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為釐清本研究之範圍與可能面臨之限制,茲將研究範圍與限制說明如 次:

壹、 研究範圍

本研究以國民小學教師所知覺之校長學習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教師 教學效能所建構之研究問題為研究之主要範圍。茲將研究對象及內容界定 如次: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係以服務於桃竹地區公立國民小學教師(含兼任行政人員)為 研究對象。

二、 研究內容

本研究除分別探究校長學習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教師教學效能之整 體現況與差異分析外,亦探討三者之關係。

貳、 研究限制

本研究旨於探討國民小學校長學習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教師教學效 能之關係,研究過程雖力求嚴謹完善,惟囿於主客觀之不可抗拒因素,於 研究過程及結論上仍需面對研究方法、取樣誤差及推論統計之限制,說明 如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一、 研究方法之限制

本研究係以問卷調查法進行量化研究,受試者或因其主觀認知、當時 情緒與特定經驗而無法呈現完全客觀之真實情境,爰此在結果之分析與解 釋上,代表性偏誤則無可避免。

二、 取樣誤差之限制

本研究以服務於桃竹地區公立國民小學教師(含兼任行政人員)為母 群體,採分層隨機取樣之方法,然因桃竹地區幅員廣闊且學校規模懸殊,

加上受訪者之性別、年齡及背景有所差異,準此於解釋或推論上難免有所 限制。

三、 推論統計之限制

本研究因研究者經費、時間有限及研究範圍等因素,研究結果可否完 整與國內現況比較,並進而推論至其他縣市公立國民小學,有待後續研究 者進一步驗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旨於探討校長學習領導、學校組織學習與教師教學效能之關係,

並以相關理論與研究進行深入探究,計分為四節。第一節為校長學習領導 之發展、內涵及構面;第二節為學校組織學習之發展、內涵及構面;第三 節為教師教學效能之發展、內涵及構面;第四節為校長學習領導、學校組 織學習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校長學習領導之發展、內涵及構面

壹、 校長學習領導之發展

學習領導為近 20 年新興之議題,最早於美國及英國教育界受到重視

(單文經,2013)。在美國,以學習領導為主題探討之專書,可追溯至美 國視導與課程發展學會於 2002 年出版之《學習領導:如何協助教師成功》

一書,全書章節計分為〈課堂之教與學〉、〈課堂協助之結構〉、〈焦點觀察 之格式〉、〈與教師密切合作之方法〉、〈直接應用於協助教師〉、〈評估教師 能力與成長之規準〉及〈學校成功之目的、長處與同儕之力量〉,就此安 排顯見,學校領導旨在藉由與教師之合作,強化課堂教學成效,以促進學 校辦學績效。明尼蘇達大學並於 2010 年發表「從領導學習:探究造成有 進步之學生學習之關鍵」研究報告,歷經 6 年探究,確認校長為領導過程 中之中心角色,故有效之學校領導與學生學習成就相互連結。

英國劍橋大學教育學院則設有「學習領導:劍橋網絡」(Leadership for learning: The Cambridge Network),以學習、領導及兩者相互關連性為關注 焦點,匯聚來自不同地區及學校的教育領導研究者及工作者,形成研究學 習領導議題之專業社群。該網絡主導者之一 MacBeath 更於 2009 年與同好 編撰《連結領導與學習:實務原理》一書,分別從探討何謂學習及何謂領 導,進而試圖連結領導與學習,建立學習領導之方法論。2011 年進一步編 撰《國際學習領導手冊》,為學習領導之理論與實務導入國際觀點,賡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帶動學習領導之研究熱潮。

循此發展脈絡,可見學習領導為近年來方興起之領導理論,強調藉由 領導促進學習。細究其背後因素,不難發現係為呼應學生學習及校長領導 議題,說明如次:

一、 對學生學習成效之重視

綜觀英語系國家自 1980 年代以來之教育改革,無不強調教育之品質、

績效與卓越(沈姍姍,2000),最明顯之標的即為學生學習表現,茲就美 國及英國為例說明:

(一) 以美國為例

美國早自 1950 年代鑑於蘇聯人造衛星之發射,通過國防教育法,加強 學生數學、科學及外語之基本學科,另於 1970 年代提出「回歸基礎」學 科及能力之呼籲。

惟 1980 年以降,國際經濟競爭壓力日劇,1983 年美國高品質教育委 員會發表《國家在危機中》報告書,直指美國教育缺失計有功能性文盲大 量增加、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品質下降、學校紀律混亂及師資數量不足且 素質欠佳等問題(楊思偉,2007),因而帶動政府及民間團體提出諸多教 育改革報告,藉以喚起國人對教育之關注。

就階段評論,美國 1980 年左右之教育改革被統稱為「第一波教改」,

偏重由上而下,以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主導,企圖透過規範機制,要求學校 遵守,以期提升教育品質,後事實證明此舉對於學生學習成就之助益相當 有限。第二波教改則改弦更張,興起「學校重整運動」(school restructuring movement),致力整體性的改革,諸如將權力下放,視學校為一有機體,

匯聚教導、學習、課程及測驗等教育元素,強調學校本位管理,讓學校擁 有人事、經費及課程的決定權,以尋求不同組成元素之和諧運作,以發揮 效率及效能,相對地有權則有責,學校需為經營成效負起最大責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針對學生學力監控,小布希總統任內通過《有教無類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前所未有的以聯邦政策要求學校為學生學習成就負責,

故責成學校必須將學生的閱讀與數學程度提升至精熟等級,並縮短不同經 濟地位及族裔學生的分數落差;同時針對學生實施統一測驗,規定學校 3 至 8 年級學生每年均需進行一次閱讀與數學測驗,另低年級學生每年進行 2 次自然科學測驗,其餘 10 至 12 年級學生每年施測一次閱讀、數學及自 然科學測驗。學校端則必須定期提出成績報告,若學校被評定為「待加強」, 第一年該校需為學生提供鄰近更好之學校予以選擇,第二年更進一步得從 經費中抽取部分,支付學生在其他地方接受輔導之學費。進入第三年,學 校需採行特定之糾正措施,仍表現不佳至第四年,則需制訂改變管理方案,

第五年便意謂需要改進,學校將被調整重組。凡此種種,目的在與同地區 及全州其他學校比較,期有效控管學生學業成就。

該法案自 2002 年實施至 2015 年間,根據美國國家教育進展評估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的成績顯示,美國學生在學 業成績呈現小幅進步,如四年級與八年級學生在閱讀與數學的綜合精通率 由 29.6%提升至 34.8%,故整體而言學生學力確實有進步(教育部電子報,

2016a)。

繼任之歐巴馬總統將教育改革列為優先施政重點,與他所任命的教育 部長攜手不斷推出新的教育措施,諸如一開始就計劃將近 1 兆美元經費投 資在教育,尤其在《美國振興及再投資法案》(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項下規劃「奔向顛峰」(Race to the Top)重要項目,提 撥 43.5 億美元,其中 40 億美元作為各州競爭性經費,3.5 億作為鼓勵及規 劃《各州共同核心標準》(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及其對應的「共 同評量」(Common Assessments)。對於《有教無類法案》,歐巴馬政府則 意識到倘繼續強力執行,負面將造成越來越多學校受到處罰,故渠選擇跳 過該法案直接訂定《有教無類彈性豁免計畫》(No Child Left Behind Flexibility),一方面給各州鬆綁,另一方面卻又要求各州諸多改革,尤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係將學生成績與教師評鑑掛勾及與學校評鑑績效責任的連結(教育部電子 報,2017)。

現任總統川普在競選過程中則對於教育政策的闡述相當有限,更無一 般競選政見將教育藍圖逐項鋪陳之作法,皆足以證明渠以為聯邦政府應該 少管教育之主張。細數少數由川普所提及之教育政策,主要集中在縮減聯 邦教育部權限、擴大教育選擇權及取消共同核心州立標準,具體策略包含 立即增加額外聯邦補助 200 億美元推動學校選擇,並賦予各州得將此經費 用於協助學生就讀公立或私立學校,此外建立全國目標,推動全美 1,100 萬貧窮學齡學童享有學校選擇權之目標(教育部電子報,2016b)。

(二) 以英國為例

英國自 1988 年啟動教育改革法案,強調自由市場競爭、私有化、效率 及家長選擇,導入國定課程及全國性評量測驗制度,企圖以規格化策略提 升教育成就水準,加上感受到英國學生在國際教育成就測驗數學及科學學 科之表現落後於亞太及歐陸地區,爰基於國際經濟競爭壓力,1997 年工黨 執政,復加強調提升教育成就對國家經濟與社會整合之重要性。綜觀英國 教育改革史,梅爾(2015)指出可分為三個階段:

1. 1988 至 1997 年保守黨執政時期

此階段開啟教育市場化。1988 年教育改革法案其本質基本上由四 個元素所組成,分別為(1)規定:導引所有學校皆必須執行全國課程 與全國考試。(2)分權:將原由地方教育局負責之許多管理職權移轉 至學校,進而改變校長角色。(3)競爭:根本性改變學校撥款機制,

從根據教師數量轉變為根據學生數量進行撥款。(4)私有化:打破地 方教育局對學校後勤服務之壟斷,引進私人競爭。

2. 1997 至 2010 年工黨執政時期

此時期新政府重點目標持續置於提高標準並縮短落差,透過四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干預政策以落實:(1)綜合干預:假定教育水平不同導因於部分學校 效率不佳,故干預旨於提高所有學校整體素質與效率。(2)針對性干 預:針對全國處於社經地位弱勢之學校,要求學校一同努力,使全體 學生受益。(3)校內干預:異於前二類干預措施係針對整體學校層面,

校內干預鎖定於提高校內成績不良群體之成績,透過針對諸如少數民

校內干預鎖定於提高校內成績不良群體之成績,透過針對諸如少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