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二十世紀初美國持續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為數眾多的新移民,因而在美國社會中產生 了族群(ethnicity)融合的問題。直到 1970 年代,許多美國專家學者體認到不同族群背 景的學生需認識彼此多樣的族群文化,進而才能解決族群融合的問題,因此提出了「多 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的理念。這個倡導族群相互瞭解的多元文化教育 觀,在 1980 年代進一步的擴展至宗教、年齡、性別、社經地位、身心障礙(exceptionality)

等面向(Volk,1998:3-4)。自此,美國各級學校逐漸重視多元文化教育,希望在各個 課程編排中能發展學生理解多種具差異,但卻有同等價值的文化表現形式,並協助學生 發展對不同的見解與行動,有更寬廣的理解與包容(Anderson & Campbell,2010:1)。

臺灣自 1987 年解除「臺灣省戒嚴令」後社會日趨開放,個人自主意識也逐漸提高,

使得長久以來受政府及一般社會大眾所忽視的原住民與弱勢族群,開始透過各個管道爭 取自身的權益(翰林編輯群,2010)。同一時期,因跨國婚姻而移入臺灣的新住民人數 也逐漸增加(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2)。由此可見,臺灣的族群文化已日漸多元,

使得學校教育在課程、教學、教材、評量等方面皆面臨許多新的課題與挑戰。政府相關 單位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積極倡導多元文化教育的觀點,試圖從法令政策面與課程發 展面同步進行社會與學校教育的改革。

在法令政策面,1993 年教育部頒布「教育優先區計畫」,係基於機會平等、積極性 差別待遇與合理分配資源等理念,給予少數弱勢族群及低社經地位者優先資助之教育政 策(沈姍姍,2000)。1996 年行政院公布「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提及「國家應發展 適性適才的教育,尤其是國民義務教育階段,應提供每個學習者充分的試探機會,肯定 其特質與多元價值」(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33);因此,行政院將推展多 元文化教育列為重點之一,並特別強調需加強身心障礙者與原住民的教育,同時落實兩

2

性平等的教育理念。更進一步,2004 年教育部頒布「發展新移民文化計畫」,此計畫目 標為「建立國人對新移民之同理認識,及外籍配偶之終身學習體系」(教育部,2004:

1)。從上述三項政策,可知臺灣目前在多元文化教育法令中所關注的對象,已涵蓋了 不同族群、性別、社經地位以及身心障礙者的國民,並關切他們從學齡階段到終身學習 的過程。

在課程發展面,教育部在 1993 年公布「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於三至六年級增設「鄉 土教學活動」科,並在 1994 年公布「國民中學課程標準」,於一年級增設「認識臺灣」

與「鄉土藝術活動」兩科(教育部,1993,1995),此三學科的目標是期望增進學生對 自己生長環境的認識。繼之,教育部在 2003 年公布《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並於 2008 年進行增修,在修訂版的總綱提及國民中小學的課程理念應「涵詠民主素養,

尊重多元文化價值」(教育部,2008:7);接著,在基本能力中,強調學生需具備十大 基本能力,其中的第六項為「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是期望學生能學習到「認識並尊 重不同族群文化,瞭解與欣賞本國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並體認世界為一整體的地球 村,培養相互依賴、互信互助的世界觀」(教育部,2008:9)。由此可知,臺灣的中小 學課程,從認識本土的單一課程,逐步進入將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各學習領域的多元 文化教育觀。

研究者追溯美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multicultural music education)理念的發展,

發現曾經提出了兩個不同的觀點。首先,在 1920 年代音樂教育學者們提出「音樂是世 界語言」(music as a universal language)的觀點,他們認為應該在學校的相關課程中,

藉由音樂來培養學生對彼此文化的認識(Volk,1998:48)。接著,在 1960 年代受到 民族音樂學的影響,有另一批音樂教育及民族音樂學者們提出「音樂並非國際語言」

(music is not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的觀點,其中 Malm 認為世界上存在著許多不同 且各具邏輯的音樂系統,因此,教師需引導學生尊重並欣賞不同族群文化所產生的音樂 風格(引自 Volk,1998:80)。綜觀上述兩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觀,瞭解到此兩者是透 過音樂與語言的關係來闡述其想法,在文字層面上,兩者的觀點好像是對立的,然而從 音樂層面來檢視,前者視音樂為不同文化溝通的媒介,後者則著重於音樂本質的內涵特

3

色。由上可知,美國的音樂教師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理念有著不同的觀點,而受到時代 趨勢所致,此強調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觀的理念逐漸在世界各地發展;使得研究者欲瞭解 當前臺灣的音樂教師,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理念的見解有何特點,此為本研究動機一。

一個音樂教師對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理念的見解,會影響其在音樂課程中所使用的教 學策略。Volk(2002)提及美國教師在進行多元文化音樂教學時,常根據州政府或學區 教育局所訂定的課程、學校本位課程、課堂學生的文化背景,或是教師個人的喜好與背 景等來進行教材編選的考量,並且教師亦會視教學情況來補充教科書中有關多元文化的 音樂素材。此外,Robinson(2002)更進一步提到教材選擇時需包含不同族群、性別、

宗教等面向的音樂作品。除了教學素材的編選外,教師所運用的活動類型,亦是影響多 元文化音樂教學的關鍵之一。Anderson 與 Campbell(2010)曾建議教師可透過音樂欣賞、

音樂表演等活動類型或策略來進行多元文化的音樂教學。上述針對教材編選與活動類型 所提及的論述內容,讓研究者欲瞭解音樂教師在設計與進行多元文化音樂教學時,所考 量的教材以及使用的活動,此為本研究的研究動機二。

經由分析國內外有關一般與音樂等多元文化教學之學位及期刊論文,發現大部分的 研究主題可分為三類:首先,是以教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多元文化教育素養、課程設 計、教學理念、教學策略、師資培育過程等內容;接著,是以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其 學習成效、音樂風格偏好、多元文化態度等內容;再者,是以教科書為研究對象,其中 在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中包含了探討多元文化課程、原住民歌謠、世界音樂教材等內 容。在研究法的選用上,大部分的研究是使用調查研究、個案研究、準實驗研究,或內 容分析法等方法,來進行多元文化主題的探討。

上述以教師為研究對象,針對教學理念所進行的研究,其內容分別涵蓋了多元文化 意識、性別、族群、社會階層、特殊性等理念(侯惠妮,2010;陳江松,2004;溫毓禎,

2009),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態度(李雅妮,2008;張家蓉,2000;Young,1996)、

概念(朱嬿蓉,2007;梁維真,2008;Norman,1999)、專業成長需求(楊雯君,2011;

Moore,2007),以及在多元文化音樂教學所設定的目標內容(Legette,2003;Robinson,

1996)。此外,針對教師的教學策略所進行的研究,其內容包含在課堂上所運用的教學

4

方法(Abril,2006;Ewards,1998)、教學活動(Legette,2003;Moore,1993)、教 材編選(Moore,2007;Norman,1999;Robinson,1996)、班級經營以及學生的學習 輔導(楊雯君,2011)等。

進一步,分析教師的個人背景變項,也發現教師的性別(林淑莉,2007;周遠祁,

2008;蔡純純,2006;謝文宏,2009;Moore,2007)、最高學歷(周遠祁,2008;謝 文宏,2009)、教學年資(楊玉珠,2011;賴怡珮,2007;蔡立華,2009)、相關課程 修習經驗(侯惠妮,2010;陳松江,2004;蔡蕙如,2010)等變項,皆會影響教師對多 元文化教學理念之看法或策略之運用。

由於研究者曾任教於新北市某中規模都會型國民中學,發現新北市幅員廣大,人口 族群組成多元,而且根據內政部統計處移民署於 2012 年的調查結果,新北市的外籍配 偶人數居全台之冠(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2012),使得這片土地更呈現多元文化的 新風貌。因此,本研究欲探討國中音樂教師對多元文化音樂教學的理念,與教師對多元 文化音樂教學的教材編選及其實施現況,並以新北市國中音樂教師為研究對象。期許本 研究結果可提供關注多元文化議題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時,以及政府在政策推動與課程 制定時之參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