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動機

尋找自己的王國,許多品德、霸凌的問題便紛紛產生了。從美國花費在精神病人 所耗費的大量社會成本,以及社會上行為偏差者所損耗的社會資本,都可能大於 一個英材所帶來的貢獻。因此,孩子的心理需求、身心健康是否被顧及,是否能 均衡發展、培養出健全的人格,實需再做一番省思。

第二節 研究動機

有感於研究背景所述,學童心理需求、身心健康需要被顧及,然而自從 2010 年桃園爆發連續校園霸凌事件,震驚全國後,霸凌議題更是在近幾年成為教育現 場的關鍵話題,儘管有關當局極力倡導「零霸凌」的教育現場,然而霸凌事件仍 然層出不窮,依據教育部列管 2011 年的校園霸凌事件統計,全國達 800 件(<去 年霸凌>,2012),甚至有許多是難以介入或找到確切證據而未通報的霸凌狀況,

例如:關係霸凌;且在教學職場的觀察發現:少子化下,孩童備受呵護以及少了 與兄弟姊妹人際互動練習的機會,較偏向以自我中心來看待事情。美國《時代周 刊》在 2010 年的一篇文章提到:神經學家、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皆認為欺凌和 其他暴力傾向,能透過早期同理心(empathy)的培養得而抑制,並且也提到同理 心是人際社會交往與品行的關鍵(抒懷,2010:54);王美恩(2011)在《親子天 下雜誌》更直接提出「用同理心終結霸凌」,其指出校園中的霸凌事件,是因校園 人際間缺少同理他人特質所致;另外從 Hoffman(2000)提到同理心的喚起對利社 會的功能以及同理心與道德發展的關係,以及 Nerdrum(1997)提到童年早期若缺 乏同理心,往後的道德成長與發展將受到影響,甚至造成往後成年人格的偏差與 缺憾(林筠菁,2006)等。綜合以上學者的看法,同理心不但是人與人情感連結 的重要因素,有如人際互動的橋樑,亦是良好品德的關鍵,一位擁有同理心的孩 子,較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來看待事物,感人之所感,避免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

因此,對於近年來少子化世代下的孩子,除了關注自己,學習瞭解對方,替他人 著想也是不容忽視的課題。有感於近年來學生問題行為層出不窮及綜合以上所

3

述,國小學童同理心議題,值得重視與一探究竟,遂成為本研究動機一。

而反觀很多霸凌事件的發生,除了自我中心,缺乏設身處地體會他人的想法 與感受之外,尚可歸咎於當事人無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一位擁有良好情緒智力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I)的人,對於人生各項層面皆會有很大的幫助,此外,個 體性格偏正向特質者,相較於神經質類型者,在遭遇困難或挫折時會運用方法幫 助自己減少困擾,因而也較易產生愉悅的心理情緒(Costa & McCrae, 1980),因 此情緒智力不但是一大人生課題,高情緒智力更能為生活帶來許多助益。特別是 Golman在其《EQ-情緒智力》(EQ-Emotional Intelligence)(本書譯情緒智力為EQ)

中說到:「一個人最後在社會上佔據什麼位置,絕大部分取決於非IQ因素,並指 明影響人生成就IQ只佔20%,其餘的80%則取決於EQ與其他因素(張美惠譯,

1996)。」間接指出了情緒智力的重要性並不亞於IQ。鑑此,情緒智力的議題不 容忽視,其對孩童有深遠的影響,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議題遂成為本研究動機二。

近幾年來,隨著快樂學逐漸興起以及正向心理學越來越受到的重視,以往對 於焦慮、憂鬱...等負向心理層面的研究,將焦點轉為關注於正向情緒或真、善、

美等面向,幫助大家學習關注幸福、美好之處,帶動更大家對正向特質及幸福的 省思與體會。然而,家扶基金會(2011)發表的《兒少心聲調查報告》,其以全國 分層隨機抽樣之方式針對2,335名國小五年級至國中九年級之學童調查對象,發現 兒少對於社會治安、校園霸凌、性侵案件、教育規劃及課業壓力等五項因素備感 壓力,而這些安全、課業...等壓力問題,間接影響著兒少的身心狀況,本來理當 在快樂無憂階段的孩子們,少子化社會趨勢下的新世代,關於孩子的社會現狀到 底為何?其實早在1925年,五十多個國家代表於瑞士日內瓦舉辦「兒童幸福促進 大會」,並發表「保障兒童幸福宣言」(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2009),目的即在關 心孩子,你過的幸福嗎?現今少子化下的孩子擁有的資源比以往更多,受到更多 的呵護及照顧,會因而感受到更多幸福的泉源嗎?鑑此,國小學童幸福感

(well-being)議題遂成為本研究動機三。

4

針對上述教育現況分析,顯示情緒智力、幸福感與同理心這三項議題值得一 探究竟。在這三項議題中,近幾年來關於情緒智力、幸福感的相關研究頗多,其 中亦有不少以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針對其情緒智力與幸福感進行相關探究(如:

何名娟,2005;林怡君,2007;張如一,2007;張孟育,2008;張素媚,2008;

陳騏龍,2001;陳麗好,2011),而研究多也有一致結論:即情緒智力與幸福感 有顯著相關;情緒智力對幸福感有預測力或影響力等。而關於同理心發展議題這 部分,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同理心發展之研究,大多是以同理心訓練或實務上之 課程活動設計,針對同理心的培養為主,而著手國小高年級學童同理心與其他相 關、影響變項進行探討的,為數並不多(如:林清湫,1999;林宛頻,2009;許 永芳,2002),研究者認為在培養同理心或進行同理心訓練課程之際,若能考量 其他與同理心有關的變項或影響因素,在輔導或進行學童同理心的培養與發展,

抑或教學設計上,將會更有助益。

而在情緒智力與同理心方面,研究顯示,高EQ的孩童快樂、健康且有自信,

長大後較易成為有同理心的人(薛美珍、諶悠文譯,1998);且從文獻可知,情 緒智力的內涵與實徵研究涵蓋了人際互動的面向,而同理心乃是以情緒智力為基 礎,經學習的一種情緒能力(李瑞玲、張美惠、黃慧貞譯,1998:47),同理心 這種情緒能力會影響到人際互動品質(林筠菁,2006;詹楷伶,2011)。綜合上 述,情緒智力與同理心似乎透過人際互動,彼此互有關連,而情緒智力的意涵並 不只有人際情緒智力,還包含自我情緒智力,如:認識、管理與表達自己的情緒 與自我激勵等,研究者欲探討情緒智力及其分層面與同理心的關係是否會如上 述,因人際而有相關?此外,情緒智力其它分層面與同理心的關係又會如何?乃 成為本研究動機四。

而在幸福感與同理心的面向上,Gruhn、Rebucal、Diehl、Lumley 與

Labouvie-vief (2008)以10到87歲的受試者針對同理心進行縱貫性研究,指出同理心 和正向的幸福感與人際互動品質有相關;謝雅如(2012)更進一步指出國小學童

5

最能從人際相處感受到幸福感。換言之,除Gruhn等人的實徵研究證實同理心與正 向幸福感有關,同理心似乎又與人際品質密不可分,而人際品質又關乎到學童之 幸福感。再且中華文化下在儒家思潮的影響下,幸福感意涵亦根著於分享互惠、

推己及人的群己關係,在此種文化思潮下所感受的幸福是否與個體發展出的良好 情緒能力—同理心有關?此亦成為本研究動機五。

綜合前面所述,顯示不管是情緒智力抑或幸福感,同理心似乎皆扮演著穿針 引線的角色,有時是直接影響,有時是透過人際關係或是情緒意涵而牽連在一起,

因此本研究除探討情緒智力、幸福感與同理心發展的相互關係為何,並嘗試以同 理心發展為依變項,情緒智力與幸福感為自變項,探究情緒智力與幸福感對同理 心發展的聯合預測情形為何?除希望能增加國小學童同理心相關議題的研究資料 外,並期瞭解在少子化之社會趨勢下,大家近來不斷提倡的情緒智力,與日益受 到重視的幸福感,其分層面裡有哪些變項能預測或影響同理心發展?期對於教育 輔導工作能有所助益,此為研究動機六。

綜合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一)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級)在情緒智力、幸福感 與同理心發展上之差異情形。

(二)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之情緒智力、幸福感與同理心發展之相關情形。

(三)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童之情緒智力、幸福感對同理心發展之預測情形。

(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除增加國內同理心發展的研究資料外,亦期 望有助於教育輔導工作者及家長,強化國小學童之品格教育及心理輔導。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