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所謂效率的定義,從成本面來看,是指在固定成本下,產出極大化,或是 在固定產出下,成本極小化,所以無效率是指在固定成本下,可以達到的產出卻 未能達到的部份,或是在固定產出下,所能達到的最低成本,卻未能達到的部份。

針對這點,要說明的是對產出而言,若要對兩家廠商進行成本效率的比較,若是 沒有考慮到產品的差異,則很容易發生誤判的情形。

由於本文是針對銀行業進行分析,以下以銀行業當作說明例子:假設有 A、

B 兩家銀行,設定一個極端情況,假設他們面臨的要素價格完全相同,兩家銀行 該年度運用這些要素所產生的總成本也相同,設為 100 單位,其中 A 銀行對放 款品質的控制能力比較鬆散,但卻可創造出比較多放款,設為 140 單位;而 B 銀行對放款品質比較注重,在質與量無法兼顧的情形下,將會使放款創造力減 低,因此假設 B 銀行只能創造 100 單位的放款。由於 A 銀行放款風險控制不佳,

所以假設其 140 單位的放款中有 50 單位的無效放款(指比較難回收而容易成為呆 帳的放款);而 B 銀行比較重風險控管,所以假定其所創造的放款皆是具有獲利 能力的放款,於是在完全不考慮其產品品質的情況下,A 銀行的成本運用效率為 每單位的成本創造了 1.4 單位的放款,而 B 銀行每單位的成本卻只能創造 1 單位 的放款,因此 A 銀行的成本效率較 B 銀行大;然而在另外一種情況之下,將銀 行的有效放款納入考量,且把無效放款的損失加回成本中,則 A 銀行的有效放 款為 90 單位,無效放款為 50 單位,而這部分難以回收,所以轉為成本,使其總 成本上升為 150 單位,因此 A 銀行每單位的成本實際所能創造的放款只有 0.6;

而 B 銀行仍為 1 單位,此時反而使 B 銀行的成本效率較 A 銀行來的高。

在國內對銀行業成本效率的研究當中,多半沒有將逾放款的問題直接納入 考量,然而逾放款不僅對銀行的放款數量產生影響,也使經營成本受到波及,尤 其到目前為止,放款業務仍占銀行營收與成本的極大比例,因此只是針對銀行放 款的量去做比較,而不考慮質的影響,則可能發生把高逾放比的銀行視為是比較 具有成本效率的銀行。此外銀行對於風險控管的技術也越來越為重視,像是中信 金就從國外引進風險控管模型,也成立風險控管部門,為了就是期望能將公司所 面臨的各種可能的經營風險作一個適當的評估,並透過各種風險管理技術降低自 身可能面臨的損失,然而建立一個優良的風險管理系統,所需的人力、物力所費 不貲,因此如果只是以量化的方式,純粹比較經營成本的高低,則對於沒有積極 主動發展風險管理技術的銀行來說,當然在成本效率的衡量上也將更具優勢。為 了真實的反應這種現象,本文將利用隨機邊界模型對成本效率進行衡量,首先將 放款品質的因素予以排除,計算各銀行的效率排名,接者納入放款品質因素以同 樣方法重新估算銀行的成本效率排名,並與之前未考慮放款品質的成本效率排名 做一個比較,在本文的實證結果中,成本效率對放款品質的因素極為敏感,一個 成本效率排名在後面的銀行,可能在考慮放款品質之後,成本效率的排名反而落 在前頭;反之,一個成本效率排名在前面的銀行,可能在考慮放款品質之後,成 本效率的排名將跌落至後頭。

什麼因素造成銀行效率有所不同,至今仍是眾說紛紜,可能隨者國別、制 度、經營型態而有所差異,如 Carvallo and Kasman(2005)針對拉丁美洲國家銀行 1995~1999 的年資料進行成本效率的分析,發現國別、銀行大小、組織型態等對 成本效率皆有所影響,Pastor, Perez and Quesada(1997)對全球八個國家,包括美 國、西班牙、德國、義大利、澳洲、英國、法國及比利時的銀行進行成本效率分 析,發現國別的差異對成本效率有所影響,Loretta and Mester(1996)主要是考慮

銀行風險偏好對成本效率的影響,發現資本適足率比較高的銀行,其成本效率也 會比較高,此外還納入十四項銀行特徵變數,以分析這些變數對銀行成本效率的 解釋力,Humphrey and Pulley(1997)則是研究銀行在面對法案管制鬆綁,像是許 可跨州經營或是利率最高上限的廢除,或是許可銀行插手證券保險業務對銀行成 本效率會有什麼影響,結論發現銀行在法規鬆綁前期,由於法規鬆綁將使市場更 趨於競爭,而使銀行為了應付外來競爭的威脅,而提高自身的成本效率,Berger and Patti(2006)則是由代理成本面去研究代理變數與銀行效率之間的關係,發現 槓桿比率比較高的銀行,利潤效率也比較大。

由上述可知影響銀行成本效率的因子可謂十分龐雜,因此如何選擇適當的 因子作為研究議題則是一大挑戰,在這方面,本文參考國內金融機構近四年來重 大發展趨勢與變革,以及國內學者近年來對這方面的研究,首先金控的成立已經 是個持續好幾年的熱門議題,至 2006 年底,國內已有十四家金融控股公司,金 控公司的成立是否真能提高銀行的經營效率,一直是個被研究的議題,因此本文 考慮把金控因子納入成本效率的分析之中;另外由於近年來國內外頻頻發生一些 重大金融弊案,例如安隆、世界通訊、博達等皆對整個金融市場與社會層面產生 負面影響,而使公司治理備受重視,本文也從這個角度切入,討論代理變數對銀 行成本效率的影響;最後則是近年來一直備受國內討論的銀行呆帳問題與為迎接 BaselⅡ的實施,銀行對風險管理技術的重視與革新,本文特設產品品質指標與 資本適足指標作為這兩個議題的替代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