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六節,包括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第二節研究目 的、第三節研究問題、第四節研究假設、第五節名詞界定及第六節研 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腎病的發生有許多原因,但常出現於不知不覺中,等到真正感到 身體不適就醫時,往往已經到了需進行透析醫療行為的時候。當腎臟 功能損壞到只剩下正常人的 15%或更低而產生尿毒症,甚至病情進展 至末期腎臟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時,就必須接受「腎臟 替代療法」才能維持較正常的生理功能。目前「腎臟替代療法」有血 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再配合飲食控制、藥物治療;以及腎臟移植(臺 大血液透析室,2006)。

台灣末期腎病患者逐日上升,根據美國最新腎病資料登錄系統統 計,2009 年台灣末期腎病盛行率是每百萬人 2,447 人,躍居世界之首,

而同年台灣末期腎病發生率為每百萬人 347 人,雖然較以往下降,但 排行仍位居世界第二位(USRDS, 2011)。

台灣腎臟醫學會的資料則顯示,台灣地區自 1990-2001 年因罹患末 期腎臟疾病而接受透析治療的發生率增加了 2.6 倍,由每百萬人口 126 人增加至 331 人,盛行率則增加了 3.46 倍,由每百萬人口 382 增加至

2

1,322 人(Yangl & Hwzmg, 2008)。2008 年的數據亦指出,因慢性腎臟疾 病而接受血液透析新增案例約有 8,525 人,較 2007 年增加 4.6%(台灣 腎臟醫學會,2008)。

雖然現在醫療科技進步,透析治療方式不斷改善,病患得以延續 生命且降低透析過程的不適,但仍無法完全避免嚴重合併症與及其造 成的死亡,其關鍵就在於飲食與水份的控制不佳,故嚴重地影響預後

(戴辛翎,2005),尤其是血磷、血鉀和水份的控制。

長期血液透析病患血磷值過高是常見現象。高血磷除了會增加病 患的死亡率,也造成沉重的醫療經濟負擔(White, Odedina, Xiao, Campbell, & Segal, 2006)。另外,血磷過高會造成骨頭病變與皮膚搔 癢,進而影響透析患者的生活品質,也增加合併症發生的機率(林宛 禛,2011)。

嚴重的高血鉀症是末期腎臟病患常見的危險併發症之一(Khedr, Abdelwhab, El-Sharkay, Ali, & El Said, 2009),其臨床症狀以心臟病變為 主也最嚴重,如心悸或心搏過慢、甚至出現心室性心律不整之情形(臺 大血液透析室,2006;賴敏裕、高兆儀、王雪莉,2005)。血液透析患 者血鉀過高,若未能盡快處理,可能會出現心律不整或造成多重器官 傷害,最後導致死亡,因此亦常是末期腎臟病患猝死的原因之一(蔡 蕙鍾等,2008)。

3

此外,臨床上亦常見血液透析病患因水份控制不良,而造成體液容 積過多之問題(楊素真、方美玲、李麗娟,2003),血液透析患者若體 液溶液過多,易產生高血壓、肺水腫等併發症,除了影響生活品質外,

亦有較高的死亡率(Leggat, 2005; Yokoyama et al., 2009)。

鑒於血磷越高,心血管死亡率越高(Block, Hulbert-Shearon, Levin, &

Port, 1998),血鉀異常會造成心律不整或猝死(Noori et al., 2010),兩次 透析間水份增加量過多則易導致透析中低血壓及死亡風險增加(Flythe, Kimmel, & Brunelli, 2011),學者乃建議將血磷、血鉀和水份控制情形 作為長期血液透析病患醫從行為是否良好的重要指標(Kimmel et al., 1995)。

國外相關的文獻顯示,約 25 至 59%的慢性病患遵從性不佳(Conn et al., 2009; Russell, Conn, & Jantarakupt, 2006),慢性腎臟病患亦有類似情 形。慢性腎臟病患者因長期遭受症狀和治療之苦,雖可依賴治療延長 生命,卻無法降低罹病和治療過程帶來的身心症狀和困擾,且認為身 體的最佳狀況就只能維持現狀(陳光慧,2009)等都可能是病患醫囑 遵從行為不佳的相關因素。陳鴻鈞、陳忠祺、陳冠樺(2008)也主張,

透析病患憂鬱的情緒,除了增加自殺的危險性外,還可能導致透析遵 從性變差,因此本研究亦將心理困擾列為研究重點,探討其與醫囑遵 從行為之間的關係。

4

因日常活動具有自我維持的功能(Lawton & Brody, 1969),研究人 員乃針對罹患慢性病或者長期失能患者等族群老年人之日常生活功能 進行探討(陳文珠,2007;陳曉珮,2011;黃園婷,1998;廖惠娟,

2009;顏敏玲,2007)。Cook 與 Jassal(2008)的研究顯示,52%以上 血液透析老人有身體功能依賴的情形,故研究者亦想針對國內血液透 析患者的日常功能進行瞭解。再者,研究指出身體功能與憂鬱呈負相 關,身體功能越差者憂鬱程度越高(程淑媛,2008;劉月敏, 2009;陳 文珠, 2007)。但少有探討長期血液透析病患日常生活功能與醫囑遵從 行為關係的實證資料。研究者於臨床上,常遇到日常生活功能較差的 血液透析老人,以及因疾病導致部分日常生活功能退化之病患,故引 發對其日常生活功能之興趣,在本研究中也進一步了解研究對象的日 常生活功能及其與醫囑遵從行為的關係。

社會支持能滿足個人需求的不同種類及深度的人際關係(葉秀 棉、黃麗玲、於普華,2004),且對個人身心健康及社會功能皆有顯 著的影響力(黃芬蘭、陳漢湘,2005)。研究指出,透析患者若有良 好的社會支持,自我照顧行為較佳,面對疾病態度越正向,對於飲食 攝取、液體控制、規則透析治療及服藥等遵從行為越好,且能達到較 好的適應,降低憂鬱與焦慮的程度,並有較高的希望(葉秀棉等,2004;

劉月敏、謝湘俐、駱敏淑、馬麗卿、張宏哲,2010;Kiley, Lam, & Pollak,

5

1993;O’Brien, 1990)。文獻也指出,社會支持為病患遵從行為的重要 影響因子(何千惠,2004;何雅芳,2010;李瑜弘、王瑞霞,2000;

林美玲,1995;胡文郁,1999;陳美玲、顧乃平,1998;曾春典、胡 文郁、黃紫雲、吳佩蓉,1994;謝紅桂,2001;Troidle, Watnick, Wuerth, Gorban-Brennan, Kliger, & Finkelstein, 2003),因此選擇社會支持為遵從 醫囑行為之相關變項進行探討。

此外,文獻指出血液透析病患之身、心和社會狀況也會影響病患 的生活品質(馬麗卿、孫嘉玲、謝湘俐,2010;陳美玲、顧乃平,1998;

楊樹昌、王榮德、吳麥斯、郭佩雯、蘇喜,2007;盧素真、陳世宜、

黃淑珍、蘇玲華,2010),因此找出醫囑遵從行為之相關因素,進而 謀求改善血液透析病患醫囑遵從行為,除了可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與 降低死亡的危險性,同時也能從中找出提升病患生活品質之因素,亦 是研究者關注的重要課題之一。

綜合上述,本研究欲探討長期血液透析病患個人背景因素、社會 支持、日常生活功能、心理困擾與醫囑遵從狀況之間的關係,以作為 日後血液透析病患遵從醫囑教育介入的參考依據,並期能藉此提升照 護品質與病患生活品質增進及死亡風險降低之效。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