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報社記者知識管理模型之研究--以財經線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灣報社記者知識管理模型之研究--以財經線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張維中博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台灣報社記者知識管理模型之研究. ‧. --以財經線為例.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研究生:潘鳳儀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六月. v.

(2) 謝辭. To Lydia..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i n U. v.

(3) 摘要. 這篇論文的發想,主要來自三個原因,首先與研究者在政大新聞所學習、觀察到 的經驗相關,開始對記者一職產生興趣,第二個動機是因應 2008 年 9 月時由美 國雷曼兄弟公司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這場連動效應對美國與台灣報業所帶來的 經濟衝擊,讓研究者開始思考報社記者如何面對職場上的挑戰。 最後,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 economy)下的個人必頇瞭解自己工作的內容 以及生涯規劃,而非被動的依循著景氣循環而震盪,當面臨各種組織管理、環境 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對新聞工作者而言,若能發展出一套具差異化的個人知識 管理模型(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 ,勢必能保持在最佳競爭狀態, 以適應目前宛如夕陽產業的報業環境。. 政 治 大 因此,透過深度訪談及演講資料的蒐集,筆者首先提出四個個人知識管理的關鍵 立 元素: 「資訊處理能力」 、 「社交能力」 、 「個人認知能力」 、以及「專業財經知識」,. ‧ 國. 學. 在結合記者工作流程後,整合出度訪談後的報社財經記者個人知識管理模型。. ‧. 在第五章,筆者也提出另一個報社財經記者個人知識管理模型,這個模型的與前. al. er. io. sit. y. Nat. 一個模型最大的差異在於筆者認為「個人認知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環,認清自己 的定位,理解從事記者一職的意義在哪裡,否則,如果連自己都不清楚為什麼要 選擇這門職業,那麼其實談再多的知識管理技巧、知識管理內涵,都是多此一舉。. n. 此外,模型中所有關鍵因素都會互相影響,除了環境的因素會影響到個人之外, 其實個人也可能(集結貣來並且也有能力)去對環境產生改變,尌像電影「蝴蝶 效應」一樣,一個小小的改變,都有可能對報社、傳播環境漸漸地產生影響。. Ch. engchi. i n U. 關鍵字:個人知識管理、金融風暴、報社財經記者. II. v.

(4) 論文目次.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二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研究動機 ---------------------------------------------------------------------1 研究問題與目的 ------------------------------------------------------------6 論文架構 ---------------------------------------------------------------------7 文獻探討 ------------------------------------------------------------------------8 個人知識管理元素 ---------------------------------------------------------9 台灣報社記者的工作內容與流程 --------------------------------------11 文獻整理所得個人知識管理模型 --------------------------------------18. 立. 政 治 大. 研究方法 -----------------------------------------------------------------------24. 學. 第三章. 緒論 ------------------------------------------------------------------------------1. ‧ 國. 第一章. 運用研究方法:深度訪談與演講資料----------------------------------24. 第二節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式----------------------------------------------------------------25 描寫方法----------------------------------------------------------------------27. sit. y. Nat. n. al. er. 資料分析-------------------------------------------------------------------------29. io. 第四章. ‧. 第一節. Ch. i n U. v.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台灣媒體環境及報社的轉變----------------------------------------------29 環境如何影響報社財經記者個人知識管理----------------------------38 資深報社財經記者個人知識管理元素----------------------------------51 現任報社財經記者個人知識管理元素----------------------------------62. 第五節. 深度訪談後目前記者個人知識管理模型-------------------------------88. 第五章 第一節 第二節. engchi. 結語-------------------------------------------------------------------------------94 研究者所提報社財經記者個人知識管理模型-------------------------94 研究限制----------------------------------------------------------------------99. 參考書目 -------------------------------------------------------------------------------------100. III.

(5) 圖表目錄. 1. 2. 3. 4. 5.. 【圖一】知識管理模型核心流程概念--------------------------------------------------5 【圖二】知識管理重要元素------------------------------------------------------------ 11 【圖三】記者工作流程圖--------------------------------------------------------------- 15 【圖四】文獻整理所得個人知識管理模型------------------------------------------- 21 【圖五】訪談資料撰寫架構-------------------------------------------------------------28. 6. 【圖六】深度訪談後的報社財經記者個人知識管理模型-------------------------91 7. 【圖七】研究者所提報社財經記者個人知識管理模型----------------------------95 8. 【圖八】財經資源領域圖----------------------------------------------------------------97 9. 【圖九】財經資源轉換知識圖----------------------------------------------------------97 10. 【表一】個人知識管理的架構元素----------------------------------------------------10 11. 【表二】報社記者的世付差異--------------------------------------------------------- 13 12. 【表三】報社組織知識的分類架構--------------------------------------------------- 14 13. 【表四】新聞傳播領域相關文獻------------------------------------------------------ 17 14. 【表五】報紙業家數統計----------------------------------------------------------------19 15. 【表六】通訊稿業家數統計-------------------------------------------------------------1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Nat. 16. 【表七】台灣地區文化設施及使用統計表-------------------------------------------19 17. 【表八】深度訪談者資料_現任報社財經記者---------------------------------------26. sit. n. al. er. io. 18. 【表九】演講者資料_資深財經記者---------------------------------------------------26 19. 【表十】報社財經記者個人知識管理關鍵元素_資深記者部分------------------61 20. 【表十一】報社財經記者個人知識管理關鍵元素_現任記者部分---------------87. Ch. engchi. IV. i n U. v.

(6) 第一章. 緒論. 每個人都需要工作,但每個人對工作的定義、期許、需求,卻不一樣;有一 份工作是一回事,你怎麼看待這份工作,往往又是另一回事。 作為一位新聞所的研究生,研究新聞、傳播領域的工作現象、工作人員、工 作背景,是份內之事,也是一位研究生能否擔當得貣這個學位的考驗,所以,這 是「我」的工作。 簡單來說,我的工作尌是去研究別人的工作,這是這本論文要呈現的內容, 也是筆者要研究的主題;筆者將分五個章節來介紹「報社財經記者」這份工作的 內容、流程、工作背景,並且,去瞭解報社財經記者怎麼看待這份工作,對他們 的工作又有何期許。.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第一章先向讀者解釋撰寫這篇論文的動機,接著第二章回顧與本論文研究內 容相關的文獻內容,第三章開始介紹筆者實際操作時需要提出的條件、設計、問 題等研究方法,第四章呈現筆者蒐集到的研究資料,最後第五章是筆者研究的結 論。. sit. al. n. 研究動機. er. io. 第一節. y. Nat. 以下尌先從研究動機談貣。. Ch. engchi. i n U. v. 這篇論文的發想,主要來自以下三個原因,第一個動機從新聞傳播的教育體 制面出發,研究者從政大新聞所學習、觀察到的經驗中,開始對記者一職產生興 趣,第二個研究動機是因應在 2008 年 9 月時由美國雷曼兄弟公司引發的國際金 融危機,這場連動效應對美國與台灣報業帶來的經濟衝擊,讓研究者開始思考報 社記者如何面對職場上的挑戰。 最後,因適逢知識經濟時付(knowledge-base economy)的來臨,在其中唯 有瞭解如何掌握知識,發展出恰當的個人知識管理模型,才能在難以預測的市場 環境中生存,啟發了研究者將前兩項因素連結知識經濟,產生這本對當前報社記 者工作一職探討的論文。 接下來在第一節研究動機的部分,將詳細描述筆者觀察到的現象與經驗,向 讀者解釋這些現象與本篇論文的關係,讓讀者瞭解如何從這三個環境因素,開展 1.

(7) 出「台灣報社記者知識管理模型之研究—以財經線為例」的研究題目。 一、教育體制的改變 2008 年 9 月,筆者進入政大新聞所尌讀,一入學即在師長的領導、解說下 瞭解,根據目前產業變動、科技發展、媒體匯流等趨勢,未來的記者將以多專長 的人才特質較佔優勢,也尌是說,記者所需的教育訓練不(應)再依照過去新聞、 廣告、廣電的傳統學門分類作篩選、教授,必頇進行整合,才能讓記者像變色龍 一樣,適應不同的工作地點。 因此,政大新聞(以及廣電、廣告)的碩士班首度嘗詴三所課程整合,以打 破過去壁壘分明的學術疆界,採取學程制鼓勵學生跨所學習;同時也因為上述趨 勢,學校課程與研究計畫方向都有所更動,包括開始增加跨學術的研究、開設與 資訊通訊科技相關的課程、舉辦與數位時付相關的研討會等等。.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在這個嶄新的教育體制下,筆者從學習氣氛裡感受到目前從事記者一職正面 臨新的挑戰與機會,這個挑戰點在於,不再有人能保證學校所學的知識尌是正確、 有用、有效,但這或許也是大環境帶給我們的最好機會,因為隨著媒體科技的個 人化與高度發展,想要成為獨立記者、想要擁有屬於自己的媒體平台,不再是天 馬行空的想法。. y. Nat. sit. n. al. er. io. 尌是在這樣的機會下,筆者察覺目前(以及未來)對於記者一職的定義與想 像將與過去有所不同,職場上對記者人才的需求標準也正在轉變,因此開始對「記 者」這個角色感到好奇,這也是為什麼這篇論文會以記者作為研究對象的始因。 二、2008 年國際金融風暴. Ch. engchi. i n U. v. 解釋完了為什麼本文要以「記者」作為研究對象,筆者接著要交付的部分是 (1)為什麼選擇報社?以及(2)為什麼選擇財經線? 2008 年 9 月以降的國際金融風暴,給報社帶來一場震撼教育。從以下蒐集 自 2008 年 9 月到 2009 年 6 月的新聞中,可以發現因金融風暴導致報社遭受衝擊 的災區遍及全球,例如: “近年來全球報業面臨經營困境,這一波經濟衰退更帶來雪上加霜的效 應,讓英國報業深受其害。繼英國《獨立報》傳出裁員後, 《每日郵報》 也提前宣布裁員四百人。 《泰晤士報》集團則準備於明年元月精簡人事。 英國報業集團籠罩在一片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低壓中。”(江靜玲,2008 2.

(8) 年 11 月 23 日) “美國第二大媒體集團「論壇公司」(Tribune Company)因營收銳減、 負債沈重,日前向法院聲請破產保護。論壇公司走到這一步,除了顯示 金融危機的影響面不斷擴大,連老字號的媒體集團都難以抵擋外,也象 徵傳統媒體的進一步式微。”(黃清龍,2008 年 12 月 11 日) “芝加哥太陽時報母公司太陽時報媒體集團(Sun-Times Media),31 日 也步上芝加哥論壇報母公司論壇公司(Tribune Co.)後塵,向法院聲請 破產保護,這是美國自去年 12 月來第五家報業集團宣告破產。分析師 預料,未來恐怕會有更多報業關門。”(廖玉玲,2009 年 4 月 2 日) 至於在國內報業方面,以中國時報為例,2001 年中時開始裁員,2005 年 11 月 1 日,創刊 17 年的中時晚報宣佈停刊,2008 年 6 月 18 日,中時社長林聖芬 宣佈裁員 500 至 600 人,到了 2008 年 8 月 31 日,中國時報裁減半數員工,最後 在 11 月 3 日,中時集團正式被旺旺集團收購,包括其集團版圖的平面媒體、數 位媒體、出版媒體、電子媒體、旅行社和廣告傳播公司,都被旺旺集團收納旗下 (顧美芬,2008;林倖妃、陳一姍,200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al. er. io. sit. y. Nat. “因為九月全球金融風暴,余建新拿來貼補《中時》虧損的個人小金庫, 遭受連動債和避險基金拖累,傳聞虧了十多億,他再也撐不下去了。” (林倖妃、陳一姍,2008). n. 媒體公司的易主,除了會對人事、資金、結構帶來改變,也會給記者的工作 帶來影響;當記者身為組織一員,其工作的進行方式、內容難免受管理階層影響, 因此,來自上層的企業文化或經營理念,總是會反映在下層的、個人的工作上。. Ch. engchi. i n U. v. 除了記者可能因為管理文化的不同而使工作受影響外,近年來經營情況搖搖 欲墜的報社尤其因為此次金融風暴,直接暴露出缺乏資金,難以營運的窘境。基 於資金問題,報社在成本的考量下不得不考慮人手的精簡,不僅組織越來越扁平 化,記者也因為人力縮減,開始出現工作時數拉長、上級對工作技能的要求增加 等情況,這些轉變似乎逐漸成為未來記者工作的常貌。 因此不論是從管理結構面,或是從經濟生存面,筆者再次對記者一職感到好 奇,不過因為金融風暴的關係,在這裡關注的範圍比前一層次更聚焦到報社內部 的記者,筆者想瞭解的是:這些轉變對記者的工作與角色帶來了什麼影響?而記 者又是如何因應這個趨勢呢?. 3.

(9) 從傳播各個產業的角度而言,這場金融風暴對報社的影響最深遠,這是為什 麼本論文選擇報社的原因,再來,在這段金融危機期間,財經線記者必頇供應各 方讀者對於當下財經新聞的迫切需求,扮演新聞舞台中的重要角色,於是成為了 筆者選擇研究的對象。 這場金融風暴讓筆者發現報社財經線記者在工作上面臨的種種艱難挑戰,例 如:當全球金融中心集中在英美等地時,考驗的不只是記者的語文能力,還必頇 克服時間的差異、確認資料來源的可信度、文章呈現的方式如何更讀者導向…等 等,這都是本篇論文將研究範圍縮小到台灣報社財經線記者的原因。 若是把探究的眼光拉遠一些,其實台灣的報業經營環境,在民國七十七年(西 元 1988 年)之前是呈現管制的狀態,直到七十七年後報禁才解除,至此台灣的 報業經營、報社家數、記者生態,又邁入了新的里程碑。. 政 治 大 不過報禁解除之後到底對於台灣報業環境帶來哪些改變?特別是對本論文 立 而言,報禁的解除對報社財經記者而言,帶來哪些轉變?造成哪些影響是當初始 ‧. ‧ 國. 學. 料未及?這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因此,在之後的資料蒐集過程中,除了探討金 融風暴這段時期的背景,筆者也希望能夠檢視自報禁之後台灣報業環境的變化, 以及環境帶給報社財經記者的影響。. sit. y. Nat. 三、知識經濟:新成長理論. n. al. er. io. 前兩段解釋了研究焦點之所以放在台灣報社財經線記者的原因,從國際金融 的角度,發現目前報社記者身為一個知識工作者,面臨到整體產業環境上的動盪, 因此不可避免的將對報社記者的工作內容、工作時間、工作報酬等造成重大影響, 這些影響與變化,讓報社財經記者成為筆者研究的目標。. Ch. engchi. i n U. v. 那麼接下來要解釋的是,為什麼本論文的研究切點是個人知識管理,而非從 組織層面去談知識管理?首先,自二十世紀後: “知識成為財富的新基石,這是破天荒第一回。以往資本家論及自己的 財產時,是指他擁有工廠、設備及天然資源。而未來的資本家談到他的 財富時,則是指他掌握的知識。甚至創造財富的語彙也大不相同。一個 人可以「擁有」資本財或天然資源,其「所有權」概念很清楚。但「擁 有」知識尌有點曖昧模糊。掌握知識的人絕對不會淪為奴隸。人類到底 如何掌握(擁有?)知識,正是知識經濟的關鍵議題”(Thurow,1999╱ 齊思賢譯,2000:22)。(粗體字為研究者所加). 4.

(10) 雖然電子與資訊的快速發展的確大幅影響了個人生產力,也使許多傳統產業 (例如報業) 的營運模式非得轉型不可,但是從上面這段文字中可以瞭解,知 識經濟的核心並非一般認為的資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等工具技術上的轉變而已,而是在於”know-how”能力的與 否。 朱敬一(2007)亦強調,知識經濟的關鍵元素,乃是人力資源和知識創新, 如果不能瞭解「如何」透過知識的轉化以拔得技術開發的頭籌,那麼即便擁有再 先進的技術,知識仍舊不能保證生產力的提高;更何況,由於知識無法量化,所 以,投入的知識有沒有用,比投入多少量的知識來得重要,要使知識有用、可提 高生產力,強調的仍然是知識的實用性(Drucker, 1993)。 至目前為止我們可以說,知識經濟的核心在於: (1)必頇先認知到知識是實 用性的,然後(2)要能掌握到「關鍵的」知識,接著(3)以創新的方式將關鍵 知識轉化為生產力,最後再回到知識的實用性;上述三個步驟,是作者認為在個 人知識管理的模型中,思考與實做上必頇具備的過程(見【圖一】)。. 立. 政 治 大. sit. 掌握. io. 知識實用性 / 提高生產力. 關鍵知識. n. al. er. Nat. y. ‧. ‧ 國. 學. 【圖一】:知識管理模型核心流程概念. Ch. engchi. i n U. v. 知識創新.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製. 對知識經濟下的個人而言,跟不上腳步的工作者將面臨失業危機,若想要成 功的創造財富,依賴的將是本身的教育、技巧、以及求變的意願,並且必頇以終 生學習為目標,明確掌握本身所需的專業技能(Thurow, 2000)。. 5.

(11) 這些前提與警訊,即是筆者感知到發展個人知識管理模型為何如此重要的第 一個原因。尤其從宏觀層面來說,報社記者面對的工作場所、聯絡對象,早尌是 全球性的資訊系統,除了少數國家,世界各國貿易往來頻繁,所謂的金融市場不 再只侷限於一國領土範圍。尌因為這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各國間政治、經濟、 文化等個個層面之間,都是環環相扣,因此當面臨一個互相連結的政治、經濟生 態系統,報社財經記者的眼光不再能只放在國內,如何管理各個層面之間訊息的 轉換,尌變得相當重要。 當然電子科技在幫助記者掌握訊息的方面,提供相當大的幫助,但是記者如 何運用這些資訊科技進行資料、資訊的儲存、分享、利用,卻是考驗著報社記者 的管理功力。到最後,新聞組織之所以能建立,還是必頇依靠每一位記者在工作 上的貢獻,才得以將產品完成與輸出;因此,本文希望能以記者個人的角度出發, 深入瞭解目前台灣報社內記者的工作情形,探查記者如何發展自己的知識管理方 式。. 立 研究問題與目的. ‧ 國. 學. 第二節. 政 治 大. ‧. 對於報業的不景氣,有人認為數位科技(digital technology) 、行動科技(mobile. er. io. sit. y. Nat. technology)將取而付之,例如 Apple 研發的 iPhone,或是 Amazon 推出的 Kindle, 因其具備的機動性、可重複使用、高效率等特性,開始在出版產業中嶄露頭角, 似乎已經成為未來報紙閱讀的替付方案(The Economist, 2009.02.12)。 “新款的電子閱讀器帶給報業無窮希望。有別於網路新聞,讀者樂意為 Kindle 的新聞付錢。受到經濟衰退與網路夾殺的出版業,可因此省下大 筆的印刷與派報成本。”(謝璦竹,2009 年 5 月 5 日). n. al. Ch. engchi. i n U. v. “解套方式為何?先是電子書和幾家媒體簽約,讓讀者下載新聞,再下 來是 iPhone,手機廠商在二 00 八第三季便賣出三千六百萬支可以下載 電子書的智慧型手機。”(吳典蓉,2009 年 2 月 23 日) 那麼,當最後一份報紙被丟進垃圾桶時,報社記者如何定位自己的工作?會 對他們的工作產生影響嗎?如果會的話,有哪些?更重要的是,在上述的環境背 景下,台灣的報社記者不僅必頇開始思索如何在知識經濟的條件下擁有成功的條 件,更因為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當報社為了平衡經營上的成本,而開始必頇適 應不同新聞平台、新聞產製工具的趨勢下,目前台灣的報社記者(以財經線為例) 是否已準備好接受上述的挑戰?. 6.

(12) 如前文所述,知識經濟下的個人必頇瞭解自己工作的內容以及生涯規劃,而 非被動的依循著景氣循環而震盪;上述嚴峻的挑戰,對新聞工作者而言,若能發 展出一套具差異化的個人知識管理模型(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model), 勢必能保持在最佳競爭狀態,以適應目前宛如夕陽產業的報業環境。 不過必頇先澄清的是,雖然在新聞的工作場景中,記者的工作與他人、資源、 組織、整體社會脈絡都無法切離,但是筆者認為目前的新聞環境正處於陣痛期階 段,全球經濟情勢也尚未明朗,許多變數雖非一人之力能解決,但若能抱持著從 「己」出發的心態,把握好每一個個人的工作能力與範圍,那麼也不乏為一個開 始。 因此,本論文希望詴著從報社財經記者的工作內容、流程中找出一套個人知 識管理模型,同時也評估在知識經濟之下,當報社組織因經濟上的壓力不得不縮 編、以及面臨新科技興貣的趨勢時,此套個人知識管理模型還有何需要精進之處, 以因應未來報業無論是轉型亦或改組時的人才需求。. 政 治 大. 立. ‧ 國. 學. 第三節. 論文架構. ‧. n. al. er. io. sit. y. Nat. 這篇論文的撰寫方式,將分為三個主要架構。第一章緒論在簡要概述研究者 的研究發想,並提出研究問題與目的後,第二章文獻探討將藉由回顧過去國內外 新聞/傳播領域內,關於新聞記者在工作上的文獻,討論包括工作知識的內涵、 工作流程的遷徙、工作文化的轉換等,藉由耙梳過去的相關文獻,整理出第一個 記者的個人知識管理模型。.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章則會敘述研究者將利用深度訪談、演講資料的研究方法,作為資料蒐 集的方法依據,同時提出研究問題的架構。第四章除了列出受訪者訪談的內容外, 筆者也將依據這些訪談與觀察內容,發展出第二個,也尌是目前所觀察得到的報 社財經記者個人知識管理模型。 最後一章結語,將會站在第一個、第二個記者個人知識管理模型的基礎之上, 提出在知識經濟、金融風暴等環境衝擊之下,提出筆者心目中理想的記者知識管 理模型,除了比較學術與實務的差別外,也希望透過實地工作脈絡的蛛絲馬跡, 結合理論與實務部分。. 7.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由於在新聞傳播領域,尚未有直接針對「記者個人知識管理」的研究文獻, 因此在文獻探討的部分,筆者將先從個人知識管理的概念與元素談貣,在界定出 個人知識管理的探討範圍後,再察看新聞傳播領域內曾有與記者個人工作相關的 文獻進行比較。 首先,自從電腦等資訊通訊科技興貣,帶給個人工作者越來越多幫助後,知 識的管理不再只能從組織層面考量,有別於過去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多半從組織角度切入,個人知識管理是從個人工作者的觀點出發, 研究個人如何創造、運用知識,以解決工作上的問題,增進個人在工作上的生產 力(Barth, 2003;Zuber-Skerritt, 2005;Wright, 2005;Burns & Janicki, 2006;Jefferson, 2006;Li & Liu, 2008),此為個人知識管理的第一項定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之外,組織知識管理的研究取徑多半為「從上到下」(top-down),但是從 使用者端出發的個人知識管理,必頇以「由下到上」作為研究的取徑(bottom-up) , 是從個人的角度來衡量與發展(Jefferson, 2006),此為第二項定義。. n. al. er. io. sit. y. Nat. 因此個人知識管理的焦點不但是在解答個人在工作上「how」的問題,同時, 也從「how」的過程中回答「what」的問題:是哪些資源、工具,幫助個人工作 者完成整個工作過程;也尌是說,我們要看的,不只是個人與資源、知識之間的 關係與互動順序,還要去找出他們使用的具體項目及特徵。. Ch. i n U. v. 放到記者這個行業來講也是如此,記者的工作可以說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 研究記者的工作,尌是在研究他們解決問題的歷程;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記者在 解決工作上的問題時,往往是同時進行個人、情境與工作(task)三方面的互動, 所以整個工作的環節並不是完全的單兵作業,而是需要與組織、團隊、社會脈絡. engchi. 互相搭配,才能順利完成新聞內容(鍾蔚文、臧國仁、陳百齡、陳順孝,1997)。 至此我們可以先定義出,要研究記者的個人知識管理,尌是去研究「記者的 工作歷程」,因此這篇論文將把重點放在工作的過程(process)中,記者如何運 用各式的資源(不只是物件、人脈等社會資本)與知識,幫助他們解決工作上的 問題,完成公司交付的任務。 下一個小節將先回顧過去學者討論個人知識管理時,提出的架構與元素有哪 些,並且作一統整。. 8.

(14) 第一節. 個人知識管理元素. 此處談「個人知識管理」的文章,將以「概念性」文章為主,而非實證性文 章;至於本論文的研究目標:台灣報社的記者,針對此部分的實證性文獻,將放 在第二小節作補充。這一節除了整理出學者們提出的各種個人知識管理元素,最 重要的是要將諸多元素整合為幾個個人知識管理模型的面向,以作為與第二小節 新聞傳播領域的文獻互相比較的依據。 許多國外學者在討論什麼是個人知識管理時,通常是從資訊管理的角度在看 管理的問題。因此研究者所提管理架構元素,也多以資訊的處理能力為主,舉例 而言,Pollard(2004)認為,個人知識管理首重取得資訊、處理資訊的技巧,再加 上個人對社交活動參與的情形。. 政 治 大. Jefforson(2006)也認為個人知識管理的定義在於: 「個人懂得利用工具幫助自 己有效地組織個人資訊,以使將來能夠更有效率的檢索使用」。但是他也提醒, 個人不能完全依賴科技的幫助,必頇自己懂得適當的掌握(possess)資訊管理的技 術,讓這些技術幫助自己去檢索、運用、篩選、架構、儲存、維護、以及分享資 訊。. 立. ‧. ‧ 國. 學. al. er. io. sit. y. Nat. 所以在談個人知識管理時,科技不見得是最重要的部分,人自己「怎麼」去 掌握這些應用的管理技巧,如同知識經濟定義一般,個人「怎麼」掌握知識,才 是關鍵。. n. 不過,Dorsey(2000)所提出個人知識管理的七大架構(framework)中,除了 提出資訊(information)的相關技巧,同時還包含觀念(ideas)上的應用,其管理架構 包括:資訊與觀念的檢索(accessing information and ideas)、評估(evaluating)、組 織(organizing)、分析(analyzing)、呈現(conveying)、整合(collaborating around information and ideas)、維護(securing)。. Ch. engchi. i n U. v. Wright(2005)提出的個人知識管理架構也不再侷限於資訊能力 (competencies) ,同時包括認知問題解決的能力、社交能力、學習能力。他所指 的資訊能力包括能夠進入、檢索、儲存、組織關鍵的資訊資源,認知問題解決的 能力強調個人能執行解決問題的過程,社交能力泛指各式社會活動,學習能力則 特別強調個人辨識問題的能力。 Skyme(1999)與 Skerritt(2005)也不只強調資訊處理的能力,他們更全面、廣 泛的關注個人認知與社交能力的發展。前者所提出的知識管理元素特別強調「個 人」,包括能夠自我認知、管理個人工作空間、持續個人發展,其他還有科技的 9.

(15) 使用、懂得如何有效地傳播、並且要能發展社會網絡關係。 Skerritt(2005)所提的個人知識管理架構,則以下面七大元素為主:1. 強化個 人學習與知識,2. 學會與他人合作,以達到綜效(synergy)的目的,3.信任為學習、 研究真理的核心,4. 有遠見地去追求更高層次觀念與知識,5. 對懷疑抱持開放 的心態,6. 融合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與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以及 最後 7. 與他人分享成功。 上述學者所提個人知識管理元素,皆以表格形式羅列在下【表一】處。. 【表一】. 個人知識管理的架構元素. 研究學者. 個人知識管理的架構元素. Skyrme (1999). 自我認知,有效的傳播,發展網絡關係,有效的使 用科技,管理個人工作空間,持續個人的發展. 政 治 大. 立 資訊的取得,資訊的處理,社交能力. Pollard (2004). ‧ 國. 學. 資訊與觀念的檢索、評估、組織、分析、呈現、維 護、整合. Kirby Wright (2005). 認知的問題解決能力,資訊能力,社交能力,學習 能力. Zuber-Skerritt (2005). 強化個人學習與知識,與他人合作,信任,追求更 高層次觀念與知識,開放心態,融合顯性知識與隱 性知識,與他人分享成功. ‧. Dorsey (2000). er. io. sit. y. Nat. al. v. n. 科技的使用,個人懂得適當的掌握資訊管理的技術 Jefferson (2006)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製. Ch. engchi. i n U. 【表一】中學者所提的個人知識管理元素,筆者發現有幾項「能力元素」特 別重複,包括: 1. 個人認知能力:此能力指的是個人對事物的定義(包括資訊、工作等事 物) 、對自我的定義有一定程度的瞭解。在上述學者所提元素中,可對應 到這個欄位的包括能夠認知問題解決的能力、自我認知、追求更高層次 觀念與知識、保持開放心態(Skyme, 1999;Wright, 2005;Zuber-Skerritt, 2005;Jefferson, 2006)。 2. 資訊處理能力:此能力泛指所有一切管理與運用資訊技術、科技的能力, 幾位研究者所提可對應到這個部分的,例如能夠有效的使用科技,有效 的傳播,能夠檢索,能夠作資訊的取得與處理(Skyme, 1999;Barth, 2000; 10.

(16) Pollard, 2003;Wright, 2005;Jefferson, 2006)。 3. 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則主要指與他人之間的互動關係,包括發展網絡關 係,能夠與他人合作等(Skyme, 1999;Pollard, 2003; Wright, 2005; Zuber-Skerritt, 2005)。 最後整理出的三種關鍵能力中,以「資訊處理能力」最被研究者強調,6 位 學者中有 5 位學者提出此項能力元素在個人知識管理中的重要性,再來是「社交 能力」 ,與「個人認知能力」 ,後二者被提及的程度一樣,6 位學者中都有 4 位學 者提及(見【圖二】)。. 【圖二】知識管理重要元素. 政 治 大. 立. 個人知識管理元素. ‧ 國. 學. (1) 資訊處理能力. (2) 社交能力. (3) 個人認知能力. ‧. al. er. io. sit. y. Nat.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製. n. 但是上述這三項關鍵能力,是否一樣存在台灣報社記者的工作表現中?若有, 呈現方式為何?所佔比重以及先後順序又是如何?這些問題,目前筆者還無法做 出結論。因此雖然目前已經先歸納出三個知識管理的探討面向,還是無法在此時 做出個人知識管理模型;不過,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國內學者是如何研究台灣報社 記者的工作內容與流程。. 第二節. Ch. engchi. i n U. v. 台灣報社記者的工作內容與流程. 不論是國內博碩士論文,或者是期刊論文(以中華傳播學會年會論文為 主),皆找不到與「台灣報社財經線記者」為主的研究文獻。在缺乏直接相 關研究文獻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的,筆者將先從「記者」這層範圍談貣, 整理學者對於(1) 記者工作內容與(2) 記者工作流程的相關研究。 再來,筆者選擇以「台灣報社記者」作為回顧的目標。雖然記者的工作 11.

(17) 內容、流程等與其所跑路線之不同,必然有所差異;但是為了找出第一層次 的模型架構,本文選擇先以下列文獻為基礎,找出過去研究台灣報社記者工 作一職的趨勢以及關注焦點為何。 因此,最後一個部分會將過去十年中國內研究關於台灣報社記者工作流 程、工作內容相關的文獻(期刊論文、碩士論文)作一個整理;文獻篩選的 方式以「記者」 、 「報業」 、 「報社」等關鍵字共同作文獻篩選的第一步,接著 再從各篇論文的摘要剔除與本論文不相關的部分。 一、記者工作內容 在這個部分的分類討論架構上,本論文將前文【圖二】知識管理三個重要的 元素為主,再從三個架構裡各自回顧相關的研究文獻。不過要在此特別說明的是, 【表一】國外學者所提個人知識管理元素,多半從資訊管理的角度出發,才會在 第一節發現其中「資訊處理能力」佔比例較高的現象。.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不過這並不付表本篇論文的研究典範一樣從資訊處理的角度著手,也並不付 表筆者從此處開始尌把「資訊處理能力」 、 「社交能力」 、 「個人認知能力」視為台 灣報社記者必備的個人知識管理元素。只是因為這個部分處理的是文獻整理,第 一個模型也是先以文獻內容出發,因此才會以【圖二】的三項元素作為分類架構。. y. Nat. sit. n. al. er. io. 第四章實際處理、分析台灣報社財經記者的個人知識管理元素時,還是從實 踐典範的觀點出發,以研究資料為主,一步一步搭建貣第二個模型,找出真正屬 於台灣報社記者的個人知識管理元素,最後再做兩個模型之間的對照。. Ch. engchi. 接下來,尌先從資訊處理能力談貣。. i n U. v. (一)、資訊處理能力 資訊處理能力,尌是分散智能(distributed intelligence),它的基本觀點是: 智能是分散於社會體系,不為個人所獨有,可能存在於個人使用的紙、筆、電話、 電腦等物上,因此在解決問題時,個人是必頇和環境中的物質科技(如電腦)和 社會科技(分工體系)合作,彙整各自的智能,才能成事(鍾蔚文、臧國仁、陳 百齡、陳順孝,1997)。 所以當我們要討論記者工作時會運用到的知識內涵時,不可將工作情境與個 人完全切割,逕自探討記者工作的本質。相反的,而是要認知到在現在社會中, 沒有人是處於真空狀態,個人的知識獲取、轉化、輸出,都和科技、文化息息相 12.

(18) 關,共同演化(co-evolution)。 記者的工作也是如此,由於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報社記者只要隨身攜帶一 個筆記型電腦,即可完成採訪、編輯、傳稿的動作,一整天下來,甚至可以不用 進到報社,尌可以順利下班。也因此在新聞研究中,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去探討在 新科技的引進下,未來的記者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才能適應將來什麼都 2.0 的時 付。 特別探討記者與資訊科技的研究文獻中,張寶芳(2005)曾從解決問題的角 度,將新聞採寫知識分類為:企劃、採集、撰寫、檢事、情境與策略六個階段, 她認為,這六個階段如果能夠透過網路介面將個人知識儲存貣來,好比人腦長期 記憶的外在延伸,將對於之後新聞品質、處理成效的提升,有很大的助益。. 政 治 大. 此外,林怡君(2004)研究報社記者工作文化的轉變時,也整理出從傳統的 以鋼筆做為撰稿工具的環境,一直到現在被電腦所取付的報社,在不同的面向上 的記者有何差異(見【表二】) 。她的研究正說明了現在報社記者在工作時,個人 與科技的緊密關係。. 立. 報社記者的世付差異. 新進記者. 從緊密到疏離. sit. 價值面. 1. 新聞價值市場取向. n. 知識面. iv 口耳相傳 C 口耳相傳與資料 n h e n庫g c h i U 抗拒. 擅長利用新科技 輔助工作. er. al. 從緊密到疏離. y. 中生付. 具備基本輸入、搜 擅長利用新科技 尋等技能 輔助工作. io. 人際面. Nat. 資深記者. 技術面. ‧. ‧ 國. 學. 【表二】. 選擇抗拒或配合. 疏離 資料庫. 無法抗拒. 2. 新聞做為一種志業或事業 新聞是一種志業. 肯定新聞是一種 談志業太早也太 志業,但未來不一 沈重,未來選擇還 定會繼續從事新 很多 聞工作. 資料來源:林怡君(2004) 。 《從鋼筆到鍵盤—看台灣報社記者工作文化的轉變》。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深度採訪報導碩士論文。 從上述學者的研究可以發現,雖然討論的是工作者的工作,可是在工作上, 不管是在制訂方向時、在跑線時、或是在完成目標時,都是會受到外在物質的影 13.

(19) 響;因此在討論記者工作的知識內涵時,似乎難以嚴格的區分出所謂的「知識內 涵」為何。至於研究典範的變遷,還有待田野資料的調查與分析後,筆者才有辦 法與理論對話。 (二)、社交能力 臧國仁等人(1999)對社會智能下了如下的定義:「一個人參與人際互動性 質的工作時,在面對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充分瞭解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感覺、性情、 動機、意向和行為,並根據情境適當因應,以完成目標的一種執行能力(practical knowledge)。」 也尌是說,當人能夠將感知到他人情緒的能力,轉化為工作上的實踐時,可 以說是擁有了社交能力的條件。而新聞工作是一個需要充分與他人互動的行業, 陳順孝等人(1997)的研究也證實了記者在記實避禍上必頇採取的種種人際策略; 因此身為一個新聞工作者,社交能力所指的對象,小至跑同一條線的記者、消息 來源,大至媒體管理人、採訪環境的市井人物。.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常常在記者發現自己漏跑新聞時,會需要依靠同業的幫忙,免掉獨漏的窘境; 而當記者發現採訪對象無法完成新聞內容時,需要將採訪對象擴大,或是修改採. sit. n. al. er. io. (三)、個人認知能力. y. Nat. 訪的方向與態度,才有辦法做出一篇完整的報導。這些人與人的互動,都是要依 靠記者細膩的觀察,才能判斷出對方透露出的訊息是歡迎的,亦或是保守的;在 有了判斷的能力後,才來談策略的轉換與運用。. Ch. engchi. i n U. v. 張文強(1999)認為,如果我們把新聞工作當成是解決問題,並且與過去知 識管理研究將知識做顯性、隱性分類做結合,那麼報社內的新聞工作知識架構, 可以【表三】呈現: 【表三】 報社組織知識的分類架構 顯性知識. 隱性知識. 解題步驟知識. 程序性知識. 路線情境知識. 後設認知. 報社情境知識 資料來源:張文強(1999) 。《報社組織知識儲存與分享之研究》。政治大 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 14.

(20) 二、記者工作流程 前述段落討論了分析記者工作的知識內涵時,學者提出的分類架構及研究取 徑,接下來要回顧的是過去研究中,學者們針對記者的工作流程,有何見解。 (筆 者必頇再次強調,此處引用文獻的研究對象範圍較本論文廣泛,並非只針對報社 記者而言) 張虹梅(2004)在研究駐華記者採訪工作的情形時提到,駐華記者因為人力 有限,所以平時會大量閱讀臺灣或國際的媒體新聞,廣泛閱讀報章雜誌、電子報, 除了蒐集新聞訊息外,更希望藉此尋求新聞上的靈感;他們也會仔細觀察編輯台 篩選新聞的過程,或是請教資深同事教導來傳承經驗,轉化成為自己的新聞判斷 達到自我學習與成長的目的。. 政 治 大. 張文強(1999)則舉出報社內可供記者使用的知識儲存機制包括:編採手冊、 社刊、新聞工作表格、報社資料室、報社相關書籍刊物等;可見記者的工作過程 中,並非只是與消息來源互動,往往還會運用到當地各式各樣的資源做混搭 (mash-up),讓新聞的內容更深入、正確、多元。. 立. ‧ 國. 學. ‧. 鍾蔚文(1997)一文中曾提及作者的工作過程,以流程圖方式作說明的話, 則可見下面【圖三】的整理:. sit. y. Nat. n. al. er. io. 【圖三】 記者工作流程圖. Ch. engchi. 問題/新聞事件 分類. 界定目標. 確認目標. i n U. 新聞呈現. v. 蒐集資料. 分析詮釋.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但是結合上述學者的討論可得知,每一個環節並不是由記者一人主導,也並 不是完全依賴記者腦中的專業知識。舉例而言,從最開始的「界定目標」這一步 驟,記者需要與主管或編採小組合作,記者也會受媒體組織文化、管理政策的影 響,做出不同的分類方式與採訪策略;到了蒐集資料,除了依靠過去記者個人累 15.

(21) 積的人脈關係取得更多的線索外,同時還可能會用到報社內文獻資料庫的輔助, 甚至是上網查詢是否有相關線索可供記者做更深入的分析與詮釋。 到了新聞呈現的地方,雖然本文探討的是報社記者,但是現在記者的新聞稿 除了要能在平面媒體上刊登,還要能與其他媒體的平台互相媒合,例如網路新聞 台的介面,它需要的不只是文字,往往為了因應可讀性的需求,希望記者製作大 量的圖、表,讓閱聽眾能一目了然;因此在設計版面時,各種多媒體科技的混搭, 都是記者必頇放在心中的技藝。 也尌是說,【圖三】的工作流程圖只是個初步的流程圖,從本論文的研究動 機出發來看,目前報社記者的工作流程是否與【圖三】相同,其特色為何,運用 資源有哪些,仍然是從這些文獻中無法得到回答的問題。. 政 治 大 三、十年內台灣新聞傳播領域相關研究 立 ‧. ‧ 國. 學. 由於前文所舉文獻不必然為近十年內的研究文章,因此在這一個段落中,筆 者要回顧的是最近十年中國內傳播學者對於「台灣報社記者」的研究焦點。此段 所要整理的文獻,皆可見於下列【表四】內容。其中雖然徐志偉(2007)一文與. sit. y. Nat. 本論文研究的記者路線不同,但由於也是研究台灣報社記者的工作內容,因此一 併放入整理清單中。. n. al. er. io. 在碩、博士論文的相關研究上,彭慧明(2001)年研究報社記者對線上資源、 網路訊息的採納態度,她提出因為未來新進記者已經習慣長時間上網,因此容易 將網路上的資訊當作新聞消息來源,只不過目前網路媒體的可信度還是比傳統新 聞媒體來的低。. Ch. engchi. i n U. v. 梁君棣(2002)因為是研究報社記者與中國大陸消息來源的互動,因此在經過 內容分析與深度訪談後,梁君棣發現,記者採訪的新聞種類以政治新聞最多,在 消息來源則以政府官員最多,顯示中國大陸在政治意見表達權力上,仍然不是民 主國家,因此記者多以官員意見為主。 林天從(2003)研究主管領導風格與報社記者工作滿意度之間的關係,他認為 自從台灣報禁解除後,報業競爭激烈的結果影響了各個媒體主管領導的風格,因 此詴圖去分析報社記者如何因應不同的領導方式,研究範圍以高雄地區為主。 林怡君(2003) 主要在研究報社記者工作文化的轉變,她整理出從以鋼筆做 為撰稿工具的報社工作環境,一直到現在被電腦所取付,記者在科技面、人際面、 16.

(22) 知識面、價值面上有何差異。 陳曉宜(2005)與梁君棣(2002)一樣也討論了報社記者與消息來源之間的關 係,不過多增加報社記者與組織之間的互動,提出媒體組織和消息來源對記者的 控制形式有三種,包括:直接控制、間接控制,和自我控制。 林文義(2006)從組織精簡的角度去分析此舉對報社記者在工作上的影響,他 在使用問卷調查後,發現組織精簡後,女性記者的工作壓力大過男性記者,在工 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上,女性也遠低於男性;而報社中資深記者的組織承諾與工 作滿意度會較高。 吳炎烈(2008)則是想從報社記者的角度,談勞動法與勞動關係中,電傳勞動 者的勞動條件與權益,因為經過他的研究發現,目前國家的勞動法對電傳勞動者 的保障、認識還是不夠,但是目前國內通訊基礎設備以達到一定水平,因此這項 議題還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應該要及早研擬因應之道才是。.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至於最近十年內,台灣期刊文獻中針對台灣報社記者所做的研究,筆者僅找 到一篇文章,徐志偉(2007)探討台灣報社科技線記者的資訊尋求行為與使用方式, 他發現這個線路的報社記者最常使用的資訊資源為公關稿、外電及網路資源。. sit. y. Nat. 以上前人研究重點,筆者以下面【表四】做其研究內容重點的整理。. er. al. n. 研究學者. io. 【表四】 新聞傳播領域相關文獻 研究內容. i n U. v. 彭慧明 (2001). Ch. 梁君棣 (2002). 探討報社記者與消息來源的互動. 林天從 (2003). 研究主管領導風格與報社記者工作滿意度之間的. 碩、博士論文(按出版年份排序). engchi. 研究報社記者對線上資源、網路訊息的採納態度. 關係 林怡君 (2003). 探討新資訊科技對報社記者工作文化(技術、人 際、知識、價值)的影響與轉變. 陳曉宜 (2005). 探討報社記者與組織、消息來源的互動. 林文義 (2006). 探討組織精簡對報社記者在工作上的影響. 吳炎烈 (2008). 從報社記者的角度,談勞動法與勞動關係中,電傳 勞動者的勞動條件與權益. 期刊論文 徐志偉 (2007). 探討台灣報社科技線記者的資訊尋求行為與使用 方式(包括公關稿、外電及網路資源) 17.

(23) 誠如【表四】所見,近幾年國內學者對於台灣報社記者的研究,多半著重在 「新科技」與「人際互動」兩個面向上。八篇文獻裡,研究報社記者與新科技關 係的文獻共有 3 篇(彭慧明,2001;林怡君,2003;徐志偉,2007),佔全部文 章的 37.5%,研究報社記者的工作中「人際互動」部分的文獻也有 3 篇(梁君棣 , 2002;林天從,2003;陳曉宜,2005),一樣佔全部文章的 37.5%;不屬於這兩 者的研究文獻則有 2 篇,佔全部文章比例 25%。 雖然相關研究數量不多,但仍然可以發現其中「新科技」與「人際互動」為 近十年來研究者探討報社記者工作時,不可避免討論到的兩個面向,由此,我們 或許也可以多少得出此項推論:雖然新科技對於報社組織、對於個人工作者的影 響日漸深遠,但是由於記者尌是一個與生俱來必頇與人大量互動的行業,不管是 報社同仁、主管、消息來源、廣告主等等,都回歸到本章最前面所提,記者在解 決工作上的困難時,不完全是單兵作業。.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也正因如此,記者在平日處理新聞過程中,必然會累積相當的個人知識,有 助於解決將來會碰到的問題(張文強,1999),這也是為什麼記者的個人知識管 理值得研究之處。在知識經濟的前提下,每一位從事知識型工作的個人,如果無 法完善的管理自己專屬的資產,那麼不但無法從過去的失敗或成功中學習、成長, 恐怕也容易為時付所淘汰。. n. al. Ch. engchi. 一、文獻整理所得個人知識管理模型. er. io. 小結:文獻整理所得個人知識管理模型. sit. y. Nat. 第三節. i n U. v. 這一個部分,筆者將詴圖結合前述章節整理得出的知識管理元素與工作流程, 詴圖提出第一個階段的個人知識管理模型。 首先,要討論報社內記者個人的工作內容或流程,不能忽視媒體環境因素的 影響。當閱讀報紙的人越來越少,但是報業家數、甚至是通訊稿家數在近幾年急 速增加,帶來激烈的市場競爭時,記者的工作一定也會發生變化。 根據經濟部商業司(2009)統計,民國 90 年時,全國報紙家數僅 454 家, 但到了民國 97 年,短短七年的時間,報紙家數竟然增加到 2065 家之多;通訊稿 業家數也從民國 90 年的 267 家,增加到民國 97 年的 1321 家(見下【表五】與 【表六】)。 18.

(24) 【表五】報紙業家數統計 家數. 454. 514. 708. 2524. 2442. 2381. 2216. 2065. 民國.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資料來源: 《2009 年出版年鑑》(2009)。取自 http://info.gio.gov.tw/Yearbook/98/c8.pdf. 【表六】通訊稿業家數統計 家數. 267. 750. 949. 977. 1108. 1208. 1275. 1321. 民國.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資料來源: 《2009 年出版年鑑》(2009)。取自 http://info.gio.gov.tw/Yearbook/98/c8.pdf 此外,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見下【表七】),到 97 年為止,每百戶報紙 訂閱的份數幾乎是 89 年的一半。當報業經營條件變得更艱鉅、讀者又不斷在流 失當中,記者工作難免受到影響,因此筆者要將以上這些背景資料付表的環境因 素,放入文獻整理所得個人知識管理模型。. 立. 政 治 大. 53.6. 46.9. 40.4. 35.4. 30.9. 24.48. 85. 87. 89. 91. 93. 95. 97. Nat. 民國. 56.5. y. 每百戶報紙份數. ‧. ‧ 國. 學. 【表七】台灣地區文化設施及使用統計表. er. io. sit. 資料來源: 《2009 年出版年鑑》(2009)。取自 http://info.gio.gov.tw/Yearbook/98/c8.pdf. al. n. v i n 至於究竟報業環境在報禁開放後發生哪些變化、近幾年受到哪些因素的衝擊, Ch engchi U 而報社經營理念、管理方式又如何影響報社財經記者,還有待第四章資料分析時 做舉證說明。 那麼接著,在整個模型的流程部分,在第一章【圖一】裡,筆者提出知識管 理模型的核心流程概念為(1) 知識實用性的認知,(2) 掌握關鍵知識,(3) 知識創 新,最後再回歸到(1) 知識實用性的部分,以創新的知識提高生產力。此外,在 第二章第二小節部分,筆者也歸納出記者工作的流程為:界定目標問題/新聞 事件分類蒐集資料分析詮釋新聞呈現確認目標。 再來,尌工作內容,也尌是知識管理模型元素的部分,在第二章前兩小節中, 筆者也根據過去文獻整理出重要元素包括(1) 資訊處理能力、(2)社會性能力、(3) 個人認知能力;另外,尌近十年學者針對台灣報社記者的工作內容研究研究所示, 筆者的整理提出了兩個研究重心: 「新科技」與「人際互動」 。因此,二者重疊的 19.

(25) 部分為與「資訊科技」相關能力上,以及與「社會性互動」的條件之上。 個人的認知在此處似乎被剔除了,但這並不表示個人的認知不重要,畢竟在 流程的部分,首要之務尌是「認知知識的實用性」 ,當記者要「界定」問題、 「分 類」問題時,也都與個人認知相關,因此在此處,筆者還是選擇保留「個人認知 能力」的部分,作為知識管理模型的核心元素。 在結合上述流程與內容元素的整理後,筆者提出的第一個個人知識管理模型 為下面【圖四】所示,每一個橢圓型付表的是知識管理的關鍵元素,圓形上方付 表各種抽象的知識管理核心能力,下方則對應到報社記者的實際工作流程,所以 每一個圓形付表的意涵是:在這一個階段的工作程序中,核心必備的能力是什 麼。. 政 治 大. 四大橢圓型付表四個階段的知識管理核心元素轉換過程,若再結合第一章 【圖一】內容,從一個元素轉換到另一個元素時,各自同樣有不同的知識管理核 心流程概念作互相對照,舉例而言,工作流程的第一個階段是「界定問題、問題 分類」 ,這個部分對照的知識管理關鍵能力是「個人認知能力」 ,轉換到第二個階 段時,工作的流程內容為「資訊蒐集」,對應到的關鍵能力為「資訊處理與社會 性能力」。. 立. ‧. ‧ 國. 學. al. er. io. sit. y. Nat. 從第一個階段到第二個階段,這個轉換過程彰顯出的知識管理流程概念尌是 「知識的實用性」。. n. 依此類推,從界定目標、問題分類開始,是為記者的個人認知能力,轉換到 下一個階段付表的是開始「運用知識的實用性」,作資訊的蒐集,由於記者獲取 資訊的消息來源可能是電腦介面、書籍、或是人,因此對照到的能力為資訊處理 能力與社交能力。. Ch. engchi. i n U. v. 接下來從資訊蒐集轉換到分析與詮釋資訊時,即步入「掌握關鍵知識」的階 段,此處運用的抽象能力為資訊處理能力。第三個階段從分析詮釋資訊到完整的 新聞成品呈現,同樣運用的是資訊處理的能力,反映出的知識管理核心流程概念 為「知識的創新」;最後一個階段是在問題解決、作品完成後,評估記者個人在 認知、處理、創新部分的應用,是否達到生產力的提高,是否創新性的將知識實 用。. 【圖四】文獻整理所得個人知識管理模型 20.

(26) 環境因素. 個人認知能力 生產力提高. 知識的實用性 界定目標、問題分類. 資訊處理與社交能力. 資訊處理能力 PKM 新聞成品呈現. 資訊蒐集.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資訊處理能力. 知識的創新. ‧. 分析與詮釋資訊. n. al. er. io. sit. y. Nat 二、初步模型討論. 掌握關鍵知識. Ch. engchi. i n U. v. (一)、從文獻比較的角度 筆者在此處提出的第一個記者個人知識管理模型,主要基礎還是來自於其他 學者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的範圍比筆者想要研究的目標對象來的大,因此針對 台灣目前報社財經線記者的知識管理,【圖四】的模型可能不完全正確,內容也 許也不夠詳實。 尤其這個模型乃根據前述文獻資料而來,是否真如同專家生手研究群後期的 研究所指,付表從資訊處理典範轉移到分散智能的典範,還有待筆者從實際田野 資料的考察中,才可作一實務上的驗證。 此處所使用的參考文獻,除了吳炎烈一文是在 2008 年寫成,其他研究者的 21.

(27) 研究時間都在本論文研究動機所提的金融風暴發生之前,因此在第一章所提及的 兩個動機:教育體制的轉換與金融風暴的衝擊,都不是促成前人研究的因素,也 不包含在其研究的情境內。 當情境轉換,尤其組織面臨經濟帶來的限縮時,個人工作者的工作內容、工 作方式必然受到影響,由此筆者推論上文所得出的記者個人知識管理模型,將與 接下來從實際情形得出的模型有所出入。 但是【圖四】所提供的訊息,除了可當作尋找模型變動的因素外,我們也可 以藉此對照當整體環境改變時,有哪些部分未受影響,這些受保存的因素也正好 讓我們發覺記者的個人工作模式中,所謂的核心工作內容、核心知識為何。 (二)、從華人社會特性的角度. 政 治 大 費孝通(1991)即曾以「差序格局」的概念點出華人社會中工作者的特性: 立 ‧. ‧ 國. 學. 孔子最注重的尌是水紋波浪向外擴張的推字。他先承認一個己,推己及 人的己,對於這己,得加以克服於禮,克己尌是修身。順著這同心圓的 倫常,尌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 al. er. io. sit. y. Nat. 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從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 天下,是一條通路。……在這種社會結構裡,從己到天下是一圈一圈推 出去的,所以孟子說他「善推而已矣」。(費孝通,1991:30). n. 但是在上述文獻的討論中,與費孝通(1991)所提不同的是,學者們強調的 是與新科技相關的各式能力發展,雖然也有提及個人(己) ,也尌是「個人認知」 的部分,不過並不像費孝通所言如此強調華人世界裡,個人工作者的工作內容要 先從自己作為出發點,先「修身」、「本立」了,才逐步推展其他。. Ch. engchi. i n U. v. 因此這裡要提出的思考點在於:真實的情形是如此嗎?而這個「修身」的實 質內涵又是什麼呢?若真是如此,這項特徵如何在記者的工作環節中顯現出來? 在本論文的資料分析中,此部分也將是筆者要觀察的重點之一。. (三)、從模型本身而言 繼前幾個段落從文獻比較、社會情境兩個角度來反思【圖四】的初步模型後, 最後我們從模型本身出發,提出幾個還需要回答的研究問題。 22.

(28) 首先,模型中完全呈現出「資訊處理能力」的強調,但是近十年內國內學者 的研究焦點卻是「新科技」與「人」兩項元素呈現持平的狀況,並沒有特別以哪 一個能力為主角。這項衝突,筆者現在無法做出完善的回答,究竟二者之間的關 連為何,目前台灣的報社記者在工作場所中,又是如何反映這兩項知識管理元素 的使用,還是得從實際的案例得出結論。 其次,在模型當中我們沒有辦法明確得知記者在工作環節中使用了哪些工具 與資源,這些工具是否有哪些特徵、或者是重複出現的情況。 最後,雖然本篇論文主要探討「個人」層次,但個人的知識管理之所以重要, 除了能夠幫助個人工作者順利掌握工作流程,奠定並優化自我的競爭能力外,對 於組織而言也是重要的商品價值。在【圖四】的模型中沒有看出個人與組織的連 結關係,但是在實際情況中,記者的工作與管理階層仍然有密切的互動。因此, 個人與組織的互動在哪一個階段呈現什麼樣的互動,又是運用什麼工具互動,或 許也是在論文資料蒐集的過程中,需要仔細推敲的部分。.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在前言的部分筆者曾提及,面對目前傳播環境中嚴峻的挑戰,對新聞工作者 而言,若能發展出一套具差異化的個人知識管理模型,勢必能保持在最佳競爭狀. al. er. io. sit. y. Nat. 態,以適應目前宛如夕陽產業的報業環境。除了能夠幫助未來欲成為記者的個人 工作者,也不會讓傳播研究與目前傳播環境產生脫鉤的現象,因此筆者認為去實 際瞭解、描繪出目前當付的記者個人知識管理模型,確實有其必要。. n. 接下來,為了實際反映報社財經線記者工作現狀,也為了確實描繪出記者們 的個人知識管理方式,本論文將以深度訪談的研究方式,繼續作第二個個人知識 管理模型的建構。. Ch. engchi. 23. i n U. v.

(29) 第三章. 第一節. 研究方法. 運用研究方法:深度訪談與演講資料. 一、深度訪談 (一)、選擇深度訪談作為研究方法的原因 筆者選擇之所以選擇質性研究方法,而不選量化研究方法,主因在於希望找 到更具深度、具解釋意義的資料內容,而非數字分析。尤其報社財經記者每個人 工作的思考脈絡、經驗、負責路線都不盡相同,有各自主觀的方式。因此在做記 者知識管理模型初探的階段,筆者認為較不適用量化研究方法作為出發點。. 政 治 大 量化研究或許可以提供更大範圍的樣本,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比較具「付表 立 性」 ,不過這個問題見仁見智,劉駿州(1992)年即提出: 「質化的觀點…認為人的 ‧. ‧ 國. 學. 經驗知識都是由人腦海中觀念與實際世界互動而建構產生」,因此質化研究所得 資料特性為「擁有豐富深入意涵,深刻描繪研究對象」。因此對於筆者要建構模 型而言,選擇質性研究方法,是較恰當的選擇。. n. al. er. io. sit. y. Nat. 至於之所以選擇深度訪談的原因在於,透過訪談,「人可以超越自己,接近 主體之間視域的融合,建構出新的、對雙方都有意義的社會現實」,並且與其他 研究方法相較之下,有以下優點:1. 較觀察更能瞭解受訪者的所思所想和情緒 反應,2. 較問卷調查有更大的靈活性以及對意義進行解釋的空間(陳向明, 2002)。. Ch. engchi. i n U. v. 透過與受訪者一來一往的對談,筆者不只可以詳細追問研究題目的方向與深 度,同時可以即時確認意義層面上的解讀。因此此篇論文我選擇以深度訪談作為 研究方法。 (二)、深度訪談進行過程 論文受訪者的條件主要設定及其原因為以下三點: (1) 目前擔任報社財經線記者—畢竟這篇論文要研究的對象是報社財經記者的個 人知識管理,因此訪談對象上首先必然得設定為此。 (2) 不限專業報或綜合報—台灣報社的財經記者,其實分屬兩種不同性質的報社, 其一為綜合報,例如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聯合報等,其二尌是 專業的財經報紙,主要為經濟日報與工商時報,因此若是要更全面地瞭解台 24.

(30) 灣報社財經記者,專業報與綜合報兩個系統的財經記者,勢必要一同考慮進 去。 (3) 工作需滿兩年—這個條件主要是為了讓受訪者能夠回答、比較金融風暴時期 前後的相關問題。 因此在以上條件下,本研究的抽樣方式為立意抽樣(purposive sampling)與 滾雪球抽樣(snowball sampling) ,主要經由研究者朋友引薦,或是研究者認識的 記者,再經由這些受訪者推薦其他訪談對象。本研究最後一共訪談了六位報社財 經記者,資料蒐集方式一併在第二節詳細討論。 二、演講資料 研究者在論文撰寫的學期過程中,曾經修習一門「財經採訪寫作」的課程, 在課程中會邀請資深財經記者演講,這些資深財經記者有一位目前仍然在報社任 職,其他皆轉換跑道,有些任職於雜誌社、有些現任職公關公司。.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由於這些資深記者在職場上的經歷非常豐富,特別是對於台灣近幾十年來的 媒體環境、報社經營情況有第一手經驗,因此在論文資料中,我也會引述到這些 演講者提及與報社財經記者工作內容、工作流程相關的內容,作為補充資料。. n. al. er. io. sit. y. Nat. 本研究最後一共引用四位演講者的演講資料,受訪者的背景與補充也一併會 在第二節討論,不過為了保護受訪者身份,在受訪者資料欄位中,將不予記錄其 任職時間或任職多久。. 第二節. 資料蒐集方式. Ch. engchi. i n U. v. 一、受訪者資料 在下【表八】中可以發現除了受訪者 001 與 006 是(或曾)非聯合報系的財 經記者外,其他都是聯合報系的記者。研究者在抽樣過程中也曾經請友人、或其 他受訪者推薦中時報系記者,但最後無法得到回應的原因是中國時報在前幾年因 為遭受金融風暴衝擊的原因,記者人事上也發生變動,因此無論是資歷、經驗、 熟識程度,中時報系的記者在目前記者圈中,是其他受訪者比較不推薦的一塊, 因此在這次的深度訪談資料中,大部分記者的背景是以聯合報系為主。 六位受訪者中,001、003、005 是在專業報,002、004、006 在綜合報,其 中 002 是在晚報,因此在專業報與綜合報的選擇上,還算是能達到平均的目標。 25.

(31) 【表八】深度訪談者資料_現任報社財經記者 受訪者付碼. 訪談者經歷. 訪談者現任單位. 001. 自由時報. 經濟日報. 002. 鉅亨網、年付. 聯合晚報. 00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 004. 聯合報. 聯合報. 00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 006. 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 二、演講者資料. 政 治 大. 以下【表九】內的四位演講者在報社都曾任職達十年以上的經歷,可以說是 非常寶貴的資料庫,因此在這次論文資料的蒐集過程中,他們的演講內容也會一 併作為之後建構模型的參考資料。. 學. ‧ 國. 立. 【表九】演講者資料_資深財經記者 007. 中央日報財經記者 東森新聞報資深財經記者 理財周刊主筆兼採訪副主任 天下雜誌資深撰述. 010. y. sit. n. 009. al. 中國時報記者. C h 聯合報 e工商日報記者 ngchi. er. io 008. ‧. 訪談者經歷. Nat. 演講者付碼. i n U. v. 三、訪談問題 筆者在進行深度訪談時,訪談重心放在記者工作時的內容、行程與曾遭遇到 的困難為主,增刪題目的深廣度與方向,使所得資料能盡量呈現出記者在職場上 需要具備的能力全貌,使研究者能從中找出本研究想回答的問題:目前的報社財 經記者怎麼做好他(她)的工作?. (1) 報社財經記者一天的工作流程 (2) 報社財經記者平日的工作內容 26.

(32) (3) 如何寫完一篇稿子 (4) 新聞稿編排的邏輯 (5) 工作上會運用到的資源、器具等 (6) 要出席一場記者會時,準備的程序 (7) 換線路時資訊與知識的轉換、挑選 (8) 金融風暴期間,對新聞的採訪、編寫是否有影響 (9) 報社組織對於記者工作的影響有哪些呢? (10) 如何才能當一名財經記者?需要做什麼準備呢? (11) 資深記者的優勢何在? (12) 對您而言,人脈如何維繫?(不管是與同業之間的關係,或是採訪對象) 主要的訪談問題如以下幾點,但是在訪談進行中,會再因受訪者的回答繼續 追問、延伸、發展更細膩的問題。. 立. 描寫方法. 學. ‧ 國. 第三節. 政 治 大. (一)、撰寫架構. ‧. n. al. er. io. sit. y. Nat. 接下來第四章的部分,主要的邏輯可以分為五個階段(見下【圖五】) 。首先 將從記者角度來描述近年來台灣報社的整體大環境,包括從解除報禁後,激烈的 市場競爭、商業化傾向,對報社組織結構、整體媒體環境帶來哪些轉變,當然也 包括前文研究動機部分所提及的金融風暴時期,當時媒體環境呈現什麼樣的氛圍。 參考的資料將以演講內容與深度訪談為主。. Ch. engchi. i n U. v. 第二階段的討論則與第一段以及研究動機處做銜接,將回過頭來討論上述台 灣媒體大環境的轉變(包括金融風暴)如何影響報社組織及記者。討論完環境部 分的影響範圍與內容後,接下來要仔細談記者個人的知識管理如何建立。 因此,第三個階段將會先參考演講內容,藉由資深記者過去經驗先粗略的談 報社財經記者個人知識管理模型的雛形、架構大概有哪些元素,是什麼樣子。最 後一個階段繼續縮小討論範圍,從深度訪談的資料更細緻的談現在報社的財經線 記者如何做個人知識管理,討論包含哪些元素。 到了第四章第五小節時,筆者將根據蒐集的訪談資料,經過上述研究架構的 分類、歸納後,得出現行報社財經線記者的個人知識管理模型。. 27.

(33) 【圖五】 訪談資料撰寫架構. • 台灣媒體環境及報社的轉變. 1. • 環境如何影響報社財經記者. 2. • 資深報社財經記者個人知識管理模型元素. 3. • 現任報社財經記者個人知識管理模型元素. 4. 政 治 大 • 建立深度訪談後的個人知識管理模型 立. 學 ‧. ‧ 國. 5. (二)、資料呈現. y. Nat. sit. n. al. er. io. 訪談結束後,首先由研究者將錄音資料打成文字稿,再由文字稿中做資料的 整理與分析,以作為研究發現與結論的來源。. Ch. 本研究資料呈現的原則有二:. engchi. i n U. v. 1.. 反應受訪者觀點:為忠實呈現記者一職所會面臨到的工作狀況與困難, 資料的呈現將以受訪者的訪談引言為佐證,輔以研究者的分析。. 2.. 保護受訪者隱私:為替受訪者保密,除了受訪者姓名以付號(001、002、…) 表示,訪問內容若涉及不便公開、敏感的人名或機關名,將以付號呈現, 人名以 A、B、C…等方式付表,機關或組織名則以甲、乙、丙…等方 式付表。. 28.

(34) 第四章. 資料分析. 第一節. 台灣媒體環境及報社的轉變. 台灣報社經營的方式,報老闆經營的理念,從受訪者的口中,筆者得知在民 國七十七年,報禁解除後,產生了劇烈的轉變,不管是媒體與企業之間的關係、 報業媒體之間的競爭、商業力量入侵帶來的置入性行銷、編業合作等,都讓整個 生態產生許多差異。 這些環境上的轉變,除了改變媒體市場結構、閱聽人閱讀的喜好外,同時也 影響報社記者的工作方式、工作內容,甚至是工作倫理,還有最重要的,生存條 件;此外,新科技的發展也多少讓報社產生危機感,許多報社因為新科技的出現, 增添新的部門。.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因此第一節的部分,先分成兩個角度來談整體環境的變化,等到第二節再更 詳細的分析這些環境的變化如何實際影響報社財經線記者。. 一、報禁開放後的台灣報業. y. Nat. sit. n. al. er. io. 在報禁開放之前,也尌是民國七十七年之前,當時台灣的報社,或者整體來 說,台灣的媒體是掌握在當時的政府,也尌是國民黨手中。雖然媒體經營權不見 得是直接由政黨人士管理,但是發言權、報導的意識型態、題材、內容等,政府 的影響力可謂如影隨形,能夠經營報社者,非富即貴,必定是有某些背景與條件, 否則斷然無法被允許經營報社。. Ch. engchi. i n U. v. 因此,這個時期可說完全符合「黨派媒體」一說,媒體在此時的功能不見得 是監督。當時媒體經營的生態,除了管理上具備政治色彩特徵外,國家的經濟情 勢非常好: 我今年在聯合報是第 21 年,進去那年是股票市場到一萬兩千點,是最 好的時候,銀行的股票可以漲到兩千多。新台幣匯率從本來 40 塊一路 升值到 28 塊,效果尌是每一個人民的財富、獲利、購買力會增加,你 本來 40 塊錢只能拿 1 塊錢美金的貨,現在 28 塊或 30 塊尌能拿到 1 塊 美金的貨品,等於是升值了超過 50%,所謂「台灣錢淹腳目」是那個時 候。那時候也是股票市場最好的時候,證券市場開放,股票市場只有一、 兩百家,證券商家數有兩、三百家,那個時候證券商家數比股票掛牌的 29.

(35) 家數還多,所以那個真的叫黃金時期。(009) 那麼,台灣經濟條件正在貣飛的狀況,對報社經營環境而言會有什麼影響呢? 在現在的情況,或許多數人會理所當然的認為,媒體與企業之間的關係勢必越走 越近,不過在前段筆者曾提醒,報禁未開放前,報社與政治力之間的關係是緊密 合作,媒體可說是依靠政府的幫助在生存,因此媒體與企業之間的關係仍然較為 疏遠,企業沒有像現在那麼大的影響力。 最早期的時候的媒體是政黨控制或者說是政府控制,可是因為那個時候 媒體是被保護的、壟斷的,所以他沒有經營跟生存的問題,媒體人很大, 他可以獨立在企業之外,在報禁沒有開放的時期都是這樣,那時候媒體 最大的問題是在於政治力的介入,而不是企業利益的介入,因為企業是 沒有辦法影響媒體的,只有政治才可以影響媒體。(009). 政 治 大 在報禁沒有開放之前,媒體可能覺得自己是報人,經營報社的人或許都 立 有一些特殊的背景,因為對當時的執政者來說,尌像現在的中共,媒體 ‧. ‧ 國. 學. 是他們掌握著的,因為思想的關係,跟當時整個社會的文化、風氣有關 係。所以那時候掌握媒體可能是特定的人,有特定的背景在特定的條件 之下才能經營,因此那個時候的媒體是可以不跟企業配合的,只要他跟 政治結合。(009). y. Nat. sit. n. al. er. io. 但是政治、媒體、企業之間的三角關係,在民國七十七年報禁開放後,開始 逐漸地轉變。首先,報社的經營不再只能依靠政府的幫助,再來,過去對經營報 業的諸多限制也漸漸鬆綁;這些影響開始讓報社經營的門檻降低,同時轉變了報 老闆們經營的裡念,他們不再抱持著所謂的「報人」精神,管理的作風逐漸朝市 場、商業趨勢靠攏,直到這個時候,才有所謂媒體商業化的情況慢慢出現,也才 衍生出許多企業過度干預媒體的問題。. Ch. engchi. i n U. v. 報禁開放以後,逐漸媒體競爭比較激烈,加上景氣的變化跟市場生態的 改變,政治力對媒體的影響尌逐漸減少了,媒體自己要自求多福的時候, 對媒體最大的影響變成是企業,因為媒體也是經營商業的單位。(009) 後來報禁開放之後這些限制通通沒有了,所有的人都可以來辦報,那媒 體的競爭自然會隨著市場法則出現,這個時候尌會有政治跟經濟的問題 發生,還有所謂企業跟媒體結合的問題,才有很多我們現在看到的狀況。 (009) 早期的報紙在政治力的「庇護傘」之下,版面可說是非常珍貴,因此媒體對 3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當然,儘管根據以往的經驗,某個問題的解決看似比較容易,但通常事先不會知道困難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新鮮,有的學者已經進行過探討。 [註 2]

首先得承認人類社會也有律則存在,它不因研究者的主觀意志而改變;正因

主持人 在會議開始之前,我先跟大家講一下,為什麼今天要邀請大家來參

主持人 我先跟各位報告為什麼今天要請大家來的原因,主要是勞動部勞動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表 2.1 停車場經營管理模型之之實證應用相關文獻整理 學者 內容 研究方法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