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四節 綜合討論

本節主要是依據前三節的研究結果,進一步加以探討,並將量化統計結果與 文獻探討之資料加以比對、驗證,以做為第五章結論與建議之依據。全節共分三 部分:第一為學校公共關係之討論;第二是學校形象的討論;第三是學校公共關 係與學校形象關係之討論。

壹、學校公共關係之討論

學校公共關係之討論包括三部分:第一部份是我國師範大學公共關係現況之 討論;第二部分是不同個人肯景變項教職員在學校公共關係上的差異討論;第三 部分是不同環境變項教職員在學校公共關係上的差異討論。

一、我國師範/教育大學公共關係之現況討論

依據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整體師範/教育大學公共關係量表之每題平均數為 2.8425,得分情況趨於「中上」程度,顯示當前我國師範/教育大學公共關係得 實際情況良好。

此外,教職員在學校公共關係構面中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學生關係」、「教 職員關係」、「媒體關係」、「校友關係」、「社區關係」、「企業關係」及「家長關係」。 在 「學生關係」構面為分數最高,其中又以「學校設有意見箱、網路留言版,

以方便學生表達意見的機會」一題得分最高,探究其原因,學校教育的主體是學 生,學校事務與學生的關係最密切,不論任何活動皆以學生為最優先考量。

再者,在「家長關係」構面為分數最低,以「學校能提供家長自我進修課程」

一題得分最低,探究其原因,師範/教育大學學生來源幅員廣大,大多部分學校 是離家至外地讀書,囿於距離遠、家長忙於工作等因素,參與校內活動並不踴躍,

相對學校也較少辦理與家長互動之活動。

二、不同個人變項教職員知覺學校公共關係之差異情形分析

根據本研究發現,不同背景變項之師範/教育大學教職員在學校公共關係量 表上的得分平均數差異情形歸納如表 4-26,並討論如下:

(一)在不同性別上

依據問卷調查結果發現,不同性別教職員所知覺之整體學校公共關係,其平 均數未達顯著性差異,整體而言男女教職員得分平均數並沒有差異。但在各層面 上除「教職員關係」、「家長關係」「社區關係」、「媒體關係」、「企業關係」無顯 著差異外,在「學生關係」、「校友關係」等兩層面上達顯著的差異存在,女性教 職員的平均數高於男性教職員。此發現與王月汝(2002)、王材源(2004)、林振 中(2001)、林進丁(2003)、陳俊吉(2008)研究結果男性高於女性教師不一致。

推究原因,可能是研究的對象不同所致,在大學開放校風及教授專業自主的環境 下,學校教職員對於校務運作及環境變遷的敏銳度較高,在師範/教育大學急需 轉型的時刻,知覺學校公共關係的重要性及推動情形不輸於男性。

(二)在不同年齡上

依據問卷調查結果發現,不同年齡教職員所知覺學之整體學校公共關係,其 平均數未達顯著性差異,整體而言男女教職員得分平均數並沒有差異。但在各層 面上除「教職員關係」、「校友關係」、「社區關係」、「媒體關係」無顯著差異外,

在「學生關係」、「家長關係」、「企業關係」等三層面上達顯著的差異存在。此發 現與蔡性國(2005)、陳俊吉(2008)的研究結果一致;但在與林進丁(2003)

研究結果不一致。推究原因,可能是因不同年齡的教職員在市場化的教育環境中 都能體認學校公關係推展的重要性,因而不影響其對學校公共關係推展的知覺。

但在「學生關係」、「家長關係」、「企業關係」層面知覺上,因教職員年齡的不同,

可能對學校公共關係推展實際情況的認同與支持程度有所差異。

(三)在不同職務上

依據問卷調查結果發現,不同職務教職員所知覺學之整體學校公共關係,其

平均數未達顯著性差異,職務無論是「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講 師」、「行政主管」或「職員」均無差異。但在各層面上除「學生關係」、「校友 關係」、「社區關係」、「媒體關係」無顯著差異外,在「教職員關係」、「家長關係」、

「企業關係」等三層面上達顯著的差異存在。此發現與王材源(2004)、王月汝

(2002)、洪啟昌(2001)、劉維奪(2001)的研究並不相同。推論原因,可能 為當前教職員不論有否兼任行政業務,參與學校公共關係均為必然之工作,是 以,教師職務之不同並未造成整體學校公共關係之顯著性差異,但在「教職員關 係」、「家長關係」、「企業關係」層面,可能因為所擔任的職務接觸業務不同,而 有不同的知覺。

(四)在不同公關經歷上

依據問卷調查結果發現,不同公關經歷教職員所知覺之整體學校公共關係,

其平均數未達顯著性差異,無論是「未曾推動學校公關經驗」或「曾推動學校公 關經驗」均無差異。但在各層面上除「社區關係」達顯著性差異外,其他層面都 無顯著差異。推論其原因,可能是不論是否有公關經驗,教職員對於學校公共關 係推動現況皆十分關心,也意識到學校公關的重要性。

三、不同環境變項教職員知覺學校公共關係之差異情形分析

(一)在不同學校類型上

依據問卷調查結果發現,不同學校類型教職員所知覺之整體學校公共關係,

其平均數達顯著性差異,師範大學高於教育大學。推究其原因,可能是師範大學 的組織結構上較相近於一般大學,相較於教育大學更早瞭解學校公共關係的重要 性,與公眾的互動程度更頻繁,以爭取支持。

(二)在不同學校位置上

依據問卷調查結果發現,不同學校位置的教職員所知覺整體學校公共關係有 顯著的差異存在,且臺灣中部比臺灣北部教職員知覺較高學校公共關係,臺灣中 部比臺灣南部教職員知覺較高學校公共關係。此發現與吳定哲(2003)、蔡性國

(2005)、陳俊吉(2008)之研究不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學校公共關係推行

貳、學校形象之討論

學校公共關係之討論包括三部分:第一部份是我國師範大學學校形象現況之 討論;第二部分是不同個人肯景變項教職員在學校形象上的差異討論;第三部分 是不同環境變項教職員在學校形象上的差異討論。

一、我國師範/教育大學學校形象之現況討論

依據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整體師範/教育大學學校形象量表之每題平均數為 3.1058,得分情況趨於「中上」程度,顯示當前我國師範/教育大學學校形像的 實際情況良好。

此外,教職員在學校形象構面中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教師形象」、「學校文 化形象」、「校長形象」、「學生形象」、「校園環境形象」、「課程形象」及「行政服 務形象」。在「教師形象」構面為分數最高,其中又以「教師熟悉任教科目的專 業知能」一題得分最高,探究其原因,教授的專業形象在社會上受到肯定,不論 在研究能力或教學內容的專業性,或師生互動上,都能得到較高的認同。

再者,在「行政服務形象」構面為分數最低,以「學校能提供便捷的行政程 序」一題得分最低,探究其原因,在校務行政上,職員各有執掌,如未進行職務 輪調,較無法了解各項業務內容,無法適時解決民眾的問題。再者,行政人員除 面對學生、教師及民眾,還要承受上級交辦業務,容易在接觸內外部公眾宣洩壓 力,以致民眾對行政程序的繁瑣與服務態度產生不認同。

二、不同個人變項教職員知覺學校形象之差異情形分析

根據本研究發現,不同背景變項之師範/教育大學教職員在學校形象量表上 的得分平均數差異情形歸納如表 4-27,並討論如下:

(一)在不同性別上

依據問卷調查結果發現,不同性別教職員所知覺之整體學校形象,其平均數 未達顯著性差異,整體而言男女教職員得分平均數並沒有差異。但在各層面上除

「教師形象」、「學生形象」「行政服務形象」、「課程形象」、「學校文化形象」、「校 園環境形象」無顯著差異外,但在「校長形象」層面上達顯著的差異存在,女性 教職員的平均數高於男性教職員。此發現與鄭琦蓉(2008)、劉名斐(2008) 的 研究結果部分符合;但在鄭佳宜(2006)的研究結果不一致。推究原因,學校形 象為在一定的時間與環境中,學校內外部公眾對學校經營管理長時間所累積的的 總體印象與評價,校內人員亦是學校形象評定者,爰不同性別角色都會非常關注 自己學校各方面的表現。

(二)在不同年齡上

依據問卷調查結果發現,不同年齡教職員所知覺學之整體學校形象,其平均 數未達顯著性差異,整體而言不同年齡教職員得分平均數並沒有差異。但在各層 面上除「教師形象」、「學生形象」「行政服務形象」、「課程形象」、「校園環境形 象」無顯著差異外,在「校長形象」、「學校文化形象」等二層面上達顯著的差異 存在。此發現與鄭佳宜(2006)、鄭琦蓉(2008)的研究結果部分符合。推究原 因,可能是研究對象係為教職員,雖然其年齡層有所不同,但對於長期任教或工 作學校展現出之組織文化、校園風格或校務運作等形象已有既定概念,以致不同 年齡之教職員知覺學校形象未達到顯著的差異。

(三)在不同職務上

依據問卷調查結果發現,不同職務教職員所知覺學之整體學校公共關係,其 平均數未達顯著性差異,職務無論是「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講 師」、「行政主管」或「職員」均無差異。但在各層面上除「校長形象」、「學生 形象」「行政服務形象」、「課程形象」、「學校文化形象」、「校園環境形象」無顯 著差異外,在「教師形象」層面上達顯著的差異存在。推究原因,學校為教職員 長期工作的地方,無論在校務、環境及學校文化都很熟悉,不因擔任職務得不同 在學校形象知覺上有顯著的差異。

(四)在不同公關經歷上

依據問卷調查結果發現,不同公關經歷教職員所知覺之整體學校形象,其平

均數達顯著性差異,「曾推動學校公關經驗」知覺學校形象高於「未曾推動學校 公關經驗」教職員。深究其原因,可能是擔任推動公共關係者,經常與學校同仁、

均數達顯著性差異,「曾推動學校公關經驗」知覺學校形象高於「未曾推動學校 公關經驗」教職員。深究其原因,可能是擔任推動公共關係者,經常與學校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