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校長分享式領導、教師專業社群對組織信任之影響。以下,分別說明本 研究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重要名詞釋義及研究範圍與限制,初步瞭解本研究 之內容與方向。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近年來,教育環境因受到教育改革的影響,學校教育從過去封閉的系統逐漸走向開放的 體系。尤其在今日高喊「民主自由」、「教育鬆綁」的年代,學校教育結構也產生極大的變化,

學校領導模式從單一領導逐漸走向多元參與。領導議題不斷推陳出新,其核心價值或許緊扣 著「績效責任」的教育改革運動,因為教育改革的浪潮、全球化人才競爭的時代來臨,教育 界某種程度上因應了時代的轉變,將企業界的功績制納入了教育改革的議題中。1980 至 1990 年代,教育績效革新在美國開始落地深根;首先是布希總統的「美國 2000 年策略」(America 2000 Strategy),界定國家教育目標,並要求國家及州必須做出報告卡,以記錄學生的學習成 就;1985 年美國已有 46 州蒐集及報告公共教育資料;其後,柯林頓總統推出的「2000 年目 標:美國教育法案」(Goals 2000: Educate America Act),提昇學生評量的標準及內容以測量 達到標準的進步,這些提案皆象徵政府及企業團體把績效責任視為學校改善的出發點(張鈿 富,2006)。教育部長吳清基也表示,面對三 E 時代追求卓越(Excellence)、效率(Efficiency)

與公平(Equity)的目標,各國教育改革皆致力於健全優質教育環境、落實適性學習教育、

提升教師素質與教學品質、強化國際競爭力、追求卓越發展等。因此,教育部未來將配合全 球趨勢、國家政策及人民期待,規劃當前臺灣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教育部,2009)。參照 各先進國家追求卓越的具體作為,如美國藍帶學校計畫(Blue Ribbon School Program)選拔 全國辦學最成功的學校,除表示學校具有傑出的領導、師資、課程教學、設備、家長參與和 各種表現外,亦是證明所有學校成員的努力並予以肯定;目前臺北市已於 93 年完成「優質 學校」的指標工作,並於 94 年開始進行評選;臺北縣於 96 年完成「卓越學校」指標研議的 籌備工作,並將於 98 學年度開始辦理評選;由此可見,無論是追求卓越或是優質,學校教 育已經出現許多變化,在強調績效責任的前提下,校長必須檢視學校經營是否已達到各種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標;再者校長身為學校的領導者,其領導模式及個人特質勢必會影響到整個學校經營;Butler

(1995)認為強調績效責任的今日,學校革新不斷呼籲領導者應以合作的模式來創新領導行 為及決策模式;因此,校長必須學習如何授權、責任分擔,而分享式領導是一種進程:分配 更多權力與責任給教師、確保每位成員能為學校效能共同訂定目標、研擬政策及執行計畫。

因此,本研究著重於探討校長分享式領導的意義、內涵及運作模式,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此外,教師專業的議題也日益受重視,教育部(2009)也將提升中小學教師素質列為施 政主軸之一,希望能夠提升教師素質及培育優質人力,以期學生學習表現能夠獲得改善;因 此,當強調績效責任時,教師也被要求接受評鑑,以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此時,教師不再只 是守在自己教學場域中的園丁,而且必須學習如何與同儕一同合作,提升教育專業,以回應 教改的趨勢。此外,《教育基本法》也賦予教師專業自主權,張新仁(2004)及張德銳(2004)

皆認為:教師專業自主係一種尊榮,也是一種責任,教師本身要「夠專業」才能實踐「教學 自主」(鄭崇趁,2007)。僅憑教師一人之力是無法獲致這樣的成就,必須從 Schon(1983)

的「行動學習」(action learning)、Lave 與 Wenger(1991)的「情境中學習」(situated learning)、 Senge(1994)的「組織學習」(organizational learning)為基礎,透過專業學習社群的力量,

在脈絡情境下做反觀和探究的實踐,以建構主義做為個人經驗不斷更新和組織可以持續學習 的發展機制(陳佩英、焦傳金,2009)。Huffman(2001)認為教師透過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

可作為一種促進學校改革的組織策略;因此,本研究另欲探討教師專業社群的意義、內涵及 運作策略,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爾來從新聞報導中看到校長領導的結構與關係不斷受到挑戰:因為校內教師及學生的連 署反對,某明星學校的校長連任受到了影響;學生多數認為校長專制,教師也異口同聲認為 校長無法站在師生立場去為學校謀取更好的福利。除學校行政實務現場外,政府在教育法規 層面上也明訂了校內組織運作相關法令,如:校務會議、考核會、教評會、課發會…等,於 是過去由校長一人決定的事務也逐漸下放至各委員會來決定,委員會中的代表包括教師、家 長、學生、社會公正人士或是社區代表等,這意味著校長必須聆聽不同的意見,接納來自各 種管道的想法,試圖尋找共識推動校務;爰此,校長如何有效行使其權威、善用權力影響他 人的重要關鍵在於「人際互動」,而「信任」又是良好人際互動的基礎。信任是帶有期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即使面對風險,全校師生仍會相信校長可以帶領大家邁向更優質的學習環境,當這個互動關 係一方受到了威脅,或是信任破滅,則學校勢必面對更大的衝擊;不但影響了教師士氣,連 帶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氣氛。然信任不僅存在於校長與教師、學生、家長之間,教師之間也 存在了信任問題;當教師面對同儕視導及教學觀摩,教師是否能夠全然接受他人意見,或是 願意與同儕分享教學心得,其關鍵點在於學校是否有健全的組織信任。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 究,組織信任能使教師從事有利於組織的行為,並能增加其組織承諾,提升工作滿意度,進 而與他人分享知識(王成隆,2004;韓念嘉,2006;謝明倫,2007;游明益,2008;張瑛儒,

2008;Wahlstorm & Louis, 2008; Rsberry & Mahajan, 2008)。因此,本研究探討信任與組織信 任的意義及內涵,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最後,校長身為學校的領導者,亦是教師進行教學時的最有力的支持者;因此,當績效 責任融入學校改革議題時,校長所扮演的角色更為重要;然而,校長能否取得教師的信任,

除了影響教師間的互動關係,也可能影響整個學校團隊的運作(Wahlstorm & Louis, 2008);

因此,許多學者呼籲校長應以領導者的高度、以合作者的胸懷、以前瞻者的視野來進行決策,

能夠讓教師、家長、社區甚至於學生參與學校事務;從權力分享的觀點來看,教師能否發揮 專業自主的精神,建立學習社群,透過團隊學習來提升教學專業,亦是學校改革所關心的焦 點之一;「專業」必須從本身的專業性及責任義務做起,其次才是本身權益;教師專業不僅 是在教室的教學專業而已,還包括「參與者的專業」:校務會議、考核會議、教評會議及其 他各種委員會議;因此,教師專業社群的存在對於校長分享式領導的推動應能有助益,進而 增進教師對學校的信任、對校長的信任及對同儕的信任。因此,本研究希望能透過教師知覺 校長領導行為、專業學習社群及組織信任的反應,來瞭解校長分享式領導、教師專業社群對 組織信任的影響,此為研究動機之四。

臺北縣人口約 377 萬人,占全國總人口數六分之一;教師人口數約 3 萬 5,560 人,占全 國教師人口數約 15%(教育部,2009);因為地幅遼闊,學校類型也較多樣化,學校結構之 差異性也因為學校班級數的不同,學校行政運作、教師團體互動及校長與教師間的互動也有 所不同:一位校長面臨十位教師和上百位教師的感受必然不同;同樣地,在小型學校裡教師 時常能夠與校長分享教學心得,甚至較有機會參與校務,然而在大型學校裡,要建立起緊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溝通網絡並非易事;因此,為了能夠進一步瞭解學校環境是否影響校長分享式領導、教師 專業社群與組織信任間的關係,本研究以臺北縣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在學校環境差異性大的 情形下,期能獲得更豐富的研究成果。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