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另一方面,文類相混的情況從三〇年代開始,到八〇年代更加頻繁,至今在作家 創作中依舊常見。這個現象與作者習用某種文類後,想開發另一文類領域,在過 渡過程中,產生兼具兩種文類特色的作品有關,或因創作者不滿既有散文的單純 性,蓄意向其他文類尋求營養,以突破類型界線,使散文更趨變化。6文類跨界的 情形也體現在林貴真散文創作表現上。

1941 年出生於台北的林貴真,於 1977 年在《中華日報》副刊嶄露頭角,四 十年書寫散文不輟,題材取自生活,富含女性特有觀察力。她的散文主題廣泛,

婚姻,旅遊、教育、歷史抑或政治皆有觸及,她落筆誠懇,以女性眼光體察世界,

對周遭現象深入思索,風格鮮明,與陳芳明談八、九〇年代女作家書寫特性論述 是相當一致的:

八〇年代之後的女性散文作家,一如堂堂溪水,另闢更為廣闊的流域。她 們展現的格局,已經不再是男性文學史家可以輕易忽視的。…至九〇年代 後的女性,不再只是書寫自己的命運,當他們拉出聲音時,也勇敢地向著 不同的世界出發去探索。...她們的人文意識、社會意識、歷史意識,使女 性議題變得開闊而優雅。7

林貴真創作時間始自七〇年代末,橫跨八〇、九〇年代直到現在,在時代自由的 生長背景與女性獨有的觀察角度下,使她筆下題材更為豐富。故本文以林貴真作 為研究主軸,探討她的主題內涵、散文類型、藝術表現與風格,透過研究林貴真 作品,希望提供後人對其人其作有進一步的認識。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一)受林貴真散文藝術的影響

林貴真的文字樸實,情感真誠,散文名家王鼎鈞曾以「文貴情真」評價林貴 真創作,8幾十年來她始終保持這種創作風格,以精準的眼光,誠懇寫下周遭生 活和眼中世界。她走筆細膩,文字純粹,能從生活悟出人生道理:

綜觀人生的意義就好像一部賭的歷史,而「年輕」是人類最好的賭本。有 人為「醫學」,有人為「文學」,有人為「教育」,有人為「音樂」,有人為

「體育」,有人為「工商」,有人為「科技」,栖栖惶惶,碌碌一生。這是

6 鄭明娳:〈台灣當代文學現象觀測〉,收入林燿德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卷》, 頁 431。

7 陳芳明、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 年),頁 12-28。

8 王鼎鈞:〈文貴情真──談林貴真女士的散文〉,收入林貴真:《讀書會任我遊》(台北:爾雅出版 社,2001 年),頁 32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賭」的昇華,卻也是生命的意義和社會的福祉。9

細看這段簡單的文字,林貴真以「年輕」作為生涯最好的「賭本」,道出其中的 不確定性,也因為個體的努力與執著,在時光的發酵下成為散發生命意義和群體 社會福祉的希望所在。複雜想法簡單說,是林貴真性格的展現,也是她散文最顯 著的特性。面對生命中的一切,她盡力而為卻也隨遇而安,曾說:「生命是不可 能『有』甚麼的,以『無待』的心情度日其實消極但也積極,因為『無待』,所有 的『得』都是感激,因為『無待』,所有的『失落』就是接受。」10林貴真的文字 常帶著哲理的沉思,或使人思索,或予人鼓勵,她從生活取材,行文平易謙和,

不僅不生澀難解,更因字句精琢,使情韻綿長,她善於將生命的酸甜幻化於文,

常給人無限感動,又因題材探討廣泛,散文主題內涵豐富多變,給了本文欲深入 了解的動機。

林貴真重視創作發出於真實。曾說:「當『胸中無感』、『喉中無鯁』時,說 甚麼也吐不出個魚骨來,何況『珍珠』呢!」11她寫眼中所見,心中所想,無論 女人心事、婚姻生活、報章、電視新聞、日常瑣事,無一不出自內心感發,而充 滿感染力。瘂弦曾言:「散文是作者直接對讀者說話,不是藉文中的人物替作者 講話。散文貴在『誠』字…好的散文是作者把感受自然流露出來,不見技巧只見 感情。」12人生歷練豐潤了她的內在智慧,也隨時間流逝,釀出真醇有味的文字,

從剛開始的純書寫,至退休後參加各式藝文活動,到帶領讀書會,並將寫作與讀 書會結合,間接促成散文作品在文類上的轉向,開出耀眼的創作新章,這些細節 也給予筆者欲繼續探究的動力。

(二)受林貴真致力讀書會的精神感召

林貴真喜歡從各種角度思索生活,她不僅動筆,更上升至實踐層次,「讀書 會」便是她作家生涯中最特殊的印記。她透過書寫反思,實踐生命價值,並珍惜 每個相遇的偶然,對林貴真來說,「偶然是因,是冥冥中的安排,因為生命沒有 如果,偶然是果,因為她會開花結果,結在有心人的『心坎』上,偶然更是緣,

像花一樣,一朵一朵,只有在交會時才能互放光亮。」13 1991 年她從國中教職 崗位退休,多出許多時間能自我學習,無論是參與藝文活動,還是在圖書館、書 店與家中大量閱讀,總盡力把握每刻提升自己的機會,同時參加洪建全基金會開 辦的思考、閱讀、心靈探索等課程,認識了對她啟發甚深的恩師陳怡安,也與高 中同學簡靜惠再次相遇,接受「讀書會」啟蒙後的林貴真,更在創作上再添燦爛 一筆。

順隨讀書會的偶然牽引,林貴真走出創作的另一種可能。早期她是「觀一場

9 林貴真:〈賭〉,《我見我思》(台北:爾雅出版社,1978 年),頁 19。

10 林貴真:〈另一種交代〉,《生命是個橘子》(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 年),頁 166-167。

11 林貴真:〈自說自話──「我見我思」後記〉,《我見我思》,頁 218。

12 瘂弦:《散文的創造》(台北:聯經出版社公司,1996 年),頁 3。

13 林貴真:〈偶然/序〉,《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 年),頁 5-7。

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電影,當它牽動我心;讀一封信,我心有戚戚時;一則新聞報導,在我腦海盤旋 不去。別人的一句話,一場小車禍,一幀新聞圖片,一個老阿婆,甚至一面牆…

在在使我有話要說,有感要發。」14儘管觀察入微,為文細密,然因身兼母親、

教師、妻子多重身分,常使她分身乏術於寫作,先生隱地心疼她:「生活天地狹 小,辦公室、教室、書房和廚房,囿限了她的人生經驗。貴真一向不願『無病呻 吟』,沒有甚麼令她感動的,她就不肯輕易下筆。」15退休後林貴真孜孜不倦的自 我精進,從參加讀書會,到組織讀書會,乃至最後設計讀書會,培養帶領人,把 讀書會納入散文創作的林貴真,不變的是那股奠基在生命之上的特殊鑒察力,和 關照他人與自我的慈藹真誠。林貴真在散文創作與真實生命中體現出的精神風範,

是溫柔中自有堅毅,誠懇中自有堅持,總在創作中提醒讀者與自己,盡力創造生 命的價值,強調生命本身的希望就在自己,這些理念,她也如實在生活中努力實 踐,成為推廣讀書會、寫作讀書會的最大亮點。她對生命的熱愛與感恩,使她的 人格與寫作鎔鑄為一,這股傾注在創作中的生命力,朝氣蓬勃、感染力強悍,給 予筆者無限感動,期盼能將這股感動人心的生命力量,運用相對應的方法與理論 深入探究,這也是本文以林貴真作為研究對象的動機之一。

二、研究目的

林貴真善於觀察人群,能從婚姻、教學、旅遊、政治亂象乃至現代化問題,

舉凡日常生活所見,只要她心有所感,就能譜寫成文,最重要的是取材廣泛,反 映了作家所處的時代脈搏。王鼎鈞就認為林貴真的散文觀察性強,對於生活細節 的感受描寫,能隨興自如的濃縮放大,曾說:「濃縮了,這是她的獨特品味,放 大了,這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新台北人的共同品味。林貴真為這種生活方式和心 靈感受提供了最多的見證,將來有誰考察台北時潮,勢必得看她的這幾本書。」16 因為強調書寫心中所感,林貴真的創作總是跟著時代和社會前行,勇於嘗試的她,

在退休後接觸讀書會,將讀書會加入寫作,保持著敬業卻又隨興天真的創作風格,

這樣的人格特質加上緣分的牽引,使她的書寫展現出獨特風貌。目前林貴真研究 尚未有相關探討,本文希望藉著研探林貴真散文作品的機會,提供華語書寫地區 一個認識林貴真其人其文的視角。

建立在作家真誠上的散文創作,內容與形式是等量齊備的。林賢治曾言:「作 家必須真誠。由於真誠,散文寫作甚至可以放棄任何附設的形式,而倚仗天然的 質樸。對於散文,表達的內容永遠比方式重要,它更靠近表達本身。」17林貴真 的散文真誠質樸,以日常生活為啟發,與林賢治重視作家散文創作,能真誠的抒

14 林貴真:〈我心深處──「愛的絲帶」後記〉,《愛的絲帶》(台北:爾雅出版社,1980 年),頁 213。

15 同上註,頁 1。

16 王鼎鈞:〈文貴情真──談林貴真女士的散文〉,收錄於林貴真:《讀書會任我遊》(台北:爾雅 出版社,2001 年),頁 330。

17 林賢治:〈論散文精神〉,收錄於賈平凹編:《散文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年), 頁 5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發胸臆的觀點相當符合,但林賢治也強調為了作家創作的真誠,散文寫作甚至可 以放棄任何附設形式,筆者認為,此處林賢治著重真實情感的直接書寫,故不考 量以「形式」作為作家行文的最初取向,但這並不表示「形式」可以完全偏廢,

林賢治指涉的關鍵,還是在於不過度「追求形式」。對此鄭明娳也有過相關探討,

認為散文形式「在技巧錘鍊上,還有許多可以努力的地方,例如文字的密度、結 構的緊湊、章法的變化、意象的美化、韻律的講究…等,但是,盲目的追求某種 技巧是不智的,樹立一己風格,才是終身追求的目標。」18作家在實際創作過程 中,他的風格特性或類型取向,也是經由時間慢慢成形,這個歷程提供了研究者

認為散文形式「在技巧錘鍊上,還有許多可以努力的地方,例如文字的密度、結 構的緊湊、章法的變化、意象的美化、韻律的講究…等,但是,盲目的追求某種 技巧是不智的,樹立一己風格,才是終身追求的目標。」18作家在實際創作過程 中,他的風格特性或類型取向,也是經由時間慢慢成形,這個歷程提供了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