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師範/教育大學公共關係與學校形象之關係,本章主要闡 述本研究的基本理念、方向,共分四節來分析。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 為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第三節為研究方法與步驟;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近十年來,隨著大專院校數量的擴充,供給大於需求導致教育市場競爭日趨激 烈,為了吸引學生與各界捐款,愈來愈多的大學經營者開始採用企業經營的理念來 辦學,希望藉由新理念的引進為大學經營之困擾帶來生機,而透過各式各樣的公共 關係活動的推動來塑造學校形象(劉秀曦,2001)。在校際間日益競爭的環境下,

我國師範/教育大學欲在教育市場中維持競爭的地位,應該強化本身的經營體質,

清楚的界定學校的形象,才能受到社會大眾的青睞。但是在90 學年度針對國內 135 所大學的普查,有設置以公共關係或公共事務為名之專責一級單位的校院只有元 智、華梵、銘傳、弘光、嶺東、文藻等校,其餘校院多將公共關係列為秘書室或總 務室所經辦的業務之一,最多設一個二級的組,甚至是某職員的諸般工作之一,這 顯示在台灣高等教育還未將公共關係排上學校經營管理的主流位置(湯堯、成群 豪,2004)。

再者,現今的大學校院比以往更需要社會公眾的支持,大學公共關係被視為與 校友事務、傳媒關係、出版事務、學術交流,以及與工業商界的聯繫均屬於大學外 部關係的領域(謝明瑞,2000)。學校公共關係是學校運用各種行政作為、溝通媒 介及行銷策略等各種信息傳播方式,透過校內公關與校外公關,形成學校、家庭與 社會民眾雙向回饋、多向交流的訊息網路,並使三者互相瞭解,從而建立良好關係,

且使學校塑造良好形象,終獲得社會民眾支持、信任與協助,而能有效發揮學校教 育功能。由此可知,學校公關不僅要做好校內公關,而且校外公關也必須妥善的規 劃,如此,學校在因應社會變遷更能爭取支持與資源。因此,學校的公共關係是非 常重要的,沒有大眾的支持,學校是無法生存以達成預期的目的,而教育的進步是

與大眾的意見有密切關係。所以學校公共關係必須建立,使大眾持續地瞭解學校的 進步情形,夠過大眾的參與、熱誠地支持和共同努力改善與充實。

學校是屬於學生求知的場所、教師教學的場地,也是社區大眾共享的產物,是 由所有參與的人、所有關心和支持的人來共同經營。而學校的活動是公共關係的最 好題材。教師是學校公共關係的執行者,其教學活動是大眾所最注目的消息;其言 行足以影響學生對學校的看法;透過學生的看法而影響到社區人士和家長們對學校 的印象。而教師和學生在學校公共關係中的地位是不容低估的(李義男,1995)。

因此,學校的公共關係及是由內部的溝通做起,進而爭取社區大眾的瞭解教育需求 與活動情形,並鼓勵大眾對學校的關心,共同合作以改善學校教育。

自從民國83 年師資培育法公佈施行,公私立綜合大學紛紛設立教育學程,培 育國中、小師資,對師範/教育大學造成甚大的衝擊。師資多元化之後,想當老師 不必非進師範/教育大學不可,而且公費生將逐漸減少,吸引力降低;再加上有部 份師範/教育大學招生時,就已經有「錄取分數偏低」以及「缺額太多」的窘境。

今後師資多元化,學生來源之爭更激烈,而師範/教育大學的傳統色彩自亦必逐漸 淡化。師資培育多元化,將有助於師範/教育大學教育功能之調整,恐怕現有八所 師範/教育大學,能夠達到此一理想的並不多。尤其是在教育經費日益緊縮,歷史 包袱太重以及傳統優勢喪失等諸多因素影響之下,可預見的未來,將會面臨諸多挑 戰(楊景堯,1994)。

師範/教育大學面對接踵而來的衝擊,必須善用公共關係的經營讓社會大眾、

校內教職人員、以及學生都能瞭解、認同與支持學校改革的政策方向,進而參與校 務的發展,以豐富學校辦學及研究的資源,提升教育品質並塑造良好的學校形象,

以達到學校組織永續經營的目標。然而師範/教育大學欲創造良好的效能,並向外 拓展其業務,必須從學校內部做起,提升內部成員對學校的認同感與向心力。然而,

學生是師範/教育大學推行公共關係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因為學生在校的時間雖然 只有短短的幾年,但是他們終將是學校的校友。而那些曾受過教師學養感召、善意 勸告、重視與關心的學生未來都可能成為學校的忠誠校友。尤其在目前自籌經費達 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情況下,學生未來對母校的捐款就教育經費短絀的師範院校而 言,無疑是重要的資金來源之一。此外,學生在校外所表現的態度與行為是決定社 會大眾對學校印象的重要因素(劉秀曦,2001)。然而,公共關係是一種管理、傳 播與行銷的工具,透過雙向溝通的方式,使某個體或組織的需求或興趣能與特定大

眾之需求或興趣相配合(袁自玉,1990)。因此,師範/教育大學公共關係經營必須 能夠與學校的顧客進行意見交流與溝通,達到雙向瞭解的互動過程。所以本研究欲 瞭解師範/教育大學公共關係之現況與差異情形,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此外,隨著民主腳步的加快,台灣社會正趨於多元與開放,然而師範/教育大 學身處於整體社會的一環,為一次級系統,其運作不能孤立於外,使得學校承受來 自內部與外部的壓力愈來愈大。面對師資多元化所造成師資過剩,畢業學生無法順 利就業的問題以及課程教材設計失衡、重複性高的情況下,學校的形象日益跌落。

但在市場化的高等教育競爭機制體下,學校形象的良窳已成為學生選擇學校就讀的 重要指標,故本研究欲瞭解師範/教育大學學校形象之現況與差異情形,此為本研 究動機之二。

黃兆龍(1995)指出,學校形象的評價主要來自社會公眾,而不是學校組織本 身。然而,良好學校形象塑造的關鍵,卻是學校組織內部管理者及全體師生員工,

用最佳的工作質量和產品質量產生。學校形象可透過管理的歷程,促使組織進步發 展。首先必須建立學校的形象,然後透過行銷策略將學校形象讓有關公眾了解,再 藉良好的公共關係,獲得公眾支持,並從公眾間獲取意見及反應,以作為訂定組織 經營方針、策略之參考。根據黃靖惠(2004)的研究顯示學生對公共關係傳播媒介 與學校之間有明顯的正相關,學生對於傳播媒介的認知會影響到對學校形象的看 法。環顧國內外的研究,發現對於公共關係與形象間的相關研究,多以企業組織為 研究對象,以教育機構為對象的研究甚少。所以,本研究欲探討師範/教育大學公 共關係與學校形象之關係,此為本研究動機三。

面對師資培育的管道改變,中小學師資的來源已不再以師範/教育大學為主 流,公費生待遇與分發實習的形態逐年縮減,瀕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所有設立教 育學程的大學校院都可以培育師資。師範公費生的保障宣告終結,師範/教育大學 原有的特色與優勢亦逐漸消失,師範/教育大學形象的塑造顯的非常重要。因此本 研究欲研擬師範/教育大學運用公共關係以提升學校整體形象的具體建議,此為本 研究動機之四。

貳、研究目的

根據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訂定如下:

一、瞭解我國師範/教育大學公共關係與學校形象之現況。

二、分析不同背景教職員知覺我國師範/教育大學公共關係與學校形象差異情形。

三、探究我國師範/教育大學公共關係與學校形象間之關係。

四、探究我國師範/教育大學公共關係與學校形象之預測分析。

五、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改進我國師範/教育大學公共關係與學校形象之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