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本章的目的主要為闡述本研究的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假設,界定本研究的 重要名詞,並說明本研究進行時的範圍與限制。全章共分為五節:第一節為研究 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研究假設,第四節為名詞釋義,最後一節為 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高中生需適應新環境與升學帶來的龐大壓力

雖然大學入學錄取率連年攀升,民國 100 年的大學入學錄取率已達到 90.44

%,但面對逐年變化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年輕學子的壓力並沒有因此減少,根 據 2010 年董氏基金會針對大台北地區兩千多名國高中生調查發現,19.8%的青少 年有明顯憂鬱情緒,推估大台北國高中五十五萬人當中,約有十萬名青少年不時 陷入憂鬱,煩惱來源包括「課業、考試成績不佳」、「父母期待」、「人際關係」、「外 表」等。

對於高中生而言,選擇就讀普通高中即代表選擇了繼續升學的進路,但離開 了國中的義務教育階段,高中的學科課程更為深入,升大學考試的難度也明顯提 升,而且經過了國民中學基本學力測驗的篩選,同在一間學校就讀的同學,大多 是國中基測百分等級接近的同儕,在學業上互相競爭切磋的壓力也比國中更大。

另外,民國98 年教育部擴大開辦了各地區的高中職免試入學方案,許多透過免試 升學的國中生在每年 4 月中旬即到高中報到,雖然他們免去了基測的考試壓力,

但少了三個多月的基測衝刺期與分數篩選的機制,學生是否更有時間彈性去調整 進入高中的生活?抑或是因此更不適應高中的新生活?再者,許多高中生都需要 跨出國中小的學區,花更多的時間通勤讀書,高中校園開放的自主性與空間,也 賦予學生更多責任與挑戰,王玉珍(2007)以質性研究的方法,訪談 66 位高中畢

生活的壓力變大,需要學生因應與調適。因此,是否能盡快適應高中生活的步調,

站穩腳步,更思考未來生涯的方向,便是高中學生的重要課題。

二、父母需要因應青少年時期的發展與變化

高中生在生長的階段邁向青春期的後半階段,也將在高中的最後一年成為法 定成年人,而且高中職階段已不屬於義務教育,許多高中職學生開始不在附近的 學區念書,也因為到了勞基法法定工作的最低年齡,許多學生開始打工賺取學費、

生活費;在學校制度方面,高中職的班級經營模式也與國中不同,導師介入班級 事務的機會減少,校內多了更多由學生自治的社團、組織。

從生理、心理與環境各方面來看,高中時期的學生處於一個邁向成熟、獨立 的階段,不只在生理上即將完成青春期的發展,心理上更是走到了艾瑞克森所說 的「自我認同vs.自我混淆」時期,能度過這個發展危機,有完整正向的自我認同 也是這段時間的重要任務。因此這個階段的父母常苦於要把孩子當「小孩子」看,

還是「成人」看待,不知道如何與孩子互動,如何表達對孩子的關心,能適切協 助孩子有更好的身心發展。根據國語日報於 2009 年針對 1349 位國小高年級家長 做的調查,發現有近六成的家長擔心孩子的語言競爭力,六成二的家長擔心孩子 的升學問題,七成的家長擔心孩子未來的就業問題。對於家長而言,除了照顧孩 子們的生活與健康,希望子女在升學與就業的路上順順利利,也是所有父母的期 許,因此許多國內針對父母期望的研究,將研究主題鎖定在教育的期望(楊景堯,

1993;侯世昌,2001;呂慧勳,2006;李鴻章,2007;羅瑞珍,2007)。只是父母 的期望有時候是一種助力,有時候又是壓力,即使是剛剛脫離高中階段的大學生,

仍很在意父母的期望,以周文菁(2003)調查 1464 位 92 學年度入學的大一學生 的結果顯示,大一學生壓力之來源為「自我要求」、「父母期望」、「考試」、「課業」

及「師長期望」,而「父母期望」排名第二位,僅次於「自我要求」。而正在高中 階段就學的學子,知覺父母期望的情形為何?父母的期望對本身的生活會有什麼

樣的關係,即是本研究欲探討的重點。

三、教學現場觀察的心得

除了舉辦每學期的親職教育座談會、家長讀書會,學校輔導室平時也常常會 有家長打電話到辦公室求助,想了解自己該如何跟孩子相處,尤其處理孩子的學 業問題,除了學業成績低落,擔心孩子考不上好的大學,家長們更憂心於孩子投 入學習的狀況,常常覺得孩子不夠用功、不夠努力,但是只要多叮嚀幾句,常常 換來的是孩子的壞臉色,甚至不時因為學業問題引起親子之間的衝突。葉芯慧

(2010)以「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的樣本為研究對象,也發現國中學生的 親子關係與學業成就呈現負相關。由於國中生需要面對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壓 力,而學業表現也往往成為學生與父母之間的衝突點,當父母對於學業有所要求 與期盼時,往往成為子女的壓力來源,而降低親子關係的品質。在親子關係因孩 子的學業表現而陷入僵局時,經常聽學生反應道:「我爸媽只在乎我的功課。」當 父母太過焦慮於孩子的課業表現時,碰到高中階段叛逆、有主見的孩子,有時反 而會引起反感。但是身為父母,想要表達自己對於孩子的期望與關心,卻不知道 如何是好的時候,內心的焦急與憂慮可想而知。

但當我們有機會邀請一些大家眼中「成功」的家長分享自己的教養經驗,希 望提供不知所措的家長更多撇步時,卻發現許多家長都提到「我的孩子自己就會 做,我都不用管他。」那些家長的孩子也真的說:「我爸媽對我最好的地方,就是 他(她)不會管我。」讓我們不禁想問,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不管」難道真的是 最好的方式嗎?還是他們用了什麼方式不著痕跡地表達自己的期望,或是有其他 的關係與協助,讓孩子自然而然地接受父母的關心與期望而不會反彈?找出學生 認為適當且有效的親子相處之道,希望能給更多徬徨的家長多一點方向,即是本 研究希望達成的目標。

第二節 研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