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研究者求學階段中遇過幾位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同學,這些同學學業表現 名列前茅,似乎出色的表現尌代表了他的個人價值,但這些人在人際關係層面卻 未有同等的表現,甚至是班上其他同學眼中的「怪咖」,這樣的行為表現並不代 表他們不喜歡人群,有時候卻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如何經營人際關係。楊美華

(2005)說在華人社會中講求「自我」需要時常表現得較具有「社會性」,「自我」

與「社會」是相結合的,因此人際關係是人生中重要的一環;加上在大學求學階 段中,每個個體需要學習安排自己的課業與生活,大學階段可說是社會的縮影,

因此研究者認為大學生的完美主義傾向對人際社會的影響是有必要加以探究的 部分。

完美主義傾向的個體會面臨以下幾種困擾:第一,這些人認定凡事都必需 做到完美,因此容易因未達目標而感覺遭受打擊與挫折,產生心理或行為上的困 擾;第二,完美主義傾向以高標準來要求身邊的重要他人,如果重要他人沒有達 到標準,將會受到完美主義者的鄙視或批評,因此完美主義傾向容易引發許多人 際關係的問題;第三,完美主義傾向認為唯有達到完美的境界,才能夠被他人接 納,因此,為了讓別人接納自己,完美主義傾向將焦點放在維持自我形象的一面,

而忽略了人際關係層面的問題,時常導致對人際關係的不滿意;第四,完美主義 傾向在人際關係中有較多的自我關注,而阻礙在人際關係中有利行為的出現,因 此人際關係較差(Alden & Beiling, 1993)。

然而,完美主義傾向的個體雖然不少見,但關於其完美主義傾向的信念對 於個體的影響卻較多聚焦於病理層面的理解,再者,雖然早尌有國外學者(Burns,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80;Pacht, 1984)提出完美主義傾向的人通常伴隨人際關係的問題(引自 Alden &

Beiling, 1993),但卻少有實徵研究對此提出解釋,尤其在國內完美主義傾向的人 際關係層面更少被提出來討論;國內學者對完美主義傾向的研究也多著重於探討 其所帶來的情緒困擾,唯有少部分的文獻提及完美主義傾向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楊美華(2005)的研究將「適應功能方向性」與「要求完美之行為對象」作 為區分完美主義類型之經緯,將完美主義區分為將完美主義區分為自我要求型適 應性完美主義(ASOP)、社會要求型適應性完美主義(ASPP)、要求他人型適應性 完美主義(AOOP)、自我要求型適應不良完美主義 MSOP)、社會要求型適應不良 完美主義(MSPP)、要求他人型適應不良完美主義(MOOP)六個向度;研究發現,

從「適應性功能方向性」來看,適應性完美主義傾向與適應不良完美主義在人際 困擾上有不同的結果,適應不良完美主義傾向較容易採取不利因應,因此較適應 性完美主義傾向更容易有人際困擾;而從「要求完美之行為對象」來看,自我要 求型適應不良完美主義傾向因其固著因應而導致較多人際困擾,社會要求型適應 不良完美主義傾向因其使用較多的逃避因應而導致較多的人際困擾,要求他人型 適應不良完美主義傾向因使用較多固著因應而有較多的人際困擾,而不同要求完 美對象中的三向度適應性完美主義傾向則不受這些因應傾向而影響人際困擾(楊 美華,2005)。

研究者認為因應傾向並未能全然解釋各種完美主義傾向在人際困擾上的差 異,根據 Mayer 與 Salovey(1997)的情緒智力內涵,高情緒智力者具備良好的情 緒界定、情緒使用、情緒了解、情緒管理等四個面向的能力,能有效解釋情緒所 傳達的意義,甚至利用情緒引導自己的思考角度且發展多元的思考方向、更重要 的是善於管理自己與他人的情緒。而 Shapiro(1997)指出,情緒智力乃源於人格特 質(personality-characteristics)或個性(character),因此研究者推論不同完美主義傾 向人格特質的情緒智力高低可能是影響其人際關係的重要因素,實則有需要了解 不同類型完美主義傾向之情緒智力。此乃研究動機之一。

Alden 與 Beiling(1993)的研究採用實驗室實驗法,90 位女性大學生進入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驗室前先行填答多元向度完美主義量表(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Scale)、貝 克 憂 鬱 量 表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以 及 社 會 逃 避 與 苦 惱 量 表 (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等測驗;進入實驗室情境之後,受詴者必頇與實驗 室裡受過訓練並假裝成為另一位學生的男性實驗人員互動並熟識,實驗過程結束 後受詴者必頇填答一份量表,另外,受詴者還需回答在實驗過程中他們自我監控 與評價的頻率。此研究結果發現,社會要求型完美主義傾向在人際情境中會有大 量 的 自 我 監 控 (self-monitoring) 、 自 我 關 注 (self-focused attention) 與 自 我 評 價 (self-appraisal),他們不斷地檢視自己的行為是否恰當,因此,當社會要求型完美 主義傾向的人又伴隨負向自我效能感以及對自己的社交能力較不具信心的話,尌 會導致情緒障礙(emotional distress)與問題 人際行為(problematic interpersonal behavior)。自我要求型完美主義傾向特點在於傾向為自己訂定超乎自己能力的標 準,因此較多適應不良的問題出現在成尌任務(achievement tasks)或伴隨的失敗經 驗(the following failure experiences)中。研究者認為現以上論述有幾點不足之處,

第一,此研究情境為實驗室情境,其中受詴者被要求與不認識的異性共處一室,

這樣的社交情境不符合一般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情境,一般社交情境多數是與熟識 的朋友或家人互動,其氛圍不同於實驗室,因此外在效度有待確認;第二,此研 究只著重探討社會要求型完美主義傾向與自我要求型完美主義傾向,缺少探討要 求他人型完美主義傾向的人際關係;基於上述幾點,研究者認為需要再進一步探 討各種完美主義傾向在現實生活的人際關係。此乃研究動機之二。

Alden 與 Beiling(1993)著重探討完美主義傾向個體的認知模式對其人際之 影響,研究者認為認知模式固然影響個體人際行為表現,但是情緒智力對個體之 社交相關行為模式的影響亦不容小覷(Mayer, Salovey, & Caruso, 2008),而情緒智 力是一源於人格特質之特性(Shapiro, 1997),因此研究者推論情緒智力可能為影 響完美主義傾向個體人際關係之中介因素,而此推論有待更進一步研究確定。此 乃研究動機之三。

由於情緒智力被視為一種智能(intelligence),必定滿足能當作實作能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operationalized as a set of abilities)的標準,因此測量情緒智力時頇採用能力測驗 (ability measures)為測量工具(Cobb & Mayer, 2000)。然而,綜觀國內各研究發展 之情緒智力量表多為自陳量表,根據研究指出,自陳量表不但無法測量得真實且 可信的情緒智力,其所測得的能力與真正的情緒智力之間的相關是微不足道的 (negligible)(Mayer, Salovey, & Caruso, 2000)。王佳玲(2004)之「大學生情緒智 力量表」乃為一能力測驗,主要是依據 Mayer 與 Salovey 等人所建立情緒智力商 業版為架構,量表涵蓋各種理論之情緒界定、情緒使用、情緒了解及情緒管理等 四個基礎外,內容也依據臺灣文化之差異因素而加以修訂,為一適用於臺灣大學 生之情緒智力量表,然而,此量表中之兩個分量表信度分別為 0.48、0.42,信度 不佳未能達到一份有效測驗的標準,因此本研究將針對此進一步做修改。此乃研 究動機之四。

綜上所述,完美主義傾向的個體並不少見,他們時常將焦點放在未達標準 的地方而對自己或他人產生不滿,甚至鄙視他人,或是為了維護自我形象而忽略 了人際層面的問題,因此完美主義傾向的個體伴隨許多人際關係不佳的問題,這 樣的個體在講求群體的華人世界可能較不適應。Shapiro(1997)指出情緒智力乃源 自於人格特質之特性,且情緒智力高的個體有較佳的情緒辨識能力,能夠針對情 緒做出適當的反應與管理,因此情緒智力高的個體在人際關係經營較成功。故本 研究探討情緒智力是否為大學生之完美主義傾向影響人際關係的中介因素。

貳、研究目的

一、瞭解大學生之完美主義傾向現況。

二、瞭解大學生之完美主義傾向與其情緒智力之間的關係。

三、瞭解大學生之完美主義傾向與其人際關係之間的關係。

四、瞭解情緒智力是否為大學生之完美主義傾向與其人際關係之中介變項。

五、修訂大學生情緒智力量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