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台灣報社記者的工作內容與流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Pollard, 2003;Wright, 2005;Jefferson, 2006)。

3. 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則主要指與他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包括發展網絡關 係,能夠與他人合作等(Skyme, 1999;Pollard, 2003; Wright, 2005;

Zuber-Skerritt, 2005)。

最後整理出的三種關鍵能力中,以「資訊處理能力」最被研究者強調,6 位 學者中有 5 位學者提出此項能力元素在個人知識管理中的重要性,再來是「社交 能力」,與「個人認知能力」,後二者被提及的程度一樣,6 位學者中都有 4 位學 者提及(見【圖二】)。

【圖二】知識管理重要元素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製

但是上述這三項關鍵能力,是否一樣存在台灣報社記者的工作表現中?若有,

呈現方式為何?所佔比重以及先後順序又是如何?這些問題,目前筆者還無法做 出結論。因此雖然目前已經先歸納出三個知識管理的探討面向,還是無法在此時 做出個人知識管理模型;不過,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國內學者是如何研究台灣報社 記者的工作內容與流程。

第二節 台灣報社記者的工作內容與流程

不論是國內博碩士論文,或者是期刊論文(以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為 主),皆找不到與「台灣報社財經線記者」為主的研究文獻。在缺乏直接相 關研究文獻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的,筆者將先從「記者」這層範圍談貣,

整理學者對於(1) 記者工作內容與(2) 記者工作流程的相關研究。

再來,筆者選擇以「台灣報社記者」作為回顧的目標。雖然記者的工作

個人知識管理元素

(1) 資訊處理能力 (2) 社交能力 (3) 個人認知能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內容、流程等與其所跑路線之不同,必然有所差異;但是為了找出第一層次 的模型架構,本文選擇先以下列文獻為基礎,找出過去研究台灣報社記者工 作一職的趨勢以及關注焦點為何。

因此,最後一個部分會將過去十年中國內研究關於台灣報社記者工作流 程、工作內容相關的文獻(期刊論文、碩士論文)作一個整理;文獻篩選的 方式以「記者」、「報業」、「報社」等關鍵字共同作文獻篩選的第一步,接著 再從各篇論文的摘要剔除與本論文不相關的部分。

一、記者工作內容

在這個部分的分類討論架構上,本論文將前文【圖二】知識管理三個重要的 元素為主,再從三個架構裡各自回顧相關的研究文獻。不過要在此特別說明的是,

【表一】國外學者所提個人知識管理元素,多半從資訊管理的角度出發,才會在 第一節發現其中「資訊處理能力」佔比例較高的現象。

不過這並不付表本篇論文的研究典範一樣從資訊處理的角度著手,也並不付 表筆者從此處開始尌把「資訊處理能力」、「社交能力」、「個人認知能力」視為台 灣報社記者必備的個人知識管理元素。只是因為這個部分處理的是文獻整理,第 一個模型也是先以文獻內容出發,因此才會以【圖二】的三項元素作為分類架構。

第四章實際處理、分析台灣報社財經記者的個人知識管理元素時,還是從實 踐典範的觀點出發,以研究資料為主,一步一步搭建貣第二個模型,找出真正屬 於台灣報社記者的個人知識管理元素,最後再做兩個模型之間的對照。

接下來,尌先從資訊處理能力談貣。

(一)、資訊處理能力

資訊處理能力,尌是分散智能(distributed intelligence),它的基本觀點是:

智能是分散於社會體系,不為個人所獨有,可能存在於個人使用的紙、筆、電話、

電腦等物上,因此在解決問題時,個人是必頇和環境中的物質科技(如電腦)和 社會科技(分工體系)合作,彙整各自的智能,才能成事(鍾蔚文、臧國仁、陳 百齡、陳順孝,1997)。

所以當我們要討論記者工作時會運用到的知識內涵時,不可將工作情境與個 人完全切割,逕自探討記者工作的本質。相反的,而是要認知到在現在社會中,

沒有人是處於真空狀態,個人的知識獲取、轉化、輸出,都和科技、文化息息相

關,共同演化(co-evolution)。

記者的工作也是如此,由於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報社記者只要隨身攜帶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響;因此在討論記者工作的知識內涵時,似乎難以嚴格的區分出所謂的「知識內 涵」為何。至於研究典範的變遷,還有待田野資料的調查與分析後,筆者才有辦 法與理論對話。

(二)、社交能力

臧國仁等人(1999)對社會智能下了如下的定義:「一個人參與人際互動性 質的工作時,在面對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瞭解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感覺、性情、

動機、意向和行為,並根據情境適當因應,以完成目標的一種執行能力(practical knowledge)。」

也尌是說,當人能夠將感知到他人情緒的能力,轉化為工作上的實踐時,可 以說是擁有了社交能力的條件。而新聞工作是一個需要充分與他人互動的行業,

陳順孝等人(1997)的研究也證實了記者在記實避禍上必頇採取的種種人際策略;

因此身為一個新聞工作者,社交能力所指的對象,小至跑同一條線的記者、消息 來源,大至媒體管理人、採訪環境的市井人物。

常常在記者發現自己漏跑新聞時,會需要依靠同業的幫忙,免掉獨漏的窘境;

而當記者發現採訪對象無法完成新聞內容時,需要將採訪對象擴大,或是修改採 訪的方向與態度,才有辦法做出一篇完整的報導。這些人與人的互動,都是要依 靠記者細膩的觀察,才能判斷出對方透露出的訊息是歡迎的,亦或是保守的;在 有了判斷的能力後,才來談策略的轉換與運用。

(三)、個人認知能力

張文強(1999)認為,如果我們把新聞工作當成是解決問題,並且與過去知 識管理研究將知識做顯性、隱性分類做結合,那麼報社內的新聞工作知識架構,

可以【表三】呈現:

【表三】 報社組織知識的分類架構

顯性知識 隱性知識

解題步驟知識 程序性知識

路線情境知識 後設認知

報社情境知識

資料來源:張文強(1999)。《報社組織知識儲存與分享之研究》。政治大 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記者工作流程

前述段落討論了分析記者工作的知識內涵時,學者提出的分類架構及研究取 徑,接下來要回顧的是過去研究中,學者們針對記者的工作流程,有何見解。(筆 者必頇再次強調,此處引用文獻的研究對象範圍較本論文廣泛,並非只針對報社 記者而言)

張虹梅(2004)在研究駐華記者採訪工作的情形時提到,駐華記者因為人力 有限,所以平時會大量閱讀臺灣或國際的媒體新聞,廣泛閱讀報章雜誌、電子報,

除了蒐集新聞訊息外,更希望藉此尋求新聞上的靈感;他們也會仔細觀察編輯台 篩選新聞的過程,或是請教資深同事教導來傳承經驗,轉化成為自己的新聞判斷 達到自我學習與成長的目的。

張文強(1999)則舉出報社內可供記者使用的知識儲存機制包括:編採手冊、

社刊、新聞工作表格、報社資料室、報社相關書籍刊物等;可見記者的工作過程 中,並非只是與消息來源互動,往往還會運用到當地各式各樣的資源做混搭

(mash-up),讓新聞的內容更深入、正確、多元。

鍾蔚文(1997)一文中曾提及作者的工作過程,以流程圖方式作說明的話,

則可見下面【圖三】的整理:

【圖三】 記者工作流程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但是結合上述學者的討論可得知,每一個環節並不是由記者一人主導,也並 不是完全依賴記者腦中的專業知識。舉例而言,從最開始的「界定目標」這一步 驟,記者需要與主管或編採小組合作,記者也會受媒體組織文化、管理政策的影 響,做出不同的分類方式與採訪策略;到了蒐集資料,除了依靠過去記者個人累

界定目標 蒐集資料

分析詮釋 新聞呈現

確認目標

問題/新聞事件 分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積的人脈關係取得更多的線索外,同時還可能會用到報社內文獻資料庫的輔助,

甚至是上網查詢是否有相關線索可供記者做更深入的分析與詮釋。

到了新聞呈現的地方,雖然本文探討的是報社記者,但是現在記者的新聞稿 除了要能在平面媒體上刊登,還要能與其他媒體的平台互相媒合,例如網路新聞 台的介面,它需要的不只是文字,往往為了因應可讀性的需求,希望記者製作大 量的圖、表,讓閱聽眾能一目了然;因此在設計版面時,各種多媒體科技的混搭,

都是記者必頇放在心中的技藝。

也尌是說,【圖三】的工作流程圖只是個初步的流程圖,從本論文的研究動 機出發來看,目前報社記者的工作流程是否與【圖三】相同,其特色為何,運用 資源有哪些,仍然是從這些文獻中無法得到回答的問題。

三、十年內台灣新聞傳播領域相關研究

由於前文所舉文獻不必然為近十年內的研究文章,因此在這一個段落中,筆 者要回顧的是最近十年中國內傳播學者對於「台灣報社記者」的研究焦點。此段 所要整理的文獻,皆可見於下列【表四】內容。其中雖然徐志偉(2007)一文與 本論文研究的記者路線不同,但由於也是研究台灣報社記者的工作內容,因此一 併放入整理清單中。

在碩、博士論文的相關研究上,彭慧明(2001)年研究報社記者對線上資源、

網路訊息的採納態度,她提出因為未來新進記者已經習慣長時間上網,因此容易 將網路上的資訊當作新聞消息來源,只不過目前網路媒體的可信度還是比傳統新 聞媒體來的低。

梁君棣(2002)因為是研究報社記者與中國大陸消息來源的互動,因此在經過 內容分析與深度訪談後,梁君棣發現,記者採訪的新聞種類以政治新聞最多,在

梁君棣(2002)因為是研究報社記者與中國大陸消息來源的互動,因此在經過 內容分析與深度訪談後,梁君棣發現,記者採訪的新聞種類以政治新聞最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