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章內容共分四節:第一節闡明本研究之動機,作為研究之開端與基礎;第 二節依據研究動機,論述本研究之目的;第三節則針對本研究之重要概念,進行 名詞釋義;第四節說明本研究之範圍與限制。茲依序論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研究者在碩一結束時應試上教職工作,開啟了初任教師之路,並擔任國中七 年級導師的工作。自學生身分轉換成教師身分,由對自己負責就好,轉變成對一 群身心未成熟的青少年負責任,其中之壓力,不言而喻,不僅在教學上須熟悉國 中教材,因擔任導師職務,需照看全班三十多位學生,教導生活常規、領導班級 參加各類活動與競賽,從受教導的對象轉變成指導、引導者,其角色與心境之調 適,不可謂不大。而在此中,研究者開始翻閱初任教師的相關文獻,發現學者們 指出初任教師階段是特別艱難的轉換期(Letven,1992;Waldsorf&Lynn,2002)、

奠定未來教師生涯的關鍵期(王秋絨,1991;陳美玉,1999),甚至會影響之後 留任或離職的決定(Waldsorf&Lynn,2002),讓研究者相信初任教師是值得關注 的一群教育新兵。

回顧相關文獻,初任教師在教師生涯任教階段中有其獨特性。Fessler 以循 環的觀點將教師生涯發展分為八階段(引自顏士程,2006),其中第二階段為引 導階段,指教師初入新環境或熟悉新角色的適應階段,通常是指教師任職的前幾 年,也是教師在現實教育系統中社會化的時期。此時其努力尋求長官、同事、家 長、學生的認可,企求達到適切的水準。由上述可知引導階段主要是指教師初任 教的前幾年,教師正進入社會化與學習的階段,初任教師即歸屬於此一時期。

McDonald(1985)與 Fessler(1985)認為教師在不同生涯的發展階段中,有不同 的需求、感受與態度,若無法依照教師生涯發展階段給予適時協助,將影響教師 任教意願。故教師在初任教階段的適應良窳極為重要,若適應得當將奠定日後發 展一良好契機;反之則屢有困難未能突破,陷入困境,甚可導致其退出職場,可 見初任教師階段實為教師生涯發展中之關鍵。

教師生涯從初任教師的第一天,便須做與擁有一、二十年經驗之資深教師相 同的工作,而且是單打獨鬥狀態,使其為求生存,自行探索、嘗試錯誤的情形非 常普遍(Lortie,1975)。張德銳(2003)認為初任教師的困境有以下幾點:1.經驗 不足,卻承擔比資深教師更困難的工作;2.工作物理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孤立性,

不容易獲得資深教師的支持,除非初任教師主動尋求,否則資深教師通常因避免 干涉他人教學專業而不去介入初任教師的教學;3.不了解學校政策、工作程序、

相關正式及非正式的規範;4.對自身教師角色難以正確清晰的掌握,往往在面對 學生問題時陷入不知教育目的為何的窘境,亦不清楚家長、行政人員及同事對自 己的角色期望;5.家長的不信任和同事及行政人員間的壓力。

由上述可知初任教師在教學現場面臨多重壓力,若能調適得當,可幫助初任 教師快速熟悉教學現場,有利其成長、茁壯;但若挫折過多過大,造成現實的過 度震撼,將導致「過度社會化」的後果,從此失去成長的動力(張芬芬,2001)。

初任教師的工作場域中已有上述困境,若其能專注於教學工作則能專一致志

;若再身兼他職,則更添工作挑戰。羅綸新(2002)抽樣全國國、高中職初任教 師,調查發現擔任導師職務者占 57.9%,顯示初任教師半數以上在進入校園後立 即擔任導師之工作,而其肩負職責包含教室層面的傳道、授業、解惑;學校層面 的支援行政、協調班級與學校行政單位、協助推展校務;與社會層面的導師協助

學校推展社會教育、親職教育、社會服務,以促進社區發展(謝州融,1983)。而

果,難以深入了解初任教師的知覺經驗,是以本研究將以訪談法探究教師因應壓 力時與外在環境(學校、家長、學生層面)交互影響之情況,和教師自身內在變 化之歷程,及壓力因應策略無效時之反應,深入理解與詮釋情境與事件之脈絡意 義,以補量化研究之不足,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有鑑於國內相關研究少以訪談法深入教師工作壓力之獨特個人經驗,本研究 選取四位於國中任教之初任教師擔任導師者進行研究。選擇於國中任教的原因為 研究者本身亦為國中教師,希冀探究國中初任教師擔任導師時面臨工作壓力時如 何自處,且四位教師來自語文、地理、童軍等不同的領域,可互為對照、比較,

整理結論後可做為地方教育主管單位、國民中學有關單位及國中初任教師擔任導 師者參考,此為本研究動機之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