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詞多義(polysemy)在人類語言中是非常普遍的,許多研究都證實多義詞 是所有語言會出現的共有現象(Jackendoff, 1985; Katz,1972; Lakoff, 1987; Rosch, 1977; Tyler & Evans, 2001; 歐德芬, 2013; 蕭惠貞, 2013)。根據 Sweetser(1986)

以及 Fillmore & Atkins(2000)指出,多義詞為單一語言形式且具有兩個或兩個 以上意義的詞,這些義項間具有網絡般的區別性及關聯性。Evans(2005)也提 到多義詞的三個準則:第一、意義準則(meaning criterion):義項須具有其他義 項沒具備的額外語意;第二、概念闡述準則(concept elaboration criterion):獨立 詞彙概念具有獨特的概念闡述模式,義項與其組合或搭配成分能展現出獨特的語 意;第三、句法準則(grammatical criterion):詞彙可能具有獨特或區別於其他義 項的句法結構出現,而多義詞的條件須滿足第一項準則且具備第二或第三其中一 個才算具有區別性的義項。在本篇研究中,我們將探討漢語移動動詞「跑」的多 義性,試圖解釋造成其多種語意出現的原因及不同義項之間的關聯性。

日常生活中,移動事件(motion event)是每個人都會體驗到的,它包含了時 間以及空間上的變化(Frawley, 1992),根據 Talmy(2000)指出,位移(Motion)

是一個位移主體(Figure)相對於參照物(Ground)的移動,他提及了移動事件 有四個主要的要素,包含位移主體(Figure)、位移(Motion)、路徑(Path)、以 及參照物(Ground),另外還有位移的方式(Manner)以及位移的原因(Cause)

兩個次要要素。人們經由移動的經驗、理解其事件中的不同要素,進而能夠使用 共有的知識作為溝通的基礎。

根據 Talmy(1991)的類型學,不同語言可依體現移動事件的方式分為兩類,

一是「動詞框架式語言(Verb-Framed Languages)」,二是「衛星框架式語言

(Satellite-Frame Languages)」,在動詞框架式語言中,動詞包含了空間,也就是 位移及路徑的結合,整個架構事件主要能由單一的動詞來表達動作及方向,像是 西班牙文動詞 salir;而在衛星框架式語言裡,動詞和空間是分開的,也就是動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 1 動詞框架式語言以及衛星框架式語言模式圖

資料來源:Talmy(1991, p. 235)Fig. 5.19

雖然語言能夠被分為「動詞框架式語言」以及「衛星框架式語言」,但這兩 種分類還是有不足之處,像是中文被 Talmy 歸納在「衛星框架式語言」,但經仔 細觀察,會發現在文法結構上,路徑和位移的詞彙是同樣重要的,例如:

(a) 他 從樹叢裡 跑 了 出來 Figure Ground Motion+Manner Path

雖然例句中「出」能夠和方式動詞(manner verbs)「跑」一起出現,但「出」

或指示語動詞(deictic verbs)「來」皆能單獨出現當動詞使用,因此,Slobin(2004)

提出了第三種語言分類:「等量框架式語言(Equipollently-framed Languages)」,

在這種語言中,路徑動詞(path verbs)與方式動詞(manner verbs)在語法結構 上是一樣重要的,而中文就是屬於此種語言。

一個句子中又以動詞為事件的重點,Jackendoff(1983)與 Levin(1993)提 及在詞彙語意學中,動詞是最受關注的議題,因為動詞是句子的核心,在語意或 語法結構上都是非常關鍵的因素;此外,張麗麗、陳克健與黃居仁(2000)也提 到「動詞表達的概念是事件,其內容涉及事件參與者、事件的執行方式、事件進 行的時間長短和地點…等。所以事件描述中,動詞可以說是整個事件的核心。」, 因此,本篇將著重於移動事件中的動詞作為主要的研究方向。

本論文以生活中每個人都會經歷到的動詞「跑」作為主題進行討論,我們發 現「跑」所展現的義項非常多,如以下例子所示:

庫(Chinese WordNet)」,最後參照 Evans(2005)的原則性多義理論,進一步整 理出「跑」的獨立義項,如〈表 1〉與〈表 2〉所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構「跑+NP」,藉此解釋多種語意的展現和構式間的關係。但是,Tang(2014)著 重於「跑」後的賓語分類,卻忽略較全面的探討不及物用法;而 Wang(2009)

則沒有做多面向語意的探討。總體來說,前人對於「跑」的多義現象缺少了較全 面的研究,像是對於「跑」獨立義項的歸納、從不及物延伸到非常規賓語結構的 探討、語意背後的概念結構分析、以及義項間的關聯和區別性之說明皆是能夠再 深入研究的部分。

本論文觀察及研究的語料來源是以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Sinica Corpus)

為主,著重於探討造成漢語移動動詞「跑」多義現象背後的機制、義項的確立、

義項間的關聯性與區別性、「跑」從不及物到非常規賓語結構的分析以及「跑」

的語意和句法分佈。綜合前人研究不足之處,本文將探討的研究問題如下:

第一、「跑」的概念結構所體現的句法以及語意行為為何?

第二、多義詞「跑」不同義項間的關聯性與區別性為何?

不同於 Wang(2009)和 Tang(2014)的研究方法,本論文採用 Talmy(1975, 1985, 2000)的移動事件框架來研究「跑」的概念結構表現,試圖以框架中不同 要素的改變來推斷和詮釋多義詞義項的延伸,是較客觀的回歸語言事實的分析方 法,參照 Talmy(1975, 1985, 2000)的移動事件框架分析「跑」各義項中要素的 改變及判斷細緻語意差別,並根據 Evans(2005)的多義原則理論確認「跑」的 獨立義項後,將各義項連結且劃分出如同 Lakoff(1987)的放射形範疇結構(Radial Categorization)語意網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