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美麗的舞蹈班女孩

在研究者所就讀的高中校園中,有一群舞蹈班的女孩,她們纖細的體態、優 雅的姿態以及收放自如的身體展演,使她們不論走到哪裡,都是眾所矚目的焦點。

研究者就讀高中時,曾經耳聞舞蹈班老師在舞蹈班同學吃了其他科目的任課老師 所請客的下午茶後,要求同學們「集體催吐」。事件傳出後,雖然在校內引起了 軒然大波,但事後並沒有聽過舞蹈班的同學對老師有任何的反彈。曾經在校園引 起熱烈討論的「舞蹈班集體催吐事件」所帶給研究者的驚愕,一直停留在研究者 的腦海裡,這讓研究者開始對這群舞蹈班女孩的教育訓練方式產生了好奇。雖然 無法驗證「催吐」是否為中學舞蹈班體重控制普遍的方法,或者「集體催吐」是 否為中學舞蹈班普遍的現象,但為什麼這群舞蹈班女孩願意「集體催吐」呢?美 好的身材對於舞蹈班女孩的意義為何?

有關於女性追求美貌與美貌如何定義,從在傳統父權社會下被合理化的男性 凝視,走到當代逐漸抬頭的女權意識。當美貌神話搭上新自由主義、新女性的時 代風潮,這股「美」勢力卻沒有式微的趨勢。學者Wolf 在《美貌的神話》一書 中甚至提出:女性對美麗的追求,是舊勢力中唯一能夠制衡女性目前的自由和權 力的力量的法(1992,何修譯),女人要變美麗似乎成了種必要的行為,驅使女 人變美的動力來源並非為了男人,而是因為一種被社會建構為女人天性的結果:

「如果妳不愛美,妳就不是女人」。因此,從小到大我們都不斷的接受著來自媒 體、父母、老師、同儕…等等的身體規訓,耳提面命的督促我們,往美好的身體 意象前進。

然而,什麼樣的身體,是美的身體?這個大哉問沒有標準答案,但「美」的 建構到了當代,在特定的範疇內,有著逐漸單一的趨勢。例如古代中國不同朝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就有環肥燕瘦的差異,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所呈現出的是不同的審美標準。靳晨 瑄(2010)透過爬梳身材審美發展史,發現到西方世界自史前時代、古希臘羅馬 到文藝復興、啟蒙時期,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有著特定的身材審美偏好。而二十 世紀以後,因媒體和時尚產業偏好纖瘦的女性身形,使得世人對於「美的身體」

之定義,不外乎清瘦、高挑、修長等身體形象,社會上「唯瘦論」、「瘦即是美」

觀念下的產物,使得現代女性的身體要求日漸嚴苛。Bordo(1993)也指出,當代 對理想身材的追求其實是一種「控制」的追求,嚴格的管理我們的身體與日常作 息,意味去除身體中一切「多餘」的物質。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舞蹈班的女孩,是否呼應了社會對於「美好身材」

的想像?堀江令子(2008)在其美妝時尚著作《美女偏差值提升術》書中提到,

要成為美女其中一個的關鍵字是「芭蕾舞」。女性身體若像芭蕾舞一樣,連指尖 都費神控制的動作,以及挺直脊樑、抬頭挺胸的走路姿勢,都十分美麗。堀江令 子認為舞蹈的教養能提昇身體的意識,帶出美麗的姿勢。若是如此,那麼舞蹈班 女孩就得讓自己的外在體態樣貌「持續」維持在主流的狀態之下,這讓研究者不 禁想問:即使身體控制的過程艱難,但舞者依然維持著特定的身體意象,她們到 底如何能做到時時刻刻控制自己的身體,包含了她們近乎完美的體態和優雅的姿 態呢?

舞者在社會中被認為是符合「美」的一群,但「美」的塑造,所有有過減肥、

健身、美容保養經驗的人都能了解,這不是件容易的事。舞蹈教育的培訓過程,

為了達成舞蹈演出的視覺需要或成績要求,以及承受來自觀眾、教師、同儕的壓 力,而被訓練出能夠靠著嚴格的飲食管控和頻繁的舞蹈練習,去合乎主流文化的 完美身型(靳晨瑄,2010)。

然而這樣的體重控制,卻隱含著失去健康的危險因子: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 醫師曾美智(2007)曾進行台灣高中女學生厭食症、暴食症與飲食障礙的調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確診。調查結果發現,舞蹈班女學生厭食症比率占 0.7%,暴食症是 2.5%,非 典型飲食障礙症是 4.8%,普通班女學生的比率則依序是 0.1%、1.0% 及 0.7

%,舞蹈班女學生明顯高於普通般女學生。

二、身體意象:滿意自己的身體嗎?

身體意象(body image),是指一個人所認知到的自我身體圖像,在各學科 之間都有這個概念的應用,包括心理學、醫學、精神病學、精神分析學、哲學、

文化和女性主義研究等。最早提出身體意象概念的Schilder (1935)認為,身體意 象是個人心中對自己身體所形成的影像,由感覺神經系統、心理層面及社會層面 三者互動所形成。20 世紀初,神經心理學家發現腦部受傷的病人會扭曲自我的 身體知覺,此狀況引發學界去研究大腦構造與身體知覺的關係,身體意象的概念 從此開始被重視。此後因研究領域的不同,其定義的解釋重點亦隨之不同(白怡 娟,2007)。在多個研討身體意象概念的學術領域之中,心理學領域相較之下對 於身體意象有著較為明確的定義,然而其對身體意象的探討,多以量表形式來呈 現外界如何刺激並影響個體形塑其身體意象;而社會學領域,則著重於處理社會 與文化如何影響身體意象的形塑。

本研究中所定義之身體意象較接近於 Grogan 於 1999 年所提出的定義。

Grogan(1999)認為每個人對自己身體的知覺、看法和感受,會因受到社會環境的 影響產生變化,而具有開放性。不論是受到同儕、重要他人或媒體的影響,身體 意象都將成為對自己的身體做決定的重大因素,並包含了對自己身體的滿意度。

由此定義之下,身體的意義絕非只是對自己身體的觀感,也不僅僅是別人對 我們身體的評價。身體意象的探究必須從身體與社會環境的關係著手,而這兩者 之間關係,會隨著社會文化的脈絡而有所不同,並會隨著時間的推進而改變。身 體的議題,一直被置放於社會文化脈絡之下,文化對於美醜、體態的正負面評價 都是型塑身體的重要影響因素。然而文化層面對於身體的控制往往是人們習而不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覺的面向,人們習慣於社會對身體的規範,並內化成為自己對自己體型的規範,

最後形成對自己身體意象的認知。

身體意象的概念在近幾年,甚至被運用在電視節目的實境秀中。舉一個研究 者在美國 TLC 旅遊生活頻道的時尚改造節目《How Do I Look 幫我做造型》中所 看到的案例。節目主持人應用身體意象的概念,讓參與節目造型改造的素人:一 個總是穿著男性軍裝以掩飾自己認為「像一顆保齡球」身形的媽媽,了解到自己 的身材並沒有自己所以為的那麼不符合社會對美好身材的標準。主持人帶著這位 媽媽走到五個人形立牌前,並要她選出自己認為最接近自己身材的立牌,以及最 希望成為的身材的立牌。在她作出選擇之後,主持人將人形立牌的身材尺寸公開,

才發現她所認為最像自己身材的立牌身材的上圍、腰圍與臀圍,都整整比自己真 正的身材多了好幾寸。而素人媽媽心目中嚮往的身材,反而是根據她本人的身材 尺寸所畫出來的!這個實驗讓素人媽媽驚訝無比,也因為對自己身材有了新的認 知、重拾了對身體的自信。

雖然作為一個電視實境秀,為了節目效果會有誇大或套招的可能,但這種用 身體的畫像,來重新建立一個人對自我身體形象認知的做法,就是身體意象概念 的應用。影片中的媽媽,曾因為以為自己擁有不符合社會期待的美麗身材而欠缺 自信、活得不快樂,但若是擁有了符合社會期待的完美身材,就對自我身體有著 比較高的滿意度嗎?事實上,在研究者與幾位舞蹈班的學生對話中,曾聽過一名 曾是舞蹈班的學生提到過:「其實我們(舞蹈班學⽣)很沒有⾃信…」,這句令 研究者感到意外的話語,背後隱含了什麼樣的意義,亦是這份研究所想要探究 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