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父母對子女期望的差異討論

第五章 討論

第三節 高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父母對子女期望的差異討論

之間的差異情形。

如表4-3-1 所示,高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父母對子女的期望之間,「學習表現」

及「生活表現」兩分量表並無顯著差異,而「學習精熟」、「互動回饋」與「父母 期望全量表」三方面的差異則達到顯著水準,顯示高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家長對 子女的期望之間有所差異,支持研究假設四。

一、高中生知覺期望與父母對子女期望的差異情形

探討高中生知覺父母期望與父母對女子期望之間的關係,由表4-3-1 可知,兩 者之間在「學習精熟」、「互動回饋」分量表與父母期望全量表達到顯著差異,代 表父母對子女的期望與高中生知覺的結果有落差存在,而且在這三方面,父母對 子女的期望程度都比高中生知覺的程度來得高。從父母表達的角度來看,可能是

父母確實對子女懷有非常深切的期望,但並沒有將所有的期望都表達出來;另一 方面也可能是父母認為自己已清楚表達了期望,但因為表達方式不夠適切,子女 無法正確接收來自父母的期待;若以學生知覺的角度來看,對於不同內涵的期望,

其知覺敏感度也有所不同。以本研究的結果而言,無論是成對樣本或全體樣本的 統計結果,學生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期望程度,最高分至最低分依序皆為:「生活表 現」、「學習表現」、「學習精熟」與「互動回饋」,但在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方面,父 母重視的程度依序為:「生活表現」、「學習精熟」、「互動回饋」及「學習表現」。

對於「生活表現」的期望程度最高,此結果與侯世昌(2002)、陳娟娟(2005)、

趙淑芬(2009)的研究結果相同,在本研究中,親子之間對此皆有共識。但其他 三個分量表,親子之間的反應則有不同,其中「學習表現」是子女知覺期望程度 的第二高分,但卻是父母對子女期望最低的分量表。

值得討論的是,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在「學習精熟」、「互動回饋」與「父母期 望」全量表,都顯著地比高中生知覺的程度要高,在「生活表現」的期望雖然未 達到顯著差異,但平均而言也是父母對子女的期望高於子女知覺的期望。但在「學 習表現」的期望,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卻是低於子女知覺的期望。進一步比較兩個 學習相關的期望,對父母而言,「學習精熟」期望比「學習表現」期望程度較高,

代表父母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是否能從中獲得在認知、情意、行為 方面的發展和技能,其次才是展現出來的成績表現與評價。但對於學生來說,知 覺父母對於「學習表現」的期望卻比「學習精熟」的期望來得高,或許是因為升 學的壓力,使子女對於分數與學業成就的焦慮感較高,也對父母在這方面的期許 較為敏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父母表達上的落差,父母可能在意子女是否能在 學習中獲得技能與發展,但實際與子女表達溝通的時候,總會詢問及關注子女獲 得的分數與表現,讓子女認為父母在乎「學習表現」重於學習歷程中獲得的能力 發展。

在「知覺父母期望」與「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比較研究中,國內外也有類似

的研究結果,李鴻章(2007)以台東地區的原住民學生知覺父母教育期望與父母 實際教育期望之間,進行不同年級、不同族別的比較研究。但其研究結果中,學 童知覺父母期望與父母期望之間的差異並沒有定論,在全體樣本中,無論是國小 六年級或國中二年級,子女知覺父母教育期望與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會互相影 響,各族父親對子女的成績期望、母親對子女的學歷期望,與子女的感受存在著 差異。

Kirk et al.(2011)等研究者,欲瞭解父母期望與子女未來教育抱負的關係,

以 171 對美國高中生與其父母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父母期望能有效預測高中子 女對於未來教育的抱負,解釋力達 16%,而且子女對於學業的自我覺察也與父母 的期望有顯著相關。但在研究中,研究者也有些有趣的發現,比較父母填答的狀 況與子女填答的差異。對於子女的學習表現,有 75%的父母認為他們孩子的成績 在A 與 B,但實際上,拿到 GPA 3.0 以上的學生只有 30%。另外,有超過 90%的 父母表達曾經與孩子們討論過讀大學的事,但事實上,只有 61%的學生認為父母 有提供他們有關大學的資訊。

由此可見,對於親子之間對於期望的差異,不分年齡、族群都可能存在。父 母傾向認為自己表達了對子女較高的學業成就的期望,也感覺自己與子女對未來 期望有所討論與互動,但實際上,子女的知覺程度卻沒有那麼高。因此,父母如 何能更精確地向子女表達期望,讓子女能正確的感知,便是父母在親子溝通、學 校在親職教育上可以加強的地方。

二、期望差異帶來的影響

因受限於人力與時間,成對樣本的數量不夠多,所以本研究並未針對「知覺 父母期望」與「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差異所帶來的影響進行進一步的比較研究,

但因為研究結果顯示「知覺父母期望」與「父母對子女的期望」確實存在顯著差 異,因此希望藉由過去文獻,探討期望差異可能帶來的影響,做為親子溝通與親

職教育的參考。

在國內的研究,郭生玉(1975)以台北市的國二學生為受試對象,發現當父 母期望水準與子女能力相當時,子女追求成功的動機最為強烈,適中期望組的學 生,其成就動機最高。但是當父母期望水準與子女能力之間有太大的差距時,對 於子女追求成功的動機則有不良的影響,尤其以男生較為明顯,高期望組男生的 逃避失敗動機傾向,以低期望組來得高。張春興(1981)則指出父母對子女的期 待一般都是正向的,可是從子女對父母期待的知覺、感受和反應而言,卻未必全 是正向的。若超越子女自覺可以掌握的條件時,期待將難免變成子女的精神負擔,

非但對促進動機興趣無補,反而因失去自尊心自信心而影響人格發展。Hao &

Bonstead-Bruns(1998)認為家庭之間的社會資本與家庭內的社會資本,會刺激父 母與孩子對於教育的期望。父母與孩子之間對於教育期望的共識,是能否促進孩 子學業表現的關鍵。以美國不同族群的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指出父 母與孩子之間的高度互動會增加父母及子女的期望,且高度分享彼此期望會增加 子女的學業成就;但兩者間對於期望的差異則會壓抑了成就表現。

綜合以上所述,雖然父母對子女皆抱持著很高的期待,期許子女未來有很好 的表現。但父母若能與孩子有足夠的溝通,達成對於期望的共識,不只能增加彼 此的期望,而且這個期望不會因為親子之間知覺的落差,對子女產生不良的影響。

第四節 父母對子女的期望與高中生生活適應的相關情形

本節旨在探討在親子成對的樣本中,父母對子女的期望與高中生生活適應的 相關情形。

如表4-4-1 所示,父母對子女的期望與高中生生活適應之間沒有相關,無論在

「生活適應」全量表或各分量表之間,皆沒有受到父母對子女期望的影響,故研 究假設五未獲得支持。與本研究的研究假設三比較,「父母知覺期望」與高中生「生 活適應」有顯著相關,且具有效的預測力,「父母對子女的期望」與高中生的「生

活適應」卻沒有相關。此結果符合賴文誠(2006)對於父母期望的看法,他認為 父母期望是父母依據子女在其心目中的形象,及日常生活中,與子女溝通的經驗,

對其子女日常功課表現及未來教育發展方向,所賦予的期望與評價,而且經由學 生之知覺,才能對學生產生影響、發生意義。而國外的研究也指出父母的期望確 實會影響孩子的表現,但是除非這些期望有被溝通,不然它所產生的效果很有限

(Chen & Lan,1998)。

因此,「高中生知覺期望」比「父母對子女的期望」更為重要,「知覺期望」

才能真正對學生發揮影響力,因為孩子有知覺的部份,才是父母透過行動、言語 而跟子女交流且產生共識的期望。除了強調溝通的重要性,父母對子女的期望與 子女生活適應沒有相關的原因,也來自年齡階段的變化,吳幼妃(1982)指出,

父母教育期望對學童教育期望的影響力大於同儕,但會隨著年級的增長而遞減,

而 Seginer(1983)認為,至少在青少年階段,父母是否能對其產生影響力,決定 權是在青少年本身。因此,對於高中生的父母而言,除了需要跟子女有更多的互 動溝通,達成親子之間對期望的共識,另一方面也需要瞭解青少年在發展階段的 變化,他們正處於漸漸在情感上要獨立於父母、即將完成學業,甚至開始要找工 作,要過一個獨立的生活(Dekovic, et. al,1997)。因此,雖然他們或許知道父母 對其有所期望,但他們正在學習如何依自己的期望過活,而非將生活的動力與目 標建立自父母的期望,所以除了父母的期望與青少年自身的期望達成共識,父母 也需要慢慢放下自己的期望,或者試著調適孩子無法達成期望時的失望,才能讓 孩子更順利走過青少年的發展階段的挑戰。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本章旨在整理歸納研究結果,並將主要發現做為結論,以提出具體建議,供 家長、學校教育人員、輔導人員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本章共分為兩部份,第 一節為研究結果之結論;第二節為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綜合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本研究可歸納出以下結論:

綜合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本研究可歸納出以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