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不同國籍新住民子女之開放性與封閉性創造力比較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不同國籍新住民子女之開放性與封閉性創造力比較研究"

Copied!
8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學志 博士. 不同國籍新住民子女之 開放性與封閉性創造力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n Open-ended Creativity, Close-ended Creativity of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in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研究生:許煜偉 撰 中華民國 108 年 6 月.

(2) 致謝辭 臺灣師範大學是我的夢想學校,能走進校園成為師大的一份子,對我來說已十 分滿足,而如今即將帶著畢業證書離開校園,心中更是滿滿的感謝,那澎湃的情緒 實在難以用言語道盡!首先感謝最溫暖正向的指導教授學志老師,老師的鼓勵與 建議讓我更有信心面對論文的挑戰,那些溫暖的話語在無助徬徨時總能支持著我, 使我更有方向、更加堅定;謝謝詩媛學姊、孟寧學長,在我最急迫的時刻扮演著超 強救援的角色,百忙中抽空協助我論文的校閱與架構的調整修改,使我的論文能更 加完善,感謝老師及學長姐們的用心指導;感謝口委老師,仁和老師與博聖老師, 謝謝您在口試所提出的寶貴建議與論文撰寫的指導,讓論文整體呈現能更加清楚 且更具品質。 這些年,在創發所學習歷程中,感謝一起燒腦、一起歡笑、一起努力的創發 103 好夥伴們,還記得每每下班後拖著疲累的身軀趕到教室上課,不過因為你們,使我 在幾個小時的課程之後,還能精神奕奕的挑著月光回到淡水,特別感謝振原,若不 是你的鼓勵、支持與督促,我實在無法完成學位;感謝妮真、佳頴二話不說協助支 援我口試的紀錄以及繁雜瑣碎的聯繫事宜;感謝慶豐、依蓉、筱喻、品蕙、榕烝、 邵屏、書嫻、馨文、俐雲,在你們身上讓我看到創發人的各種才華與熱忱,謝謝你 們在我的求學路更添精彩。 感謝時任臺北市新生國小的邢小萍校長、彥吉學長、承宏學長、志遠,以及時 任臺中市文武國小靜芳主任、王大哥、淑真主任、欣怡、家豪、昭陸,謝謝你們在 我努力論文的這段期間,給予的協助與支援,讓學校承辦的大小活動都能如期圓滿 的完成,讓我在進修的歷程中無後顧之憂,感謝你們! 謝謝我的阿嬤、媽媽、姊姊、哥哥還有天上的阿爸,我終於要畢業了,跟你們 分享我的喜悅,也謝謝你們從小的栽培、支持與鼓勵;謝謝花媽、得爸、仁甫哥和 裕瑩,在我忙碌時能擔任起最稱職的褓母,不遺餘力的陪兩位搗蛋玩耍;還要謝謝 兩個總在我寫論文時搗蛋的聿樞、渭紓,雖然因你們導致長期睡眠不足,不過妳們 是爸爸的努力泉源,未來爸爸能更專心地陪妳們玩囉! 最後,感謝我的摯愛婉書,謝謝妳在我上班時,對兩個小孩無微不至的照料, 半夜還要辛苦的犧牲睡眠,給我專心拚搏論文的時間與空間,謝謝妳始終支持著我, 總能在我面對挫折時給予我勇氣與滿滿能量,就算眼前再險阻,有妳在我身邊,我 無所畏懼! 謝謝在這段精彩求學的路上給予協助的你、妳、您、祢,我愛你們!. i.

(3) 不同國籍新住民子女之開放性與封閉性創造力比較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國籍新住民子女開放性創造力、封閉性創造力與創造力 傾向之研究。本研究以雙北地區 7 至 9 年級中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立意抽樣,並 採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問卷的回收並篩選後之有效樣本數,新住民子女 137 份, 本國籍子女 136 份,共計 273 份,其中,中港澳地區新住民子女樣本數 75 份,東 南亞地區 62 份。:本研究工具採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中文詞彙遠距聯想測 驗」 、 「威廉斯創造傾向測驗」為研究工具,進行變異數分析之統計考驗。研究結果 發現:(一)開放性創造力,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之各向度中,本國籍子女在圖像 流暢力、圖像變通力、圖像精密力的創造力表現皆優於新住民子女;而東南亞新住 民子女在圖像流暢力的創造力表現臨界顯著優於中港澳新住民子女。 (二)封閉性 創造力,在中文詞彙遠距聯想測驗中,東南亞國籍之新住民子女顯著大於本國籍之 子女與中港澳國籍之新住民子女(三)在威廉斯創造傾向各向度中,本國籍與新住 民子女創造力傾向上的表現無顯著差異。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針對未來研 究與實務上提出建議。. 關鍵字:開放性創造力、封閉性創造力、創造力傾向、新住民子女. ii.

(4) A Comparative Study on Open-ended Creativity, Close-ended Creativity of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in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in Open-ended Creativity, Close-ended Creativity and create tendency among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in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It used the purposive sampling to study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he 7th to 9th grades in greater Taipei. The survey techniques was used for research. The effective sample number was 137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and 136 children of nationality, totaling 273. Among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there are 75 in China, Hong Kong and Macao, and 62 in Southeast Asia.This study uses New Creativity Test, Chinese Word Remote Associates Test and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as research tool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analysis of variance. Research Findings: 1. In Open-ended Creativity, the graphic fluency, graphic flexibility, and graphic elaboration of children of nationality are superior to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The graphic fluency of the children of Southeast Asian new immigrants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hildren of the new immigrants of China, Hong Kong and Macao. 2.In Close-ended Creativity, the Chinese Word Remote Associates Test for children of Southeast Asian new immigrants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hildren of this nationality and the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of China, Hong Kong and Macao. 3.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reative tendency of the children of nationality and the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in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Finally,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the study presents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al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Open-ended Creativity, Close-ended Creativity, create tendency, children of new immigrants. iii.

(5) 目次 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次 .......................................................................................................... iv 表次 .......................................................................................................... vi 圖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1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第四節. 研究問題 ............................................................................................... 5 名詞釋義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創造力的詮釋 ....................................................................................... 8.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開放性創造力 ..................................................................................... 16 封閉性創造力 ..................................................................................... 18 創造力傾向 ......................................................................................... 25 新住民子女與本國籍子女之比較 ...................................................... 27. 第六節. 文化距離與創造力表現 ...................................................................... 3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5. 第一節 第二節. 研究架構 ............................................................................................. 35 研究假設 ............................................................................................. 36.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研究對象 ............................................................................................. 36 研究工具 ............................................................................................. 38 研究程序 ............................................................................................. 42 資料處理與分析 ................................................................................. 44.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45. 第一節. 新編創造力測驗 ................................................................................. 45. iv.

(6) 第二節 第三節. 中文詞彙遠距聯想測驗 ...................................................................... 50 威廉斯創造力傾向測驗 ...................................................................... 52. 第四節 第五節. 相關分析 ............................................................................................. 54 討論..................................................................................................... 5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60. 第一節. 結論..................................................................................................... 60. 第二節. 建議..................................................................................................... 62. 參考文獻 ................................................................................................. 65 中文部分 ............................................................................................................ 65 英文部分 ............................................................................................................ 69. v.

(7) 表次 表 3-1 研究樣本地區分布情況表 .............................................................................. 37 表 3-2 研究樣本分布情況表 ...................................................................................... 37 表 3- 3 施測程序表 .................................................................................................... 43 表 4-1-1 不同國籍新住民子女「新編圖像創造力測驗」描述統計摘要表………..45 表 4-1-2 不同國籍新住民子女「新編語文創造力測驗」描述統計摘要表 ............. 46 表 4-1-3 新編創造力圖像測驗 Leven’s 同質性檢定 ................................................. 46 表 4-1-4 父母不同國籍新住民子女在新編圖像創造力測驗上之 ANOVA ............. 48 表 4-1-5 新編創造力語文測驗 Leven’s 同質性檢定 ................................................. 48 表 4-1-6 不同國籍之新住民子女在新編語文創造力測驗上之 ANOVA ………… ..49 表 4-2-1「中文詞彙遠距聯想測驗」描述統計摘要表 (N=273)……………… ….50 表 4-2-2 中文詞彙遠距聯想測驗 Leven’s 同質性檢定 ............................................. 51 表 4-2-3 不同國籍之新住民子女在中文詞彙遠距聯想測驗上之 ANOVA ............. 51 表 4-3-1 不同國籍新住民子女「威廉斯創造力傾向」描述統計摘要表 ................ 52 表 4-3-2 威廉斯創造力傾向測驗 Leven’s 同質性檢定 ............................................ 53 表 4-3-3 不同國籍之新住民子女在威廉斯創造力傾向測驗上之 ANOVA ............ 54 表 4-4-1 新編圖像創造力測驗、新編語文創造力測驗、中文詞彙遠距聯想測驗與威 廉斯創造力傾向測驗之相關矩陣…………………………………………………….55. vi.

(8) 圖次 圖 1 Wakefield 對問題的分類 ................................................................................... 16 圖 2 研究架構 .......................................................................................................... 35 圖 3 研究流程圖..…………………………………………………………………….42. vii.

(9) 第一章. 緒論. 本章節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主要描述研究者研究主題的選擇與相 關背景;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根據本研究目的而形成的研究問題;第四節 為研究問題的假設;第五節為重要名詞的詮釋與界定。分別陳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我國在全球化與後現代思潮的衝擊下,學校的教育從原本的邏輯中心論、統一 性以及課程標準的型態走向多元主義、去中心論與實用性為導向(湯志民,2014) , 而臺灣本是族群多元融合的國家,再加上近年來新住民配偶移入,我國人口結構產 生了急遽的變化,依據我國內政部 2018 年人口結構統計,目前外籍與大陸、港澳 地區配偶數為 536452 人(內政部統計處,2018) ,然而在面臨少子化的衝擊,近十 年來全國中小學生人數自 96 學年度起統計至 106 學年度,從原有的 270 萬 7372 人減少至 179 萬 9952 人,在少子化的衝擊下造成學生人數銳減的現象,不過在此 衝擊下的新住民子女學生數卻從原有的 10 萬 3587 人增加為 18 萬 1301 人,新住 民子女學生的比例亦從原有的 3.83%提升至 10.07% (教育部統計處,2018),新 住民子女比例的增加,學校的學生組成結構就變得更加豐富多元;此外,我國近年 來的教育改革方針,12 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更秉持著「素養導向、 連貫統整、多 元適性、彈性活力、配套整合」的原則發展各領域的課程,而 12 年國民教育綱要 的基本內涵與基本能力,更提及了要培養學生學習認識及尊重不同族群文化並體 認世界為一體的地球村,其課程目的乃為了因應多元的社會環境,使學習者能有機 會反觀自己與他人所處環境以及所面臨的差異,在不同文化屬性的差異下,能透過 自我認同以達彼此相互尊重,進而擴大生命的多元視野(何青蓉、陳源湖,2005) , 此外國外許多學者於研究中皆指出,環境的脈絡對於創造力有相當大的影響,然而. 1.

(10) 創造力也是一種適應力的表現,新住民學生的融入,勢必帶給學生間其文化與風俗 民 情 的 衝 擊 ( Amabile, 1983; Simonton, 1990; Sternberg & Lubart, 1995; Csiksentmihalyi, 1996)。 除此之外,在 106 學年度 18 萬 1,301 位就讀國中小之新住民子女中, 其父 或母以中國大陸籍最多,計 7 萬 3,540 人,占 40.56%。其次為來自越南 7 萬 2,508 人,占 39.99%。再次為印尼籍 1 萬 6,350 人,占 9.02%,三者合占 89.57%;以國 小分析,10 萬 7,407 位新住民子女中,其父或母以來自中國大陸最多,計 4 萬 7,631 人,占 44.35%。其次為來自越南籍 3 萬 9,139 人,占 36.44%。再次為印 尼籍 8,516 人,占 7.93%,三者合占 88.71%;至於國中 7 萬 3,894 位新住民子 女中,其父或母以來自越南最多,計 3 萬 3,369 人,占 45.16%。其次為中國大 陸籍 2 萬 5,909 人,占 35.06%。再次為印尼籍 7,834 人,占 10.60%,三者合占 90.82% (教育部統計處,2018) ,依據上述的統計資料,在中學階段的新住民子女, 其父母為東南亞的國籍占所有新住民的比例 56.76%,依據上述學習結構的改變, 新住民子女在學習與生活適應上往往也面臨著種種的適應性問題,包含家庭的文 化刺激、同儕的互動、教師的多元文化素養以及學生本身的文化認同等,這些種種 因素容易在新住民子女在學習上產生學習的困擾(吳貞宜,2017),以美國族群融 合的國家為例,有許多的研究發現,當族群相異的學生進入另一主流文化學生為主 之學校就讀,可能會導致受同儕排擠或歧視等現象,甚至受到不同種族的教師的不 平等待遇,而造成學習成就較低落(Goldsmith, 2004; Hanushek & Raymond, 2005) ,然而身為教育現場第一線的教師,須秉持著因材施教的態度去教育所有孩子,要 如何去幫助新住民子女突破困境,國外學者提出,若能提升孩子的內在動力就能有 效提升學習的興趣與學習的毅力,並且能更有效的使用學習策略提升學習成就表 現(Dupeyrat & Marine, 2005) ,因此引發研究者對於新住民子女創造力議題之研究 動機,希望能藉此探尋其學習潛能增進學習動機,發現其學習亮點,提升學習成就。. 2.

(11) 除了上述新住民國籍人口與學習結構的改變外,現今世界經濟體也邁向了知 識經濟的年代,唯有以知識創新才能擺脫舊有的惡性競爭思維(黃秀媛譯,2005) , 在 2009 的世界經濟論壇中 Wilson 提出創新與創意的重要性,並鼓勵所有國家都必 須推廣創新與創意以增進競爭力(Wilson, 2009) ,因此我國為了因應知識經濟的思 潮,並以打造創造力國度為願景,將創造力教育向下扎根,頒佈了〈創造力教育白 皮書〉 ,並在各級學校全面性的推動各項創意推廣計畫,以落實全面性的創造思考 教學(教育部,2002) ,然而在諸多的課程計畫與方案的推展下,因而引起研究者 想要探討在此教育思潮下莘莘學子們的創造力表現;除此之外,正如前段所言,隨 著新住民子女的增加,班級的組成結構也隨之改變,新住民子女在其成長背景,所 接觸到父親或母親的跨民族文化,同時又學習社會的主流文化,如此的文化多元性, 是否對於新住民子女的創造力有所影響,而創造力的表現與本國籍子女相較下是 否又會有差異性,便是本研究最主要探討的範疇。 多元文化的環境除了能讓人們在面對不同族群時,用更柔軟且適切的態度給 予包容尊重,同時也能降低並改變對不同族群的偏見與既有的認知,而這般的跨文 化技巧與創意是有高度相關(Dziedziewicz, Gajda & Karwowski, 2014),不過,國 內針對新住民子女的研究,多以各學科的學習表現的相關研究為大宗,再者也有多 篇研究在探討新住民子女在學習適應與人際關係上的相關研究,甚至是研究新住 民的教養對其子女表現的影響(黃仲佑,2016;張婷雯,2016;陳家慶,2010;郭 朝慶,2009)。 然而以新住民子女創造力的主題研究,近期的研究期刊於 2014 年發表,國內 學者以 700 名新住民家庭進行創造力的相關研究,其研究結果顯示,流暢性、變通 性與獨創性三個向度,新住民組成家庭表現優於單一文化家庭(Chang, Hsu, Shih & Chen1, 2014) ,然而創造力的範疇十分廣泛,上述所研究探討的創造力內涵,包含 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精密力等,皆屬創造力範疇中開放性創造力表現,除了 開放性創造力之外,亦有針對其問題有特定解答性質的封閉性創造力能加以探討. 3.

(12) 的封閉性創造力,因此本研究除了跳脫舊有以學科為主軸的研究主題之外,同時更 針對既有的創造力相關研究進行不同類型創造力的研究探討;因此,本研究除了探 究新住民子女中學生與本國籍子女中學生的開放性創造力表現外,亦透過中文詞 彙遠距聯想測驗,探究其封閉性創造力,除此之外,為了使研究探討的範疇更加廣 泛,在創造力的傾向部分則以威廉斯創造力傾向測驗進行探究,此外,同時亦比較 不同國籍新住民子女的創造力表現差異。. 4.

(1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題為「不同國籍新住民子女之開放性與封閉性創造力比較研究」 ,針 對研究主題所探討之研究目的如下: 壹、探討中港澳國籍新住民之子女、東南亞國籍新住民之子女與本國籍子女之開放 性創造力表現差異。 貳、探討中港澳國籍新住民之子女、東南亞國籍新住民之子女與本國籍子女之封閉 性創造力表現差異。 參、探討中港澳國籍新住民之子女、東南亞國籍新住民之子女與本國籍子女之創造 力傾向表現差異。.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根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問題陳述如下: 壹、中港澳國籍新住民之子女、東南亞國籍新住民之子女與本國籍子女其開放性、 封閉性創造力與創造力傾向,是否有差異? 貳、中港澳國籍新住民之子女、東南亞國籍新住民之子女與本國籍子女其開放性、 封閉性創造力與創造力傾向之表現比較程度差異的結果為何?. 5.

(1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壹、新住民子女其父母國籍 新住民泛指父親或母親一方非屬臺灣籍,依據教育部統計處統計至 2018 年 5 月其新住民子女父母國籍分別為:中國大陸含港澳地區、越南、印尼、泰國、菲律 賓、柬埔寨、日本、馬來西亞、美國、南韓、緬甸、新加坡、加拿大與其他國籍, 共計區分為 14 國家區域,其中泰國、菲律賓與柬埔寨國籍之新住民子女佔全部 3% 以下,日本、馬來西亞、美國、南韓、緬甸、新加坡、加拿大與其他國籍之新住民 子女其所佔全部新住民子女之比例更不到 1%,因此本研究的國籍區分則是分成中 國大陸含港澳地區及東南亞地區兩類,此區分佔整體新住民比例約為中國大陸含 港澳地區 40.56%、東南亞地區 49.01% (內政部,2018) ,兩者比例較為相近,也 較貼近學生結構組成,故本研究的國籍以中國大陸含港澳地區及東南亞地區為主 要的劃分方式。. 貳、開放性創造力 本研究所指的開放性創造力係指針對既有的情境條件下,想出大量且新穎獨 特想法之思考進路,對於有多個答案的開放性問題,擴大觀察的範圍,嘗試更多元 的可能(Wakefield, 1992) 。本研究所探討的開放性創造思考能力,所採用之測量工 具是採用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其版本為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 及陳玉樺(1998)編製的「新編創造思考測驗」,該測驗內容共有圖形以及語文兩 類,分別為畫人與說明竹筷子的用途兩大活動,圖形. 測驗可測得流暢力、變通力、. 獨創力和精進力這四項分數,而語文測驗則可測得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三項分 數,測驗結果其各項分數愈高,代表受試者該項的擴散性創造思考也愈高。. 6.

(15) 參、封閉性創造力 本研究所指的封閉性創造力係指針對有肯定和正確答案之問題,能運用過去 的經驗或邏輯法則,縮小問題範圍從中尋求新見解或答案之思考能力,意即面對問 題情境的當下,以擴散創造性思考尋求解答之多個解題方法,進而從多個方法中聚 斂出最可行之解答方案,其中的聚斂解答方式的思考進路即是封閉性的創造思考, 對於問題本身並無限制解題的規範,不過問題卻有正確標準答案,而封閉性問題向 度又分成頓悟性思考與邏輯性思考兩類加以探討(Wakefield, 1992)。 本研究的封閉性的創造思考其測量的方法採中文詞彙遠距聯想測驗(黃博聖、 陳學志、劉政宏,2012),此測驗分成甲、乙兩套複本,每個版本各有30道題目, 每道題目皆會提供三個刺激詞,如:台灣、陸地、屏障,並要求受試者想出與三個 刺激詞都有關聯之答案(此題答案為海峽) ,答案可以是語意關聯,或可組合成四 字成語或四字用語,其詞彙可以是名詞、形容詞、動詞或任何一種詞性,並限制作 答時間為10分鐘,分數越高表示其遠距聯想能力也越好。. 肆、創造力傾向 創造力傾向指的是創造力在情意層面的展現,簡言之創造力傾向即是個體在 面對問題情境時所具備的心理特質,國外學者將其心理特質分為好奇、冒險、挑戰 與想像四項(Williams, 1969) ,本研究所探究之創造力傾向,則是採用威廉氏創造 力測驗中的創造力傾向測驗,本研究所使用之威廉斯創造力測驗版本,是使用由林 幸台、王木榮於1994年修訂之版本,適用範圍為國小四年級至中三年級,測驗內容 之題項內各有未完成線段,受試者必須透過想像完成為有意義的圖畫,並加以命名, 其測驗結果可測得創造力傾向的四個心理特質,分別為:冒險、好奇、想像、挑戰 共四種分數,創造傾向愈高則該測得之分數愈高。. 7.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國籍新住民子女之開放與封閉創造力比較」 ,本章將針 對國內外相關研究進行探討,共分為六節。 第一節為「創造力的詮釋」將探究國內外學者對創造力各個面向的觀點及其測 量的方式加以論述;第二節與第三節將探討創造力的兩大類型,分別為第二節「開 放性創造力」 、第三節「封閉性創造力」 ,並蒐集國內外學者對此相關研究議題所提 出之觀點、想法與問題及思考的分類方式,並闡述開放性與封閉性創造力的定義, 及國內外學者對封閉性創造力所提出的測量方式;第四節「創造力傾向」彙整以創 造力傾向為主軸之國內外研究文獻進行探討;第五節「新住民子女與本國籍子女的 比較」 ,歸納新住民子女與本國籍子女在國內的相關比較性研究文獻,包含新住民 子女在學校的文化適應與各學科表現的差異,另外亦探討新住民子女與本國籍子 女背景的差異性;第六節為「文化距離與創造力表現」 ,探討文化衝擊與文化潤飾 後在創造力表現上的影響,並依據本研究之群體進行比較. 第一節 創造力的詮釋 創造力就字面而言,指的就是創造的能力,乃一種無中生有、首創、獨創的特 質(陳龍安,2006),然而創造力一詞,在國內外學者亦有不同面向的詮釋,由於 詮釋的角度有所不同,在創造力一詞的解釋上便有所分歧,因此更有學者提出創造 力構成並非單一因素而是綜合性因素之觀點,如國外學者,Rhodes(1961)提出創 造力涉及四個面向,分別是個人、歷程、產品與環境,亦有學者主張創造力的能力 決定於創造性的成果、決定於測驗的結果或是認為創造力是運用創造思考解決問 題的歷程、或將創造力視為是種人格特質(Golann, 1963 ; Goldman, 1967 ; Kneller, 1965) ,因此本節將針對本研究所提及的創造力詮釋面向,分別為「創造力是種能 力」、「創造力是問題解決歷程」與「創造力是人格特質」分別進行探討。. 8.

(17) 壹、創造力是種能力 Guilford(1950)提出創造力是一種能力,並且是由許多心智能力所組合而成, 提出的創造內涵的有四種能力:. 一、流暢力:對問題情境能快速的進行反應,產生多種見解和方案的能力,其中更 包括見解的流暢性與聯想的流暢性。 二、變通力:意即變更思考方式不受習慣所限制,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能力。 (一)自發性:對問題情境中的特質或屬性進行多方面的考量,做不同的反應。 (二)適應性:面臨困難情境或挫折時能尋求其他方式解決之能力。 三、獨創力:意即對問題能產生新奇且獨特想法之能力。 四、精進力:能針對原來既有的想法或方案增加新的觀念或元素的能力。. 國外學者亦在其研究中指出每個人都具備創造力且與生俱來,而這些能力是 能夠加以培養、訓練的(Isaksen, 1993) ,不過上述之創造力在教室課堂中往往會被 認定為妄想、不守規範甚至是反社會行為,時常受到教學者加以 規範或消弱 (Swenson, 1978) ;除此之外,國外學者亦在研究中提出文化殊異性的學生具有較 豐富的創造力(Goff & Torrance, 1999)現今教室中的成員組成更加多元,而最具 文化差異性的新住民子女其創造力能力的表現便是此研究想要加以探討之範疇, 亦希望能透過本研究之研究結果,發現新住民子女的學習亮點,進而修正教學者的 教學方法,讓學習環境能有更高的支持性,讓學習環境更加多元包容。. 9.

(18) 貳、創造力是問題解決歷程 創造力亦有學者將其定義為思考與解決問題的歷程,認為創造是運用創造思 考解決問題的過程,如 Wallas 於 1962 年所提出的創造力的歷程,將其分成四個階 段,分別為:準備期、醞釀期、豁朗期與驗證期;準備期(preparation) ,意即個體 在面對問題情境的當下,蒐集問題相關的資料,並將經驗做結合,研擬可行方案; 醞釀期(incubation) ,在面對問題情境,且無法立即解決,且無可行之方案,將解 決方法放入潛意識中運作,暫時不予理會;豁朗期(illumination),在潛意識運作 的解決方案突然發現,且有豁然開朗的感覺,發現問題解決的關鍵;驗證期 (verification) ,將豁然開朗的解決方案或觀念加以實施,考驗方案的可行性。上述 之創造力歷程乃是一個動態循環的歷程,若驗證期所得之解決方案,並不可行或不 適切,則問題的解決方案則會回到準備期思考,繼續將所得之新舊經驗進行再一次 的創造思考歷程,直到獲得可行方案為止。Torrance(1970)亦將創造力定義為創 造思考是一系列的歷程,包括覺察問題本身的不協調之處,進而發覺困難,尋求問 題的解答再加以驗證,最後將其結果提出報告並分享(Torrance, 1970)。 國外學者亦在研究中提出文化殊異性的學生具有較豐富的創造力(Goff & Torrance, 1999) ,然而新住民子女與父母為本國籍之子女相較之下,在文化潤飾的 過程中面臨了較多的文化衝突,而這些問題情境雖然給新住民子女較多適應上的 困擾,不過同時也帶給新住民子女許多練習解決問題情境的學習機會,因此本研究 將針對其創造力表現與創造力特質在文化適應的歷程中,是否對於新住民子女之 創造力表現有所影響,同時比較本國籍與不同國籍之新住民子女其創造力表現的 差異。. 10.

(19) 參、創造力是種人格特質 創造力除了是種認知能力與問題解決的歷程之外,許多學者更探討創造力的 決定性因素,歸納為人格特質與動機(張春興,2003) ,亦有學者將創造力視為人 格特質與動機、態度等傾向之表現(張雨霖,2014)。除了國內學者的研究外,國 外學者在創造力的情意、人格特質層面與動機傾向上,進行分析與歸類,如: Callahan 於 1978 年提及,創造者所擁有的特質包含,對於經驗的開放、善於運用 構想、願意嘗試冒險、能從事較複雜之事物、容忍曖昧的情境、積極的自我想像與 工作時能全神貫注等特質,Williams 於 1969 亦提出創造力者在情意與面對問題情 境時具備有好奇、冒險、挑戰與想像四項心理特質。 一、好奇心:意即對事物或問題感到疑惑,並能加以思索進而探討真相。 二、冒險心:面對未知情境勇於嘗試且具備面對批判與歧見的勇氣。 三、挑戰心:處理複雜問題情境,抽絲剝繭尋求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想像心:將腦中各種想像、構想加以構思並具體的呈現。 國內學者以新住民家庭的組成內容進行研究,研究發現由於新住民家庭的組 成其文化較為多元,提供給新住民子女較多元的體驗相較於本國籍子女,有較多接 觸不同文化的機會(施乃華,2013) ,另外,國內學者於 2005 年的研究文獻中歸納 國內外學者 Torrance(1970)、Hilliard(1976)、Gay(1978)、Swenson(1978)、 Frasier 與 Passow(1994)以及郭靜姿(1998)等人,針對文化殊異性的學生進行 創造力特質的研究,研究中指出,文化殊異性的學生,發現他們具有較優異的想像 力、幽默感、肢體表達與藝術能力,相較於學校的課業文化殊異性較高的孩子則比 較喜歡自己有興趣及非語言之事務(胡宗光、盧台華,2005) ,新住民子女的成長 歷程中需要面臨許多文化適應上的問題,除了語言外其實也面臨著社會的刻板印 象、教師的文化理解不足、新住民家庭的壓力與新住民子女本身的自我認同問題 (吳貞宜,2017),文化適應上的種種課題,新住民儼然是教室中文化殊異性較高. 11.

(20) 的學生組成,而新住民子女的創造力特質是否優於本國籍中學生,便是本研究所要 加以探究的目的,除此之外也希望能透過此研究之結果,讓教學現場之教師能發現 更多孩子的創造力特質與學習上的亮點,發展孩子自己的潛能,開拓更璀璨的學習 視野。. 肆、創造力的測驗 一、創造力潛能測驗 Guilford 於 1950 年以人類思考方式為出發,並針對思考的內容、運作方式與 思考的結果進行探究,提出智力結構論(structure of intellect model, SOI),並加以 定義創造力的相關概念,如: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精密性、分析性、概念的 再組織再定義、以及複雜度與評量等概念,認為創造力並不同於智力,而是一種思 考的輸入、運作與輸出的歷程,並主張可以透過測驗的方式,得知創造力能力之程 度。 Wallach 與 Kogan(1969)亦指出創造力不等於智力,創造力的結構與智慧不 同,而創造力意即開放性的思考(劉世南、郭誌光,2002) ,然而流暢性、變通性、 獨創性、精密性等創造力之潛能,雖然不能全然代表創造力的本質,不過卻能有效 推估、預測創造力的真實能力(張雨霖,2014) ,故國內外學者皆認為有測驗的必 要性,而提出創造力潛能的測驗,以下論述將針對國內外學者所編製之測驗進行論 述。 (一) 陶倫斯創造力思考測驗(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 TTCT) 陶倫斯創造力思考測驗是 Torrance 以 Guilford 的智力結構論為基礎,於 1966 年編制之測驗,此測驗共分成兩個向度,分別為語文測驗與圖形測驗,語文測驗共 包含七個活動、圖形測驗包含三個活動,其測驗結果可得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 精密力四項分數,用以推測創造思考能力。. 12.

(21) 國內現今廣泛使用的版本,則是由國內學者李乙明 2006 翻譯修訂之版本,此 版本適用對象範圍從小學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作答時間語文測驗為 60 分鐘、圖 形測驗 50 分鐘,總測驗共計 110 分鐘。. (二) 智力結構論-擴散思考結果測驗(SOI divergent production test) Guilford 於 1950 年針對思考的內容、運作方式與思考的結果進行探究而提出 智力結構論,而擴散思考成果測驗則是針對思考結果研發該測驗,期測驗內容包括 了視覺、聽覺、語意、符號與對外顯行為的主觀解釋,要求受試者在指定的時間內 列舉不尋常的情境結果或舉出日常用品不尋常的用途,其測量結果可得流暢力、變 通力、獨創力、精密力四項分數,分數愈高創造力愈高。. (三)威廉斯創造力測驗(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CAP) 威廉斯創造力測驗共分成擴散性思考活動、創造傾向量表與創造思考傾向平 定量表三大部分,而國內學者為了使測驗更貼近國內研究使用,林幸台、王木榮於 1994 修訂,測驗的適用的年齡層為國小四年級學生至高中三年級學生皆為適用, 其中創造思考活動測驗中,可測得創造力的相關能力,如:流暢力、變通力、獨創 力、精密力、開放性與標題,六個向度的分數可作為判斷創造力高低之參考依據。. (四)新編創造力思考測驗 新編創造力思考測驗是由國內學者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 及陳玉樺於 1998 年編製,國外學者雖有編製創造力的相關測驗,不過測驗的內容 須考量到文化間的差異與翻譯的適切性,吳靜吉等學者因此編製此套測驗,其測驗 的內容與結果更貼近國內研究使用。 新編創造力思考測驗共分為語文與圖形兩部分進行施測,其中語文測驗可測 得流暢力、變通力與獨創力三項分數;圖形測驗可測得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與. 13.

(22) 精密力,四項分數指標;語文測驗與圖形測驗施測時間各為 10 分鐘,便於學校學 生進行施測,由於施測時間較短,學生的專注程度及作答品質較容易掌握,故本研 究將新編創造力思考測驗作為開放性創造力的測驗工具。. 二、創造力傾向測驗 國內學者盧雪梅於 1990 年針對國外學者 Stein、Lingeman、Davis 對具有創造 力的創造力者的人格特質進行歸類並加以彙整,共整理出多達 72 項的創造力特質, 如:追求成就、知變通、有冒險精神、愛心奇等特質,然而針對這些人格特質與動 機態度亦發展出相關的評量。 (一)威廉斯創造力測驗(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t, CAP) 威廉斯創造力測驗除了測驗創造力潛能及創造力的能力外,另一部分則是針 對創造力的傾向進行測驗,測驗結果可得想像心、挑戰心、好奇心、冒險心四項創 造力的特質;本研究亦是採用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並取其創造傾向量表作為研究工 具。 (二)賓州創造傾向量表(Pennsylvania Assessment of Creative Tendency, PACT) 賓州創造傾向量表為國外學者 Rookey 於 1973 年編製,測驗的結果可測得冒 險心、挑戰心、好奇心與想像心四項情意動機;國內學者陳英豪與吳裕益則將此測 驗工具進行翻譯與修訂,以更符合國內使用,測驗工具適用範圍適用國小五年級學 生至國中三年級。除此之外更有國內學者,參考此測驗編製國中學生創造傾向量表 (潘朝昱,2008) ,測驗結果有別於原有的冒險心、挑戰心、好奇心與想像心四項 情意動機,而歸類出熱情、勇氣、好奇、挑戰、自信與幽默六個創造力傾向特質。. 14.

(23) 綜合上述,本研究針對創造力表現及創造力傾向的測驗,考量其文化的差異性 以及適用對象,故創造力表現是採用由國內學者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 劉士豪及陳玉樺於 1998 年編製的新編創造力測驗;創造力傾向測驗則是以國內學 者林幸台與王木榮於 1994 年修訂之威廉斯創造力測驗中的創造傾向量表作為研究 工具,希望所得之測驗結果能更契合受試者的文化背景與能力。. 伍、新住民子女在創造力表現之相關研究 新住民子女雖然可能因文化的背景、語言的使用與父母的社經地位而造成學 業成績低落的現象(蔡清中,2006;謝慶皇,2004),不過也有研究者認為新住民 子女相較於本國籍學生,有較多的機會接觸多元的文化,透過多元文化的接觸與刺 激有助於創造力的發展(施乃華,2013),除此之外在早期國外學者針對於多元文 化的相關研究中也指出,跨族群的學生有較多的想像力、幽默感等特質對於創造力 的表現有所影響(Goff & Torrance, 1999) ,國內學者亦有針對新住民子女進行創造 力相關研究,在一般領域創造力的研究中,以新編創造力圖像測驗探討新北地區之 學生的創造力表現,研究發現新編創造力圖像測驗中,新住民子女的流暢力、變通 力及獨創力優於一般生(陳學志、賴惠德,2011),另有針對新住民子女的家庭組 成方式進行創造力的相關研究,其研究結果顯示,流暢性、變通性與獨創性三個向 度,新住民組成家庭表現優於單一文化家庭(Chang, Hsu, Shih & Chen1, 2014) ,而 在特定領域部分,新住民子女在數學創造力部分則與本國籍子女無顯著差異(曾千 芝、曾麗錚、黃博聖,2017),本研究將深入探討新住民子女國籍間的差異比較, 同時比較開放性創造力、封閉性創造力與創造力傾向在新住民國籍間有無顯著之 差異。. 15.

(24) 第二節 開放性創造力 壹、開放性創造力之定義 Guilford 於 1956 年的智力結構論中曾提及,人類的智慧是極為複雜的思考表 現,思考的活動就包括三類不同向度,分別為思考內容(content)、思考運作 (operation)及思考結果(product) 。根據面對不同的問題情境與解答的思考型態, 會產生開放性思考或封閉性思考,以產生最合適的解答。國內學者在過往的研究中 也指出擴散性思考與創造力表現最為相關(張雨霖,2014;潘裕豐,2014) ;Wakefield 1992 年亦將問題型態和解答的類型分成開放性與封閉性兩個向度並交織成四種問 題型式,分別是創造性(creative thinking) 、頓悟性思考(insight thinking) 、擴散性 思考(divergent thinking) 、邏輯性思考(logistic thinking) ,除了有固定的問題方式 與解答的邏輯性思考外,其他三類思考類型其問題與解答向度其一為開放性的向 度,較符合創造性思考的類型(如下圖所示):. 開放性問題. 頓悟性思考. 創造性思考 開放性解答. 封閉性解答. 邏輯性思考. 擴散性思考. 封閉性問題 圖 1 Wakefield 對問題的分類 (資料來源:Wakefield, 1992). 16.

(25) 根據上圖 Wakefield 於 1992 年思考類型的歸類方式,後續亦有學者將測驗工 具以此分類方式加以歸類,針對各種不同思考類型整理出較符合問題與解答的測 驗的工具,如:頓悟性思考,其問題為開放型態,受試者需運用舊經驗重新聚斂出 正確的封閉性解答,其類型與遠距聯想測驗十分相近,而擴散性思考則是面對一個 問題,要求受試者想出多樣且新穎的解答且越多越好,其性質與創造力的測驗十分 相近(陳學志、彭淑玲、曾千芝、邱皓政,2008),不過創造性思考的問題目標與 解答皆不明確,難以量化,故無客觀的測驗工具(陳學志、洪素蘋、許禕芳,2009) 。 總結上述,本研究所探究之開放性與封閉性創造力則以Wakefield於1992年思 考類型的歸類方式為基礎進行探究,其中的開放性創造力,最主要是探究受試者的 創造力表現,包含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精密力等表現;本研究所採用之測量 工具為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其版本為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及 陳玉樺(1998)編製的「新編創造思考測驗」 ,該測驗內容共有圖形以及語文兩類, 分別為畫人與說明竹筷子的用途兩大活動,圖形測驗可測得流暢力、變通力、獨創 力和精進力這四項分數,而語文測驗則可測得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三項分數, 測驗結果其各項分數愈高,代表受試者該項的擴散性創造思考也愈高,依據本研究 所需要探討的向度分別說明論述: 一、流暢力:指大量產出觀念、想法,受試者根據題目所產生聯想反應的總數量來 計算,數量愈多則分數愈高。 二、變通力:指改變既有的思考的方向與內容,受試者能根據題目所產生聯想反應 的類別數量,並以總類的多寡來計算其變通力的高低。 三、獨創力:指產生獨特、與眾不同的想法與觀念,亦即在創造思考測驗上,受試 者根據題目所產生的聯想,其聯想的內容越稀有並根據評分指導手冊中給予 加權所得的分數。 四、精進力:指思考時能考慮細節及思考的精密化程度,亦即在創造思考測驗上, 研究對象排除基本型態以外的細節總和來計算。. 17.

(26) 貳、新住民子女在開放性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國外學者在研究中指出,族群的融入與多元文化的接觸與刺激,其跨文化技巧 與創意是有高度相關(Dziedziewicz, Gajda & Karwowski,2014) ,而新住民子女在 學校的適應與融入,其文化的差異與文化衝突也影響著其創造力表現,在新住民子 女的開放性創造力表現相關研究結果中顯示,在一般領域創造力部分,新住民子女 的開放性創造力表現優於本國籍學生,而測驗的結果,新編創造力圖像測驗中創造 力的流暢力、變通力及獨創力的表現上優於本國籍子女(陳學志、賴惠德,2011; Chen et al., 2014),不過上述的研究中並無探討新住民子女父母國籍間的比較,因 此本研究除了探討新住民子女的開放性創造力表現外,同時亦比較國籍間在開放 性創造力表現的差異。. 第三節 封閉性創造力 封閉性創造思考係指對於問題本身並無限制解題的規範,不過問題卻有正確 標準答案,換言之乃是針對有肯定和正確答案之問題,能運用過去的經驗或邏輯法 則,縮小問題範圍從中尋求新見解或答案之思考能力,面對問題情境的當下,以開 放性思考尋求解答之多個解題方法,進而從多個方法中聚斂出最可行之解答方案, 其中的聚斂解答方式的思考進路即是封閉性創造力地展現,而封閉性問題向度又 分成頓悟性思考與邏輯性思考兩類加以探討(Wakefield, 1992),其中又以頓悟性 思考較貼近封閉性創造力思考類型,此類型的思考問題與解答方式,國內學者整理 出較適切的研究工具,為遠距聯想測驗與頓悟性問題測驗兩類(陳學志、彭淑玲、 曾千芝、邱皓政,2008),本節將針對遠距聯想與頓悟性問題即其國內外文獻與測 驗工具加以探討。. 18.

(27) 壹、遠距聯想 遠距聯想意即運用既有的舊經驗中將各種不同概念的元素加以重新編排、組 合,爾後聚斂出新穎的聯想方法,其思考與概念間組合的歷程便是種創造力的展現 (Mednick, 1962) ,正因如此面對相同的問題情境,每個人因舊經驗的不同所產出 的想法也不盡相同,Mednick 於 1962 年提出連結理論,將遠距聯想的概念差異性、 概念連結類型與遠距聯想結果層級加以分類說明,並發展出遠距聯想測量工具,為 了因應國內的文化及語言的適切性,國內學者亦將測驗加以修改,以下將針對遠距 聯想的概念差異性、概念連結類型、遠距聯想結果層級與國內外測驗工具加以說明。 一、遠距聯想的概念差異性 每個個體其舊有經驗不同所產生的概念想法一定有所不同,而能否成功的產 出想法解決問題則取決於以下幾種因素(Mednick,1962): (一)既有知識(Need for Associative Elements): 意指個體的先備經驗,個體所具備的知識,能將所具備的概念運用於在聯 想上。 (二)連結數量(Number of Associations): 個體本身具備的概念知識量,所具備的概念知是愈多,愈有助於聯想。 (三)認知與人格類型(Cognitive or Personality Styles): 個體本身的差異性,包含認知的廣度、能力與風格,或是其人格特質,都會造 成聯想上的成效。 (四)所選擇的連結反應(Selection of the Creative Combination): 個體當面對相同的問題時,所產生的聯想組合或方式不一定相同,因此所獲得 的遠距聯想結果也不盡相同。. 19.

(28) 二、遠距聯想的概念連結類型 影響遠距聯想是否成功除了概念的差異性外,概念間的聯結方式亦左右著遠 距聯想的結果,下述將針對 Mednick(1962)對於概念間連結方式簡要說明 (一) 偶然性的連結(serendipity): 此類型的概念連結,因刺激的連續性造成概念間偶發連結,產生創意。(二) 相似性的連結(similarity): 概念彼此間屬性較為雷同,因而有所連結。 (三)中介性的連結(mediation): 兩概念的連結因中介物的引發,而產生的創意連結。. 三、遠距聯想的結果層級類型 遠距聯想結果受個體概念的差異性與連結方式的影響,所產出的聯想結果的 差異 Mednick(1962)稱之為連結層級的差異性(associative hierarchy) ,依據其連 結概念間的關聯性可分為下列兩種:. (一)陡峭式連結(steep associative): 個體思考時對於相類似的概念連結,有較劇烈的連結反應,但是概念間屬性較 遙遠的概念反應則較薄弱,因此陡峭式的概念連結較無法達成遠距聯想,所以在創 意表現上也較為平庸。 (二)平緩式的連結(flat associative) 意旨個體思考時,雖對相近知概念連結也會有較高的連結反應,不過卻也能將 連結反應以水平的方式分散到其他的概念上,而獲得較多創意的發想,較能順利的 達成遠距聯想。. 20.

(29) 依據上述的連結理論,Mednick(1962)編製了一套遠距聯想測驗(Remote Associates Test, RAT),以評量受試者遠距聯想的表現,此測驗共有 30 道題目,測 驗時間為 40 分鐘,測驗的題目內容為三個英文單字組成,要求受試者找到另一個 英文單字能與題目的三個單字組成字對。Mednick 為了研究此測驗與創造力的相關 性,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討,其研究結果發現遠距聯想測驗的結果與受試者的創 造力具有關聯性(Mednick, 1962);然而華人的語詞結構與英語系結構不同,國內 學者則發展了中文的遠距聯想測驗,而且為了因應中文的特性進而修訂了幾種不 同的版本,以下簡要敘述之。. 四、中文遠距聯想測驗(Chinese Remote Associates Test, CRAT) 國內學者考量若將 RAT 的題目直接翻譯,容易造成字詞的意義有所偏頗,更 加上中西文化對於文字的使用上不同,因此重新編製了中文的遠距聯想測驗,以符 合華人使用,中文的遠距聯想測驗是由國內學者任純慧、陳學志、陳竑初與卓淑玲 於 2004 年編製,此測驗共有 60 題,並分成甲、乙版本各 30 題,此測驗常模圍國 中生至大學生。. 五、中文詞彙遠距聯想測驗(Chinese Word Remote Associates Test, CWRAT) 中文詞彙遠距聯想測驗由黃博聖、陳學志與劉政宏於 2012 年編製而成,修正 了 CRAT 效度不佳的問題,同時修正 CRAT 中的字對,讓 CWRAT 的內涵更貼近 RAT 的詞對概念,且 CWRAT 的測驗結果與頓悟思考呈現正相關,與 RAT 測驗的 構念較為契合;此測驗亦有甲、乙兩版本,2014 所修訂的版本其測驗常模,可適 用國中至大學生。. 21.

(30) 六、中文部件組字遠距聯想測驗(Chinese Radical Remote Associates Test, CRRAT) 中文部件組字遠距聯想相較於 CRAT 與 CWRAT,所採用的是以文字的部件進 行聯想,而非採用字對、詞對的方式,其目的乃為了降低受試者對於中文學習的背 景知識所帶來的影響,此測驗由國內學者張雨霖、吳哲源、陳學志、吳清麟(2016) 編製完成,此測驗的常模目前僅適用大學生。.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國籍新住民其子女之開放與封閉性創造力比較研究,其 封閉創造力依據 Wakefield 1992 對問題的分類,其問題與答題性質較屬於頓悟性思 考,而中文詞彙遠距聯想測驗與中文部件組字遠距聯想測驗比起中文遠距聯想測 驗,其測驗結果與頓悟性思考呈現正相關,且測驗的構念與英文版的遠距聯想測驗 性質較為接近(陳學志等人,2011;張雨霖等人,2016),同時也較符合封閉創造 力的性質,不過由於中文部件組字遠距聯想測驗其常模為大學生,與本研究範圍之 對象較不適用,故本研究的封閉性創造力採用中文詞彙遠距聯想測驗為主要的測 驗工具。. 22.

(31) 貳、頓悟性問題測驗 頓悟思考一詞,最早的研究源於 1927 年 Kohler 的黑猩猩接桿的研究,此研究 布置問題情境並提供工具讓黑猩猩在問題情境中尋找適合的方案以解決問題,而 在黑猩猩發現問題的解決方案時的覺知歷程即為頓悟,除此之外頓悟的歷程亦與 Wallas 創造歷程模式十分相近,個體在解決問題的歷程中從思考重組想法的醞釀 期,至得到想法靈感的豁朗期,此創造思考歷程與頓悟思考的歷程有非常多的相似 之處,換言之頓悟思考即是將問題重新建構,改變問題表徵以解決問題 (Ohlsson,1984) 。依據 Wakefield 對問題的分類,頓悟性問題的問題本身並無明確 的限制或規範屬於開放的型態,而解答卻是有標準的答案與明確的標的的封閉屬 性,除此之外個體在得到問題答案前,必須透過反覆的嘗試,並從錯誤中對問題重 新轉換建構獲得新的解決方案,而這獲得新見解的瞬間,其思考歷程便稱為頓悟性 思考(Mumford & Whetzel,1996),以下將對於頓悟性問題的評量工具加以說明。. 一、頓悟問題 頓悟性問題評量源於 Weisberg(1995)依據頓悟思考理論的內涵所編擬的頓悟 性問題,Weisberg 將頓悟思考分類為純頓悟思考(pure insight problems)、假頓悟 思考(pseudo insight problems)與混合頓悟思考(hybrid insight problems) ,提出頓 悟思考必須不斷轉換問題表徵解決問題,除此之外解決問題的思考歷程必須為不 連續性同時嘗試不同方法以解決問題,其評量內容共計 16 題。. 二、頓悟問題作業 此評量工具是依據上述 Weisberg 的頓悟性問題中修正編擬的評量(Lin , 2012) , 測驗內容主要在評量受試者創造問題的解決能力,其性質皆屬於純頓悟問題,測驗 的題型可分為語文與圖形各 5 題,作答時間共計 20 分鐘。. 23.

(32) 三、頓悟性問題測驗 頓悟性問題測驗由國內學者邱發忠與陳學志 2005 年編製,測驗內容參考 Ashcraft、Perkins 與陳龍根的頓悟問題,測驗內容性質皆為純頓悟性思考問題,測 驗時間 10 分鐘,完成 6 道題目。. 頓悟性問題的評量工具較少,因素其一:除了頓悟性問題本身的設計就具相當 高的難度,難以大量的編製與運用,其二:每一道頓悟性問題的解答都只有一個正 確的答案,每道題目應為一般人都具備的解決能力,故受試者只要知道答案,此題 目便無法再次利用,其三:頓悟思考的評量結果僅為正確與不正確的單一向度,缺 乏多元指標,所分析出的結果較易失準(陳學志,2009) ;由於遠距聯想測驗亦是 探討封閉性創造力的評量工具之一,且遠距聯想測驗的評量指標較頓悟性問題多 元,相較於頓悟性問題,不易造成分析上偏頗的問題,較能貼近受試者真實的創造 力表現,因此本研究的封閉性創造力的測驗工具,則以遠距聯想測驗中的中文詞彙 遠距聯想測驗為主要的測驗工具。. 參、新住民子女在封閉性創造力之相關研究 國內針對新住民子女的研究,多以各學科的學習表現的相關研究為主,或是以 探討新住民子女在學習適應與人際關係上的相關研究亦有探討新住民的教養對其 子女表現的影響(黃仲佑,2016;張婷雯,2016;陳家慶,2010;郭朝慶,2009) , 在創造力相關領域的研究則多以開放性創造力表現為主題進行探討(陳學志、賴惠 德,2011;Chen et al., 2014),鮮少針對於封閉性創造力表現深入研究,因此本研 究將針對封閉性創造力比較新住民子女國籍間之差異。. 24.

(33) 第四節. 創造力傾向. 壹、創造力傾向之定義 Williams 於 1969 年最早提出創造力者的特質,創造力者在面對問題情境時所 具備的四項情意層面之特質有好奇、冒險、挑戰與想像等四項心理特質,而這些特 質亦包含對於經驗的開放、善於運用構想、願意嘗試冒險、能從事較複雜之事物、 容忍曖昧的情境、積極的自我想像與工作時能全神貫注等(Callahan, 1978),創造 力傾向係指在面對觀點、事件或問題上所呈現的心理觀感或態度是屬一種情感的 表現(陳文家,2010),意即個體在創造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態度、動機、興趣與情 緒等特質(蕭佳純,2014),而國外學者透過與創造力者進行一系列的深入訪談, 歸納出創造力的傾向特質包含正向的人格特質、高度的自我動機、聰穎、冒險傾向、 特殊的認知技能、廣泛且豐富的專業經驗、良好的社交技巧、不易被偏見束縛 (Amabile, 1988),除此之外更有學者以人格特質探討其創造力傾向,依創造力的 各項特徵共區分成三十四種人格特質以詮釋創造力傾向(Torrance, 1979)。. 貳、創造力傾向之測驗 創造力傾向的研究中其測量之工具,在國內外的研究當中以威廉斯創造力測 驗最為普遍,威廉斯創造力測驗除了測驗創造力潛能及創造力的能力外,另一部分 則是針對創造力的傾向進行測驗,測驗結果可得想像心、挑戰心、好奇心、冒險心 四項創造力的特質(Williams, 1969) ,創造力傾向測驗除了威廉斯創造力傾向測驗 外,亦有賓州創造傾向量表,此量表為國外學者 Rookey 於 1973 年編製,並由國 內學者陳英豪與吳裕益則將此測驗工具進行翻譯與修訂,以更契合國內研究所使 用,賓州創造傾向量表除了可測得冒險心、挑戰心、好奇心與想像心四項情意動機 外,另外亦可歸類出熱情、勇氣、好奇、挑戰、自信與幽默六個創造力傾向特質(潘. 25.

(34) 朝昱,2008) ;綜合上述,考量國內研究所使用研究測驗工具的普遍性,故本研究 在創造力傾向測驗部分採用國內學者林幸台與王木榮於 1994 年修訂之威廉斯創造 力測驗中的創造傾向量表作為研究工具。. 參、新住民子女在創造力傾向之相關研究 新住民子女在創造力傾向的相關研究十分稀少,不過國內學者針對文化殊異 性的學生進行創造力特質的研究中指出,文化殊異性的學生他們具有較優異的想 像力、幽默感、肢體表達與藝術能力,相較於學校的課業文化殊異性較高的孩子則 比較喜歡自己有興趣及非語言之事務(胡宗光、盧台華,2005) ,然而在學校的學 習場域中的學生族群組成,新住民子女的文化殊異性較本國籍子女高(洪儷瑜, 2001;施乃華,2013) ,此外,在幽默態度的相關研究中顯示,新住民子女的幽默 態度優於本國籍子女(張紋瑛,2012),而在國外學者以幽默感為主題的相關研究 中其研究結果也顯示,幽默感與創造力特質兩者間呈現正相關(Edgar, & Pryor, 2003) ,因此本研究將探討新住民子女的創造力傾向,除了探討其創造力傾向是否 優於本國籍子女外,同時亦比較國籍間創造力傾向之差異。. 26.

(35) 第五節. 新住民子女與本國籍子女之比較. 壹、新住民子女 本研究新住民子女指的是,研究對象其父親或母親一方非屬臺灣國籍,並依據 教育部統計處就讀國中、小,新住民子女人數分布統計資料中(教育部統計處, 2018) ,與臺灣文化國籍的相異性與國籍人數區分,分成中國大陸含港澳地區及東 南亞地區兩類,分別佔全體國中小新住民子女中的比例分別為,中國大陸含港澳地 區,40.56%;東南亞地區 49.01%。 新住民人口的增長讓臺灣的文化更加豐富多元,然而新住民子女也為學校帶 來新的活力與新的氣象,因此近年來新住民子女在學校的學習與生活便成了國內 學者積極研究與探討的主題,從學習的適應性、學習的成就表現到健康等議題皆有 學者進行探究,本節將整理國內學者以新住民子女與本國籍學生其學業成就表現 與學習的適應性為主題的研究進行探討。. 貳、 新住民子女的學業成就比較 近年來研究新住民子女其學業成就表現相當多,除了有針對父母親族群婚姻 配對的社經背景對子女學業成就的研究外(劉乃綸,2015),其各科的學業表現與 思考風格等,均有學者進行研究,如國內學者曾千芝、曾麗錚、黃博聖(2017), 針對新住民子女在數學創造力測驗與數學學業成就表現進行研究探討,其研究結 果顯示,本國籍子女與新移民子女在數學創造力測驗與數學學業成就表現上,本國 籍子女與新移民子女沒有顯著差異;另外莊淑晶(2012)以八年級的學生為研究對 象,並控制家長社經地位、性別與語文能力等變項,進行數學成就表現的研究,其 研究結果顯示,新住民子女之數學成就表現,除了問題解決能力外,其餘如數與量、 代數、幾何與程序執行研究結果皆優於本國籍子女學生;亦有研究指出,若控制了. 27.

(36) 家庭的社經條件之後,新住民子女與本國籍學生在學業表現上幾乎無顯著差異(王 文玉,2005)。在新住民語文科目的研究中發現,新住民子女口語表達能力不足其 學習適應亦造成問題,在語文學習上的成就,本國籍子女表現優於新住民子女,而 語文的成就表現與其他科目間亦呈現顯著的關係(盧秀芳,2004)。在科學的學習 成就上,黃仲佑(2016)從 TIMSS 2003、TIMSS 2007 及 TIMSS 2011 分析探討臺 灣新住民子女之科學學習成就,發現新住民學生與非新住民學生其科學學習成就 之差異愈來愈不顯著(黃仲佑,2016) 。學者蔡瑜馨(2012)將 TASA 的資料以小 學六年級為對象進行國語、英語、數學、社會與自然五項學科進行本國籍母親與新 住民母親的研究,其研究結果發現本國籍子女其國語、英語與數學成績表現優於母 親為東南亞籍之新住民子女,中國籍新住民子女其國語與社會科表現優於本國籍 子女。 另外陶宏麟、銀慶貞、洪嘉瑜學者(2015)的研究中指出,中國籍之新住民其 子女的學業成就表現,大部分與本國籍子女的表現無顯著的差異,然而在東南亞籍 之新住民子女其學業成就表現,在各科目的表現上皆不如本國籍子女,除此之外此 研究並探討上述之差異是否隨年齡的增長而改變,其結果顯示除了國語科目的成 就差異沒有隨著年齡成長而擴大差異,不過在英語與數學的學習成就,在年齡增長 的狀況下而擴大差異。. 綜合上述,國內學者對於新住民子女進行許多面向的探討,包含新住民子女的 各學科成就的比較研究、新住民子女的適應問題深究(盧秀芳,2004;王文玉,2005; 莊淑晶、蔡瑜馨,2012;陶宏麟、銀慶貞、洪嘉瑜、劉乃綸,2015;黃仲佑,2016; 曾千芝、曾麗錚、黃博聖,2017),關於探討新住民子女開放性創造力與封閉性創 造力議題的研究較為缺乏。除此之外,文化殊異性的相關研究,多為探討原住民的 文化或留學生適應融入等(吳貞宜,2017;陳家慶,2010;郭朝慶,2009),鮮少 新住民子女相關研究論述,所以本研究將針對父母為不同國籍之新住民子女的開. 28.

(37) 放性創造力、封閉性創造力表現與創造力之傾向進行探討,除了新住民子女與本國 籍子女中學生在創造力的表現及傾向有無顯著的差異外,同時比較新住民國籍差 異之比較。 新住民子女與本國籍子女兩者之學業上的表現除了受到父母的社經地位與教 養方式所影響外,同時語文科目的能力也連帶影響著其他科目的表現,在數學創造 力語數學成就表現的關係,新住民子女與本國籍子女無顯著差異(曾千芝、曾麗錚、 黃博聖,2017);另外於科學學習表現差異也有逐漸趨緩的現象;除了新住民與本 國籍子女的比較研究外,依據上述的研究顯示,新住民國籍間的比較,東南亞國籍 的新住民子女在科的學業成就表現上皆顯示較不如中港澳國籍新住民子女,因此, 本研究將探東南亞國籍的新住民子女與中港澳國籍新住民子女在創造力表現上的 差異,藉此以提供第一線教學教師,作為教學策略即課程活動實施的參考,藉此發 現學生的亮點提升學生們的學習動機。. 參、新住民子女的適應與創造力 一、新住民子女的文化適應 新住民子女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歷經許多文化上衝擊與適應,在求學的過程中 勢必也面臨許多適應上的問題,國內學者吳貞宜等人將新住民子女所面臨的學校 適應問題加以統整,其中包含學生自身面向、教師面向、家庭面向與社會面向四大 層面,學生面向包含:我和他人不一樣、我比別人差;教師面向包含:教師對文化 理解不足、無法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家庭層面包含:家族內異文化理解與互信不 足;社會層面包含:主流社會的誤解與偏見、語言及文化差異挑戰(吳貞宜,2017) 。 而上述種種適應上的問題亦與新住民國籍與主流文化的差異性息息相關,現今臺 灣的新住民人口依據 2018 教育部統計處的統計資料,中港澳國籍及東南亞國籍之 人口比較,106 學年度國中小階段的新住民子女中,父母為東南亞國籍的新住民人. 29.

(38) 數較中港澳國籍的多(教育部統計處,2018) ,新住民子女的人口組成中,其父母 國籍最多數的兩個族群,除了有語系及文化較為接近臺灣的中國大陸與港、澳國籍 外,也有文化差異性較大的東南亞國籍的新住民人口,因此,不同國籍之新住民所 面對的文化適應問題勢必也大不相同,國外學者有研究說明,跨文化技巧與創意是 有高度相關(Dziedziewicz, Gajda & Karwowski, 2014),新住民子女其父母的國籍 文化與臺灣本土的文化,兩者間的文化衝擊與適應問題是否影響著新住民子女的 創造力表現或是個體自身的創造力特質呢?這些部分在過往研究中並未被仔細探 討,因此本研將研究對象進行劃分,共分成三組,其一為父母是本國籍、其一父母 是大陸、港、澳國籍之新住民、另一為父母是東南亞國籍之新住民,本研究目的主 要依上述三大族群進行探究,探討不同國籍的文化殊異性在開放性創造力、封閉性 創造力與創造力傾向的表現上是否有差異。. 二、新住民子女的適應與開放性創造力 新住民子女在學校的適應與融入,其文化的差異與文化衝突影響著創造力表 現,正如同國外研究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族群的融入與多元文化的接觸與刺激,其 跨文化技巧對於創造力表現有造成影響(Dziedziewicz et al,2014) ,除此之外國內 學者亦針對新住民子女的開放性創造力進行探討,研究結果顯示,在一般領域創造 力部分,新住民子女的開放性創造力表現優於本國籍學生,而測驗中創造力表現的 流暢力、變通力及獨創力等向度,結果優於本國籍子女(陳學志、賴惠德,2011; Chen et al., 2014),不過上述的研究中並無探討新住民子女父母國籍間的比較,因 此本研究除了探討新住民子女的開放性創造力表現外,同時亦比較國籍間在開放 性創造力表現的差異。. 30.

(39) 三、新住民子女的適應與封閉性創造力 國內針對新住民子女在創造力相關領域的研究則多以開放性創造力表現為主 題進行探討,新住民子女在文化的適應與融入時所造成的文化衝突,其開放性創造 力的表現在部分向度結果優於本國籍子女(陳學志、賴惠德,2011;Chen et al., 2014) , 然而在文化適應是否對於封閉性創造力造成影響,在國內並無相關的研究進行探 討,因此本研究將針對新住民子女其封閉性創造力表現進行探討,同時亦比較封閉 性創造力在新住民子女國籍間之差異。. 四、新住民子女的適應與創造力傾向 創造力傾向即是創造力者在面對問題情境時所現的心理觀感或態度是屬一種 情感的表現(陳文家,2010) ,包含態度、動機、興趣與情緒等特質(蕭佳純,2014) , 國內學者提出文化殊異性較高的學生他們具有較優異的想像力、幽默感,相較於學 校的課業比較喜歡自己有興趣及非語言之事務(胡宗光、盧台華,2005),在學校 的學生組成,新住民子女其文化背景性質則較為接近這類型的學生(洪儷瑜,2001; 施乃華,2013) ,正如上述研究所述文化殊異性較高的學生他們具有較優異的想像 力、幽默感,而幽默感在與創造力相關研究的探討結果顯示,兩者呈現正相關(Edgar, & Pryor, 2003),而國內學者亦有針對新住民子女其幽默感進行研究,研究結果新 住民子女的幽默態度優於本國籍子女(張紋瑛,2012),因此本研究將探討新住民 子女的創造力傾向,除了探討其創造力傾向是否優於本國籍子女外,同時亦比較國 籍間創造力傾向之差異。. 31.

(40) 第六節 文化距離與創造力表現 臺灣當今的人口組成結構因新住民的融入而變的更加多元,每個新住民的家 庭都面對著許多文化融合所會面臨的問題,其中包含了語言、生活習慣、生活態度 與思考模式種種文化適應的問題,文化的多元衝擊與文化的融合和創造力息息相 關,以下將歸納國內外學者針對文化與創造力的相關研究與理論進行探討。. 壹、多元文化經驗(Multicultural Experience) 多元文化經驗(Multicultural Experiences)指的是短期或長期旅居國外、移民 等經驗或是和不同國籍與種族的人們互動亦或是透過教育學習其他文化,而多元 文化的經驗往往能帶來許多不同想法與接觸多元想法的機會並讓同一件事物有其 他不同的解讀,顛覆常規的知識結構,幫助想法分岐(Leung, Maddux, Galinsky, & Chiu, 2008) ,多元文化經驗可以幫助且促進人們去接納新的意見與新的想法,因此 多元文化經驗與接觸多國語言有助於創造力;另外在國外學者 Runco (2007)的 研究中發現,個人倘若有置身於跨文化或者是經歷過文化變遷的體驗,有助於突破 舊有的社會文化框架,而有較佳的創造優勢,另外若處於文化邊緣地帶,也較容易 跳脫主流文化,激發個人的創造力,而能有較佳的個人創造力表現。 然而,多元文化經驗中,語言的使用是十分被重視的元素,因此國外學者針對 語言的使用習慣進行相關的研究,因而提出語言即文化,語言會影響想法,認為接 觸一種以上的語言系統便能增加以不同角度、不同觀點看世界的機會,在研究的結 果顯示,雙語精通者的擴散性思考表現,優於單一語言精通者(Ricciardelli, 1992; Simonton, 2008; Kharjhurin, 2009),上述的研究中,從研究對象所處的文化環境發 現,雙語精通者所處的文化環境與單語精通者有所差異,文化環境的差別在於,雙 語精通者可能屬於主流文化背景中次文化族群中的一部份,換言之他們可能是適. 32.

(41) 應主流文化的少數民族或是新住民族群,透過語言的精進以融入主流文化,在臺灣 的人口組成中,新住民的族群其文化背景便與上述的對象十分相近。. 貳、梅迪奇效應(Medici effect) 梅迪奇效應一詞源於文藝復興時期銀行家族梅迪奇,他透過家族的力量資助 各行業各業領域的菁英如:科學家、建築師、藝術家、哲學家、金融家等,提供這 些領域專才一個交流平台,使他們透過聚會彼此對談商討,進行跨領域的異質性交 流,希望藉此能產出更多新穎的想法迸出更多創意的火花(林偉文,2007;劉真如, 2009) ,Johansson(2004)提出,不同專長領域、不同背景文化與不同知識經驗的 人,讓他們彼此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各領域背景的意見碰撞與融合後而產生突破性 的創意發想,突破舊有框架,此類的異文化碰撞(intersection) ,稱為梅迪奇效應。. 參、文化距離與新住民子女創造力表現 國家的特色與文化會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其文化與特色包含了種 族、語言、宗教與社會規範,而這些文化特色的差異性,皆可能造成兩個國家間或 族群之間的距離,意即文化距離(Cultural Distance),文化距離愈小代表族群間化 國家之間的價值觀與規範愈相似(Ghemawat, 2001)。文化距離的研究中,國內學 者研究發現,在臺灣多元族群的社會中,相較於閩南族群、臺灣客家族群與臺灣外 省族群,新住民族群的文化距離較鉅,而在創造力與數學創造力的研究中更發現, 文化距離較大的家庭組成(即父或母其中一方為新住民) ,其子女在數學創造力與 一般創造力表現上優於文化距離較小的家庭(本國籍子女家庭) (Chang, Su, & Chen, 2015)。 此外,國內學者研究臺灣 700 多名青少年,針對文化距離對創造力的影響進行 研究,研究顯示,其中來自於新住民家庭的青少年其創造力中的流暢性、變通性與. 3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現場取消未講授);三、 「中東地區的女性與發展—女性領導力(Wome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East—Feminizing Leadership) 」 、 「新網路世紀的創新與發展(Innovation and Growth

6 《中論·觀因緣品》,《佛藏要籍選刊》第 9 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To stimulate creativity, smart learn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logical reasoning in students, drama and art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Teachers may consider the school’s aims and conditions or even the language environment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approach according to students’ need and ability; or develop

This is to inform kindergartens and primary schools of the “Library Cards for All School Children” scheme and the arrangement of bulk application for library cards of the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Then, it is easy to see that there are 9 problems for which the iterative numbers of the algorithm using ψ α,θ,p in the case of θ = 1 and p = 3 are less than the one of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