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章節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主要描述研究者研究主題的選擇與相 關背景;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根據本研究目的而形成的研究問題;第四節 為研究問題的假設;第五節為重要名詞的詮釋與界定。分別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我國在全球化與後現代思潮的衝擊下,學校的教育從原本的邏輯中心論、統一 性以及課程標準的型態走向多元主義、去中心論與實用性為導向(湯志民,2014), 而臺灣本是族群多元融合的國家,再加上近年來新住民配偶移入,我國人口結構產 生了急遽的變化,依據我國內政部 2018 年人口結構統計,目前外籍與大陸、港澳 地區配偶數為 536452 人(內政部統計處,2018),然而在面臨少子化的衝擊,近十 年來全國中小學生人數自 96 學年度起統計至 106 學年度,從原有的 270 萬 7372 人減少至 179 萬 9952 人,在少子化的衝擊下造成學生人數銳減的現象,不過在此 衝擊下的新住民子女學生數卻從原有的 10 萬 3587 人增加為 18 萬 1301 人,新住 民子女學生的比例亦從原有的 3.83%提升至 10.07% (教育部統計處,2018),新 住民子女比例的增加,學校的學生組成結構就變得更加豐富多元;此外,我國近年 來的教育改革方針,12 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更秉持著「素養導向、 連貫統整、多 元適性、彈性活力、配套整合」的原則發展各領域的課程,而 12 年國民教育綱要 的基本內涵與基本能力,更提及了要培養學生學習認識及尊重不同族群文化並體 認世界為一體的地球村,其課程目的乃為了因應多元的社會環境,使學習者能有機 會反觀自己與他人所處環境以及所面臨的差異,在不同文化屬性的差異下,能透過 自我認同以達彼此相互尊重,進而擴大生命的多元視野(何青蓉、陳源湖,2005), 此外國外許多學者於研究中皆指出,環境的脈絡對於創造力有相當大的影響,然而

創造力也是一種適應力的表現,新住民學生的融入,勢必帶給學生間其文化與風俗 民 情 的 衝 擊 ( Amabile, 1983; Simonton, 1990; Sternberg & Lubart, 1995;

Csiksentmihalyi, 1996)。

除此之外,在 106 學年度 18 萬 1,301 位就讀國中小之新住民子女中, 其父 平等待遇,而造成學習成就較低落(Goldsmith, 2004; Hanushek & Raymond, 2005)

,然而身為教育現場第一線的教師,須秉持著因材施教的態度去教育所有孩子,要 如何去幫助新住民子女突破困境,國外學者提出,若能提升孩子的內在動力就能有 效提升學習的興趣與學習的毅力,並且能更有效的使用學習策略提升學習成就表 現(Dupeyrat & Marine, 2005),因此引發研究者對於新住民子女創造力議題之研究 動機,希望能藉此探尋其學習潛能增進學習動機,發現其學習亮點,提升學習成就。

除了上述新住民國籍人口與學習結構的改變外,現今世界經濟體也邁向了知 識經濟的年代,唯有以知識創新才能擺脫舊有的惡性競爭思維(黃秀媛譯,2005), 在 2009 的世界經濟論壇中 Wilson 提出創新與創意的重要性,並鼓勵所有國家都必 須推廣創新與創意以增進競爭力(Wilson, 2009),因此我國為了因應知識經濟的思 潮,並以打造創造力國度為願景,將創造力教育向下扎根,頒佈了〈創造力教育白 化技巧與創意是有高度相關(Dziedziewicz, Gajda & Karwowski, 2014),不過,國 內針對新住民子女的研究,多以各學科的學習表現的相關研究為大宗,再者也有多 性與獨創性三個向度,新住民組成家庭表現優於單一文化家庭(Chang, Hsu, Shih &

Chen1, 2014),然而創造力的範疇十分廣泛,上述所研究探討的創造力內涵,包含 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精密力等,皆屬創造力範疇中開放性創造力表現,除了 開放性創造力之外,亦有針對其問題有特定解答性質的封閉性創造力能加以探討

的封閉性創造力,因此本研究除了跳脫舊有以學科為主軸的研究主題之外,同時更 針對既有的創造力相關研究進行不同類型創造力的研究探討;因此,本研究除了探 究新住民子女中學生與本國籍子女中學生的開放性創造力表現外,亦透過中文詞 彙遠距聯想測驗,探究其封閉性創造力,除此之外,為了使研究探討的範疇更加廣 泛,在創造力的傾向部分則以威廉斯創造力傾向測驗進行探究,此外,同時亦比較 不同國籍新住民子女的創造力表現差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