期間對於貸款利率並 無影響。Goldberg and White (2004)企業與銀行往來關係長短和大、小型銀行借款許可並 無顯著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 企業與銀行往來家數

也有許多研究以企業往來的銀行家數來衡量企業與銀行的往來關係強弱。企業與多 家銀行維持往來關係也有可能是為了減少企業自身的風險。何加政 (2008)指出與一家銀 行維持往來關係則表示其與該銀行的關係密切,但也有可能是雙向關係。Tumer and Von (2010)以及Ongena and Smith (2000)實證指出當企業往來的銀行家數越少,表示與銀行往 來關係越強。另外Ferri and Messori (2000)由義大利銀行的實證研究則顯示在不同區域間,

企業與銀行往來家數多寡對公司績效造成的影響並不相同。

(3) 銀行放款佔企業負債之比率

有些學者利用企業從銀行獲得的貸款佔其負債比率,來衡量企業與銀行的往來關係 強弱。銀行放款佔貸款企業總負債比率越高,代表貸款企業與該銀行的往來關係越強。

而在台灣的企業與銀行往來的關係中,會出現企業或銀行為了維持雙方往來關係,而在 不需要資金的情況下貸款或借款。Elsas (2005)利用抽樣調查詢問企業的相關研究結果顯 示,銀行放款佔貸款者中負債之比率,可以用來衡量企業與銀行的往來關係。Houston and James (2001)也有類似研究以企業的貸款佔該企業總負債的比率,來衡量企業往來關 係的強弱。陳家彬 (2010)以及賴怡洵 (2003)對台灣的實證研究利用貸款佔負債比率顯 示貸款比率愈高,銀行能提供較低的放款利率並提供流動性保險給借款企業。所以當銀 行放款佔企業負債之比率越高,愈可以代表企業與銀行往來關係越密切。

(4) 借款銀行進入企業董事會

在公司治理的研究上,Williamson (1986)認為在市場機能不彰的區域中,公司為了 避免大股東侵害進而剝奪了小股東的權益,應該強化董事會運作的品質,以有效的內部 監督機制取代不成熟公司控制市場機能。Gilson and Rao (1993)以及Kaplan and Minton (1994)研究日本方面的實證結果亦支持上述看法,其普遍認同銀行在為了防止企業經營 失敗的市場機制上,其參與董事會的治理角色能有效的降低代理衝突之下所帶來的負面 經濟效果。因此,Triantisand Daniels (1995)以及Aoki (2004)提及銀行不論是以資金的貸 款進而成為公司的利害關係人或是經由投資持股行為成為公司的股東,其來自銀行的監

Chahine and Safieddine (2008)提出由銀行所扮演的監督角色,可以督促公司設置內部稽 核單位、以提高資訊揭露透明度及聘請產業專家會計師簽證,從而引進較佳的公司治理 Kroszner and

Strahan (2001)

主題:

Probit model

資料來源:

Agarwal and Elston (2001)

主題:

Panel data (固定效果)

2、較高的MBP(main bank power),會有較高的貸款

Probit model

資料來源: Tobit model

資料來源:

(2007)以及Dass and Massa (2011)利用累計營收成長率衡量公司績效。

表 2-3 衡量銀行往來與公司績效彙總表

Alessandro and Alberto (2013)

當地銀行子企業及銀行的 往來家數

銀行往來存續期間

公司資產報酬率(ROA)

公司員工人數成長

Massa (2011)

銀行-企業的距離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