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 究,系統探究國民小學教師對參與教師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知覺情況,預 測對學校效能之影響,且探討其關係模式,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本章分為四節,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釋義、以及研究 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壹、學校領導核心角色的轉換-改變校長單一領導的角色,建構教師共同 領導的思維

傳統的學校科層組織結構,皆把校長視為校園的權力中心,校長運籌帷幄,

應用其權力或影響力,帶領教師實現學校目標(Foster, 1997)。校長為學校的權 力中心,其擁有實質的決策權,掌握學校發展的方向,支配其領導的學校。因此,

許多學者認為校長為學校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Crowther, Kaagan, Ferguson, &

Hann, 2002; Leithwood & Jantzi, 2000; Reeves, 2008)。然而,卻有一些研究指 出,在現今強調學校本位、教育鬆綁、權力下放及績效責任的校園中,以校長為 領導中心的概念,已不符合校園生態。因此,當前教育改革重視教師的專業自主,

不僅展現於教學工作,也涉及對學校事務的關注。誠如 Katzenmeyer 與 Moller

(2001)在其著作《喚醒沉睡中的巨人》(Awakening the Sleeping Giant:Helping Teachers Develop As Leaders)一書中所提出:教師有潛力去執行新的、動態的學

校領導,並進而提升促進社會改革的可能。Leithwood, Janntzi 與 Steinbach(1999)

也指出促進教師領導的發展,已成為正式學校領導的重要環節。

Harris 與 Muijs(2005)提出在 2000 年代的學校雖仍盛行將領導視為校長 或職位的傳統觀,但卻有一股迅速發展的非傳統領導觀,開始醞釀主流領導典範 產生「典範轉移」,是以需要新的學校領導典範或模式。另外,Smylie(2008)

2

重教師領導。實證研究發現,有效能的領導不必是以校長為中心,而是可以將領 導分散在學校的成員之間(Day, Harris & Hadfield, 2000)。因此,Lambert(1998)

提出領導是流動的(fluid)而非固著的(fixed)的現象。Gronn(2000)認為分 散式的領導(distributed leadership)意味著學校內部不同的權力關係,給予老師 在不同的時機擔任領導者的機會,全體一致共同努力合作的行動(concretive action),其結果遠大於成員個別貢獻的總和。因此,校長運用分散式領導的策 略,包括教師參與決策、分配教師重要工作、輪替校內的領導者等,將有助於教 師的賦權增能,學生學習成尌的提升(Mulford & Silins, 2002)。

從我國目前學校現況而言,由於受到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及教育改革浪潮 的衝擊,教師的角色也由傳達教科書知識的媒介,轉變為參與教科書選擇、領域 專業對話、課程計畫等的課程規劃與設計領導者;教師亦需參與校務會議、教師 評審委員會、校長遴選委員會、教師會等行政團體決策的運作(高又淑,2010)。

教師擁有諸多的權力參與校務決策,發揮教師領導的影響力已是學校革新的重要 力量,所以教師與校長可以共同從事學校領導(蔡進雄,2004)。校長必頇營造 學校合作的氛圍,與教師共同承擔學校領導的責任。

有關學校領導的研究或相關文獻,大都以校長領導為探討研究的主題,對於 教師領導的研究較少。近年來對教師領導的研究,大多聚焦於教師在教師或班級 的領導行為(呂麗珠,2003;李清榮,2005;陳志勇,2002;陳弦希,2001;黃 憲璋,2009)。在教師領導與學校事務的研究上,僅探究教師領導的現況(林欣 儀,2009);教師領導與學校文化的關係(郭騰展,2007b;張慶鴻,2009);教 師領導與學校氣氛的關係(Xie, 2008);教師領導與學校效能的關係(林俊傑,

2011; Hook, 2006),對於教師參與學校事務,與同儕、校長的互動並未有直接 相關的實證研究。另外,研究者認為教師領導也有可能因為教師的性別、年齡、

職務、服務年資、教育程度、參與教師組織與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等教師背景 變項或是學校的地區、歷史、規模等學校背景變項的差異而影響教師領導的行為,

是以教師領導是相當值得研究的議題。本研究除了探究教師及學校的背景變項對

教師領導行為的影響外,也對教師領導協作、課程教學實踐、教師專業成長及學 校行政決策等層面進行研究。

貳、教師專業發展的新型態-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教師專業成長 的新途徑

1966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巴黎召開「教師地位之政府間 特別會議」,會中發表的《教師地位建議書》(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Teacher),強調教師的專業特性,認為「教學應視為一種專業」,因教學是一 種服務公眾的型態,需要專門知識和能力,以及長期努力和研究。為了提升教育 成效,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實為確保教師素質之重要一環,先進國家莫不將此當作 教育改革的重點工作(丁一顧、張德銳,2006;張新仁,2004)。

近年來,強調專業領導的聯合行動體-專業學習社群(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LC)應運而生。專業學習社群的建立是發展教師專業學習與反思 的機制(Munby, Russell & Martin, 2001),透過參與社群活動的合作與對話,裨 益其發展教師專業的能力(吳明清,2002)。Sergiovanni(2000)指出專業學習 社群是教師領導的特徵之一,並主張經由共享願景、共同學習、共同領導與共享 實務來提昇教師能力,教師領導必頇透過建構和參與式領導的脈絡下來思考,以 此改進學生學習,亦能由下而上轉變學校整體結構與文化。

教育部自 2006 年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同時,鼓勵學校成立教師專業學 習社群,透過研習、進修、討論、對話,開啟教室王國與教學大門;透過教室觀 察與教學策略分享,提升教學品質與教師專業形象;透過專業發展的多樣型態的 途徑,進行專業溝通與對話。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是一種群體的作中學,學校教師 可以是教學的「主動的學習者」,可以自己訂定教學的成長的目標,藉由自我引 導的學習方式,來達到教學專業發展的目標(郭碧玄,2009)。

學校組織在教學系統具有鬆散結合的特性,而在行政系統具有緊密結合的特

4

經營、合作、互動、互相支持及認同等(林瑞昌,2006),教師以合作方式共同 進行探究和問題解決,不僅重視教師專業知能的成長或個別興趣的追求,更強調 學生學習成效的提升,且有別於傳統由上而下、被動聽令行事的學校文化,使學 校組織變成專業學習型組織,從學校內部發展出一股由下而上的教育改革動力

(張德銳,2010)。因此,學校領導者若能成功提供學習機會、學習空間和學習 經驗之工作環境,則將能觸發教師的專業發展(Clement & Vandenberghe, 2001),

並透過建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啟發教師的專業能力,進而整合學校行政領導者 與教師間的夥伴關係,締造優質的學校文化。

專業學習社群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是過去很少受到重視與研 究(Haberrman, 2004)。近年來,國外許多探討教師專業發展的相關研究與文獻,

皆強調教師建立專業學習社群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性。專業學習社群不但回應

「第二層級(second order)」的學校改革所需要發展的機制(Cuban, 1988),

也是學校回應內部效能、對外效能與未來效能改革等要求的行動匯集。專業學習 社群不僅強化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體性與反省性,更強調教師間共同學習、解決問 題、相互協助與成長的重要性。當教師能與同儕合作建構有意義的溝通時,他們 的需求尌能夠得到滿足。而教師被要求承擔更多責任時,學習社群能作為提供、

激發與強化教師效能的模式(Suck, 2002),進而發展建構自己的教學理論,增 進自己的實踐智慧。

過去研究教師專業成長以教師賦權增能回應教師素質的提昇,然而過於強調 教師自身能力的提昇,忽略教師專業成長是否回應學生學習的需求(Ford, 1991), 也較少關注教師是否足以改變僵化的科層組織文化(Johnson, 1990)。Louis, Kruse 與 Bryk(1995)指出教師賦權增能若與學校領導與決策參與脫鉤,校務革新尌 難以真正推行,學校改革的動力尌非常有限。專業學習社群充分展現新型態的教 師領導實踐(Hord, 2004; Spillance, Haverson, & Diamond, 2004),不僅提昇教師 的專業能力,在專業對話中分享課程與教學心得,打破教師以教室為本位的藩籬,

發展信任、分享、學習與專業的學習型組織文化。

國內對於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相關研究論文所探討,包括瞭解教師對教師社 群的參與知覺(李美葺,2010;施心梅,2010),有從描述社群與個人如何相互

「使能」(范信賢,2007);有討論教師社群專業成長的途徑(陳雅智,1997;

郭木山、陳慧芬,2003);有論及教師社群可能獲致的成果(洪志林,2011;陳 振興,2007);而對學習型組織,則有較多的研究(江志正,2000;李幸,2001;

李瑞娥,2004)。然而,這些研究僅限於教師對學習社群的知覺,缺乏教師專業 學習社群的實證研究。因此,發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實證研究,將有助於理解 和找出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落實教育改革的責任。目前國內推動教師專業學習 社群已有數年,教師可能經驗到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經歷,也可能體會到教 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師專業能力及精進教學品質之間的關係,亦是瞭解學校推動 執行的最佳時機。研究者認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也有可能因為教師的性別、年齡、

職務、服務年資、教育程度、參與教師組織與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等教師背景 變項或是學校的地區、歷史、規模等學校背景變項的差異而影響教師專業學習社 群的推動,所以本研究會探討學校辦理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現況。是以本研究除

職務、服務年資、教育程度、參與教師組織與參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等教師背景 變項或是學校的地區、歷史、規模等學校背景變項的差異而影響教師專業學習社 群的推動,所以本研究會探討學校辦理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現況。是以本研究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