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四節,以下就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名詞解釋及研究範 圍與限制等部分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教學評量為教學歷程中極重要的一環,具有引導與總結之功能(Linn & Gronlund, 2000)。教學評量是指教師在教學歷程中,持續蒐集學生的學習資料,

加以選擇、分析、組織,之後將測驗分數或其他資料加以轉換,並根據學生個人 潛能與特質等因素,對學生學習成果作價值判斷(紀雅真,2007)。在教學現場 中,不論任何科目,教師進行教學中,都會選擇適當時機使用評量來瞭解學生的 學習情況,教學評量不僅只是打分數或等第,它提供音樂教師教學所需的各種資 料,作為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並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給予補救教學,同時幫助學 生清楚瞭解各階段的學習重點。因此,教學評量在教師的整個教學中,扮演了舉 足輕重的角色。

從一個不斷循環的教學歷程來看,「教學活動」與「教學評量」是密不可分 的關係,教學為知識訊息的傳遞,而評量是在教學歷程中提供回饋並扮演仲介的 重要角色(劉向欣,2008)。教師在進行評量前應充分瞭解教學目標、學習者的 先備能力、起點行為,並隨時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及評量方式,以達到 設定的教學目標。因此,當教學與評量兩者可密切結合時,不僅教師與學生都能 得到良好的回饋,同時讓教學變成一個完整的過程。

近年來,我國在教育方面有極大的變革,西元 2002 年於國中階段實施的九 年一貫課程,衍生出許多的相關議題。以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來說,課程綱要(教 育部,2008)中指出:「本領域教學評量可併用『量』與『質』的評量,且可視

2

教學目標、教學範圍、教學方法、教學流程之需要,採取教師評量、學生互評、

學生自評等方式,並應用:觀察、問答、晤談、問卷調查、軼事記錄、測驗、自 陳法、評定量表、檢核表、討論…等方式評量,且可酌採相對解釋法與自我比較 法等彈性評量措施。」由此可看出,現今的教學評量,教師擁有更多的自主性,

且評量方式有多元化的趨勢。但國內的音樂教學評量,大多仍是以實作評量及紙 筆測驗方式進行,最普遍的就是直笛吹奏、樂理考試,兼顧音樂技能與知識的表 現,但除了關心學生的唱奏能力之外,更需要多元的方式來檢測教學成效(謝苑 玫,2000)。因此,教育部在西元 2008 年大幅修正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之教學評 量部分。在評量原則方面,應依據能力指標及教材內容,採用多元評量的方式,

並兼顧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可採實作評量、動態評量、真實評量、檔案評量等 方式進行,以呈現學生多元的學習表現。另一方面,為配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 育」(教育部,2007)政策之規劃與實施,教育部修正發布了「國民中學及國民 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將學生學習評量方法、成績的訂定有了修正,以回應 各界對國中小學生學習評量的關注。從上述政策的修訂與修正,可發現政府對評 量方面的推動。

然而,「藝術與人文」領域不同於其他領域,它提供非語文的溝通形式,提 供人們的直覺、推理、聯想與想像的創造思考能力,使人們分享源自生活的思想 與情感,並從中獲得知識,建立價值觀(教育部,2008)。正因為藝術有無法量 化的特性,如果只以傳統單一的紙筆測驗,是無法得到學生完整的學習歷程、學 習態度與學習成果,音樂評量比其他學科評量更加難以達到客觀性與整體性,音 樂教師必須配合不同的教學類別,如歌唱、演奏、創作、音樂欣賞等,選擇適合 的評量方式來瞭解學生真實的學習成果。所以,音樂教師如果希望所進行的評量 能有良好的成效,教師本身在評量方面的素養就顯得格外重要。

美國教師聯盟(American Federation of Teachers, AFT)、全國教育測量會議

(National Council on Measurement in Education, NCME)與全國教育協會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NEA)於 1990 發展的「學生學習評量之師資能

3

力標準」(Standards for Teacher Competence in Educational Assessment of Students, STCEAS),提到教師評量素養的內涵,包括:(1)選擇適合於教學決策的評量 方法(2)發展適合於教學決策的評量方法(3)執行、分析、評分與詮釋外界發 展或教師自製之評量的結果(4)針對個別學生進行選擇、規劃教學、發展課程 以及學校發展時去使用評量能力的結果(5)去發展學生評量之有效評分步驟

(6)對於學生、家長、一般民眾與教育工作者傳遞評量結果(7)分辨、不道德、

不合法或其他不適當之評量方法與評量資訊的使用,共七項標準。從上述可知,

教師評量素養能力涵蓋許多層面以及其重要性。因此,音樂教師是否具備足夠的 能力執行教學評量,是研究者想探究的方向之一。

從 2007 年至 2013 年間的相關研究中,以博碩士論文為例,國小音樂評量為 主題的研究仍居多,包括:直笛教學評量、歌唱教學評量、教學評量現況及音樂 教學評量觀點之調查。而國中音樂評量的相關研究有 3 篇,分別為紀雅真(2007)

「國民中學音樂教學評量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黃于芬(2007)「臺北縣國民中 學藝術與人文領域音樂教學多元評量之現況調查研究」與廖怡君(2007)「評分 規準於國中直笛教學之個案研究」。另外在相關期刊文獻發表中,與音樂評量相 關之議題並不多,如學者潘宇文(2009)於其著作「臺 灣 北 部 地 區 中 小 學 歌 唱 教 學 評 量 實 施 狀 況 之 調 查 研 究 」中,探討臺北市、臺北縣、基隆市的國 民小學、中學及高級中學之音樂教師,進行音樂課堂歌唱教學評量的情形;以及 學者黃珮瑄、莊敏仁(2012)於其著作「國小音樂教師運用教學檔案夾提升音樂 學習評量專業知能之個案研究」中,探究音樂學習評量檔案夾的實際執行效益。

綜上所述可知,國內針對國中階段教師音樂教學評量相關議題所進行的實證 研究篇數較少,甚至針對國中階段音樂教師教學評量素養內涵進行探討的研究亦 不多見。有鑑於音樂教學評量實施對學生學習成效有其重要影響,研究者選擇以 教育發展核心的臺北市國中音樂教師為研究對象,除探究其音樂教學評量素養與 教學評量實施之現況外,亦進一步分析其相關及各項差異情形,並作成相關結論 及建議以作為教育行政單位、國民中學音樂教師與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