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有鑑於近來校園霸凌事件頻傳,在加上媒體的強力播送,讓這個早已 存在許久的校園問題終於浮上檯面,也讓社會輿論及上級教育相關單位開 始注意到這個日益嚴重的校園安全議題。至於校園霸凌事件為何會變得如 此嚴重,實因歸咎於站在第一線的學校單位對此問題之警覺性不足,所以 才會餐校園暴力行為的橫行如滾雪球般一發不可收拾。許多研究亦指出,

任何霸凌事件的參與者,不論是霸凌者或受霸凌者,對其將來在人格發展 上都將產生長遠的影響,並可能因此而產生其他更嚴重的偏差行為,由此 可見,霸凌事件的有效預防與處置,實是改善校園安全刻不容緩的課題。

其實霸凌現象從古至今一直存在,只是無論面對任何霸凌形式發生的 時候,雙方當事人還是旁觀者又該如何因應及自處?而身為教育者的我們 如果可以在第一時間內知道受害者會有何反應又會採取何種處置措施,是 否可以將傷害降到最低?將是本研究之研究重點。

因此本章內容主要在陳述本研究之動機與目的,以及說明研究問題及 限制,內容共分成四節,第一節為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為研究問題,

第三節為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根據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以下簡稱兒福聯盟)在 2013 年兒童節前夕 所做的「台灣兒童幸福感現況大調查」中指出,在兒童三大類幸福中,以 學校的幸福分數最高,排名第一;次高的是家庭幸福,排名第二;個人幸 福分數略低於家庭幸福分數,排名第三,而三項總平均為 88 分。

其中學校幸福在三大類幸福中排名最高,顯示多數孩子在學校是感到 幸福的;但值得留意的是,仍有部分孩子曾在學校被欺負、騷擾、威脅、

甚至是被毆打。孩子們在學校中最常發生也最擔心的狀況是:曾被同學取

難聽的綽號(佔 33.4%),次常發生的是:曾經被一些同學排擠或不跟他 來往(30.6%),排名第三的是:過去兩個月曾經被同學欺負

(19.5%)。從這個調查看來學校對孩子而言,是僅次於家庭很重要的生 活場域,有些孩子待在學校的時間甚至比家裡還久,所以老師及家長應多 注意孩子們在學校的行為,觀察是否有被欺負、嘲弄的情形,好讓孩子可 以在學校安心學習。

根據兒福聯盟(2005)統計,曾有霸凌行為者,將來有60%在24歲前有 暴力刑事犯罪紀錄出現,對加害者而言,在未來身心發展上也會產生不良 影響。另外,學校單位並未對老師加強學生霸凌行為的處理及宣導,以致 於很多老師根本不清楚霸凌行為的定義,也不知何謂適當處理方式,這才 是最令人擔憂的。

基於前述的背景,本研究有如下之研究動機:

一、校園霸凌行為日益嚴重

根據教育部軍訓處 2011 年對全國國中發出的生活問卷調查,2010 年仍 有 2.77%國中生被毆打,以全國 95 萬名國中生估算,即有 2 萬 6 千多名學 生遭霸凌;其中,以學生對學生進行霸淩事件的比例最高,有三千七百多 件;兒盟最新調查也發現,近兩成國中小學生表示經常被霸凌,近一成會 霸凌同學,霸凌問題不可不重視。這些研究調查尚未包含言語及網路霸凌 的情形,這些校園霸凌統計數字,不僅讓人擔憂孩子校園的安全在哪裡?

根據「講義雜誌」公布 2011 小朋友幸福大調查,84.3%受訪的小朋友 表示幸福,但有 55.8%的小朋友會擔心校園安全,而擔心的原因,「暴力」

占 43.2%、「被偷或被搶」有 33.3%、「性侵害」有 21.7%、「其他」是 1.8%,

再度突顯校園「霸凌」問題的嚴重性。

這些校園霸凌統計數字,不僅讓人擔憂孩子校園的安全在哪裡?然而 霸凌行為在校園中屢見不鮮,儘管教育部的「校園安全暨災害防救通報處 理中心」致力推動校園治安,但件數並沒有明顯的下降,顯示學校的輔導 管教成效有限。

很多家長看到校園霸淩行為統計數字時,都會擔心自己的小孩成為他 人霸淩的對象。但許多研究顯示,超過一成的國、高中生,承認自己曾經 以言語或網路等方式欺負過別人。其實根據統計霸淩通常是「多對一」的 行為,也就是有一個霸淩受害者就意味著有更多的霸淩加害者,因此現在 的家長們不只要擔心自己的孩子遭到他人霸淩,可能也要關心自己的孩子 是不是會霸淩別人(教育部,2009)。

然而面對現今多元教育環境下的霸凌現象危害到的絕不只是學生的人 身安全而已,隱含其中更深層的意義還有校園整體安全的維護及教育體制 是否出了問題,試想這些學生一旦離開校園進了社會,校園霸凌事件將成 為更嚴重的社會治安案件,因此校園霸凌事件的嚴重除了讓我們憂心原本 象徵快樂學習的學校還安全嗎?更讓未來的社會治安提早亮起了紅燈。而 霸凌行為的影響除了將導致學生個人學習意願低落之外,也會對當事人身 心健康造成莫大的傷害,甚至影響其日後人格發展及人生規劃。而這也突 顯出立即改善校園霸凌現象持續惡化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因此如何有效防 治校園霸凌事件日益嚴重為研究動機之一。

二、高職生霸凌行為及其因應策略尚未有太多相關研究論述

另外根據兒盟隨機抽樣臺北、臺中、高雄、花蓮四地的中小學,針對 國小四、五年級及國中一、二年級的學童,於2007年6月21日至6月29日進 行問卷調查研究結果發現臺灣中、小學校園中,經常霸凌同學的孩子佔7%

(約八萬餘人),其中甚至有3%的孩子每天都會霸凌同學,以此推估,目 前全臺灣校園中至少有2萬個會經常「肢體霸凌」同學的「校園小霸王」,

平均每班有2個霸凌者會嘲笑或欺負同學;相較於有六成孩子表示曾經在學 校被霸凌的比例,可看出大多數被霸凌的孩子,是重複被少數、特定的霸 凌者所欺負(兒福聯盟,2009)。

另外造成學校暴力發生的頻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乃由於青春期劇烈的 生理轉變,加上孩子們所建構的同儕團體結構和地位產生戲劇化的變動以 及環境上的轉變,一連串的重大改變讓身心尚未健全成熟的青少年在面對

問題時習慣用不成熟的自我認知及價值觀去處理事情,而以暴制暴常常就 是他們最常使用的方式之一。只是目前國內外相關研究絕大多數的研究對 象皆為國中小學生,針對就讀高職生的青少年則尚未有太多相關研究論 述,但根據教育部軍訓處2011年統計近半數的霸凌行為發生在高中職學 生,因此顯示出高職生霸凌行為發生比率頗高。但我們都很清楚許多就讀 技職體系的學生,只求謀得一技之長,有張高職文憑即可,這個結果也顯 示對大多數選擇職校就讀的學生而言這個求學階段可能是他進社會前最後 接受教育的時機,但國內對於高職生的相關霸凌行為的參考文獻卻少之又 少,此結果是否意味著高職生霸凌行為相關研究較不受到各界重視?此為 研究動機之二。

三、探討高職生不同霸凌行為與其因應策略之關係

國中小學生因年紀尚幼有時對他人或自己的許多感受及情緒表達並不 是很正確,但正值青少年時期的高職生已有能力充份表達自己的情緒感 受,而情緒經驗乃是指個體受到外在事件的刺激,而在心理上產生愉快或 不愉快的感覺。包括了個人對情緒的解釋、外在事件的評估、以及個人主 觀的情緒感受(章淑婷,1992)。

有鑑於此,在面對各種霸凌行為時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生是否會影響 其因應策略之選擇,實有其研究之價值及必要性。面對日益嚴重的霸凌現 象,教育部相關單位已於2006年底成立反霸凌應變中心,並於2010年12月 底行文各級學校應立即設立反霸凌專線及反霸凌應變小組,同時從99學年 度開始將每學期開學第一周訂為『友善校園週』,但若不真正了解發生霸凌 行為的主因而只是一昧地訂定規定,總是治標不治本。站在第一線的校方 如事前宣導預防措施不足,而只是一昧的等事情發生後再進行事後通報作 業,根本無法有效防治霸凌事件再度發生。試想若能先預知被霸凌者第一 時間所採取的採取之因應作為適不適當,就能有效阻止及防範霸凌行為的 產生甚至將衍生更多後遺。因此了解不同背景變項的高職生在面對霸凌行 為時是否會因為其人格特質而有不同的因應策略?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根據以上研究動機之敘述,列出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如下:

一、分析高職生的背景變項與霸凌行為之關係。

二、分析高職生的背景變項與因應策略之關係。

三、分析高職生的霸凌行為與因應策略之關係。

四、依研究結果,提供教育機關與學校相關單位處理霸凌事件之參考及減 少霸凌發生機率。

相關文件