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生活適應在背景變項的差異討論

第五章 討論

第一節 高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生活適應在背景變項的差異討論

活適應的差異情形。

一、不同性別的高中生在知覺父母期望的差異

根據表4-1-1 的結果,高中男女在知覺父母期望方面,僅在「生活表現」方面 達到顯著差異,女生知覺父母在生活表現的期望顯著高於男生,其他分量表及父 母期望全量表,兩者之間並未達到顯著差異。

就父母期望全量表來看,高中男女生知覺的期望未達顯著差異,與國內許多 研究結果相同(簡伊淇,2002;吳孟錞,2003;柯銀德,2003;周文松,2007;

蔡添旺,2007;楊環華,2010;簡璐琪,2010)。受到臺灣社會家庭結構的改變及 少子化的影響,根據內政部的人口統計,自民國73 年起,平均每位婦女生育數少 於2.1 人,已低於維持穩定人口結構的替代生育水準,再加上近年持續降低的生育 趨勢,95 年總生育率(平均每位婦女一生中所生育之子女數)已降至 1.1 人。隨 著少子化的現象,父母生養的子女愈少,無論男孩、女孩,每個孩子都是家中的 寶貝,再加上性別平權教育的推動,女性無論在學業上、職場上的表現都可以受

的選系狀況而言,選取自然組理工科系的女生人數也有增加的趨勢(蕭惠蘭,

2004),父母對於男孩、女孩的期望漸無差異。

不過,在知覺父母對其「生活表現」的期望,高中女生比男生知覺到更高的 父母期望,其差異達到顯著水準。這個結果與林文乾(2006)的研究結果類似,

林文乾(2006)以學業成就表現、特殊才藝表現、家務表現、同儕活動表現、一 般成就表現五個部份來描述國中生知覺的父母期望,其中不同性別僅在「家務表 現」上達到顯著差異,且女生知覺到父母對其家務表現的期望比男生為高。由此 可見,雖然社會愈來愈肯定女性的學習能力與表現,對於男女生在學習方面的期 望並無不同,但對於日常生活的表現,對於男女的期望與要求仍有差異。雖然在 女性主義及女權運動的努力下,陸續改善了女性在政治參與、經濟獨立與教育機 會,使得現代的女性更能獨立自主以發展個人的能力,然而雖然女性的角色扮演 更具彈性,現代女性仍舊需要承擔一個不變的責任─生育小孩(蕭惠蘭,2004),

而母職的責任與規範,要求女性要成為一個好媽媽,對於女性在家庭照顧與生活 能力上具有較高的期待,因此文化對於男生、女生的性別特質也有不同的期待,

對於理想的女生形象常常是有規矩的、愛乾淨的、會照顧人的、擅長家務的,但 對於男生卻沒有同樣的標準與期待。在謝小芩(1998)的研究也指出,雖然女性 的教育程度與勞動參與度提高了,但台灣民眾對於性別角色態度與兩性家務分工 的看法,卻似乎沒有明顯的變化,在其研究中的女性受試者,教育程度愈高者雖 愈不同意「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但對於實際上家庭生活的安排,卻採 取與傳統妥協的態度。另外,因為高中階段的女生已處於青春期的後段,即將邁 入成年期,對於親密關係也有愈來愈高的需求,而國高中時期的父母為了保護子 女,尤其想要避免女生在親密關係受到傷害,因此相較於兒子,會對女兒在生活 上 有 更 多 的 要 求 與 關 心 , 例 如 : 朋 友 的 選 擇 、 晚 上 返 家 的 門 禁 時 間 等 等 …

(Santrock,2002)。

因本研究探討的是子女「知覺」父母的期望,所以對於不同性別高中生知覺

父母在「生活表現」的期望差異,一方面我們可以解釋是家庭透過對子女的期望,

延續文化上對於女性性別角色的期許;另一方面也因為女性受到社會文化對於性 別特質的期待,對於父母在「生活表現」方面的期望有更高的敏感度與知覺。

二、不同性別的高中生在生活適應的差異

根據表4-1-6 的結果,男女生在「自我定向」、「家庭適應」、「社會適應」、「人 際關係」、「自我意識」五個分量表及「生活適應」全量表皆有顯著差異,高中女 生的適應情形優於高中男生。

本研究結果的女生生活適應情形優於男生,與國內許多研究結果相同(羅婉 麗,2001;許瑞蘭,2002;李佩玲,2003;沈如瑩,2003)。林美珍(2009)針對 國中學生生活適應的研究也顯示在「社會適應」與「家庭適應」,女生的適應情形 顯著優於男生,其指出女生因為在國中階段較為早熟,在表達情感上的能力較佳,

也能以同理心來看待他人的情境,人際交往成熟度發展較快,也較多關懷與溫暖 的表現,易與人建立關係。由此可以解釋本研究中,高中女生在與人際相關的「家 庭適應」、「社會適應」、「人際關係」三個分量表的適應程度皆優於高中男生的原 因。再者,男女生在發展階段的變化也有所差異,艾瑞克森(Erikson)雖然提出 青春期階段的發展議題為自我認同(identity),但也有學者認為男女生在青春期時 所經歷的發展階段的次序不同,對於男生而言,先經歷「自我認同」,下一個階段 才是「友愛親密」(intimacy);但對於女生而言,則是先經歷「友愛親密」的階段,

才進到「自我認同」的階段(引自Santrock,2002)。在 Skoe & Marcia(1988)針 對大學女生做的研究也指出,是否有能力處理好自我與他人的關係,會強烈影響 女生對於自我的感受。因此,當女性能處理好生活中與他人的關係,例如:父母、

老師與學校同儕,不只在這幾個層面的適應情形良好,也能進而影響其對於自我 方面的肯定,促進良好的生活適應。

三、不同父母教育程度的高中生在知覺父母期望的差異

本研究結果顯示,父母教育程度不同的高中生,其知覺的父母期望程度也不 相同。根據表4-1-3 與表 4-1-5 的結果,無論是父親或母親,其教育程度的不同,

子女在父母期望全量表的結果皆有顯著的差異,這與過去許多研究的結果相同(侯 世昌,2002;簡伊淇,2002;楊環華,2010)。而在不同教育程度的組別中,經過 事後比較發現,教育程度為大學以上的父母親,其子女知覺的期望顯著高於父母 教育程度為高中職或國中以下的高中生。此結果與周裕欽與廖品蘭(1997)、楊環 華(2010)的研究結果一致,父母親受過大專院校或大學以上的教育者,子女知 覺的父母期望也愈高。

在分量表的部份,無論是父親或是母親,因其教育程度的不同,子女知覺在

「學習精熟」、「互動回饋」兩個分量表的期望差異皆達到顯著水準。在「學習精 熟」的期望方面,父母親的教育程度在大學以上的高中生,知覺父母在「學習精 熟」的期望比教育程度在高中職以下者來得高;在「互動回饋」的期望方面,父 親教育程度在大學以上、母親教育程度為大學者,子女知覺父母在「互動回饋」

的期望程度也顯著高於父母教育程度為高中職與國中以下者。探究此現象背後的 因素,侯世昌(2002)指出,學歷高的家長,知識水準高,更能體會經由教育歷 程的完成,可以促進社會地位的向上流動與生活的多樣性,另外也因為能從自己 和同事身上看到學歷帶來的好處,故對子女有更高的期待。

在不同的研究中,有時候父母教育程度可以是獨立研究的變項,但父母教育 程度也同時與家庭的社經地位有關,也常與父母期望、父母對於學校事務的參與、

孩子的學業成就有關(Kirk et al.,2011)。因為當父母擁有較高的教育程度時,通 常也較有能力提供給孩子較好的學習環境,甚至直接給予孩子在學習上的支持與 協助,因此對於子女也產生較高的期望。

雖然父母期望因父母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差異,但在「生活表現」與「學習 表現」的期望差異卻不明顯。在「生活表現」期望方面,僅在父親教育程度於高

中職者,其子女的知覺期望顯著高於父親教育程度在國中以下者,其他各組並無 顯著差異;而母親教育程度的各組皆無顯著差異,顯示父母對子女在生活上品行 與常規的要求與期望,皆能明確表達讓子女知曉,不因教育程度而有顯著差別。

而對於「學習表現」的期望,無論父母親在那一個教育程度,皆沒有顯著差異。

可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態度古今皆然,對於不同教育程度的父母,也抱 持著同樣的期待。簡璐琪(2010)的研究也發現在父母期望量表中,「學業期望」

並不因父母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四、不同父母教育程度的高中生在生活適應的差異

根據表4-1-8 的結果顯示,不同的父親教育程度,高中生的生活適應情形並無 顯著差異;而母親教育程度的不同,以表 4-1-10 可知,僅在「人際關係」的適應 達到顯著差異,且在各組別之中,母親教育程度為高中職及大學者,其子女的「人 際關係」適應高於母親教育程度為國中以下者,其他各組並無差異。

父母親教育程度的不同,對於子女的生活適應並無顯著差異,與過去部份的 研究結果相異(許瑞蘭,2002;廖思涵,2006;林美吟,2010)。一般而言,家庭 環境的影響力可分為四種:人力資本、財務資本、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而父母 的教育程度可視為家庭內的人力資本,父母的教育程度愈高,愈有助於解決子女 在求學過程中遇到的課業問題(許崇憲,2002)。許瑞蘭(2002)以父母受教育年 數與國中學生學校生活適應進行相關研究,發現父母受教育的年數愈長,子女在 學校生活適應的情形愈好,其推論原因為父母受教育的年數愈長,對於子女的教 導愈適切,有助於學校生活的適應。許崇憲(2002)蒐集國內 53 篇文章,進行家 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的台灣樣本後設分析,也發現父親與母親的教育程度

父母親教育程度的不同,對於子女的生活適應並無顯著差異,與過去部份的 研究結果相異(許瑞蘭,2002;廖思涵,2006;林美吟,2010)。一般而言,家庭 環境的影響力可分為四種:人力資本、財務資本、社會資本與文化資本,而父母 的教育程度可視為家庭內的人力資本,父母的教育程度愈高,愈有助於解決子女 在求學過程中遇到的課業問題(許崇憲,2002)。許瑞蘭(2002)以父母受教育年 數與國中學生學校生活適應進行相關研究,發現父母受教育的年數愈長,子女在 學校生活適應的情形愈好,其推論原因為父母受教育的年數愈長,對於子女的教 導愈適切,有助於學校生活的適應。許崇憲(2002)蒐集國內 53 篇文章,進行家 庭背景因素與子女學業成就的台灣樣本後設分析,也發現父親與母親的教育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