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閱讀行為及相關研究

本節主要探討閱讀行為的相關理論及研究,共分為四部分:閱讀行為的定義、

閱讀態度、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相關研究。

壹、 閱讀行為的定義

心理學家對於行為的定義是指,個體外顯表現於外的動作(張春興, 1996)。

因此閱讀行為,可以是個體與閱讀相關的外顯表現,並可以藉由觀察與測量了解 其行為內涵,社會學家 Robert Park 說過,我們之所以為現代文明人,是因為我 們具備了閱讀的能力。閱讀行為,就更深一層的心理過程而言,是一段複雜的心 智活動。宋朝朱熹提到閱讀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近代胡適加了“手到。

由此可知,閱讀行為參雜了個體的感觀、思維、想法、評斷等。

在閱讀行為的相關研究中,古秀梅(2005)把閱讀行為認為是閱讀者所閱讀的 頻率、數量及所花的時間。黃家瑩(2007)將閱讀行為更細分為閱讀時的環境、時 間、數量、方式、類別及書本來源等等。陳琪媛(2010)將閱讀行為分為:閱讀頻 率、閱讀時間、閱讀數量、閱讀類別、閱讀場域、閱讀方式、閱讀來源等 7 項閱 讀行為類目表。蔡枚峨(2011)研究指出閱讀行為是閱讀者從事閱讀活動的外在表 現,包括閱讀頻率、閱讀數量、閱讀場所及閱讀廣度等。

「閱讀頻率」指在一固定時間中,進行課內或課外閱讀的次數。「閱讀時間」

指每次進行閱讀活動所費的時間。「閱讀數量」則指每週閱讀讀本的數量。「閱讀 類別」指選擇讀本時所偏好的主題或內容。「閱讀場域」指閱讀時的地點,如家 中、學校、圖書館或書局。「閱讀方式」指學童的閱讀方式是安靜的閱讀、討論 讀書心得或朗讀等。「閱讀來源」是指讀本的來源是圖書館借閱、父母親購買或 是自行購買等。

綜上所述,本研究所指閱讀行為的意義係指閱讀者實際從事閱讀活動的頻率、

花在閱讀的時間、閱讀書本的數量及閱讀類別等。

貳、 閱讀興趣

興趣指個體對某人或事物所表現的內在意向,可由外顯行為去推測,當有許 多物件呈現在個體面前時,某事物特別引起個體之注意,即可推知他對此感到興 趣。興趣可視為動機的去向,是由於行為後果獲得動機滿足所致。培養讀書興趣 的最有效方法是讀出趣味,心有所感,並從中獲得滿足及成就感,自然就會有讀 書興趣(張春興, 2001)。專趨某一對象活動的內在傾向稱為興趣,所促動的活動 方向比較專注及明確,對象具體,興趣是專注的動機因素,由動機引發的行為專 注於某種事物,內發性的動機解釋為興趣,興趣可以成為讀書習慣的原因,但必 須經過「動機→行為→滿足→興趣」(張春興 & 林清山, 1989)。

興趣是學習事物的原動力,也是支持我們持續前進的來源。如果將閱讀習慣 和實際生活融合為一,讓書本支持這些興趣,而這些興趣自然會帶動孩子閱讀,

(陳衛平, 1993)。鄭雪玫(1988)指出有時閱讀某種素材,可以提升在同儕間的地位,

結交更多朋友。當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會對內容感到好奇、想繼續看下去、沒 有壓力、覺得好玩、學到東西,想要跟別人分享(唐淑華, 2011)。協助孩子進入 閱讀的世界,提升孩子面對未來的能力;閱讀不只是文字的學習,更是對文句意 義的解讀。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先要引起孩子的注意力。比起電子傳媒這些素 材,書雖然是較被動的材料,但是與孩子的關係更為自由,孩子可以完全成為書 的主人,依著自己的習慣、順序看,也可以邊聽音樂邊看書,從而發展自己的品 味與觀點。閱讀活動要以人為主,而非以書本為主,每個人有獨特的閱讀興趣、

需求和條件,就像書有各種類型、訴求和品質差異(連翠茉, 2001)。

閱讀興趣是指兒童偏好或厭惡某種的兒童讀物的類型(萬瓊月, 2002)。閱讀 興趣是指個人對閱讀表現出來的興趣,包括唸書給家人聽、家人唸書給我聽、和 朋友聊我正在閱讀的東西、和家人聊我正在閱讀的東西、為了興趣會在學校以外 的地方看書、因為想學會一些東西,獲得成就感而看書等行為(洪儷瑜, 2011b)。

綜合上述研究,兒童閱讀興趣,會受到讀物的內容、父母、老師、同儕的影 響,而有增強或消弱的現象。

參、 閱讀習慣

美國哲學家愛默生曾說「習慣是一個人思想與行為的領導者」。習慣伴隨著人 一生,「習慣使我們能適應環境,讓我們有能力利用環境,以求達到人類的需求」

(王連生,2003)。

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是有過程的,是循序漸進逐步累積的。想要讓閱讀 成為生活中的習慣,就要將閱讀融入生活中的任何時間、地點,「知識無所不在」, 把閱讀行為滲透到生活的不同時段,而且向孩子展示各方面生活中文字的重要性,

有助於孩子培養終身閱讀的習慣。而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培養起來 的,閱讀的作用不僅是時間上的投入,更是數量上的累積,唯一的方法,就是每 天堅持讀一點,不管是在家中認真研讀的桌上書,隨時隨地翻閱的口袋書還是睡 前的枕邊書(唐鑫,2008)。

兒童語文教學內容應包含聽、說、讀、寫、作五個向度;閱讀為其重要的一 環。要讓兒童從閱讀中獲得樂趣,必須從小開始培養閱讀的習慣。在學校教育方 面,幼稚園至國小三年級階段之閱讀,教學重點應在於培養兒童基本閱讀技巧及 欣賞能力。至於從學習中獲得特定的知識加以理解、思考與應用,則應該是小學 四年級至高年級閱讀方面的教學重點。在家庭教育方面,對於年幼兒童閱讀興趣 和習慣的培養,家長的引導與示範扮演著啟蒙的角色(許碧勳,2001)。

柯華葳( 2006)認為愈早形成習慣愈穩固,且閱讀能力需要慢慢學習而成,

愈早接觸閱讀以及愈有機會接觸閱讀,能力就愈早形成,父母的示範很重要,父 母喜歡閱讀,肯花時間閱讀,孩子尌跟著閱讀,家長應以身作則培養正確的閱讀 態度與習慣。何萬貫(2003)認為如果學生得到老師或父母明顯的支持態度,養成 閱讀習慣的機會愈大,在其研究中亦發現,如果家庭有正面愉快的閱讀經驗,學

生會定期閱讀,將來亦會擴展閱讀經驗。學童可以嘗試多閱讀、多到圖書館,可 從自己喜歡的課外讀物開始看起,再慢慢的在數量上、時間加多、加長,養成閱 讀的習慣,進而讓自己真正的喜歡閱讀。

教育是國家培養人才的根本之道,為培養兒童良好的閱讀習慣,教育部在 89 年-92 年推動全國閱讀運動,希望透由此計畫,提昇學生語文能力及創造力。

在悅讀 101!教育部 101 年度全方位推動國民中小學閱讀政策!,就是要打造一 個閱讀的好環境,到全盤性的閱讀提升與深耕,將這不斷累積的閱讀能量,激發 出最大效益,101 年起將閱讀與「課程」更為整合,並配合 12 年國民基本教育,

鼓勵學生閱讀好書,豐沛學生的閱讀內涵,用閱讀來協助學生適性發展,提升其 閱讀興趣及能力,培養終生閱讀習慣!(教育部電子報, 2012)

綜合上述,面對多元的社會型態,惟有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精進自我閱讀 能力,才能在眾多競爭下為自己找到一扇窗。

肆、 閱讀態度

閱讀態度指的是一種關於閱讀時的一種心理與神經的準備狀態,而以下將依 態度的意涵、何謂閱讀態度以及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分別說明如下。

一、態度的意涵

態度是一種心理與神經的準備狀態,他是由經驗組織起來的,個人對所有事 物以及相關情境的反應,都會受到態度引導性與動態性的影響。認為態度係由情 感、認知、行動所組成。情感的成份是指對某人某事某物的評價、喜愛及情感的 反應。認知成份則指對某人某事某物的認識、了解及信念而言。行動成份則是對 某人某事某物的刺激所表現出的行為。認為態度是個人對某些事物的概念、觀感、

狀態表示出正向或負向反應的表態(張春興, 2001)。

張春興(1996)提出,態度是指個人對於人、事、及周遭所持的一種具有持久 性與一致性的傾向。而這種傾向可由個體的外顯行為來推測。葛樹人(1988)指出,

態度是個體對環境中的人、事、物所持有的一種心理趨向,而作出評價性的反應,

且態度的形成是經由學習的過程而來的,與個體的生活經驗有相當關聯。王文科 (1991)認為態度是可以經由學習而來的,其構成成分包含認知(個人對事物的看法 及了解)、情感(個人對人事物的喜好及厭惡程度)、行為取向(與行為的選擇或準 備有關)等 3 個部分。

二、閱讀態度

綜合以上說法,態度包含有認知、情感和行為三種成份外,還具有以下複雜 的特質:1.態度一定有一個態度目標;2.態度是一種心理反應傾向,表現於個人 外顯行為;3.態度具有一致性與持久性;4.態度具有目標性及好惡強弱度。由上 論述得之,「閱讀態度」可以說是閱讀者在進行閱讀行為時的情緒反應或想法,

如想要去閱讀或厭惡去閱讀,一個人對閱讀態度包含對閱讀的感受,閱讀的準備 度,和閱讀的信念,這些都是影響一個人想去閱讀和持續閱讀的因素。此外閱讀 態度是一種伴隨情感狀態的反應,這種情感狀態的反應,是影響閱讀行為的主要

因素,閱讀態度會影響一個人對閱讀行為的持續性,對閱讀持有正向態度的學生,

會對閱讀願意付出較多的努力,且會在休閒時主動閱讀。Mckenna、Kear 與 Ellsworth(1995)指出閱讀態度是學習者想達成或不想進入閱讀狀態之心理感覺系 統,亦即個人對閱讀行為的情緒感受與看法。

Alexander、Heathington 與 Turner(1988)認為:「閱讀有其情意領域,例如:

喜歡或討厭閱讀,而且還包含四個層面:『一、閱讀態度;二、閱讀動機;三、

喜歡或討厭閱讀,而且還包含四個層面:『一、閱讀態度;二、閱讀動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