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依據上述之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研究的研究問題與假設如下:

一、研究問題

(一)桃園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幸福感與同理心發展是否因個人背景 變項(性別、年級)之不同而有所差異?

(二)桃園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幸福感與同理心發展之間是否有所相 關?

(三)桃園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幸福感對同理心發展的預測情形為何?

二、研究假設

根據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本研究之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一: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在情緒智力、幸福感與同理心發展 上有差異。

1-1 不同性別(男生、女生)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情緒智力有差異。

1-2 不同性別(男生、女生)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幸福感有差異。

1-3 不同性別(男生、女生)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同理心發展有差異。

1-4 不同年級(五年級、六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情緒智力有差異。

1-5 不同年級(五年級、六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幸福感有差異。

1-6 不同年級(五年級、六年級)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同理心發展有差異。

假設二:國小學童情緒智力、幸福感與同理心發展之間有相關。

2-1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情緒智力與同理心發展有顯著相關。

2-2 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幸福感與同理心發展有顯著相關。

假設三: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幸福感對同理心發展有預測效果。

3-1 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幸福感對同理心發展有顯著預測效果。

7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為使本研究所使用之重要變項及觀念明確,茲將重要名詞定義分述如下:

一、國小學童

本研究之國小學童係指一百學年度就讀於桃園縣公立國小之五、六年級的普 通班男、女學生,其年齡約為十一歲、十二歲。

二、情緒智力

本研究情緒智力乃根據賴怡君(2002)、Goleman(1998)以及Salovey與Mayer

(1990/1997)所建構出的情緒智力理論,定義情緒智力為「個體在自我方面能適 切的覺察、表達、管理自己的情緒狀態,且能轉化情緒以激勵自我;而在人際上 亦能敏銳的覺察他人情緒狀態,並藉由適切的情緒訊息,做出適當的同理與回應,

更進而運用適宜的方法與智慧處理各種情緒狀態,創造出一個圓融的人際關係。」

本研究所界定的情緒智力以學童在羅品欣(2004)修訂賴怡君(2002)所編 製的「國小學童情緒智力量表」上的得分為指標,修訂後的量表分為「自我情緒 智力」與「人際情緒智力」兩個部份,共包含七個分層面。受試者在各個分量表 的平均得分越高,表示其在此方面的情緒智力越好。另將受試者在「自我情緒智 力」與「人際情緒智力」兩部分下所包含的分量表得分求平均,即可得這兩個部 份的平均分數,若分數越高,則顯示其在該部分的情緒智力能力越佳。此外,將 受試者在的七項分層面的總分求平均,即是情緒智力總量表的平均得分,受試者 總量表的平均得分越高,則表示其整體情緒智力越佳,茲將各分量表之意涵分述 如下:

(一)自我情緒智力

此即與個體自身有關的各項情緒能力,涵蓋了以下幾種類型:

1.認識自己的情緒

意指個體能夠覺察與辨識自己的情緒,且能明瞭引發目前情緒狀態的原因,及該 情緒可能帶來的結果。

8

2.表達自己的情緒

意指個體會用適當的話語、表情或肢體動作來傳達自己的情緒。

3.管理自己的情緒

意指個體能用適當的方法抒解情緒或控制情緒,不讓自身的情緒流於失控。

4.自我激勵

意指個體能將負面情緒轉為正面情緒,引發內在的動機與鬥志,並保有堅持到底 的毅力,不斷地激勵自己。

(二)人際情緒智力

此即個體與他人互動時所展現的各項情緒能力,涵蓋了以下幾種類型:

1.認識他人的情緒

意指個體能夠覺察與辨識他人的情緒,且能知道引發他人當前情緒狀態的原因,

及該情緒可能帶來的結果。

2.回應他人的情緒

意指個體能從別人的角度與觀點來看待事情,且能理解他人的感受,並用合適的 語言、表情或肢體動作來傳達自己對他人情緒的瞭解。

3.人際關係的處理

意指個體善於與人接觸,能運用彈性合宜的社交技巧避免人際衝突的產生,且能 適時的化解人際糾紛,處理與他人之間的衝突。

三、幸福感

本研究幸福感乃整合文獻所述相關內涵、理論並參考洪莉惠(2010)界定幸 福感之五層面,定義為「一種主觀且正向的情緒狀態,其面向包含人際的支持、

自我實現的投入、及整體生活滿意程度,使個體在身體、心理上皆達到滿意的感 受。」

本研究所界定之幸福感以受試者在洪莉惠(2010)自編之「國小學童幸福感 量表」之平均得分為指標,量表分為「社會支持」、「愉快正向」、「生活滿意」、

9

「學習投入」及「條件滿足」五部分,平均得分愈高表示幸福感愈高;平均得分 愈低表示幸福感愈低。茲將各分量表之意涵分述如下:

(一)社會支持:意指學童感受到周遭他人對其自身的支持與關注程度。

(二)愉快正向:意指學童對人事物所採取的樂觀態度與覺察到的正向感受。

(三)生活滿意:意指學童對整體生活感到有意義及滿意。

(四)學習投入:意指學童對於學習各項事物的熱誠與投入。

(五)條件滿足:意指學童在生理與心理上所獲得的滿足。

四、同理心

本研究所定義之同理心乃參考張春興(1989)在心理學辭典所下的注解,包 含「知人之所知」與「感人之所感」,另再加入「回饋行為」,共三個層面,定義 同理心為「一種結合認知與情感的歷程,認知即知人之所知,表示個體能站在他 人立場瞭解他人的感受與想法,包含角色取替、觀點取替的能力;情感即感人之 所感,表各體能區辨他人情緒狀態且感同身受,並進而能對他人狀況提供適切的 回應與共鳴。」

而同理心發展層次則以Hoffman(1987)年提出的同理心發展階段以及Gazda、

Balzer、Childers、Nealy、Phelps 與 Walters(2005)的同理心階層為理論基礎,

並再整合Piaget(1969)兒童認知發展、Selman(1980)角色取替能力等相關理論 與實務現場觀察心得,界定本研究的同理心發展層次共為四階層。

本研究界定之同理心發展乃根據自編之同理心發展問卷,由學童所勾選答句,

來測量、判斷學童的同理心發展情況,共分成四個層次,選擇之層次越高者,表 示同理心發展越高,反之則否,各層次整合歸納如下:

(一)層次一:無同理(漠不關心或不當的反應)。

(二)層次二:認知層次同理(針對問題表面的直接覺察或機械式的應對)。

(三)層次三:情感層次同理(除了認知方面的覺察,尚能關注到情感層面)。

(四)層次四:高層次同理(回饋、分享或補充出背後隱含的意義)。

10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在探情緒智力、幸福感與同理心發展之相關文獻,作為本研究理論基 礎,據此形成研究架構,作為問卷調查研究工具選擇與編制的依據,並據以提供 研究結果討論之依據。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情緒智力相關理論與研究;

第二節探討幸福感相關理論與研究;第三節探討同理心發展相關理論與研究;第 四節為探討情緒智力、幸福感與同理心發展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情緒智力的內涵與相關研究

智力(intelligence)與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 簡稱為IQ)是大家耳熟 能響的概念,代表一個人是否聰明,在教育現場被廣泛使用,作為預測未來成就 的一項指標。然而,近年來情緒商數(emotional quotient, 簡稱為EQ)的魅力不亞 於智力商數,逐漸受到大家的重視,其實情緒智力本應翻(emotional intelligence, 簡 稱為EI),然由於Golman(1995)在其《EQ-情緒智力》書中譯為「EQ」,在媒 體及社會大眾的口耳相傳下,「EQ」也就成為情緒智力的代名詞了。

一、情緒的定義

情緒一詞的概念,既抽象又複雜,因此定義眾說紛紜,美國心理學家 Drever 早在 1952 年便在心理學字典裡,將「情緒」定義為:情緒是一種有機的複雜狀態,

牽涉到身體各個部分的變化;在心理上,它伴隨某種強烈的情感,並讓個體想以 某種方式去行動的衝動(引自馮觀富,2005:5)。牛津英語字典:「心靈、感覺或 感情的激動或騷動,泛指任何激越或興奮的心理狀態。」(張美惠譯,1996)。張 春興(1989)在心裡學辭典則將「情緒」定義為:某種次刺激所引起的心理失衡 狀態(包括: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這種狀態為個體主觀的感受,

且在身體上則伴隨著生理變化。

從上述 Drever 明確指出情緒是一種複雜的狀態,另張春興的七情之說,以及

12

牛津應與字典的詮釋,在在都顯示情緒是一種複雜的概念,亦是一種主觀的感受,

甚至牽涉到心理、生理與行動層面。

二、情緒智力的意涵、發展與理論演進

情緒智力的概念可追溯到 Thorndike(1920)提出「社會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

的概念,其認為智力和情緒不可分的論點,並指出社會智能包含在智力裡面。而 Gardner(1983)在《心智架構》(Frams of mind)一書,打破傳統智力較為侷限的 論調,駁斥 IQ 決定一生的謬誤,認為智能是多方面的,因此提出了「多元智慧理 論」,以更寬廣的面向來探智力,這種多元化的觀點為智力理論提供了重要的意 涵,如其中的「人際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與「內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前者是了解他人的能力,後者是瞭解自己的能力,皆成為往後情緒 智力的先驅。

繼 Gardner 之後陸陸續續有些學者開始對情緒智力作更寬廣及深入的探究,其 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個理論分別為:Mayer 和 Salovey 認知能力取向的情緒智力理 論,Goleman 工作表現取向的情緒智力理論,以及 Bar-on 心理健康或人格取向的

繼 Gardner 之後陸陸續續有些學者開始對情緒智力作更寬廣及深入的探究,其 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個理論分別為:Mayer 和 Salovey 認知能力取向的情緒智力理 論,Goleman 工作表現取向的情緒智力理論,以及 Bar-on 心理健康或人格取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