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血液透析與血磷、血鉀及水份控制

腎臟損傷而使腎功能衰退,不一定會出現症狀。但當腎臟功能損壞 只剩下正常人的 15%或更低時,尿毒素堆積到某個程度,就會出現如:

疲倦、頭痛、頭暈、無力、呼吸困難、肺臟積水、噁心、嘔吐、食慾 不振、貧血、皮膚搔癢、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等症狀,此時稱為尿毒症

(臺大血液透析室,2006)。

尿毒症病人會出現許多嚴重的併發症,必須接受「腎臟替代療法」

才能維持生理功能,目前有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再配合飲食控制及 藥物治療,或腎臟移植(臺大血液透析室,2006;Barnett, Tang Li, Pinikahana, & Tan, 2008)。

然而血液透析是將身體的血液引流出,在精密儀器控制下,將血液 倒流至血液透析機,由一個半透膜製成的透析器(俗稱人工腎臟),替 代人體腎臟的排泄功能,清除廢物和多餘的水份,再流回血管內。因 此,病人必須經由開刀建立一個血管通路,才能有足夠的血流作透析

12

治療(梁嘉慧等,2008;臺大血液透析室,2006;賴敏裕等,2005)。

血液透析是利用半透膜(semi-permeable membrane)的原理進行擴散 (diffusion)和超過濾(ultra-filtration)的作用,移除尿毒素和過多的水份,

洗腎地點為醫療院所,一週必須進行 2 至 3 次,每次約 3 至 5 小時(陳 光慧,2009;賴敏裕等,2005;Barnett et al., 2008;Levy, Morgan, & Brown, 2004)。

二、 血磷控制

一個正常成人均衡的飲食含磷量約1,000至1,200毫克。腸胃道大約 攝取其的60至80%,在穩定的狀況下,相似的量(700~1,000毫克/天)

從尿液中排出。當腎功能下降時,磷離子開始滯留於血漿中,易造成 高血磷。高血磷對身體的危害有腎性骨病變、皮膚癢、副甲狀腺功能 亢進等併發症,當鈣磷乘積過高會造成鈣沉積於皮膚、眼睛、肺部、

心臟、關節週邊軟組織和血管進而造成鈣化,高血磷和高鈣磷乘積與 血液透析病人的死亡危險有強烈的相關性(呂嘉陞、林建宇、邱顯邦,

2006;Spasovski, 2007)。

然而,磷普遍存於食物中,尤其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同時也為高磷 的食物,藉由透析約可清除三分之一,其餘三分之二需由磷結合劑及 飲食來控制,也因為如此,血磷的控制比血鉀的控制更是不易的,如 此的不易將會對病患及家人造成極大的挫折感(吳紅蓮等,2010)。

13

一般腎功能正常及第3和4期的慢性腎臟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患者,血磷正常範圍為2.7~4.6mg/dl,而對於透析患者 K/DOQI骨骼指引建議:透析血磷的目標值可維持在3.5~5.5mg/dl、鈣 磷乘積(Ca × P)< 55mg2/dl2比正常值範圍稍高;而歐洲最佳醫療指南

(European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則建議以正常範圍為目標值(吳 紅蓮等2010;陳鴻鈞等,2008)。

三、 血鉀控制

血鉀,亦是末期腎臟病患需要注意的另一個關鍵要素。因為,嚴 重高血鉀症為末期腎臟病患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若不及時救助可能 引發心律不整,甚至心跳停止致死(黃志強,2006;蔡蕙鍾等,2008)。

以一般飲食平均值來算,鉀離子每天的攝取量約 0.75 至 1.25 mEq/kg,也就是每天攝取約 50 至 100mEq 左右的鉀離子,這些鉀離子 90%會從腎臟排出去,剩餘的 10%則從糞便排出去,如果腎功能逐漸 下降,腸胃道排泄鉀的責任就會提升到 34%左右。而血液透析病患,

因為鉀的主要排泄器官腎臟已經失去絕大部分的功能,所以鉀離子很 容易在體內堆積起來(黃志強,2006)。

正常的血鉀值濃度為 3.5 至 5.3 mEq/L,高血鉀症則是指血清或血 漿的鉀濃度高於 5.5 mEq/L。由於身體中鉀離子的來源主要來自於食 物,全身 98%的鉀存於細胞內,若正常腎功能的腎絲球過濾每分鐘 100

14

ml/min,則可將 90 至 95%的鉀排泄於尿液中,以調整體內的電解質與 體液的平衡。長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因其腎功能衰竭,腎絲球過 濾每分鐘小於 5 ml/min,排尿功能變差甚至無尿,使得鉀排泄減少,

透析病患若不適當的飲食攝取,將容易導致高血鉀的情形(黃志強,

2006;臺大血液透析室,2006;蔡蕙鍾等,2008)。雖然血液透析治療 可以排出鉀離子,但是非透析日僅靠殘餘腎功能排出微量的鉀離子仍 然是不夠的,因此配合飲食控制對透析患者來說相當重要。

四、 水份控制

遵從液體的限制也是血液透析患者治療中最困難的項目之一 (Sharp, Wild, & Gumley, 2005)。Lee和Molassiotis(2002)針對中國62 位18歲以上末期腎病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探討病人遵從水份控制之 情形為40.3%,由此可見透析病患對水份限制之遵從行為配合度偏低。

Kalantar-Zadeh等學者(2009)研究發現34,107位長期血液透析患者中,

86%患者在兩次血液透析間的體液增加大於1.5公斤,且大量的液體滯 留與較差的存活率和增加心血管死亡有關。Pace(2007)認為血液透 析病人兩次透析間(interdialytic)的體液過量可能造成顯著的死亡率與 合併症。

因此,水份的控制,對於末期腎臟病患來說,格外重要。因為慢性 腎衰竭是一種腎功能喪失的疾病,腎臟無法將血液與體內細胞中廢物

15

及水份排出體外,引起水份滯留體內,導致體重增加、血壓增高、心 包膜積水、肺水腫、呼吸困難,最後造成心臟衰竭(黃志強,2006;

葉秀棉等,2004;Kraemer, Rode, & Wizemann, 2006)。

由於代謝異常所造成的水份滯留,臨床上治療方式主要是利用血液 透析的超過濾法將多餘的水份排出,但是透析初始需要找到一個適中 的指標,即臨床中所稱的「乾體重」。此一體重通常參考血壓之變動情 形,採漸進式的超過濾法排除水份,過程需經過多次的評估,達血壓 穩定且沒有不適感,如:耳鳴、抽筋、四肢水腫、腹部積水等問題,

且胸部 X 光心肺比測定(Cardiac Thoracic Ratio;CTR)值百分比在 50%

以下,肺部、肋膜沒有積水的情形,即可將其體重視為乾體重(葉秀 棉等,2004)。

此乾體重應隨著情況調整,且需經常由醫師評估,依臨床學者提 出:患者透析前體重以不超過乾體重的 5%為最適當(黃志強,2006;

葉秀棉等,2004)。當乾體重被測得之後,便能進行更有效的水份控制 評估,使患者狀態更能被掌握。

綜合以上文獻,高血磷容易引發副甲狀腺亢進、骨頭病變與全身多 處鈣化之合併症,高血鉀容易引起心律不整或心臟停止等合併症,水 份長期控制不良會引發高血壓、肺水腫等問題,三者控制不當而引發 的合併症與死亡率皆有相當高的關連性,因此血磷、血鉀、水份控制

16

之醫囑遵從行為對病患來說格外的重要,故本研究將此三項列為欲探 討之變項,期望能找出相關因素進而改善血磷、血鉀、水份控制之醫 囑遵從行為,以降低合併症的發生進而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