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討論

根據研究結果,配合本研究的研究問題分為五點來討論。

一、 個人背景因素

本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越高者醫囑遵從行為較好,此結果與多數 研究相似。如:李茹萍和邱豔芬(1997)針對花蓮地區149位肺結核病 患研究發現教育程度越高,則服藥遵從行為比率越高;羅淑芬等(2002)

43位燒傷病患教育程度高,其彈性衣穿著之遵從行為較好;胡懷文等

(2008)大腸直腸癌病患教育程度高者,其遵從行為較好;連如玉等

(2012)針對166位糖尿病病患施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之研究發現,教 育程度程度越高者治療遵從性越好。

但不同於林秋菊等(1995)的研究發現,教育程度高的血液透析 病患者,其遵從行為較差,並依臨床觀察指出,教育程度高的病患常 從其他管道獲得尿毒症的知識,並發展與醫療指示不太相同的自我照 顧方式,故不容易依照醫師的指示,遵從相關的限制。兩研究間的差 異,推測可能是因本研究以台灣地區醫療專業權威性高的醫療院所為 取樣場所,病患對該場域之專業人員的信服力較強,以致醫囑遵從性 偏高。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改變,透析醫療發展趨近完善,再加上 網路資訊的發展,教育程度高患者,往往會透過多樣化的管道與搜尋,

獲得透析的相關知識,而當他們從其他管道獲得的資訊,與醫護人員

85

所提供的一致時,將會使其更認同與相信,依照醫師指示遵從相關的 限制,將是對自己的身體與健康較好的方式,也因此更願意接受醫療 指示,來進行自我照顧。

二、 社會支持

研究對象的社會支持主要來自醫護人員,家人、親友次之,此結 果與林美玲(1995)、陳美玲和顧乃平(1998)、李瑜弘和王瑞霞(2000)、 何雅芳(2010)等人的研究有相似的發現;但與謝紅桂(2001)、何千 惠(2004)指出,社會支持主要來源為家人,而醫護人員次之的研究 結果不同。

本研究與謝紅桂(2001)有關血液透析病患之研究的結果不同,

推論可能是因為隨者時代改變,透析醫療照護品質的進步及醫病關係 改變有關。目前醫護人員對於病患的醫療照顧、病情的解釋、醫療訊 息的提供等都比往昔頻繁,醫護人員與病人間有如夥伴的關係,當病 患有任何透析醫療問題時,常會在接受透析時立即詢問醫護人員,進 而獲取醫護人員專業的建議。在每週彼此密切互動下,醫護人員很容 易成為病患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另一方面,現今工商社會,家人、

親友間的互動變少,彼此間疏離的狀況較以往農村社會明顯化,因此 慢性病患較少從家人、親友獲取社會支持。

在調查過程中,有許多病患表示,自己是個獨立自主的人,透析

86

相關的事宜常由自己做決定或處理,不想麻煩家人;也有些病患表示,

家人對透析瞭解不多,所以在遇到治療相關疑難問題時,比較喜歡跟 專業的醫護人員而非家人討論。

本研究結果與何千惠(2004)針對糖尿病患的研究有不同結果,

推測可能是因為疾病特性緣故,血液透析病患每週需固定二到三天到 醫療中心接受透析治療,且每月抽血結果出來後,醫護人員固定會和 病患討論當月抽血結果,以及討論改善的方法,病患與醫護人員間頻 繁的互動,明顯不同於其他慢性疾病,所以來自醫護人員的社會支持 高於家人、親友。

三、 日常生活功能

在日常生活功能方面,研究對象約七成能完全獨立,中度依賴者 約兩成,重度和完全依賴者合計不到一成,顯示研究對象日常生活功 能大多可完全獨立,顯示長期血液透析病患若規律透析,疾病狀態不 致於影響日常生活功能的獨立性,此部分與因腦中風等疾病導致失能 的患者明顯不同。劉千琪、洪麗珍、郭憲文(2001)年針對失能患者 研究顯示,失能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得依賴其他人的協助,故日常生活 功能介於中度依賴與完全依賴間。

四、 心理困擾

在心理困擾方面,研究結果與鄭雅方(2009)腹膜透析病患心理

87

困擾結果相同,兩族群心理困擾程度大部分介於「沒有」至「輕度」

之間。研究對象心理困擾以「睡眠困難」的症狀最為嚴重,與謝紅桂

(2001)、Ginieri-Coccossis et al.(2008)的研究有相似的發現。

另外,本研究結果發現,遵從醫囑狀況與心理困擾、日常生活功 能皆未達統計上的顯著相關,但血液透析病患日常生活功能與心理困 擾呈顯著負相關。此研究結果與程淑媛(2008)血液透析患者活動能 力愈佳者其憂鬱的情形愈少,劉月敏(2009)血液透析老人患者身體 功能狀況與憂鬱呈負相關,陳曉珮(2011)發現血液透析老人身體功 能狀態與憂鬱呈現負相關的結果相似;也與其他慢性疾病相仿,陳文 珠(200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患日常生活功能和憂鬱間呈負相關,

廖惠娟(2009)腦中風患者日常生活功能與憂鬱呈負相關。簡言之,

身體功能狀態越好,憂鬱程度越低,本研究結果也提供支持性的證據。

五、 遵從醫囑狀況

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對象醫囑遵從行為中以水份控制情形最好,

其次是血鉀控制行為,而最差的則是血磷控制。探討其原因可能是水 份控制較血鉀和血磷控制簡易和單純。在實際調查時,部分病患表示 在進行水份控制時,只需算好每天可喝的水量,使用固定的容器量測,

審慎限制自己每天所喝的水量即可達成。另外,因高鉀食物多數存在 於蔬菜和水果類食物中,可透過烹調技巧或泡水處理,將大部分的鉀

88

離子去除;而在血液透析的過程中,也能在短時間內清除身體多餘的 鉀離子,所以控制血鉀的難度僅次於水份控制。相對地,磷主要存在 於富含蛋白質食物中,如每天必吃的奶製品、硬殼果類、全穀類等。

在磷的排除方面,藉由透析只能清除約 1/3,其餘 2/3 必須藉著磷結合 劑及飲食調節來控制;因此,血磷的控制比血鉀控制更不容易(吳紅 蓮等,2010;洪石獅,2005;臺大血液透析室,2006)。由上可知,血 磷控制的複雜程度高於水份和血鉀控制,以致研究對象的血磷控制最 差。在實際訪談時,有許多病患表示,他們最困擾的課題就是磷離子 的控制,主要是常常不小心就會吃了過量含高磷的主食。

在個人背景因素與遵從醫囑狀況之關係中,研究發現教育程度大 專以上者的醫囑遵從行為較教育程度在國小以下者好,與其他研究有 相似之處(李茹萍、邱艷芬,1997;胡懷文等,2008;連如玉等,2012;

鄭英裕,2001;羅淑芬等,2002;羅惠敏等,2005),顯示教育程度越 高者醫囑遵從行為越好。

本研究亦發現接受血液透析 5 年以上者的醫囑遵從行為較 5 年(含) 以下者好,與國內外相關研究一致(許錦茹,2004;Takaki et al., 2003), 顯示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時間越久者遵從行為有越好之情形。

另外,本研究發現,每週透析三次者病情控制狀況比每週透析二 次者佳,是因為較多次的透析治療可協助病患排除身體過多的磷離

89

子、鉀離子和水份,因此透析治療次數較多者病情控制狀況較好。

在社會支持與遵從醫囑狀況關係中,本研究結果亦發現,社會支 持中總社會支持、親人社會支持與醫囑遵從行為呈顯著正相關,此研 究結果與往昔國內外透析病患研究結果相似。林秋菊(1995)針對高 雄地區330位透析病患進行研究指出,透析病患的社會支持與醫囑遵從 行為呈正相關。曾啟斌(1999)針對119名血液透析病患的研究顯示,

血液透析病患的社會支持越好,則遵從透析行為也越好。何雅芳(2011)

針對苗栗、新竹地區141位血液透析病患研究指出,透析病患的社會支 持越好,其血磷控制遵從行為就越佳。O’Brien(1990)研究指出,血 液透析病患的社會支持越好,飲食攝取、液體控制、規則透析治療及 服藥等遵從行為越好。Kiley等人(1993)高程度的社會支持,可使血 液透析患者對醫囑採較遵從的態度。 綜合上述,社會支持與血液透析 患者的醫囑遵從行為確實有關。

本研究結果亦與多項有關慢性病患者之研究發現相似。黃久美

(1994)針對93位糖尿病病患發現,家庭支持程度愈高,其整體遵醫 囑行為愈好;胡文郁等人(1999)針對300位65歲以上罹患原發性高血 壓患者研究發現,親友支持對老年患者的服藥遵從行為有正向相關;

彭莉琴(2001)針對301位中風高血壓病患研究發現,社會支持高者遵 醫囑服藥行為越好;鄭英裕(2001)糖尿病病患家庭支持與遵醫囑行

90

為呈顯著正相關;何千惠(2004)針對154位第二型糖尿病患研究發現,

社會支持越好者,醫囑遵從行為越佳。綜合以上研究,慢性疾病患者,

包含血液透析患者,社會支持越高者,其醫囑遵從行為也越佳。

在遵從醫囑狀況和心理困擾、日常生活功能三者之關係中,本研 究發現心理困擾、日常生活功能與遵從醫囑狀況間未達統計上顯著相 關。文獻指出,憂鬱症狀是血液透析患者最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憂 鬱情形還可能影響病患的醫囑遵從行為(孫宜孜等,2005;馬麗卿等,

2010;陳鴻鈞等,2008;O’Donnell, 1997),與本研究結果不同。推測 因能是本研究之多數對象並無心理困擾問題所致。另外,本研究也發 現研究對象之日常生活功能與其醫囑遵從狀況相關性不顯著,可能是 因大多數人為完全獨立者,其日常生活功能分數偏高所致。後續研究 或可考慮採用不同的評量工具來進行研究對象的日常生活功能評估。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